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我们是否曾经实践过!多年以来,本位性的高考一直束缚了我们的手脚,限定了我们的想象,规范了我们的思维,在对高中这一学习阶段的认识陷入了单行性定位,这三年成了一个跳板,而非桥梁,成了一块笨重的砖块,而非一个彩色的纽带,忽视了其过渡性的特质,缺少了为大学学习所进行的必要的思维、人格、知识的准备。
面对这一现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给我们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新型人才的要求,明确了思想,确定了方向。这一形势为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真正转型必然地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呼声,伴随知识经济的发展已倡导了很久,然而由于传统惯性,其并没有得到真正实践,只是狠做了一些形式和表面的文章。语文教育亦是如此,所以笔者此处要谈的是语文教学的“真正”转型问题。开篇我们提到文化的全球一体化趋势以及教育教学的国际接轨问题,这是我们对语文教学重新定位的重要契机。
历来传统语文教学观点一直确立语文作为工具性基础课的地位,教学实践过程中致力于从听、说、读、写四个基本能力方面进行训练,这种观点和做法并没有错,而且很正确。但是,它适合特定历史条件下以及特定教育教学阶段,就目前而言,其作用范围应该是学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因为作为母语,无论是听别人说,还是说给别人听,无论是读别人写的文章,还是写给别人读,都应该在这一阶段完成而且能够完成。
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日益成为开放的群体,影(电影)视(电视)、广(广播)电(电脑)等媒体使每一个人时时置身于信息流转的网络之中,而这种流转多以母语为载体;再加之现代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启蒙教育时段的普遍前移(许多家长从3、4岁就开始对子女进行诸如中国古典诗词、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内容的熏陶),诸般种种因素促使运用母语思维的成熟界点前移。
一般这种成熟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成熟平台,虽则如此,尚未完全,还留有极大的可塑性、自塑性,从语文方面讲则是母语运用的成熟,现代心理学将这一成熟界定在16岁左右,大体正是初中教育教学的。讲到这里,或许会出现这样一个理解上误区:那么,高中阶段的语文课可以不设,这不正是前翻学人曾经争论过的话题吗?
当然不是,高中语文课的开设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再无庸置疑。只不过我们面临一个转型问题而已,然而也是既重要又严峻的一个问题。母语的成熟运用基本完成之后的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在补充不足和巩固这一成熟的基础上向另一个方向的位移,那就是思维的、审美的、哲学的。
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体的自我创新精神,解决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的向大学教育过渡性的教育阶段。突出学生主体中的自我发展,以培养主体自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解决主体的认识、思维问题是这一阶段的要务。当我们的视角发生这一转向时,高中语文教学的前景不仅豁然开朗。
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都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和自我扩张的要求,竭力追寻主体的自我张扬,认识和思维处于极为活跃激荡的状态之中,此时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能停留在谴词造句、谋局布篇中的知识性理性经验上。
此时此地的他们经过九年的母语学习,随着自身的成长以及通过诸多媒体,对社会已有较多的接触,加之现代学校教育中众多课程的设置,都丰富了其思维内容,那么此时就可通过教师的必要诱导和匡正使其思维于已有平台趋于提升。例如,小说教学中,主题的多解性,人物形象的多解性,都被列为高中学生的雷区,多以补充材料出现在教参里,散文教学又多上纲上线,各类文章的预习提示中多是兵马未动,主题先行,此类对学生主体的自主认识、自主思维多所羁绊。
于此,我们应该不失时机的以学生心理特征为契机,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已有认识和思维平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辩识能动性,在平等对话和必要辩论中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不但掌握知识性的理性经验,更重要的是创新认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是思维的。
谈到审美的,更让人嗟叹不已,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几乎难以嗅到其气息。有人说这一要求过高,其实素质教育的内涵,新型人才的培养的目标都是向这一方向靠近,而且高中学生对此已经在自然而然的实践着,特别是现代高中生。他们在生活中自觉地进行对他人的评价和自我评价,自觉地寻求生活如何美,人生如何美,就是为什么而活着的问题(而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认为这是高估)。
他们此时此地的思想与感受最为敏锐,能深入到社会人生最细微的瑕疵中,我们往往也忽略了这一点,淡漠了这一点,甚而至于压抑了这一点。然而这正是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契机。他们通过否定或肯定现实存在,以其为自己的他者,努力创新,积极实践,提升认识与思维,这不也正是我们所孜孜以求的吗?他们在认识和思维中会有自我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其实都是主体审美心理的反映,我们为何要放弃这一亮点,进而放弃语文教育的审美层面!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教学,学生能够自然地得出优美的感受判断,而优美是作为审美范畴存在,那么我们如果从这一角度来阅读理解文章,会有意想不到的更高收获。从别理科夫的喜剧(此处的喜剧是作为审美范畴存在)形象来解读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从崇高(亦是作为审美范畴存在)的角度去学习《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我们不能感悟出这一转型带给我们广阔天地:丰富了知识,提升了认识,开拓了思维,陶冶了情操!这是审美的。
世界上许多事可以从头再来,但对人的塑造却是单行的,“万丈高楼平地起”,教育就处在这样一个无法重新开始的基础性战略地位,惟其重要也就马虎不得。面对教育基本价值的失落现实,以及由此造成的教师和学生双方想象力、创造力、实践力的萎顿,人格塑造的颓废,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及现代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我们必须认识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的自由的“人”的培养任务大部分历史地落在了语文学科的肩膀之上。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使高中语文教学的转型成为必然,也成为可能。
(河北省永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面对这一现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给我们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新型人才的要求,明确了思想,确定了方向。这一形势为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真正转型必然地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呼声,伴随知识经济的发展已倡导了很久,然而由于传统惯性,其并没有得到真正实践,只是狠做了一些形式和表面的文章。语文教育亦是如此,所以笔者此处要谈的是语文教学的“真正”转型问题。开篇我们提到文化的全球一体化趋势以及教育教学的国际接轨问题,这是我们对语文教学重新定位的重要契机。
历来传统语文教学观点一直确立语文作为工具性基础课的地位,教学实践过程中致力于从听、说、读、写四个基本能力方面进行训练,这种观点和做法并没有错,而且很正确。但是,它适合特定历史条件下以及特定教育教学阶段,就目前而言,其作用范围应该是学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因为作为母语,无论是听别人说,还是说给别人听,无论是读别人写的文章,还是写给别人读,都应该在这一阶段完成而且能够完成。
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日益成为开放的群体,影(电影)视(电视)、广(广播)电(电脑)等媒体使每一个人时时置身于信息流转的网络之中,而这种流转多以母语为载体;再加之现代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启蒙教育时段的普遍前移(许多家长从3、4岁就开始对子女进行诸如中国古典诗词、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内容的熏陶),诸般种种因素促使运用母语思维的成熟界点前移。
一般这种成熟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成熟平台,虽则如此,尚未完全,还留有极大的可塑性、自塑性,从语文方面讲则是母语运用的成熟,现代心理学将这一成熟界定在16岁左右,大体正是初中教育教学的。讲到这里,或许会出现这样一个理解上误区:那么,高中阶段的语文课可以不设,这不正是前翻学人曾经争论过的话题吗?
当然不是,高中语文课的开设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再无庸置疑。只不过我们面临一个转型问题而已,然而也是既重要又严峻的一个问题。母语的成熟运用基本完成之后的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在补充不足和巩固这一成熟的基础上向另一个方向的位移,那就是思维的、审美的、哲学的。
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体的自我创新精神,解决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的向大学教育过渡性的教育阶段。突出学生主体中的自我发展,以培养主体自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解决主体的认识、思维问题是这一阶段的要务。当我们的视角发生这一转向时,高中语文教学的前景不仅豁然开朗。
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都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和自我扩张的要求,竭力追寻主体的自我张扬,认识和思维处于极为活跃激荡的状态之中,此时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能停留在谴词造句、谋局布篇中的知识性理性经验上。
此时此地的他们经过九年的母语学习,随着自身的成长以及通过诸多媒体,对社会已有较多的接触,加之现代学校教育中众多课程的设置,都丰富了其思维内容,那么此时就可通过教师的必要诱导和匡正使其思维于已有平台趋于提升。例如,小说教学中,主题的多解性,人物形象的多解性,都被列为高中学生的雷区,多以补充材料出现在教参里,散文教学又多上纲上线,各类文章的预习提示中多是兵马未动,主题先行,此类对学生主体的自主认识、自主思维多所羁绊。
于此,我们应该不失时机的以学生心理特征为契机,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已有认识和思维平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辩识能动性,在平等对话和必要辩论中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不但掌握知识性的理性经验,更重要的是创新认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是思维的。
谈到审美的,更让人嗟叹不已,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几乎难以嗅到其气息。有人说这一要求过高,其实素质教育的内涵,新型人才的培养的目标都是向这一方向靠近,而且高中学生对此已经在自然而然的实践着,特别是现代高中生。他们在生活中自觉地进行对他人的评价和自我评价,自觉地寻求生活如何美,人生如何美,就是为什么而活着的问题(而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认为这是高估)。
他们此时此地的思想与感受最为敏锐,能深入到社会人生最细微的瑕疵中,我们往往也忽略了这一点,淡漠了这一点,甚而至于压抑了这一点。然而这正是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契机。他们通过否定或肯定现实存在,以其为自己的他者,努力创新,积极实践,提升认识与思维,这不也正是我们所孜孜以求的吗?他们在认识和思维中会有自我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其实都是主体审美心理的反映,我们为何要放弃这一亮点,进而放弃语文教育的审美层面!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教学,学生能够自然地得出优美的感受判断,而优美是作为审美范畴存在,那么我们如果从这一角度来阅读理解文章,会有意想不到的更高收获。从别理科夫的喜剧(此处的喜剧是作为审美范畴存在)形象来解读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从崇高(亦是作为审美范畴存在)的角度去学习《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我们不能感悟出这一转型带给我们广阔天地:丰富了知识,提升了认识,开拓了思维,陶冶了情操!这是审美的。
世界上许多事可以从头再来,但对人的塑造却是单行的,“万丈高楼平地起”,教育就处在这样一个无法重新开始的基础性战略地位,惟其重要也就马虎不得。面对教育基本价值的失落现实,以及由此造成的教师和学生双方想象力、创造力、实践力的萎顿,人格塑造的颓废,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及现代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我们必须认识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的自由的“人”的培养任务大部分历史地落在了语文学科的肩膀之上。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使高中语文教学的转型成为必然,也成为可能。
(河北省永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