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园自2002年开展蒙特梭利教育以来,在实践蒙特梭利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蒙特梭利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现状分析为基础,以现场讨论为载体,以困惑问题为切入点,开展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使我们对蒙特梭利教育精髓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蒙特梭利教具操作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对孩子教育过程中的观察与指导也能较准确地把握与恰当的介入。也使我们的教师在研讨和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了专业上的成长。
一、蒙特梭利教育理论是协助儿童生命成长的宝典
我园在实践蒙特梭利教育提高教师理论水平中,为教师建立了成长档案,对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新教师规划了培养目标,并制定了以两年为限的短期、中期、长期的培训学习计划。并在全园保教人员中开展了学习蒙特梭利原著的读书活动。在以自学和集体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们结合工作实践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对蒙特梭利原著的理解。在经过了蒙特梭利教育理论学习后,教师们都深切的感受到:蒙特梭利教育思想是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是协助儿童生命成长的宝典,是蒙特梭利教师的必修课程。
二、以蒙特梭利教育思想为指导灵活运用教具操作方法
蒙特梭利教具在蒙特梭利教育里是一种辅助儿童生长发展的媒介,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在通过与教具的相互作用下促进了内在生命力的发展。
在开展蒙特梭利教育十年中,我们采用了走出去请进来方法前后共接受了五位老师的培训,其中有北京的两位老师、有来自新加坡的专家、有台弯资深的教授、还有美国AMI的培训师。
五位老师在培训上都各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在教具操作方法上也都各有不同。如有的培训老师说,在提供水的工作材料时,水杯和倒杯需要贴线,但有的培训老师说做水的工作材料不需贴水线;到底应该使用那一个操作版本。教师们越学越感到困惑和迷茫。为此我们进行了研讨,对不同的教具操作方法教师们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孩子做水的工作,杯子应该贴水线,因水线犹如蒙特梭利教具中
错误控制,让孩子在取水、倒水时能进行自我控制和检测。
第二種观点:装水的杯子不应该贴水线,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杯子就没有线。
孩子工作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在生活中运用,所以应让孩子在倒、取水的过程中自由的去探索,自己去学会控制水量。
第三种观点:蒙特梭利教育是个体化的教育,装水的杯子是否贴线可根据孩子的能力来定,如小年龄的孩子和动作发展迟缓的孩子杯子可以贴线,因为线可
以帮助他们学会控制;大年龄和动作发展较好的孩子装水的杯子可以不贴水线,这样可增加他们工作的挑战性。
蒙特梭利说:教师要想熟悉教具,她就不能只是用看的,或是从书中去研究,或是听别人的解说,她必须亲自花时间去操作每一件教具,从中去体会困难或趣味所在,并且试着去揣摩儿童对教具可能产生的印象。
教师们终于明白了,唯有像儿童一样反复操作每一样教具,才能让教具真正为自己所掌握,唯有透过经验才有可能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根据儿童能力,灵活的运用教具操作方法。
三、将蒙特梭利教育融入孩子一日生活之中
蒙特梭利说:我们的教育不是为孩子入学做准备,而是为他将来生活做准备。为将蒙特梭利教育融入孩子一日生活中,我们以幼儿进餐为切入点,对幼儿进餐活动进行研究和分析。教师们认为:幼儿进餐活动实际上比孩子日常生活区工作更为繁杂。它是将洗手、倒、舀、夹、擦嘴、擦桌子等多个工作集合在一起的一个复杂的程序性工作。因此它同样需要提供有准备的环境,需要象示范教具操作一样,对活动中的每一个内容进行正确地示范、观察等等。那么,进餐环境到底应如何预备,进餐活动有哪些内容需要示范。观察些什么,我们再次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整理归纳如下。
(一)进餐环境
1.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轻松愉悦的进餐环境(文明的语言、舒缓的音乐)
2.提供适合孩子尺寸大小盛饭、舀汤的餐具及吃不同食物所需的餐具
3.孩子的桌椅高矮要适宜,餐桌之间要留有通道便于孩子通行。
(二)示范内容
1.孩子洗手、擦手动作示范;餐具摆放示范。
2.端碗、端盘示范;正确使用勺、筷示范。
3.餐后清洁桌面示范;分类归放碗、筷、勺示范
4. 餐后蔌口、擦嘴示范。
(三)观察与指导的内容
1.观察孩子动作技能:是否能正确使用餐具进餐。
2.观察孩子饮食习惯:是否有挑食、偏食的情况。
3.观察孩子进餐习惯:是否会正确的龃嚼、专心进餐、细嚼慢咽
四、教师应成为儿童学习的观察者、协助者、支持者
在蒙特梭利工作室里,工作是孩子学习的主要活动形式,观察是教师了解儿童的首要途径。教师只有根据观察结果,才能给予儿童适当的帮助和引导。那么,教师应如何做好孩子工作中的观察与指导呢?我们以现场观察孩子工作为载体进行了研讨,教师们提出了许多疑惑,并展开了讨论。
疑惑一:幼儿刚开始选择工作时平凡的更换工作,教师是否需要介入,协助他进行选择?
讨论结果:孩子平凡的更换工作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只要他没有打扰别人,教师不于介入。
疑惑二:有的孩子工作到一半时,就在教室里来回走动,教师是否需要介入进行引导?
讨论结果:如果幼儿边走边看同伴工作,这也是一种学习,倘若他东游西逛去打扰同伴的工作,教师就需介入引导他,帮助他专注于一项工作。
疑惑三:有的幼儿长时间只选择日常生活区或美劳区的工作,而对其它区域从不进入,教师应如何引导?
讨论结果:首先通过观察对孩子进行分析,是因为孩子畏惧困难还是因为不熟悉教具操作方法。若是前者教师要介入,帮助孩子树立信心;若是后者教师要为孩子重新示范教具操作。
教师们在不断的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清楚地认识到,观察孩子工作,不意味着只用眼睛看,教师还要用心去聆听、去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敏锐地觉察幼儿此时此刻的关注点,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判断幼儿此时此刻是否需要指导以及需要怎样的指导。也惟有如此,教师才能做到成为一名反思型的引导者,环境的提供者和维护者,孩子生命发展的协助者。
一、蒙特梭利教育理论是协助儿童生命成长的宝典
我园在实践蒙特梭利教育提高教师理论水平中,为教师建立了成长档案,对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新教师规划了培养目标,并制定了以两年为限的短期、中期、长期的培训学习计划。并在全园保教人员中开展了学习蒙特梭利原著的读书活动。在以自学和集体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们结合工作实践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对蒙特梭利原著的理解。在经过了蒙特梭利教育理论学习后,教师们都深切的感受到:蒙特梭利教育思想是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是协助儿童生命成长的宝典,是蒙特梭利教师的必修课程。
二、以蒙特梭利教育思想为指导灵活运用教具操作方法
蒙特梭利教具在蒙特梭利教育里是一种辅助儿童生长发展的媒介,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在通过与教具的相互作用下促进了内在生命力的发展。
在开展蒙特梭利教育十年中,我们采用了走出去请进来方法前后共接受了五位老师的培训,其中有北京的两位老师、有来自新加坡的专家、有台弯资深的教授、还有美国AMI的培训师。
五位老师在培训上都各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在教具操作方法上也都各有不同。如有的培训老师说,在提供水的工作材料时,水杯和倒杯需要贴线,但有的培训老师说做水的工作材料不需贴水线;到底应该使用那一个操作版本。教师们越学越感到困惑和迷茫。为此我们进行了研讨,对不同的教具操作方法教师们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孩子做水的工作,杯子应该贴水线,因水线犹如蒙特梭利教具中
错误控制,让孩子在取水、倒水时能进行自我控制和检测。
第二種观点:装水的杯子不应该贴水线,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杯子就没有线。
孩子工作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在生活中运用,所以应让孩子在倒、取水的过程中自由的去探索,自己去学会控制水量。
第三种观点:蒙特梭利教育是个体化的教育,装水的杯子是否贴线可根据孩子的能力来定,如小年龄的孩子和动作发展迟缓的孩子杯子可以贴线,因为线可
以帮助他们学会控制;大年龄和动作发展较好的孩子装水的杯子可以不贴水线,这样可增加他们工作的挑战性。
蒙特梭利说:教师要想熟悉教具,她就不能只是用看的,或是从书中去研究,或是听别人的解说,她必须亲自花时间去操作每一件教具,从中去体会困难或趣味所在,并且试着去揣摩儿童对教具可能产生的印象。
教师们终于明白了,唯有像儿童一样反复操作每一样教具,才能让教具真正为自己所掌握,唯有透过经验才有可能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根据儿童能力,灵活的运用教具操作方法。
三、将蒙特梭利教育融入孩子一日生活之中
蒙特梭利说:我们的教育不是为孩子入学做准备,而是为他将来生活做准备。为将蒙特梭利教育融入孩子一日生活中,我们以幼儿进餐为切入点,对幼儿进餐活动进行研究和分析。教师们认为:幼儿进餐活动实际上比孩子日常生活区工作更为繁杂。它是将洗手、倒、舀、夹、擦嘴、擦桌子等多个工作集合在一起的一个复杂的程序性工作。因此它同样需要提供有准备的环境,需要象示范教具操作一样,对活动中的每一个内容进行正确地示范、观察等等。那么,进餐环境到底应如何预备,进餐活动有哪些内容需要示范。观察些什么,我们再次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整理归纳如下。
(一)进餐环境
1.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轻松愉悦的进餐环境(文明的语言、舒缓的音乐)
2.提供适合孩子尺寸大小盛饭、舀汤的餐具及吃不同食物所需的餐具
3.孩子的桌椅高矮要适宜,餐桌之间要留有通道便于孩子通行。
(二)示范内容
1.孩子洗手、擦手动作示范;餐具摆放示范。
2.端碗、端盘示范;正确使用勺、筷示范。
3.餐后清洁桌面示范;分类归放碗、筷、勺示范
4. 餐后蔌口、擦嘴示范。
(三)观察与指导的内容
1.观察孩子动作技能:是否能正确使用餐具进餐。
2.观察孩子饮食习惯:是否有挑食、偏食的情况。
3.观察孩子进餐习惯:是否会正确的龃嚼、专心进餐、细嚼慢咽
四、教师应成为儿童学习的观察者、协助者、支持者
在蒙特梭利工作室里,工作是孩子学习的主要活动形式,观察是教师了解儿童的首要途径。教师只有根据观察结果,才能给予儿童适当的帮助和引导。那么,教师应如何做好孩子工作中的观察与指导呢?我们以现场观察孩子工作为载体进行了研讨,教师们提出了许多疑惑,并展开了讨论。
疑惑一:幼儿刚开始选择工作时平凡的更换工作,教师是否需要介入,协助他进行选择?
讨论结果:孩子平凡的更换工作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只要他没有打扰别人,教师不于介入。
疑惑二:有的孩子工作到一半时,就在教室里来回走动,教师是否需要介入进行引导?
讨论结果:如果幼儿边走边看同伴工作,这也是一种学习,倘若他东游西逛去打扰同伴的工作,教师就需介入引导他,帮助他专注于一项工作。
疑惑三:有的幼儿长时间只选择日常生活区或美劳区的工作,而对其它区域从不进入,教师应如何引导?
讨论结果:首先通过观察对孩子进行分析,是因为孩子畏惧困难还是因为不熟悉教具操作方法。若是前者教师要介入,帮助孩子树立信心;若是后者教师要为孩子重新示范教具操作。
教师们在不断的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清楚地认识到,观察孩子工作,不意味着只用眼睛看,教师还要用心去聆听、去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敏锐地觉察幼儿此时此刻的关注点,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判断幼儿此时此刻是否需要指导以及需要怎样的指导。也惟有如此,教师才能做到成为一名反思型的引导者,环境的提供者和维护者,孩子生命发展的协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