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偶然 必然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defende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就是顺序,偶然就是机遇,必然就是规律。历史就是按照自然的顺序,在机遇与规律的作用下不断前行。人组成了社会,社会的历史必然由人的历史组成,而人必然决定了历史的发展方向,但这不同于现在史学界所说的个人决定社会历史的观点。人是一个概念,也是一个群体,一个地域的人自然有一定的特点,世代繁衍也不会脱离本性。各个地域的人组成了世界。他们之间的联系是以社会的物质利益和人性为纽带的,他们之间的和与战也取决于物质利益与人性,因此他们的历史注定了。微妙的或是明显的,物质的或是精神的,都是按照最初的因素层层演变,不断向广、深发展,进化几千年,最后形成博大精深的历史海洋。探讨学术有时会觉得处处有矛盾,处处有微妙的东西在决定着众多历史事件的相似性。然而有时也会觉得看历史要摘下有色眼镜,可是请大家不要忘了,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人是由物质组成的,如果看待问题处处要追根溯源,那么源只有一个就是物质,或者可以说,承认这点就是唯物主义者。但一切已经由物质决定了,它就是一个公共因素,当我们在讨论问题时,只要时刻注意在这个大前提下去分析就可以了,而不用再细论了。历史是人创造的,要分析历史,就要分析它的创造者。分析创造者时,掌握机遇与规律就可以清楚地看破历史,而无需再用一些其他的含混不清的概念去分析历史发展时不具备的东西。矛盾是一个哲学概念,在历史领域里,矛盾就是因为人具有两重性。人是由物质组成的,同时又具有精神,不同的物质与精神组成不同的个人实体,由他们去创造历史,必然充满了矛盾性。有色眼镜就是阶级的观点,之所以有色,大概就是因为它代表的是一部分人看历史的立场,而不是通用的分析评价历史的标准吧。但可以说人一旦属于某个阶级以后,他的灵活性便会受到节制,从而影响他的历史观。我们主张把人物放到具体历史环境当中去分析他,所以不能说脱离阶级的藩篱,或者说摘下眼镜会看不清一些细节。
  自然是个顺序,我们做事情看历史要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不可强求,更不可假设。因为人们之间复杂的物质利益与人性,早已决定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们追求真善美,历史必然会在总的趋势下反映人们的理想,即历史从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走向文明,走向美好。有的人在研究历史、评价人物时,不知不觉就带有了强求的意味:什么局限性、阶级本质、软弱性,不应这样做等等。也有的假设怎样会怎样,当然这样研究有一定道理,但这不是评价历史的主要态度。不可处处用之,因为这样做久而久之会使历史显得繁杂无头绪,所有的都是局限、本质,而不是历史的规律,不是明朗的历史。这样的概念会把人们引向纠正历史而不是利用历史,对待历史时满脑子都是阶级与局限的论调。分析评价历史更应立足于历史的主要方面,即是发展时所具有的,而不是现在所具有的。只有回到历史中去才会把历史看得清楚,才会生动理性地描绘历史,使历史富有人性,从而再现历史规律。人的发展有规律,即是人内在的,在其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一个根本的因素。一个人有一个规律,一些人有一个规律,一个地域的人有一个规律,一个国家的人也同样有一个规律,这就是人决定历史的原因。人决定历史并不否定物质决定历史,因为人是物质与精神的混合体,这与个人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论断有本质的区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偶然就是机遇。人也好,历史也罢,都有机遇可言。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偶然与必然共同作用的结果,或者说偶然追根溯源也是必然的结果,只不过在必然的母体中发生了变异。这也符合生物学原理。可以说机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个不小的因素,它在某些时候某种程度上主导了历史的车轮向某个岔道口进发。当起点与终点固定时,岔道口就不那么多了,因此说机遇不是主要因素。
  必然就是规律。自然界的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人是万物之一,自然符合规律的概念,历史与人紧密相连,因此历史也有规律。人主导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我们在分析历史时,要时刻把握住这一点,因为这是灵魂、主干。无论历史怎么发展,最终都要回到主干道上来。这是人们早已认识到的。这才是分析历史、描绘历史的主要色调。倘若掺杂过多其他的东西就会使历史失去本色,变成一幅华丽的油画。追求自然美、高洁美、真实美的理想就不再存在了,历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披上一层厚厚的涂料,隐藏在人们的肉眼所不能及的地方。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分析历史最根本的是把握住自然、偶然、必然这三要素,然后再穿插一些合理的观点加以描绘,历史画面就显得清晰生动了。研究历史无非是总结经验,增强信心与自豪感,从而达到指导当前活动的目的。切忌陷入评价历史究其长短的迷宫,而不注意历史的本身作用,去研究一些不必要的课题,并被一些人误导,陷入不得其解的历史沼泽。看历史应力求简洁明了,越简单反而越深奥,这是大自然的创造,无可厚非。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其他文献
《南唐史略》一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探讨了我国古代史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古代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的转移问题,五代十国时期统一趋势问题,唐宋之际社会结构的变化问题等.
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中学英语学科的重要目标。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主要是应试教育,只重视做题,造成学生听说能力发展严重滞后,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现就中学英语口语交际教学略谈管见。  一、用英语教学,营造英语听、说的氛围  尽量用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用英语思
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性质的界定,是研究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出发点。目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多数人认为其属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范畴,但区域经济一体化
旧体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韵律及内容都发生了变化,“旧瓶已难再装新酒”。要赋予旧体诗词以新的生命,就必须打破旧体诗词的桎梏,批判地继承合理的内容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课程标准,而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法作为一次比较成功的教学尝试和改革,顺应了新课改下探求新型教学模式的趋势.初中数学教材分为若干版本,本文以苏教版为例,阐释新课程改革下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法模式.  一、课前诊断,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层次教学  课程改革对于每位任教者都是一个崭新的挑战,因为教材不再是唯一授课资料,教室不再是特定的授
高考的主观题是政治考试的重要得分点,因此也成为各个考生必争的领地。可是很多学生在做模拟试题的时候,光是做选择题的训练,对主观题的训练比较少。教师要纠正学生这一偏颇的练习习惯,通过对主观题答题思路的引导分析和答题技巧的点拨,克服学生对主观题的畏难情绪,让学生能够从容应对考试。  一、 主观题考点分析  人教版的高中政治分为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内容,主观题的考点也是针对这些内容而展开,每一道题都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得最多、人们最关心的就是如何提高全民素质,对于学校教育来说那就是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育要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那么,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该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这是摆在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特别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笔者认为,初中阶段,学生有了小学语文的基础,又面临
中考复习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考成绩的好坏,不但取决于学生平时是否勤奋学习,而且取决于考前是否进行认真扎实、系统有效的复习。作为英语老师,在多年的中考复习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考前得当有效的复习指导是提高英语中考成绩的有效途径。我的做法是“五抓”:  一抓精心做好备课,提高课堂效率。  备好复习课是上好复习课的关键,是全面提高学科中考成绩的关键。因此,我和教研组其他老师都很重视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