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实验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优化生物课堂的重要方面,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必不可少。作者通过实践,归纳总结得出,教师应在做好演示实验和分段实验的基础上,對学生进行独立实验的引导,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关键词: 中学生物教学 生物实验 实验能力
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指导学生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材料用具和操作步骤,弄清实验的要领,激发学生强烈的科学探索兴趣。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每一节实验课,根据学科的实验条件和环境条件,尽可能地为实验创造条件,使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增强实验意识,激发求知欲和创造力。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方法,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生物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生物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首先应选择典型的实验,然后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
一、做好模拟实验,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刚进中学的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他们做实验时,注意力分散在实验仪器及用品上,不注意听讲,不看老师的示范,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我一般采取模拟方式进行实验,比如: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时,在玉米种子的纵剖面上滴一滴碘液,观察剖面上的胚乳部分变蓝,说明了什么?教材给出了“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的条件。学生在实际观察时会发现滴碘液后玉米种子纵剖面的一部分不是变成单纯的蓝色,有些是深蓝色,有些是蓝黑色,还有些比较浅,而教材上说应该是蓝色,于是有些学生就不敢说出自己实际观察到的现象。如果再加上教师强调“淀粉遇碘变蓝”,就会有更多的学生怀疑自己的眼睛,能够看到胚乳变成深蓝色或蓝黑色的学生就更少。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如实描述自己看到的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如“显微镜的作用”一课,先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操作显微镜时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模仿操作。模仿操作后,再让学生独自操作一两遍,经过几次训练,学生基本上学会使用显微镜了。模拟实验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如在“生态系统”一节的教学中,在一个密闭的玻璃容器中放入金鱼藻等水生植物,放入小鱼等动物,再放一点河泥,只要给予充足的光照,该系统就能维持较长时间,从而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平衡系统。
二、做好分段实验,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
分段指导是把观察与实验分成几个阶段,首先向学生说明总的要求,说明第一阶段的任务和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意见独立完成这一阶段的观察实验任务。完成后教师再说明第二阶段的任务和方法,大家再开始工作,如此类推。实验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熟悉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实验所需的药品、材料,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讲清要点,然后独立操作。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巡回指导,若发现共性问题,则让学生停下来,统一纠正后再继续实验,最后总结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通过以上组织训练,学生能比较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能用解剖器解剖小动物;学会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初步具备了独立实验的能力。
三、学生独立完成课外实验,弥补课内实验的不足
课外实验是在课堂之外进行的,实验方案设计、器材选用、对象管理、现象观察和结果分析、整理等环节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需要学生独立解决,所以与课堂实验相比,课外实验更能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为了加深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部分实验内容做适当补充延伸不仅可行,而且必要。如叶的蒸腾作用实验可作如下改进:取4枝叶片数量及大小相同的带叶小枝,分别插入1~4号刻度试管里,1号试管用凡士林涂叶背腹两面气孔,2号试管用凡士林涂叶背面气孔,3号试管用凡士林涂叶腹面气孔,4号试管上的小枝叶片不涂凡士林,刻度试管内水面保持在相同的高度,并在水面上加少许植物油防止水分蒸发,将该装置放在日光充足的温暖环境中,经过2~3小时,观察试管内水面下降情况。实验结果表明,2、3、4号试管均有水分丧失,证明叶背面和腹面都有气孔存在,4号试管水分丧失比例最高,证明植物的蒸腾失水量与气孔频度有关。通过实验,学生不仅了解了叶具有蒸腾作用,而且对叶片通过气孔蒸腾散失水分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四、开展课外活动,巩固学生的实验能力
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实践活动,是生物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基础上,组织学生在课外对生物进行观察、实验、调查研究,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广泛兴趣和必要的操作技能,以及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我校从改革生物实验的要求出发,探索出一条开发学生课外实验的有效途径。许多课外实验均为探索性实验,如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看看种子怎样萌发和长成幼苗”“看看根尖的哪一部分在伸长”“观察叶色与光照有没有关系”“看看水分沿着茎的什么部分上升”等。这些实验需时较长,无法在课堂上完成,所以安排为课外实验。学生在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管理,亲自观察、记录,并且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便逐步形成了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美珍主编.生物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 中学生物教学 生物实验 实验能力
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指导学生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材料用具和操作步骤,弄清实验的要领,激发学生强烈的科学探索兴趣。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每一节实验课,根据学科的实验条件和环境条件,尽可能地为实验创造条件,使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增强实验意识,激发求知欲和创造力。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方法,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生物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生物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首先应选择典型的实验,然后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
一、做好模拟实验,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刚进中学的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他们做实验时,注意力分散在实验仪器及用品上,不注意听讲,不看老师的示范,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我一般采取模拟方式进行实验,比如: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时,在玉米种子的纵剖面上滴一滴碘液,观察剖面上的胚乳部分变蓝,说明了什么?教材给出了“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的条件。学生在实际观察时会发现滴碘液后玉米种子纵剖面的一部分不是变成单纯的蓝色,有些是深蓝色,有些是蓝黑色,还有些比较浅,而教材上说应该是蓝色,于是有些学生就不敢说出自己实际观察到的现象。如果再加上教师强调“淀粉遇碘变蓝”,就会有更多的学生怀疑自己的眼睛,能够看到胚乳变成深蓝色或蓝黑色的学生就更少。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如实描述自己看到的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如“显微镜的作用”一课,先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操作显微镜时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模仿操作。模仿操作后,再让学生独自操作一两遍,经过几次训练,学生基本上学会使用显微镜了。模拟实验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如在“生态系统”一节的教学中,在一个密闭的玻璃容器中放入金鱼藻等水生植物,放入小鱼等动物,再放一点河泥,只要给予充足的光照,该系统就能维持较长时间,从而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平衡系统。
二、做好分段实验,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
分段指导是把观察与实验分成几个阶段,首先向学生说明总的要求,说明第一阶段的任务和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意见独立完成这一阶段的观察实验任务。完成后教师再说明第二阶段的任务和方法,大家再开始工作,如此类推。实验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熟悉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实验所需的药品、材料,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讲清要点,然后独立操作。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巡回指导,若发现共性问题,则让学生停下来,统一纠正后再继续实验,最后总结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通过以上组织训练,学生能比较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能用解剖器解剖小动物;学会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初步具备了独立实验的能力。
三、学生独立完成课外实验,弥补课内实验的不足
课外实验是在课堂之外进行的,实验方案设计、器材选用、对象管理、现象观察和结果分析、整理等环节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需要学生独立解决,所以与课堂实验相比,课外实验更能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为了加深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部分实验内容做适当补充延伸不仅可行,而且必要。如叶的蒸腾作用实验可作如下改进:取4枝叶片数量及大小相同的带叶小枝,分别插入1~4号刻度试管里,1号试管用凡士林涂叶背腹两面气孔,2号试管用凡士林涂叶背面气孔,3号试管用凡士林涂叶腹面气孔,4号试管上的小枝叶片不涂凡士林,刻度试管内水面保持在相同的高度,并在水面上加少许植物油防止水分蒸发,将该装置放在日光充足的温暖环境中,经过2~3小时,观察试管内水面下降情况。实验结果表明,2、3、4号试管均有水分丧失,证明叶背面和腹面都有气孔存在,4号试管水分丧失比例最高,证明植物的蒸腾失水量与气孔频度有关。通过实验,学生不仅了解了叶具有蒸腾作用,而且对叶片通过气孔蒸腾散失水分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四、开展课外活动,巩固学生的实验能力
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实践活动,是生物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基础上,组织学生在课外对生物进行观察、实验、调查研究,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广泛兴趣和必要的操作技能,以及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我校从改革生物实验的要求出发,探索出一条开发学生课外实验的有效途径。许多课外实验均为探索性实验,如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看看种子怎样萌发和长成幼苗”“看看根尖的哪一部分在伸长”“观察叶色与光照有没有关系”“看看水分沿着茎的什么部分上升”等。这些实验需时较长,无法在课堂上完成,所以安排为课外实验。学生在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管理,亲自观察、记录,并且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便逐步形成了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美珍主编.生物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