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存货问题困扰纺织服装企业已经一年有余,今年的服装行业继续延续去年以来严峻的市场形势,前三季度内销及出口均未出现好的转机,服装企业库存积压问题在市场低迷中日益凸显。
天量库存,压力山大
多家上市服装企业一季度季报显示,高库存仍然是难言之隐,其中森马库存13亿元,较2011年末增加30%;美邦库存23亿元,一季度营收26亿元;七匹狼、九牧王存货为5亿元和6亿元。
服装界有这样一句话:即使现在中国所有的服装企业都停产,光是仓库里的压库货起码能供国内的服装销售企业卖上3年。
同花顺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服装家纺行业35家上市公司存货项目合计金额高达464.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6.8亿元。上市公司中存货金额最大的是雅戈尔,半年报披露存货金额已高达238.72亿元;红豆股份、际华集团分别以38.44亿元、34.31亿元列在其后。在高存货中,库存商品积压金额增幅加大,35家公司合计金额逾141亿元,较上年增加金额57.2亿元,同比增幅已达四成。
虽然三季度服装行业整体形势较为乐观,净利润较上半年增幅明显,但企业存货量仍在继续加大。
据不完全统计发现,今年三季度发布业绩报告的服装家纺企业存货额环比普遍增加,如红豆股份、际华集团存货金额分别达39.78亿元、34.81亿元,较中期规模再度增大;此外,企业资金周转率也进一步下滑,其中周转率下滑最为明显的公司有朗姿股份、探路者及希努尔等。
“好不容易熬过了金融海啸,却又遇到欧债危机”,出口市场严峻,国内销售情况也不容乐观。终端销售不畅,令服装企业库存积压不断上扬,企业纷纷寻找出路——打折促销、加大电商渠道投放、转投二三线城市等。对经销商业来说,服装库存堆积无疑“压力山大”,经销商纷纷感慨今年回款压力为近十年来最大。
路在何方
伴随高库存而来的便是一片店铺关门声和经销商抱怨声。前李宁的首席执行官兼总裁张志勇就曾公开表示,2012年,零售店折扣率将达24%~25%,工厂店及折扣店折扣率为50%~53%。这对加盟商来说,几乎就是一场梦魇。这场库存危机一旦蔓延的话,一切确实皆有可能。
面对行业的集体困境,匹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许志华表示,库存危机的真正核心,是来自企业高成长预期和现实的供求不平衡。“今年就是高成长预期和消费增长乏力二者达到的临界点,因而导致了库存量集体增大。今年甚至明年都还将是行业的调整年。” 匹克在2012年上半年总营收从22.56亿元大减28.5%至16.1亿元,而净利润方面也降至2.4亿元,同比减少了43.3%。
目前打折、电商、直营是服装企业高库存的三大传统解决之道。事实上,打折促销是服装公司对过季商品普遍的处理方式,但这种方法会使公司的毛利率降低;若其减缓扩张,即放缓开店速度,那么新店需要的铺货备货减少,尽管其库存也会降低,但这是库存升高到一定程度且经年难以解决后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业内人士认为,服装企业不断尝试这些去库存方式依然很难真正解决库存问题。更有业内人士坦言,“如果不从根本上找原因,打折、电商、直营、回购等方式是无法真正解决库存问题的,最多只能起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临时效果。”
服装行业在商业模式领域应该可以有很多创新,可惜的是,更多的服装品牌始终跳不出打价格战的怪圈,新产品从一上市就开始甩卖了。
鞋服行业独立评论人马岗在其公开博客上指出,主流服装企业,都采用期货制度,品牌公司只要把商品销售给渠道商或零售商,风险就成功转嫁,品牌商没有与零售商形成风险共担或共进退机制。
“品牌商为了提高市场份额,往往要求零售商(渠道商)超量进货,零售商不堪负重前行,为了不让品牌公司知道他真实的销售和库存,零售商有选择性地让系统数据产生误差,从而形成利己的证据,厂商博弈上演。品牌商无法判断数据时,为了完成既定增长数据,利诱之,采取进货返利考核,给零售商说服自己增长的一个理由。市场总需求并不因为此而增加,放价换量成为无奈选择,市场进一步恶化。”
服装企业的存货风险一直都很大,尤其是女装,国内许多企业都在学ZARA的上货速度,对时尚的快反应是国内服装企业一直在模仿的。
此前,美邦董事长周成建向外界表示,旗下品牌ME&CITY品牌服装的设计、试装、定稿、样衣制作、货量统计、大货生产、物流配送等环节,共需要70天的周转时间。
中国服装的平均货品周转天数为185天,ZARA和H&M约为15到50天。
这70天,被认为是国内服装企业仅次于ZARA的最快速度,“一味追求速度,在设计、渠道其他方面都没有学到,这就会造成大量的库存。”业内人士透露,国内大部分企业库存的很大原因就是在渠道和设计上存有“重大缺陷”。
实际上,在这些服装快销商当中,也只有ZARA、H&M、优衣库等几家企业能够真正做到了库存的有效控制。在流程的精细化操作方面,国内企业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责编/林学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