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之后,有关高效课堂的话题已越来越深入的展开。所谓的高效,就是用最少的教学时间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的。那么怎么改变传统课堂,发挥45分钟的时间效能,使课堂得到质的提升,把学生从时间加汗水的应试模式中解脱出来,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努力思索的问题。我们面对的每一个个体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如有的孩子喜欢用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长用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钟情于用画画来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还有的喜欢用歌声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个个体都有展示自己特殊才能的机会。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通过我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提出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不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来
语文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仍沿袭传统的“教师中心论”,不太注意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不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来看,采取填鸭式的“满堂灌”,使得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很多语文教师抱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每天又是翻阅参考书,又是从网上下载资料,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备好每一课。到了课堂上总是希望充分利用45分钟,多讲一些内容,于是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在课堂上做一番感情充沛的演说,语文课成了老师的演讲课。开始学生还能勉强听一听,可是后来老师即使讲得唇干舌燥,学生也是天马行空,一言不发,或做其它事,甚至打瞌睡,整个课堂没有一丝的生气和乐趣。教师成了每堂语文课的“导演”同时又兼“主角”,而学生只是充当“配角”、或“群众演员”,甚至只能充当“观众”或“听众”。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很少,到头来,老师所讲的也不过是瓢泼的大雨下到了水泥地面上,水势不小,但终归只湿了地表,渗不下去,流跑了。这样的教学,到了期终考试,成绩自然也是可想而知的了。所以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必须得到根本性的转变,不然怎么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呢?
二、课堂教学急功近利,舍本求末
由于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仍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家长与社会给学校教育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以至于不少语文教师把语文课做为应付中考或高考的训练课。考试的内容就是课堂教学内容取舍的唯一依据。要考的内容就大讲特讲,不考的内容就略讲甚至不讲。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抽象思辩能力的训练,轻形象感悟素质的提高;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应试,轻应用;重读写,轻听说;重记叙文、议论文,轻说明文、应用文;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发展等,没有完全落实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结果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高分低能,不少学生还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不能完成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考试指挥棒”成了我与学生河流道上的唯一“航标”。
三、教学设备简陋,教学手段落后。
很多乡镇中学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传统“一支粉笔走天下”,而一张讲台、一块黑板仍是,目前唯一的教学设备。究其原因:其一是财政困难,无力支付购买现代化教学设备所需的资金,但更主要的是领导和部分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我所任教的学校就配有录音机、幻灯机、多媒体计算机等一系列现代化教学设备,但这些都有成了摆设,或者只是上级领导检查学校硬件设施的一部分,或者只有偶尔个别老师上优质公开课是才用,大多数老师都习惯于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教学手段。
为此我认为这种思想必须得到改变,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教具的作用,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提出一些相关的对策:
1、让语文课堂回归生活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回归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用语文装扮生活,提升生命质量。只有那些来自生活的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才富有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使学生学到具有时代气息的语文。语文就是生活,“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语文教学应该有一个开放、自由、灵活、宽广无边的空间。小课堂里的知识是有限的,大社会的天地则是无限的。有造诣、有成就的人往往更得益于社会这个大课堂。语文教师要组织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联系语文,养成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吸取语文知识与运用语文知识的习惯,做到家庭生活语文化、学校生活语文化、社会生活语文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表演是儿童的天性,而表演他们生活中所熟悉的生活故事,回归生活的真实,就更加乐此不疲了。“口语交际”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利用学生爱表演的天性,让学生在兴趣这一前提下进行说话训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口语交际《学会做客》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的做客经历,再让学生互相表演,互相补充。做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表演起来非常活跃,使用的语言也特别丰富,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也变得更加生动。
2、明确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认识与实践的能力;在情感交流上,与学生保持尽可能近的距离,充分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大胆放手,主动放权,重视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课文的内容到形式,从文章的字、词、句到谋篇、布局,独立思考,自己质疑,然后经过教师的启发、点评,求得对问题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受用一辈子的自学能力。我认为:老师要在传道、受业、解惑的基础上,到课堂交流、讨论、争论中去发现学生的知识缺陷、逻辑错误、能力不足,并加以适当的讲解,导之以理;对学生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意见、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听取学生的评价,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导之以研究性学习;还有导之以创新,导之以兴趣,导之以意志等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己找到一条学语文的路:教是为了不教。讨论是学生参与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
总之,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新型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通过课前有效预习,课堂展示,及课下再巩固来完成的。我们可以通过明确教学目标,课前引导学生按照学案自主独立的学习,课下小组研讨展开交流,课堂教师点拨,巩固练习这样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我们的课堂效率。这种教学思路的转变,不仅彻底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更有效率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也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必须得到根本性的转变,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学生参加讨论、争论,哪怕是被动的,也能促进学生思考,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讨论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2]《语文教学的人本探索》杨邦俊《语文学习》
一、课堂不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来
语文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仍沿袭传统的“教师中心论”,不太注意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不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来看,采取填鸭式的“满堂灌”,使得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很多语文教师抱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每天又是翻阅参考书,又是从网上下载资料,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备好每一课。到了课堂上总是希望充分利用45分钟,多讲一些内容,于是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在课堂上做一番感情充沛的演说,语文课成了老师的演讲课。开始学生还能勉强听一听,可是后来老师即使讲得唇干舌燥,学生也是天马行空,一言不发,或做其它事,甚至打瞌睡,整个课堂没有一丝的生气和乐趣。教师成了每堂语文课的“导演”同时又兼“主角”,而学生只是充当“配角”、或“群众演员”,甚至只能充当“观众”或“听众”。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很少,到头来,老师所讲的也不过是瓢泼的大雨下到了水泥地面上,水势不小,但终归只湿了地表,渗不下去,流跑了。这样的教学,到了期终考试,成绩自然也是可想而知的了。所以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必须得到根本性的转变,不然怎么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呢?
二、课堂教学急功近利,舍本求末
由于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仍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家长与社会给学校教育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以至于不少语文教师把语文课做为应付中考或高考的训练课。考试的内容就是课堂教学内容取舍的唯一依据。要考的内容就大讲特讲,不考的内容就略讲甚至不讲。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抽象思辩能力的训练,轻形象感悟素质的提高;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应试,轻应用;重读写,轻听说;重记叙文、议论文,轻说明文、应用文;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发展等,没有完全落实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结果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高分低能,不少学生还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不能完成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考试指挥棒”成了我与学生河流道上的唯一“航标”。
三、教学设备简陋,教学手段落后。
很多乡镇中学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传统“一支粉笔走天下”,而一张讲台、一块黑板仍是,目前唯一的教学设备。究其原因:其一是财政困难,无力支付购买现代化教学设备所需的资金,但更主要的是领导和部分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我所任教的学校就配有录音机、幻灯机、多媒体计算机等一系列现代化教学设备,但这些都有成了摆设,或者只是上级领导检查学校硬件设施的一部分,或者只有偶尔个别老师上优质公开课是才用,大多数老师都习惯于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教学手段。
为此我认为这种思想必须得到改变,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教具的作用,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提出一些相关的对策:
1、让语文课堂回归生活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回归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用语文装扮生活,提升生命质量。只有那些来自生活的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才富有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使学生学到具有时代气息的语文。语文就是生活,“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语文教学应该有一个开放、自由、灵活、宽广无边的空间。小课堂里的知识是有限的,大社会的天地则是无限的。有造诣、有成就的人往往更得益于社会这个大课堂。语文教师要组织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联系语文,养成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吸取语文知识与运用语文知识的习惯,做到家庭生活语文化、学校生活语文化、社会生活语文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表演是儿童的天性,而表演他们生活中所熟悉的生活故事,回归生活的真实,就更加乐此不疲了。“口语交际”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利用学生爱表演的天性,让学生在兴趣这一前提下进行说话训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口语交际《学会做客》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的做客经历,再让学生互相表演,互相补充。做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表演起来非常活跃,使用的语言也特别丰富,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也变得更加生动。
2、明确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认识与实践的能力;在情感交流上,与学生保持尽可能近的距离,充分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大胆放手,主动放权,重视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课文的内容到形式,从文章的字、词、句到谋篇、布局,独立思考,自己质疑,然后经过教师的启发、点评,求得对问题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受用一辈子的自学能力。我认为:老师要在传道、受业、解惑的基础上,到课堂交流、讨论、争论中去发现学生的知识缺陷、逻辑错误、能力不足,并加以适当的讲解,导之以理;对学生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意见、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听取学生的评价,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导之以研究性学习;还有导之以创新,导之以兴趣,导之以意志等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己找到一条学语文的路:教是为了不教。讨论是学生参与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
总之,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新型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通过课前有效预习,课堂展示,及课下再巩固来完成的。我们可以通过明确教学目标,课前引导学生按照学案自主独立的学习,课下小组研讨展开交流,课堂教师点拨,巩固练习这样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我们的课堂效率。这种教学思路的转变,不仅彻底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更有效率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也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必须得到根本性的转变,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学生参加讨论、争论,哪怕是被动的,也能促进学生思考,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讨论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2]《语文教学的人本探索》杨邦俊《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