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阳师范学院 河南信阳 64000)
【摘要】美术课程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的重要渠道。在美术教育中,我们正是以美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创造性为其特点和效应,潜移默化地从感性出发牵动人们的心灵,从而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改善智力结构,使之心灵美好、行为高尚、人格完美。所以,美术教育在训练学生视觉知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创造力;科学;美育
创新是一项复杂艰巨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而想象力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正是具有想象力,人们才能不断发现新事物、新规律,提出新概念、新理论,创造新知识、新产品,推动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今天在新课程改革中,加强了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了美术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充分发展了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一、让美术与科学创新在教学中交相辉映
美术与科学都是人类认识与思维活动的结晶,可以说是和人类进化过程形影相随的。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八》写道:“美术所以能产生科学,全从‘真美合一’的观念发生出来……科学根本精神,全在养成观察力。养成观察力的阀门,虽然很多,我想,没有比美术再直接了。”梁文中例举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人物——达芬奇不仅是著名的画家,还是一位科学家,近代生物学家,他还能造飞机,造盔甲车船……在李政道主编的《科学与艺术》一书中也提到“艺术与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由此可见,美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式紧密相连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过去,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曾近出现过美术与科学的分离以及培养模式单一化、职业化的局限,这两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基本宗旨的落实。今天,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新课程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扩展体验感悟渠道,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基础教育中应将艺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贯穿每一个阶段。我们必须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差异和主体性,既要做到系统的传授知识,又不能抹杀孩子的好奇心和封闭心灵中的新窗口;既能有效鼓励创新,又不忽视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
二、让学生在创作中培养创造力
在课堂上,教师免不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创作,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创造的过程。而学生的创造力也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从选题、内容、表现手法还是形式上都可以表现出来。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个主题,让学生发散思维,展开讨论,大胆提出自己的创作构思,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在创作中每个年级学生都会有创作依赖性,也许是相对繁重的课业使得不少学生应接不暇;也有可能是由于接触了类似素描写实的绘画形成而削弱了创作激情。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无限想象力,如果能结合一定的科学知识,然后通过绘画的表现手法将所思所想展现在画中,在这个基础上就算大多数学生的作品还仅仅限于习作,甚者草图状态,但是这已经迈向了创新的第一步。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将人在创造性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分为发散和收敛两种类型。我们在鼓励学生创新绘画时,所呈现出来的是发散性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指在解决问题时,思维能不拘一格地从仅有信息中尽可能扩展开去,朝着各种方向去探寻各种不同的解决途径和答案。”学生的初步设想往往比较空泛,似乎在构思中设想很多,但一旦接触到实战中,就没有了方向。因此,教师的指点作用就在于要为学生提供一种打开思路的手段,通过启发引导,借用外界力量,如同学的反驳,刺激等来激发他的思维,再经过有的放矢地点拨就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创意过程中更严谨有序。
三、鼓励学生科学创新绘画的意义
我们的教育宗旨始终是激发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地发现、勇敢地表现。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选题、构图等每一个环节中都要通过深思熟虑、揣摩之后,才能将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创作同时表现出来。只有关注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程以及生活的变化,坚持始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让学生在构思、创作的同时更能热爱生活、关心社会、增添关爱之心。可持续发展是人的一种内在素质,如果教育活动中违背了文化生态的规律,用灌输的方式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或者干脆排除了艺术教育的成分,过多的知识积累反而会使大脑失去弹性,造成思想僵化,变成一个缺乏想象力和创新力的“装书袋”。
真正有效的教育活动要使学生感受经典艺术作品体现的自然生态规律,通过异质的对话和思维的碰撞不断探索出事物的新规律,并以这一开放的性质影响学生的心理结构;要在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形成一种符合自然生态的组合。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由注重知识的传递过程转向注重人的感性生成过程,由对知识理解的有限性转向对人生理解的无限敞开性。从学生感知艺术规律和艺术表现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渗透融合的美学特征出发,发掘各艺术门类共同的美学本质,以多种审美通道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逐步建立艺术的通感,全面提高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
钱初熹教授在《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一书中指出:“美术教育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而从美术的功能来看,美术具有表现与传达功能、实用功能、陶冶功能。”学校美术教育具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独特功能。通过美术活动的体验,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自信心以及对于环境的适应力。鼓励学生科学创新绘画能为学生打开智慧之门,将抽象的构想用画笔在画卷中呈现,无形中提供了多看书、看报的机会,学生的创作态度也会随之发生转变,从应付完成到全身心投入,慢慢养成认真的态度。
参考文献:
[1] 赫伯 里德(英):《通过艺术的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3.05
[2] 周冠生 《形象思维与创新素质》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10
[3] 赵其坤 《归真·寻美:赵其坤美术名师基地成果集》 上海三联书店,2011.04
[4] 朱健朴 《美的实验与创造——我的育美之路》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7.09
[5] 钱初熹 《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7.09
[6] 林少雄 《新编艺术概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06
[7] 项志康 《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教育——创作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05
[8] 罗恩菲德(美)《创造与心智的成长》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3.05
[9] 中国知网 文网 《突破心智——关于开拓艺术设计思维的思考》,《科技信息》2009.09
[10] 科汶 盖纳 《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2.08
【摘要】美术课程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的重要渠道。在美术教育中,我们正是以美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创造性为其特点和效应,潜移默化地从感性出发牵动人们的心灵,从而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改善智力结构,使之心灵美好、行为高尚、人格完美。所以,美术教育在训练学生视觉知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创造力;科学;美育
创新是一项复杂艰巨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而想象力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正是具有想象力,人们才能不断发现新事物、新规律,提出新概念、新理论,创造新知识、新产品,推动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今天在新课程改革中,加强了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了美术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充分发展了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一、让美术与科学创新在教学中交相辉映
美术与科学都是人类认识与思维活动的结晶,可以说是和人类进化过程形影相随的。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八》写道:“美术所以能产生科学,全从‘真美合一’的观念发生出来……科学根本精神,全在养成观察力。养成观察力的阀门,虽然很多,我想,没有比美术再直接了。”梁文中例举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人物——达芬奇不仅是著名的画家,还是一位科学家,近代生物学家,他还能造飞机,造盔甲车船……在李政道主编的《科学与艺术》一书中也提到“艺术与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由此可见,美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式紧密相连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过去,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曾近出现过美术与科学的分离以及培养模式单一化、职业化的局限,这两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基本宗旨的落实。今天,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新课程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扩展体验感悟渠道,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基础教育中应将艺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贯穿每一个阶段。我们必须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差异和主体性,既要做到系统的传授知识,又不能抹杀孩子的好奇心和封闭心灵中的新窗口;既能有效鼓励创新,又不忽视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
二、让学生在创作中培养创造力
在课堂上,教师免不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创作,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创造的过程。而学生的创造力也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从选题、内容、表现手法还是形式上都可以表现出来。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个主题,让学生发散思维,展开讨论,大胆提出自己的创作构思,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在创作中每个年级学生都会有创作依赖性,也许是相对繁重的课业使得不少学生应接不暇;也有可能是由于接触了类似素描写实的绘画形成而削弱了创作激情。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无限想象力,如果能结合一定的科学知识,然后通过绘画的表现手法将所思所想展现在画中,在这个基础上就算大多数学生的作品还仅仅限于习作,甚者草图状态,但是这已经迈向了创新的第一步。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将人在创造性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分为发散和收敛两种类型。我们在鼓励学生创新绘画时,所呈现出来的是发散性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指在解决问题时,思维能不拘一格地从仅有信息中尽可能扩展开去,朝着各种方向去探寻各种不同的解决途径和答案。”学生的初步设想往往比较空泛,似乎在构思中设想很多,但一旦接触到实战中,就没有了方向。因此,教师的指点作用就在于要为学生提供一种打开思路的手段,通过启发引导,借用外界力量,如同学的反驳,刺激等来激发他的思维,再经过有的放矢地点拨就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创意过程中更严谨有序。
三、鼓励学生科学创新绘画的意义
我们的教育宗旨始终是激发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地发现、勇敢地表现。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选题、构图等每一个环节中都要通过深思熟虑、揣摩之后,才能将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创作同时表现出来。只有关注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程以及生活的变化,坚持始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让学生在构思、创作的同时更能热爱生活、关心社会、增添关爱之心。可持续发展是人的一种内在素质,如果教育活动中违背了文化生态的规律,用灌输的方式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或者干脆排除了艺术教育的成分,过多的知识积累反而会使大脑失去弹性,造成思想僵化,变成一个缺乏想象力和创新力的“装书袋”。
真正有效的教育活动要使学生感受经典艺术作品体现的自然生态规律,通过异质的对话和思维的碰撞不断探索出事物的新规律,并以这一开放的性质影响学生的心理结构;要在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形成一种符合自然生态的组合。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由注重知识的传递过程转向注重人的感性生成过程,由对知识理解的有限性转向对人生理解的无限敞开性。从学生感知艺术规律和艺术表现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渗透融合的美学特征出发,发掘各艺术门类共同的美学本质,以多种审美通道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逐步建立艺术的通感,全面提高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
钱初熹教授在《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一书中指出:“美术教育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而从美术的功能来看,美术具有表现与传达功能、实用功能、陶冶功能。”学校美术教育具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独特功能。通过美术活动的体验,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自信心以及对于环境的适应力。鼓励学生科学创新绘画能为学生打开智慧之门,将抽象的构想用画笔在画卷中呈现,无形中提供了多看书、看报的机会,学生的创作态度也会随之发生转变,从应付完成到全身心投入,慢慢养成认真的态度。
参考文献:
[1] 赫伯 里德(英):《通过艺术的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3.05
[2] 周冠生 《形象思维与创新素质》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10
[3] 赵其坤 《归真·寻美:赵其坤美术名师基地成果集》 上海三联书店,2011.04
[4] 朱健朴 《美的实验与创造——我的育美之路》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7.09
[5] 钱初熹 《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7.09
[6] 林少雄 《新编艺术概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06
[7] 项志康 《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教育——创作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05
[8] 罗恩菲德(美)《创造与心智的成长》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3.05
[9] 中国知网 文网 《突破心智——关于开拓艺术设计思维的思考》,《科技信息》2009.09
[10] 科汶 盖纳 《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