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三·八”节后的一天,晓庄同志从南京打来电话,说她的个人影集《瞬间的回忆》已出版,正请人带给我。
不久,影集托人捎来,在我反复拜读之后,不仅被影集图文并茂和丰富内容所吸引,更对晓庄这位有强烈敬业精神取得丰硕创作成果的新中国第一代女摄影家肃然起敬。
最早知道晓庄的名字,是在1959年初我到中国摄影学会(今中国摄影家协会)工作不久。她的作品《排涝》、文章《握紧我的摄影武器》相继被创刊不久的《大众摄影》采用;随后,《中国摄影》也发表了她的代表作品《踏碎银波》、《电犁手》和文章《在农业摄影的岗位上》。这期间,她还有《春茧丰收》、《踏碎银波》、《海边小景》、《筛新谷》和《水稻专家陈永康示范表演追肥》等入选第三、六、七、九届全国影展。可以说,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她已是活跃于我国摄影战线的著名女摄影记者,是我熟知姓名而仅未见面的“老相识”了。
收入影集的新闻摄影作品,虽然仅是她拍摄的数以万计照片中的一鳞半爪,但确实反映了新中国曲折发展的艰巨历程,折射出我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收入影集的艺术摄影作品,尽管数量仅占三分之一,但足以说明晓庄同志是个勇敢的探索者。在驾驭摄影艺术语言和领悟摄影美学价值方面,也有相当的艺术造诣。
我很赞赏晓庄的摄影作品,以及不少作品背后的故事:为了拍摄建成通车的南京长江大桥全貌,她踩着摇晃的绳梯爬上桥头堡堡顶;为了拍摄南京市万人集会声援越南人民抗击美帝侵略的正义斗争,她爬上中国银行大楼楼顶,并巧妙采用上下左右六张接片的手法,充分表现了会场声势浩大的气势;为了拍摄铁矿采矿现场,她冒着爆炸声震耳欲聋、铁矿石四处飞溅的危险,近距离捕捉了惊险的一瞬;已近花甲之年的她,为了早日出版大型画册《中国三峡》,她强忍骨刺带来的疼痛,三上三峡,组织拍摄三峡风光和民俗风情;1996年她被摩托车撞伤,造成三处骨折,但一年半后她拄着拐杖重新拿起相机,并到云南、江西和大西北等地采风;2001年,在她68岁时学会使用电脑,为她整理大量图片资料、撰写文章并最终完成影集的编辑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可以说,只要你认真地拜读,细细品味这本影集,一个争强好胜、痴迷摄影、不让须眉的晓庄,便会活脱脱地呈现在你的眼前。
在这里我不能不说,在与她多年交往中,还看到她高尚人品的一面。晓庄并不因争强好胜而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也不因较早参加革命工作而居功自傲,唯我独尊,目空一切。她待人以诚、助人为乐、广交朋友,有一颗火热的心肠。
晓庄在担任《光与影》主编期间,我和她曾谈及办刊面临的稿源不足、质量不高等诸多困难和问题,为了加强兄弟刊物之间经验交流和互动信息,盼能召开一个座谈会。凭着她那一不做二不休的倔犟和韧劲,她竟很快成为实现这一愿望的倡导、策划和组织者之一,率先由《光与影》编辑部带头,承办了首届有13家摄影报刊代表出席的座谈会。为了筹办和开好这个座谈会,她两上北京,进行联络、磋商,又多次奔走于南京与常州之间,为兄弟摄影报刊之间、摄影报刊与企业之间的亲密合作尽心竭力,总取得积极效果。
晓庄从青年到老年,始终支持妇女摄影创作和竞赛活动,强调重在参与。“文革”前后中国摄影家协会共主办三届全国女摄影工作者作品展,她都有作品参展。《大众摄影》复刊后,先后举办三届全国妇女摄影者作品比赛,她也带头参赛,这不仅是对《大众摄影》工作的热情支持,更重要的是她在为广大摄影姐妹的创作热情和可喜成绩鼓劲、加油!
晓庄的影集,是她心智与汗水的结晶。这本影集的出版,实现了她久已期盼的愿望。正如她所说:“我把它写出来,只是想告诉后人,我们这一代人的摄影之路是怎样走过来的。”“它可以让人们记住在中国大地上曾经发生过的往事,更加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共同去创造美好明天。”
“文革”期间,机关干部也被动员下放到农村去安家落户,南京市民夹道欢送下放干部。(1969年)
“海上剿匪(1950年)
江宁县方山公社横岭大队社员表演“忠字舞”。 (1967年)
“大跃进”年代全民炼钢,这是镇江市大炼钢铁的重要基地——象山炼铁厂的小高炉群已建成5000余座。 (1958年)
南京市25万人游行庆祝建国15周年,这是游行队伍中“三面红旗万岁”的标语牌。(196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