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古都西安大量文化遗产和历史积淀湮没于现代城市建设中,无从感知古都的悠久历史进程和文化遗产和人的交流的情况,提出依托地铁网络构建历史文化标识系统。并以对城市格局、城市形态有重要意义和沿线文化遗产有显著特征的一号线为例,对几大重要文化遗产栖息地依托地铁构建标识系统在空间和实施策略进行探索。
关键词:西安,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标识,地铁
西安作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十三朝古都,文化遗产资源具有价值高、年代久、数量多、类型全、规模大、意境美等特点,地铁的修建,对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古都西安文物安全有极大影响,同时文物安全也影响着地铁线路走向、站点设置、埋深等方面。
之前普遍认为,地铁的修建(施工、振动、沉降等)对文化遗产有害无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文化遗产阐释与诠释》中提到:“各种遗产保护行为本质上都是交流行为”。西安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但大量文化遗产在城市中无法感知,其携带的大量历史信息也无从传达,西安被几个著名旅游景点所代表。在确保了地铁沿线文化遗产安全的前提下,地铁沿线文化遗产通过地铁这样一个走向明确的、国际化的线-面网络化构建标识系统,开展文化遗产的诠释与展示工作,对于文化遗产,是个网络化、整体化、传达文化遗产信息便捷化的契机;对于城市中的人、旅游者,是获取相关知识、增加城市认同感、感知城市的最好方式。
地铁与文化遗产的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绕开”,地铁除优化城市结构,引导城市空间有序增长等作用外,也应肩负起联系城市文化旅游资源,传递城市历史文化信息,展示与诠释文化遗产的作用,是交通网络也是文化旅游网络,是交通设施更是文化展示设施,是信息新媒体也是展示与诠释文化遗产的新媒介[1]。
1.一号线于西安历史文化名城意义
经过分析和平行比较,西安地铁一号线沿线(站点半径500m范围内)携带文化遗产资源具有以下4个特点,可成为西安依托地铁进行文化遗产展示网络构建前的试验线路。
1.1携带文化遗产数量等级特征明显
本文指的文化遗产包括两方面:文物和潜在文物。根据相关叠图、文献整理得:一号线沿线文物35项、潜在文物以隋唐时期60项,五代~明时期22项。国家级文保单位6项,省级文保单位1项,市级文保单位2项,居近期规划六条线路中携带文化遗产数量等级的前列。
1.2对城市历史格局影响重大
现代西安的城市格局是数千年城市形态演变叠加的结果,规整的棋盘路网,中正的城市格局,依稀可见的历代城市轮廓,时刻传达着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价值。东西向的一号线和南北向的二号线在空间上共同构成巨大十字,强化了西安中正的城市格局;同时,西安南的后花园“秦岭”、西安北的渭河皆成东西向,东西向的一号线,某种程度上更加强化了这种东西向的山水格局。
1.3最具依托地铁进行文化遗产展示与诠释优势
城市文化的传播、旅游的发展多依托的是已存在的文化遗产,在国外,巴黎、雅典和莫斯科等著名历史城市利用地铁进行在城市文化传播、旅游景点关联方面做了成功探索。通过分析一号线沿线文化遗产和地铁线路的关系发现,一号线沿线文化遗产跨越历史时期特别长,携带西安几大重要大遗址,基本涵盖了周、秦、汉、唐西安四个重要历史时期,为近期规划六条线中跨越时期最长、携带大遗址最多的线路。
1.4小结
因此,对于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西安,依托地铁,在确保文化遗产安全的情况下,构建历史文化标识系统,促进文化遗产与人的交流是十分可行的。并且地铁一号线自身具备的文化遗产资源特点、线路特点可以首先开展依托地铁进行文化遗产展示与诠释,标识等工作。下面将进行详细论述。
2.历史文化标识系统
历史文化标识系统,曾蓝在《西安城市历史文化标识系统初探》中将其定义为:根据城市对其历史文化的认知、传播、延续等实际需要,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按照历史时期与文化类别两大属性进行分类……形成对城市历史文化具有认知、纪念、宣传、保护、传承等作用的系统。
在之前的历史文化标识系统研究中,由于城市文化遗产散落在城市各处缺乏系统网络或线路的串联,因此过去的标识系统研究仅停留在对标识内容、标识方式等方面的探讨,难以落实到空间。通过地铁网络,将城市中文化遗产“找出来、串起来、活起来”,将无形、有形文化遗产空间化,系统化。
2.1历史文化标识系统的构建
标识的概念包括标识对象和标识本体两部分,标识对象是指被标识的信息本身,标识本体是指传达信息的形式,包括常见的碑、雕塑、装置以及一切可以传达信息的形式[2]。一般来说,标识对象保留的信息越完善,能够传达的信息越多,标识本体就越简单。
结合相关学者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和标识的相关研究,将标识对象分为按照点、线、面分为:自然形胜层次、城市格局层次、历史街区层次、三普(即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果西安2000余文化遗产)、历史建筑、历史场所、名品名店和古树名木层次,历史场所和无形文化遗产5个层次,并进行编号,为下一步工作做准备[3]。
同时,按目前已有的历史文化标识本体及其表现形式进行分类,并与标识对象结合,确定应用标识本体、标识对象及地铁作为媒介三者之间的关系。当然,研究标识系统是个复杂而多学科的工作,本文仅就城市规划方面做一定的探讨。
西安是个文化遗产资源内涵极其丰富的城市,其历史、民俗、生态资源是这个大博物馆中内涵丰富的藏品,标识系统则是这些藏品的标签说明。当然,仅是一条地铁线形成的标识是远远不够的,未来随着地铁覆盖密度的增加,依靠500M范围内内即能找到的地铁站,搭乘任意一班地铁即能到达城市任一点,标识系统才能真正构建,处于城市中的人才能真正感知到城市的历史脉络、文化内涵,城市也因此更加富有魅力和可知性。
3.各历史场所依托地铁站点标识实施策略
西安是历史悠久的世界文化名城,13朝古都,建城3000余年,其中建都1200多年,创造了包括周秦汉唐四个朝代在内的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史。一号线沿线关联的朝代除周代遗存较少,暂不列入讨论范围,除此以外,其余各朝代皆为该朝代唯一、也是最典型的遗址代表。
标识的设计、实施和传播必须融合多种学科的成果,必须根据其自身文化背景、存在状况与重要性选择具体形式,做到形式、精神、内容和文脉与所在地融合,实为一项漫长和艰巨的任务,本文不过多展开讨论,仅就位置、实施要点做一些策略探讨。
3.1秦——秦阿房宫遗址
根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果,秦阿房宫遗址现存2座园囿遗址,5座建筑遗址,其中包括重要的阿房宫前殿遗址。其中有部分遗址在一号线后围寨站和三桥站500米步行范围内,未来南侧将与五号线发生较密切联系。秦阿房宫遗址目前保护欠缺,保护范围内遗址环境较差。
未来可通过在一号线影响范围内建立专题秦阿房宫博物馆,同时整治遗址环境,并长远考虑五号线站点影响范围内标识的的设置,挖掘秦代文脉,通过运用介绍标识、展示标识、表现标识等三种标识基本形式形成连续的步行引导流线引导人们了解认识秦代最为著名的阿房宫。
3.2汉——汉长安遗址及南侧大型汉代礼制建筑遗址
在西安轨道交通近期规划线路中,与汉长安遗址关系最为密切的线路就是一号线,汉长安城遗址及其南侧汉代大型礼制建筑遗址(社稷及九庙等)均在一号线枣园站、汉城路站500m步行范围内,非常方便易达。
西安市政府计划在十二五期间(2014-2015)年前完成相关居民安置及主要遗迹保护展示工作,能够将汉长安城遗址这个36平方公里的超大型遗址开放为遗址公园,将其真正纳入到城市生活中。
除了根据现有工作计划,依托遗址建立一系列博物馆和进行遗址相关保护展示工作外,通过一号线枣园站和汉城路站与汉长安联系紧密同时联系着城市核心区的优势,在站名选择、相关公共设施设计等方面应有特殊考虑。并且由于汉长安面积巨大,单靠步行难以完成旅游科考等文化遗产信息交流活动,因此需结合地铁站点适时设置相关公交线路和自行车租赁,并结合保护规划中博物馆、展示区等对现有道路相关展示路线引导,将汉长安遗址真正纳入城市生活,在城市的行进中即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
3.3唐——隋唐长安城遗址
唐代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鼎盛和辉煌的时代,其在包括隋唐长安城在内的对后世影响巨大的遗存。隋唐长安城遗址现已被西安城市密集建成区完全叠压,对感知隋唐长安城极其重要的城廓、轴线和历史地标,除城廓西南段结合城市绿地形成了很好的遗址展示保护和开放空间,大明宫遗址、曲江池遗址建成了遗址公园,结合大小雁塔形成城市开放空间外,隋唐长安城埋没在在现代城市中无法感知定位,城市数次演变、辉煌的文明史仅停留在书本中。
地铁与城市形态有着莫大关系,地铁对显现城市轴线,勾勒城市轮廓,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等方面,地铁对增加隋唐长安城在城市空间的可读性无疑是个机遇,以一号线为例,一号线由东至西东进隋唐长安城外郭城东北通化门、沿宫城南承天门外大街一路向西出外郭城西北开远门,完整显现了开远门-通化门轴线,经过了隋唐长安城宫城南包括承天门在内重要的8个宫城门、13个里坊、大量官邸、宅院、寺庙等对隋唐长安城定位、识别和考古等方面有重要意义的轴线和地标。
隋唐长安城面积巨大、历史信息极多、价值极高,但目前基本被埋于地下或已毁于城市建设,其标识系统的建立不应一概而论。就一号线沿线而言,涉及了开远门-通化门轴线,并且开远门遗址和通化门遗址处站点已分别命名为开远门和通化门,是对较好感知隋唐长安城极其重要的措施;同时地铁隧道中运用submedia-动媒体技术根据地铁行进速度设置相关展示,在线路行进时形成“流动电影”[4],将有关隋唐时代的历史事件、人物、相关文脉标识进行显现;同时对站点步行500m范围内的大量历史地标、故事传说、名人宅邸等进行标识,若有可能将结合考古发现一并进行展示,有条件的话建立博物馆或辟为城市开放空间,强化西安作为“博物馆之城”的概念。
3.4 明——明清西安城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历史时期,也是西安文化遗产保存数量较多保存状况较好的历史时期,并且该时期遗存主要集中在明城墙内,明城墙及城墙内大量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都是西安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号线由东至西东进朝阳门,沿西五路、东五路向西出玉祥门,经过七贤庄和北院门两个具有独特人文的历史文化街区及大量文保单位。由于明城墙内文化遗产保存状况相对其它时期较好,地上遗存较为丰富因此标识提供的信息可减少,但必须控制站点附近的建筑高度,保护文物的周围的历史环境。
3.5其它
一号线沿线除了在秦、汉、唐、明四个历史时期有不可替代的进行标识的优势及必要性,其与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切边,并携带大量文保单位、古树名木、名人故居等,都是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其丰富地上遗存和人文资源,可将其视作天然的活态博物馆加以引导和适当更新,形成若干主题博物馆。借助地铁的快速大运量、国际化的特点,为西安“博物馆之城”充实更丰富的内容。
4.结论
本文通过对古都西安的地铁及重点地铁一号线的线路特点、沿线文化遗产特点及目前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新认识的梳理和整合,提出西安依托地铁构建历史文化标识系统的充分性及必要性;并重点就一号线与其携带的文化遗产关系与其标识实施要点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当然还存在很多值得深入的方面。是对西安“博物馆之城”构想的充实,更是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工作的思考。
[1] 张松.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与国内法规修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2] 张西利.城市标识系统规划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4] 李亚馨.在黑暗的地铁隧道里看“胶片电影”[N].第一财经日报.2007-10-15
关键词:西安,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标识,地铁
西安作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十三朝古都,文化遗产资源具有价值高、年代久、数量多、类型全、规模大、意境美等特点,地铁的修建,对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古都西安文物安全有极大影响,同时文物安全也影响着地铁线路走向、站点设置、埋深等方面。
之前普遍认为,地铁的修建(施工、振动、沉降等)对文化遗产有害无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文化遗产阐释与诠释》中提到:“各种遗产保护行为本质上都是交流行为”。西安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但大量文化遗产在城市中无法感知,其携带的大量历史信息也无从传达,西安被几个著名旅游景点所代表。在确保了地铁沿线文化遗产安全的前提下,地铁沿线文化遗产通过地铁这样一个走向明确的、国际化的线-面网络化构建标识系统,开展文化遗产的诠释与展示工作,对于文化遗产,是个网络化、整体化、传达文化遗产信息便捷化的契机;对于城市中的人、旅游者,是获取相关知识、增加城市认同感、感知城市的最好方式。
地铁与文化遗产的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绕开”,地铁除优化城市结构,引导城市空间有序增长等作用外,也应肩负起联系城市文化旅游资源,传递城市历史文化信息,展示与诠释文化遗产的作用,是交通网络也是文化旅游网络,是交通设施更是文化展示设施,是信息新媒体也是展示与诠释文化遗产的新媒介[1]。
1.一号线于西安历史文化名城意义
经过分析和平行比较,西安地铁一号线沿线(站点半径500m范围内)携带文化遗产资源具有以下4个特点,可成为西安依托地铁进行文化遗产展示网络构建前的试验线路。
1.1携带文化遗产数量等级特征明显
本文指的文化遗产包括两方面:文物和潜在文物。根据相关叠图、文献整理得:一号线沿线文物35项、潜在文物以隋唐时期60项,五代~明时期22项。国家级文保单位6项,省级文保单位1项,市级文保单位2项,居近期规划六条线路中携带文化遗产数量等级的前列。
1.2对城市历史格局影响重大
现代西安的城市格局是数千年城市形态演变叠加的结果,规整的棋盘路网,中正的城市格局,依稀可见的历代城市轮廓,时刻传达着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价值。东西向的一号线和南北向的二号线在空间上共同构成巨大十字,强化了西安中正的城市格局;同时,西安南的后花园“秦岭”、西安北的渭河皆成东西向,东西向的一号线,某种程度上更加强化了这种东西向的山水格局。
1.3最具依托地铁进行文化遗产展示与诠释优势
城市文化的传播、旅游的发展多依托的是已存在的文化遗产,在国外,巴黎、雅典和莫斯科等著名历史城市利用地铁进行在城市文化传播、旅游景点关联方面做了成功探索。通过分析一号线沿线文化遗产和地铁线路的关系发现,一号线沿线文化遗产跨越历史时期特别长,携带西安几大重要大遗址,基本涵盖了周、秦、汉、唐西安四个重要历史时期,为近期规划六条线中跨越时期最长、携带大遗址最多的线路。
1.4小结
因此,对于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西安,依托地铁,在确保文化遗产安全的情况下,构建历史文化标识系统,促进文化遗产与人的交流是十分可行的。并且地铁一号线自身具备的文化遗产资源特点、线路特点可以首先开展依托地铁进行文化遗产展示与诠释,标识等工作。下面将进行详细论述。
2.历史文化标识系统
历史文化标识系统,曾蓝在《西安城市历史文化标识系统初探》中将其定义为:根据城市对其历史文化的认知、传播、延续等实际需要,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按照历史时期与文化类别两大属性进行分类……形成对城市历史文化具有认知、纪念、宣传、保护、传承等作用的系统。
在之前的历史文化标识系统研究中,由于城市文化遗产散落在城市各处缺乏系统网络或线路的串联,因此过去的标识系统研究仅停留在对标识内容、标识方式等方面的探讨,难以落实到空间。通过地铁网络,将城市中文化遗产“找出来、串起来、活起来”,将无形、有形文化遗产空间化,系统化。
2.1历史文化标识系统的构建
标识的概念包括标识对象和标识本体两部分,标识对象是指被标识的信息本身,标识本体是指传达信息的形式,包括常见的碑、雕塑、装置以及一切可以传达信息的形式[2]。一般来说,标识对象保留的信息越完善,能够传达的信息越多,标识本体就越简单。
结合相关学者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和标识的相关研究,将标识对象分为按照点、线、面分为:自然形胜层次、城市格局层次、历史街区层次、三普(即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果西安2000余文化遗产)、历史建筑、历史场所、名品名店和古树名木层次,历史场所和无形文化遗产5个层次,并进行编号,为下一步工作做准备[3]。
同时,按目前已有的历史文化标识本体及其表现形式进行分类,并与标识对象结合,确定应用标识本体、标识对象及地铁作为媒介三者之间的关系。当然,研究标识系统是个复杂而多学科的工作,本文仅就城市规划方面做一定的探讨。
西安是个文化遗产资源内涵极其丰富的城市,其历史、民俗、生态资源是这个大博物馆中内涵丰富的藏品,标识系统则是这些藏品的标签说明。当然,仅是一条地铁线形成的标识是远远不够的,未来随着地铁覆盖密度的增加,依靠500M范围内内即能找到的地铁站,搭乘任意一班地铁即能到达城市任一点,标识系统才能真正构建,处于城市中的人才能真正感知到城市的历史脉络、文化内涵,城市也因此更加富有魅力和可知性。
3.各历史场所依托地铁站点标识实施策略
西安是历史悠久的世界文化名城,13朝古都,建城3000余年,其中建都1200多年,创造了包括周秦汉唐四个朝代在内的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史。一号线沿线关联的朝代除周代遗存较少,暂不列入讨论范围,除此以外,其余各朝代皆为该朝代唯一、也是最典型的遗址代表。
标识的设计、实施和传播必须融合多种学科的成果,必须根据其自身文化背景、存在状况与重要性选择具体形式,做到形式、精神、内容和文脉与所在地融合,实为一项漫长和艰巨的任务,本文不过多展开讨论,仅就位置、实施要点做一些策略探讨。
3.1秦——秦阿房宫遗址
根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果,秦阿房宫遗址现存2座园囿遗址,5座建筑遗址,其中包括重要的阿房宫前殿遗址。其中有部分遗址在一号线后围寨站和三桥站500米步行范围内,未来南侧将与五号线发生较密切联系。秦阿房宫遗址目前保护欠缺,保护范围内遗址环境较差。
未来可通过在一号线影响范围内建立专题秦阿房宫博物馆,同时整治遗址环境,并长远考虑五号线站点影响范围内标识的的设置,挖掘秦代文脉,通过运用介绍标识、展示标识、表现标识等三种标识基本形式形成连续的步行引导流线引导人们了解认识秦代最为著名的阿房宫。
3.2汉——汉长安遗址及南侧大型汉代礼制建筑遗址
在西安轨道交通近期规划线路中,与汉长安遗址关系最为密切的线路就是一号线,汉长安城遗址及其南侧汉代大型礼制建筑遗址(社稷及九庙等)均在一号线枣园站、汉城路站500m步行范围内,非常方便易达。
西安市政府计划在十二五期间(2014-2015)年前完成相关居民安置及主要遗迹保护展示工作,能够将汉长安城遗址这个36平方公里的超大型遗址开放为遗址公园,将其真正纳入到城市生活中。
除了根据现有工作计划,依托遗址建立一系列博物馆和进行遗址相关保护展示工作外,通过一号线枣园站和汉城路站与汉长安联系紧密同时联系着城市核心区的优势,在站名选择、相关公共设施设计等方面应有特殊考虑。并且由于汉长安面积巨大,单靠步行难以完成旅游科考等文化遗产信息交流活动,因此需结合地铁站点适时设置相关公交线路和自行车租赁,并结合保护规划中博物馆、展示区等对现有道路相关展示路线引导,将汉长安遗址真正纳入城市生活,在城市的行进中即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
3.3唐——隋唐长安城遗址
唐代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鼎盛和辉煌的时代,其在包括隋唐长安城在内的对后世影响巨大的遗存。隋唐长安城遗址现已被西安城市密集建成区完全叠压,对感知隋唐长安城极其重要的城廓、轴线和历史地标,除城廓西南段结合城市绿地形成了很好的遗址展示保护和开放空间,大明宫遗址、曲江池遗址建成了遗址公园,结合大小雁塔形成城市开放空间外,隋唐长安城埋没在在现代城市中无法感知定位,城市数次演变、辉煌的文明史仅停留在书本中。
地铁与城市形态有着莫大关系,地铁对显现城市轴线,勾勒城市轮廓,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等方面,地铁对增加隋唐长安城在城市空间的可读性无疑是个机遇,以一号线为例,一号线由东至西东进隋唐长安城外郭城东北通化门、沿宫城南承天门外大街一路向西出外郭城西北开远门,完整显现了开远门-通化门轴线,经过了隋唐长安城宫城南包括承天门在内重要的8个宫城门、13个里坊、大量官邸、宅院、寺庙等对隋唐长安城定位、识别和考古等方面有重要意义的轴线和地标。
隋唐长安城面积巨大、历史信息极多、价值极高,但目前基本被埋于地下或已毁于城市建设,其标识系统的建立不应一概而论。就一号线沿线而言,涉及了开远门-通化门轴线,并且开远门遗址和通化门遗址处站点已分别命名为开远门和通化门,是对较好感知隋唐长安城极其重要的措施;同时地铁隧道中运用submedia-动媒体技术根据地铁行进速度设置相关展示,在线路行进时形成“流动电影”[4],将有关隋唐时代的历史事件、人物、相关文脉标识进行显现;同时对站点步行500m范围内的大量历史地标、故事传说、名人宅邸等进行标识,若有可能将结合考古发现一并进行展示,有条件的话建立博物馆或辟为城市开放空间,强化西安作为“博物馆之城”的概念。
3.4 明——明清西安城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历史时期,也是西安文化遗产保存数量较多保存状况较好的历史时期,并且该时期遗存主要集中在明城墙内,明城墙及城墙内大量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都是西安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号线由东至西东进朝阳门,沿西五路、东五路向西出玉祥门,经过七贤庄和北院门两个具有独特人文的历史文化街区及大量文保单位。由于明城墙内文化遗产保存状况相对其它时期较好,地上遗存较为丰富因此标识提供的信息可减少,但必须控制站点附近的建筑高度,保护文物的周围的历史环境。
3.5其它
一号线沿线除了在秦、汉、唐、明四个历史时期有不可替代的进行标识的优势及必要性,其与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切边,并携带大量文保单位、古树名木、名人故居等,都是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其丰富地上遗存和人文资源,可将其视作天然的活态博物馆加以引导和适当更新,形成若干主题博物馆。借助地铁的快速大运量、国际化的特点,为西安“博物馆之城”充实更丰富的内容。
4.结论
本文通过对古都西安的地铁及重点地铁一号线的线路特点、沿线文化遗产特点及目前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新认识的梳理和整合,提出西安依托地铁构建历史文化标识系统的充分性及必要性;并重点就一号线与其携带的文化遗产关系与其标识实施要点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当然还存在很多值得深入的方面。是对西安“博物馆之城”构想的充实,更是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工作的思考。
[1] 张松.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与国内法规修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2] 张西利.城市标识系统规划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4] 李亚馨.在黑暗的地铁隧道里看“胶片电影”[N].第一财经日报.2007-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