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教育院校聚集着海内外顶尖的优秀人才和科研人员,他们是国家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中流砥柱。在相关科研论文和科研项目不断推陈出新的情况下,我们却发现了一个悖于常理的现象,即企业和市面上的科学技术却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人们日常的生活环境也没有“嗅”到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气息。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则在于高教研究成果没有得到较好的转化应用,使研究成果始终停留在论文上和实验室内,对国家的生产力没有起到助推的作用。鉴于这种情况,本文对高教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进行了研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措施得出了相应的研究结论,以期研究结果能为高教研究机构提供一定的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高教研究 成果 转化 应用
一、引言
面对高教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众多,却难以成功转化应用的尴尬,面对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具有良好的前景和价值,却因为缺乏资金投入而不得不“夭折”的遗憾,教育部日前印发了《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以制度的要求推动高校形成鼓励创新、重视应用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环境。计划中还要求教育部直属高校限期内完成相关工作的制度制定和环境营造,给高教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以制度的保障鼓励其大力研究接地气,能转化的科研成果,从而使得高教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能服务于民,造福于民。据此,对高教研究成果在进行转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继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高教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应用的瓶颈因素
1.研究成果不接地气。高校的高教研究机构中有部分科研人员是属于出了本科门,再进硕士门,出了硕士门,再进博士门,出了博士门,再进高教门,他们从读书到就业没有真正踏入社会,一直潜心于学习和学术研究,对理论知识掌握较为扎实,卻对社会工作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在这种既定的学习和工作条件下,高教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缺乏对社会和企业的了解,文科类研究人员对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理工科类的研究人员对研究成果则主要集中在高、精、尖的科学技术上,文科类的研究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在主持了多少国家级科研项目、出了几本书、发表了多少SCI文章、文章被引用了多少次,而理工科类的研究人员除了考虑上述因素外,还对所研究的成果缺乏考虑其是否为社会所需要,是否适合企业生产,从而使得研究成果不适用于企业和社会的发展。
2.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高教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从学习到工作整个阶段主要将精力用于学术研究上,而甚少与企业的谈判人员打交道,当研究人员研究出一定的科研成果后,部分企业看到这些科研成果的前景后,便希望通过挖掘相关研究人员来山寨一些科学技术,以提高自身企业的水平,而科研人员过于局限在科学研究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意识十分淡薄,对自己潜心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第一时间不是申请专利,而是去发表科研论文,继而使得部分企业人员对科学技术不是采取花钱引进,而是采取山寨模仿的手段山寨科研成果,使得科研人员的成果难以实现有效的转化。
3.重论文轻技术。高教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之所以较为重论文而轻技术,这与我国的科技成果及人才等评价机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部分还未十分强调高教科研机构要着力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应用的单位而言,高教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评职称则主要是根据在相关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SCI收录的论文、申请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量等来进行评定,这种评价机制使得高教研究机构及其相关科研人员产生了重论文轻技术,重研究轻推广等心理,从而导致高教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教师或研究生们不注重技术开发和创新研究,继而忽视了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三、将高教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应用的对策建议
1.科研人员要深入基层。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项目立项之前,应积极深入社会与企业基层,深入了解企业和市面上当前所亟需的科研成果,深入企业的生产一线,积极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问题和生产技术,了解企业的生产成本,并与企业的人员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企业人员的诉求,使其充分相信自己的科研成果具有可行性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在项目立项研究之后,应长期侵泡在社会和企业的基层,积极了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了解社会的反应情况等,从而及时解决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保障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
2.积极进行成果推广。研究成果只有被大力推广才能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才能顺利进入市场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对于高教研究机构所研究的研究成果,高教研究机构工作人员应与相关科研人员积极配合对应企业进行科研成果的推广,对于市场上相关单位组织的集体展会、路演等活动,根据安排积极参与,与消费者和投资者积极沟通,介绍研究成果的主要功能和相关价值,一方面可以收集投资者和消费者的相关建议,促进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改善,另一方面可以在相关投资者的投资下,顺利进行研究成果的后期工程,确保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成功实施。
3.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企业与高教研究机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企业可以为高教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提供切合地气的素材和资金支持,高教研究人员可以为企业提供研究成果和解决方案,当前,部分重点高校已经与部分企业建立了科研试验与成果示范基地,在科研成果研究期间,必不可缺的是资金的有力支持,在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下,科研人员一方面能全心投入科学研究,另一方面能不断发现研究型问题和解决新问题,并不断攻克技术瓶颈,促进科学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同时也使得研究的产品更加的符合市场需求,能够得到顺利转化应用。
4.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一方面高教研究机构应积极鼓励科研人员对研究成果进行专利申请,对于专利申请的流程等应尽量简化,使得科研人员在宝贵的研究时间中用最少的时间得到专利申请结果,同时高教研究机构应以技术转化平台专门负责本单位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工作,对于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等,学校不应该重论文轻技术,而是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同等对待,让科研人员能放心大胆地投入精力做应用研究,同时政府与学校可以联合合作,对给予高教研究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的企事业单位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愿意投入时间和资金来支持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
四、结语
高教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既能造福于民,又能促进企业和社会的经济发展,但面对当前科研成果难以被转化应用的尴尬,社会、学校、政府和企业都需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帮助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成功转化应用,使得研究成果不再是待在论文和实验室里的专利品。而对于科研成果在转化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或困难,学校和企业以及政府机构应积极给予引导和鼓励,从考评制度、转化对接工作、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相关单位支持和鼓励,确保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能为民所用,造福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武毅英,叶爱珍,高教研究的社会责任与高教研究主体的使命[J].阅江学刊.2010(06):46.
[2]周凤岗,高等教育研究成果转化难的原因与解决办法[N].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杨端光,论社科成果转化的条件和途径[N].长达大学学报.2006年0期.
作者简介:莫璧瑕(1983—)女,汉族。籍贯:广东化州。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经济学。科室:经济贸易系办公室。
关键词:高教研究 成果 转化 应用
一、引言
面对高教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众多,却难以成功转化应用的尴尬,面对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具有良好的前景和价值,却因为缺乏资金投入而不得不“夭折”的遗憾,教育部日前印发了《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以制度的要求推动高校形成鼓励创新、重视应用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环境。计划中还要求教育部直属高校限期内完成相关工作的制度制定和环境营造,给高教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以制度的保障鼓励其大力研究接地气,能转化的科研成果,从而使得高教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能服务于民,造福于民。据此,对高教研究成果在进行转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继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高教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应用的瓶颈因素
1.研究成果不接地气。高校的高教研究机构中有部分科研人员是属于出了本科门,再进硕士门,出了硕士门,再进博士门,出了博士门,再进高教门,他们从读书到就业没有真正踏入社会,一直潜心于学习和学术研究,对理论知识掌握较为扎实,卻对社会工作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在这种既定的学习和工作条件下,高教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缺乏对社会和企业的了解,文科类研究人员对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理工科类的研究人员对研究成果则主要集中在高、精、尖的科学技术上,文科类的研究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在主持了多少国家级科研项目、出了几本书、发表了多少SCI文章、文章被引用了多少次,而理工科类的研究人员除了考虑上述因素外,还对所研究的成果缺乏考虑其是否为社会所需要,是否适合企业生产,从而使得研究成果不适用于企业和社会的发展。
2.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高教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从学习到工作整个阶段主要将精力用于学术研究上,而甚少与企业的谈判人员打交道,当研究人员研究出一定的科研成果后,部分企业看到这些科研成果的前景后,便希望通过挖掘相关研究人员来山寨一些科学技术,以提高自身企业的水平,而科研人员过于局限在科学研究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意识十分淡薄,对自己潜心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第一时间不是申请专利,而是去发表科研论文,继而使得部分企业人员对科学技术不是采取花钱引进,而是采取山寨模仿的手段山寨科研成果,使得科研人员的成果难以实现有效的转化。
3.重论文轻技术。高教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之所以较为重论文而轻技术,这与我国的科技成果及人才等评价机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部分还未十分强调高教科研机构要着力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应用的单位而言,高教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评职称则主要是根据在相关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SCI收录的论文、申请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量等来进行评定,这种评价机制使得高教研究机构及其相关科研人员产生了重论文轻技术,重研究轻推广等心理,从而导致高教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教师或研究生们不注重技术开发和创新研究,继而忽视了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三、将高教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应用的对策建议
1.科研人员要深入基层。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项目立项之前,应积极深入社会与企业基层,深入了解企业和市面上当前所亟需的科研成果,深入企业的生产一线,积极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问题和生产技术,了解企业的生产成本,并与企业的人员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企业人员的诉求,使其充分相信自己的科研成果具有可行性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在项目立项研究之后,应长期侵泡在社会和企业的基层,积极了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了解社会的反应情况等,从而及时解决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保障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
2.积极进行成果推广。研究成果只有被大力推广才能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才能顺利进入市场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对于高教研究机构所研究的研究成果,高教研究机构工作人员应与相关科研人员积极配合对应企业进行科研成果的推广,对于市场上相关单位组织的集体展会、路演等活动,根据安排积极参与,与消费者和投资者积极沟通,介绍研究成果的主要功能和相关价值,一方面可以收集投资者和消费者的相关建议,促进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改善,另一方面可以在相关投资者的投资下,顺利进行研究成果的后期工程,确保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成功实施。
3.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企业与高教研究机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企业可以为高教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提供切合地气的素材和资金支持,高教研究人员可以为企业提供研究成果和解决方案,当前,部分重点高校已经与部分企业建立了科研试验与成果示范基地,在科研成果研究期间,必不可缺的是资金的有力支持,在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下,科研人员一方面能全心投入科学研究,另一方面能不断发现研究型问题和解决新问题,并不断攻克技术瓶颈,促进科学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同时也使得研究的产品更加的符合市场需求,能够得到顺利转化应用。
4.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一方面高教研究机构应积极鼓励科研人员对研究成果进行专利申请,对于专利申请的流程等应尽量简化,使得科研人员在宝贵的研究时间中用最少的时间得到专利申请结果,同时高教研究机构应以技术转化平台专门负责本单位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工作,对于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等,学校不应该重论文轻技术,而是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同等对待,让科研人员能放心大胆地投入精力做应用研究,同时政府与学校可以联合合作,对给予高教研究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的企事业单位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愿意投入时间和资金来支持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
四、结语
高教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既能造福于民,又能促进企业和社会的经济发展,但面对当前科研成果难以被转化应用的尴尬,社会、学校、政府和企业都需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帮助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成功转化应用,使得研究成果不再是待在论文和实验室里的专利品。而对于科研成果在转化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或困难,学校和企业以及政府机构应积极给予引导和鼓励,从考评制度、转化对接工作、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相关单位支持和鼓励,确保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能为民所用,造福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武毅英,叶爱珍,高教研究的社会责任与高教研究主体的使命[J].阅江学刊.2010(06):46.
[2]周凤岗,高等教育研究成果转化难的原因与解决办法[N].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杨端光,论社科成果转化的条件和途径[N].长达大学学报.2006年0期.
作者简介:莫璧瑕(1983—)女,汉族。籍贯:广东化州。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经济学。科室:经济贸易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