母亲的咒语

来源 :祝你幸福·知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的认定,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也会让孩子在心理上慢慢认同了母亲对自己的评价,最终变成了“咒语”,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1.苏小和连英同岁,俩人相差18天,他们是楼上楼下的邻居,两家大人好得没话说。妈妈们连衣服都互相换着穿,爸爸们经常一块儿骑着自行车去郊区钓鱼,回来晒得肩膀都秃噜了皮,楼道里弥漫着煎鱼或烧鱼的香味儿。
  连英的妈妈比苏小的妈妈漂亮、能干、有主意,是男人们都会喜欢的那种类型: 干净、利落、能说会道、有眼力架,还会哄男人,也特别会带孩子。
  苏小3岁的那年夏天到连英家玩儿,摆积木和电动小火车,后来到冰箱里拿出冰棍,一人一只吸溜吸溜地吃。连英吃得很仔细,她举着冰棍,看它软塌塌地有点儿东摇西晃,外面的一层瘫软下来时,方仰着头用小嘴巴接住。苏小是个性子很急的孩子,他三口两口地把冰棍吞下,一股寒气直顶到脑门子上,马上就逼出了两行眼泪。
  连英的妈妈看到了,马上站起身到卫生间拿毛巾,她再回到房间的时候,看到苏小的小手在写字台的桌面上划了一下。
  她的心“咯噔”的一震。因为写字台上放了一把钱。
  她还是先把毛巾给了苏小,过了好一会儿,才装着漫不经心地到写字台上拿走了那些钱。那应该是18块5毛钱,是一块做裙子的衣料钱。现在,连英的妈妈数了又数,少了5块钱。可是,她啥话也没有说,就去睡午觉了。
  这个午觉她睡得并不好,有些翻来覆去的没睡着,等她起床的时候,苏小已经走了。
  连英的妈妈把这事儿告诉了不少人。最后总会说句:唉,真看不出来这孩子随了谁。可是,3岁看小呀!
  其实,无论她说什么,听的人也没大在意。一个3岁的孩子拿了5块钱,也许压根儿就不知钱是干啥用的玩意儿,或许还以为是画片呢。
  苏小的妈妈是过了很久很久才知道了这件事儿,她气得差点儿没把自己给炸掉,苏小正在院里的一棵杨树下面捉蚂蚁,妈妈一脚踹过去,苏小就像一小袋子面粉一样扑到了树上,鼻血飞溅,哇哇大哭。
  苏小惨烈的哭喊和满脸飞血的样子,把妈妈也吓了一跳,但是压不住的怒火依然顶得她脑门子咚咚响。她拎着苏小就上了楼,丈夫开门时差点儿没雷个大跟头,苏小的妈妈气得直抖,好半天才说出一句话:“苏小是个贼!”然后,就把自己的头拱到被子里放声大哭了起来。
  苏小的爸爸忙抱着孩子进了洗手间,为孩子止血,面盆里就跟杀了一个人一样红得惨烈。这是苏小再也抹不掉的记忆。
  妈妈还在床上压抑地哭得抽泣,她恨自己不如连英的妈妈,连孩子也跟着没有出息!
  苏小挨了这一揍,全院的人都知道他是小偷了。
  
  2.苏小的妈妈和连英的妈妈在一个部门上班。她从来也没想过问问自己的好朋友,那5块钱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她糊涂地认为,如果说出来,她们俩就连朋友都做不成了。这道理在别人看来是说不通的,就有同事给她出主意,让她问问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可是她笑而不答,很有些为亲者讳的样子,好像不是她的小小拿了钱而是连英妈拿了钱一样,也让出主意的人感到自己就像是在挑拨别人的关系。
  苏小的姥姥每年秋天都会来住一段日子,给外孙子做身小棉袄、小棉裤,晒晒萝卜干、腌腌雪里红,给成天忙着上班的女儿女婿做几次盐水鸭、老鸭煲,贴贴秋膘,去去秋燥。有了好吃的东西,一定会喊来连英一家过来吃。
  连英妈直夸奖老太太手巧、利落、能干。她从小就没了娘,因此特别羡慕苏小妈妈。老太太一边给连英妈夹菜一边说:我女儿要有你这么能干我就放心了,你可得多帮帮她啊。连英妈说:那您就收我做您女儿吧。老太太笑着说:我才巴不得呢。连英妈嘴上说着“我给妈磕头了”,就势身子就往下出溜,老太太喜得合不拢嘴,一把抱住了她。连英妈把头往老太太怀里一拱,娇声叫道:“妈呀——”
  立冬之前,老人一定要回家照顾在南方的老伴,临走时用蓝花的包袱皮打成一个小包包送给连英妈,那是给孩子做的一身小棉衣。
  冬天两家的孩子穿着巧手老太太做的小棉服,连英是粉红的花袄,盘着蓝色的小扣。苏小是蓝色的花袄,盘着粉色的小扣。都长着粉嘟嘟的小脸蛋,像年画上的金童玉女。
  两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家长谁下班早谁负责接回孩子。7岁一起进了小学,放学以后还是先下班的家长接孩子,一辆自行车,前边大梁上斜坐着连英,后面车座上叉着腿坐着苏小,到了家里先整点小零嘴吃,然后,趴着写作业。
  苏小的脾气现出男孩子的顽劣。
  院子里出了一窝小蚂蚁,连英抓住最大的那只,把蚂蚁的小屁股揪下来吃了,说是酸的,对苏小说你不信你吃吃。苏小回到家拎一壶开水哗地倒到蚂蚁窝里,这下子,小蚂蚁都烫死了!
  连英得有好几天不搭理苏小,苏小呢,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
  夏天来了,两家的爸爸带着孩子打着手电挖知了猴,在潮湿的树下,先是发现一个筷子一样粗的洞,爸爸们凭经验知道哪个洞是空的,哪个洞有戏。用棍挑开有戏的小洞,就能挖到团成一团的小知了。
  男人把知了猴递给孩子,让他们穿到一个长长的竹签子上,连英是不会干的,苏小就把这活儿承包了。到4只签子都穿满时,就回到家里,用火烤烤吃了。
  两家的女人也很好这一口,烤好了的知了猴,皮香肉嫩,就着小啤酒,吃起来挺美。连英是绝不吃的,她觉得小知了太可怜了,她把自己关到卫生间里看小人书,其实也看不下去,听着厨房里吃得喜汗乱溅的两家人发出的朗朗笑声,她心里难过得要命。
  整个楼道里都是烤知了的味道。连英写的作文里说:“大人杀人,小人杀知了。”没想到让男语文老师痛批了一顿。
  家属院的旁边有个苹果园,间种着好多大核桃树,从核桃刚挂浆起就有大人、孩子打下来吃。有一年是核桃的大年,单位把带着青皮的果子都打了,每家都分了一小抽屉。还有两棵硕大的树上硕果累累,因为挂了个蜂窝,没人去打那上面的核桃。
  苏小已经上到5年级,不知从哪里弄了个大竹竿子去打核桃了。
  后来,人们看到苏小嗷嗷叫着往门诊部跑,后面跟着呼啸的蜜蜂。医生用手术备皮用的推子推苏小的头发,那里面藏了一些蜜蜂,每推子头发摔到地上,就有小蜜蜂嗡地一声飞将出来。
  苏小的脸肿得像一只大冬瓜,医院用血清为他解毒,第三天他的眼合成了一条缝。
  苏小记了仇,到了冬天,苏小搞到了一瓶子汽油,他爬到那棵大核桃树上,给蜂窝浇了汽油,放了火。这件事酿成了一次安全事故,苏小被爸爸拎着耳朵拽回了家。爸爸用皮带抽打儿子,妈妈在一旁助威,气急败坏地喊:看你还敢不敢!
  苏小的脸煞白煞白的,他不哭,不求饶,也不认错,用一双小眼睛白翻他的爸妈。这让大人打得很没有成就感。到最后,苏小的爹撑不住,手软了下来。
  
  3.到苏小和连英升了初中的时候,苏小爸爸和连英妈的恋情浮出了水面。
  先是国庆节,两家人一起吃饭,苏小的爸爸喝高了,也许是酒不醉人人自醉,斜靠在门厅的沙发上,连英的爸爸出门去买烟,两个女人在厨房收拾。
  连英妈收茶几上的酒杯时,苏小爸趁机抓住她的手,像小鸡啄米一样快地凑上嘴亲了一下,让连英看到了。
  连英一下就慌了,她本能地打开大门跑下楼去,她要拦住爸爸,不能让爸爸看到那不要脸的一幕。爸爸看到女儿眼含热泪跑下来,一头扑到自己的怀里,完全不懂是怎么一回事。后来连英不断回忆起这件事,想了N多个结局:高大威武的爸爸把苏小爸从沙发上打飞了,就像电影里除暴安良的好汉那样;身材矫捷的爸爸给了苏小爸一大耳刮子,血花飞溅;泰山一样的爸爸一把拎起苏小爸,从晾台上扔了下去,一了百了。
  “一了百了“这个词她就是这样喜欢上了,后来也经常使用。对于妈妈,她不愿意去想,她记得妈妈那时的反应是腰肢一扭,低着头,有千回百转的表情——这个表情后来经常出现在她的梦中,最初是惊醒,后来是迷惑。这是连英现实世界中亲眼目睹的第一次的情色。她内心中充满了罪恶——替她妈妈赎的罪。
  后来在办公大楼,有人在寂静的晚上,看到来加班的苏小爸与刚下班的连英妈走了个对脸儿,俩人啥也没说,但是苏小爸的手拧了连英妈的屁股。
  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先是在女人间八卦开来,后来,除了当事人的配偶,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人们挤眉弄眼地说:难怪两家人一家人一样,敢情就是一家人啊!
  连英的爸妈明显地感觉到女儿的学习成绩下降了。并且,女儿特别拒绝和妈妈谈心,对于妈妈说的话特别反感。于是,大人们说女儿青春期来了。
  苏小也明显地感到了连英的疏远,而且特别爱生气了。他觉得女孩子大了真是麻烦,不好玩。
  别有用心的大人特意在他俩面前提起他们小时候的事情,青梅竹马呀,金童玉女啊!还有人说他们长得还真像是兄妹耶!连英听了就要跟人急,就快骂出草泥马这样的脏话了。不明就里的苏小心想不至于吧,啥意思啊!
  但是苏小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快活的,他身体好、体育好、胆大、不怕打架,学习好的和不好的学生都不敢小觑他。只有一点,学校丢过一双新跑鞋,苏小的嫌疑最大,班长找他谈话挨了一顿打,学校找了家长。苏小妈从学校回来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怎么就改不了呢?”
  苏小压根儿没动那双鞋,可是爸妈都不信,而且再一次提到了3岁的那个打。只要有人丢了东西,永远先想到他。苏小已经不能记清3岁那年到底发生过什么?他只记得满盆鲜血,可是据说他偷了钱,据说……
  苏小知道人家私下里说他手脚不干净,在任何场合,只要有人提到“偷”“窃”“贼”中的任何一个字,他就心虚,就觉得人们在议论他,在盯着他,在嘲笑他。他就变得超敏感和心惊肉跳。
  好在丢了什么都是一阵儿的事儿,后来那双跑鞋找到了,是老师的儿子穿跑了,又还回来了。
  在不丢东西的时候,苏小还是快活的,在误会被解除了的时候,他更加快活。他骨子里并不是个悲观的孩子,他像是给打出来了,像淬过火的铁一样,变得又狠又硬。
  倒是连英跟做了贼一样,而且是游过街、示过众的贼,她的自尊心垮掉了。
  
  4.到两个孩子上大学时,他们的家已经搬迁到了各自100多平的大房子,他们已经不再是邻居。只是两家人墙上挂着的全家福上,还能看到穿着红袄蓝袄的连英和苏小。
  连英的妈妈受到了提拔,孩子大了之后她不再忙家务了,她用业余时间召集同学、同事聚会,盘活各种关系成为她的资源。她已经是一个研究部门的党委书记,是他们那个大单位异常活跃的女性。她依旧高挑、漂亮、干练、懂得人,特别是懂男人。别人拿不下来的项目,她一上手,三下五除二就能搞定。
  连英的父亲已经不再与苏小的父亲打牌钓鱼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在一个春天,突然,结束了。
  终于,风言风语传到了连英父亲的耳朵里。他仔细地、费力地把过去的岁月想了又想,越想就越想出了些猫腻。然后,见到苏小爸爸的时候,他就变得发虚,不自然,好像是自己偷了人一样。之后,俩人就是走了个对面,他也装作没看见,抬着头过去了。
  搬了家之后,他们就彻底不来往了。原本靠两个男人联结的友谊,当它淡下去的时候,两个女主人都是隔岸观火的样子,直到关系淡得不能再淡了。
  连英去了美国留学。岁月蹉跎了一年又一年,迟迟听不到结婚的佳音,不是没有男人在身边,而是一直没有缺过男人,或是英俊或是聪明,特别会讨好女人的男人总在她身边。她总是实心实意地对他们好,心思细腻地照顾他们,然而只要一谈婚论嫁,男人就和蒸发掉了一样,再无音讯。
  有一次,连英妈飞到美国,为她新结识的男人把关。只在外面吃了一顿饭,妈妈就知道那小子不是个东西。她看到他的眼风是如何在漂亮女人的胸上划来划去。还看到他抖着个二郎腿叼着烟的轻薄相。去超市购物,连英推着小山一样的购物车,那小子把两手抄到裤兜里,耸着个肩,一付纨绔的范儿,这是任哪个当娘的看了都不能不抓狂、不气炸了肺的事情。
  等那小子滚了,妈妈说,你为什么不能找个像你爸那样本分的男人呢?
  连英抬起头来,眼睛像两把寒光闪闪的刀子逼向母亲。母女的眼睛就那么对持着,直到,母亲先流下了眼泪。
  连英对母亲说:“我不想像您那样活着!”
  
  5.苏小的妈妈过着外表平静内心挣扎的生活,她是个电视迷,是所有电视剧的粉丝,什么也不能耽误了她晚饭后看电视。她这辈子什么都慢了半拍,评职称、提干。她做什么事都是慢节奏,磨磨唧唧的,看似闲淡、平和,但内心却是极度焦虑、好强、不平静的。而且,她其实是个急性子。
  苏小小时候有一阵大发好奇心,见什么问什么,还好联想。妈妈说儿子是话痨吧,便教育他:“沉默是金啊儿子,你不说话,没人会把你当哑巴卖了。”
  苏小他爸可不这么说,他说那么多人不喜欢说话,或许他们本身就是白痴,是因为无话可说,是连放屁都没放响过的人生啊!
  在父母混乱的、相互冲突的各种意见中长大的苏小,是一个容易犯糊涂的孩子,他脑子想不明白,手脚又很快,所以就是一个危险的孩子。
  勉勉强强大学毕了业,他做了营销。妈妈非常不喜欢,说你跟钱打交道,合适吗?爸爸听了很恼,说闭上你的臭嘴吧,你怎么就不盼着你儿子好呢?
  妈妈的每一句话仿佛都是儿子的咒语。苏小干了不到三年就出事了,他把一笔数目不小的销售收入自己昧下了,然后就补窟窿一样东挪西凑,直到年底查账,再也躲不过去了,又铤而走险去抢劫被拿下。
  案子还没判下来的时候,苏小的爸爸找到了旧情人连英妈,靠她的人脉捞孩子。那时,他们已经很多年不来往了,他们的人生分了道,连英妈进步得太快了,苏小爸给落下了很远,这个男人知难而退了。
  他把电话打给她的时候,只一句“你好”,她就听出了是他。
  他们都握着各自的话筒,好半天没说话。女人的内心还是起了波澜,男人是因为胆怯,不知说什么好。
  还是女人先轻声说了找我有事吧。苏小爸才语不成句地把儿子的事叙述了一遍。
  女人说我试试吧,就挂了。
  苏小爸是从家里溜出来打的电话,现在他蹲了下去,抱着自己的头,想哭,有流泪的感觉,委屈、屈辱、伤感、伤心,心里面又疼又酸。
  眼泪冲刷掉了屈辱,伤了的心也就好受了一些。他慢慢站起来,点了根烟,抽到一半摁死,慢慢回了家。
  家里的那位正金刚怒目——苏小妈拒绝看儿子,拒绝谈这件事,她找了一个出远门的差事儿,正在收拾箱子,明天就颠了。
  这个家也快散了。
  苏小爸和衣在沙发上卧了一夜,早晨听到妻子起床、刷牙、拎着箱子出门,嘭的一声关了门。他从沙发上一跃而起,照着茶几就是一脚,顿时粉碎。
  下午,他接到连英妈的电话,事情有了眉目,也有了希望,让先取出钱来还上。他连声说谢谢谢谢!除了这个字,不知还能说什么。连英妈说咱们,还用说这个。
  他说是是是是。但不知还能说什么。放下电话,他去了银行,取出了钱。第二天去了看守所,对苏小说连英妈帮了大忙。
  苏小定定地看着父亲,然后流下了眼泪。然后说妈妈好吗?苏小爸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告诉儿子妈妈出差了。
  苏小擦干了眼泪,向父亲要了一支烟,点着,狠吸了两口,然后说:“我让妈失望了,妈早就说过,我是个贼。”
  低下头又吸了两口说——
  “她说得对!”
  编辑 孙玮◎
其他文献
1979年7月23日晚上8点整,这个时间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1979年的夏天,我的内心正饱受着烈火般的煎熬,我渴望爱情,就像焦渴的大地渴望着雨水。那一年,我27岁,可一次恋爱也没谈过。  1969年,17岁的我就告别了生活的城市武汉,作为知青下放到了湖北光化水泥厂。白天我们都在建设工地上搬石头、扛水泥、抡铁锨,晚上则集体睡在芦席棚里,几十个人睡一个大通铺。没有星期天,没有假日,业余的时间大都
期刊
回家的路上,我恸哭不已,这算什么儿女?    春节回家过年,我是有些想法的。放着有烘烘暖气的大房子不住,偏要回到冷到骨头里的老家去过年,老人到底是咋想的。老公语重心长地说:“宝贝,等咱们老了,如果儿子在北京或者上海,有豪宅,让咱们过去陪他们过年,你会不会去啊。”是啊,如果是那样,我不会去的。虽然很冷,但是全家人都很幸福,心里暖暖的,这个年过得,很好。  年后,陪妈妈回外婆家,外婆外公早已不在了,只
期刊
倾诉:王枚,32岁,市场总监    女强人的选择  我一直以为,寻求安定是女人一生的梦想。能找到一个让自己安定下来、有安全感的男人,是女人一生的成就。  而我又是那么重视个人成就的女人。  我自小在优越的家庭中成长,无论学历、身份、相貌,都在众人之上。小时候被认定是个出色的女强人。我没有沾沾自喜,反而感到有点压力。我常质疑自己的意愿。尽管拥有这些条件,但终究个女生,我也有属于女孩的梦想。在校成绩出
期刊
这一天,我的心理诊所接待了两位女士,困扰她们的问题,都跟她们的丈夫有关……    倾诉:Eileen,29岁,记者    新婚已预感不妙  他有病,我只能这样说,才能勉强安抚自己受创的心。  事情难于启齿。怎么说呢?我和他的感情很要好。他是个踏实型男人,当初和他走在一起感到非常安全,他还几乎不向其他女人望一眼。其实,他长得挺帅的,女生对他有非分之想也很合情理。我一直欣赏他这点,不过分、知分寸。  
期刊
母亲喜欢上种花是从儿女们都像小鸟一样离开她的身边开始的。  每一次回家,母亲都会如数家珍一般,把她的那些宝贝花儿很隆重地介绍给我们。茉莉花开了小朵的白花儿,虽细小不起眼,但却馨香满室;原本生长在原始丛林中的绿萝被搬到家里,似乎有点不大适应,冬天的正午需要搬到阳台上晒太阳;君子兰开得最好,大朵大朵喇叭型的花儿像铃铛一样,就是性子有点娇;文竹虽然纤弱,但却是一丛丛的,蓬勃旺盛,充满生命力。  以为母亲
期刊
有姐妹劝我,得抓几个男人练练手  我现在正在酒吧等我第N个相亲对象,再过两年我就三十岁,青春的尾巴抓也抓不住了。  说来你可能不相信,活了二十几年我竟然没有正儿八经地恋爱过一次,其实也不是没喜欢过,可事儿总是那么拧巴,喜欢我的都是我不喜欢的,我喜欢的都是没法在一起的。有时我怀疑自己爱无能或沸点过高,总抓着第一感觉不放,所以至今还荒着。有姐妹告诉我,得抓几个男人练练手,不然以后遇见好男人你都不懂怎么
期刊
在某些村里人的眼中,外国一定是遍地宝藏。这样的误解与欲望,最终摧垮了一位留美女博士。    2006年,我在家人的支持下,赴美国耶鲁大学硕博连读。出国后,亲人们都对我寄予了特别的“厚望”。没想到,只4年,我就成了被亲人们唾骂的“白眼狼”。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委屈?    舅舅的托付  4年前的那个夏天,是我最开心的日子。那时,我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大学电子系毕业,陆续收到了耶鲁、剑桥、哈佛等5所国外
期刊
山东女孩倪静大学毕业后,为了一份好工作与一家保险公司副总成为情人,顺利进入该公司。这份暧昧被倪静男友发现,惊慌之下她谎称是被副总强奸。男友半信半疑。倪静为了在男友面前“自清”,硬着头皮状告副总……    一  2008年11月的一天晚上,倪静与男友杨磊一同去参加男友同事的婚礼。到场后,两人发现大厅几乎坐满人,两人好不容易找到了位置,却只有一个。看到情侣俩站在饭桌前犹豫,一个四十出头的中年男人友善地
期刊
事例一:  买前“无所不能”,  买后“一无是处”    前段时间,我在一档电视购物节目中看好一款手机,主持人介绍说这款手机超强待机,而且外形美观、功能齐全,价格也很低廉。我按照他们提供的地址,汇去999元订购了一部。可是货拿到手后,我发现这部手机是很落伍的旧款,用起来也经常死机,待机也只能坚持三天。我打电话找商家,希望能够退换,谁知对方却“踢起了皮球”,后来直接连电话也打不通了。  ——济宁 薛
期刊
西方人对保护孩子如此小题大做,是有一番道理的。    明慧是国内一家公司的高级白领,随老公乔亚移民到澳大利亚的悉尼市后,生下了儿子乔桑,夫妇都沉浸在喜添爱子的欢乐之中。但令夫妻二人万万没想到的是,乔桑出生后居然让他们多次跟警察打了交道,甚至“连累”从国内来探亲的奶奶遭驱逐!这到底是怎样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呢?最近,回国探亲的明慧接受了笔者的采访,详细讲述了她在澳大利亚育儿过程中令人哭笑不得、发人深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