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一:
一次上课,课文中有一个“霾”字,为了加强学生的记忆,读到这个字的时候老师故意稍作停顿,读为“里”音,然后稍做思考状。这时有位学生小声地说:“老师读错了,这个字应该读mai。”老师故作惊讶地说:“读mai这个音吗?老师还真是不太清楚呢。要不我们查一查字典?”于是学生动手查字典,得出了正确答案。
诚然,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的确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却是以教师设置圈套换来的,是以教师的虚假与不诚信为代价的。为了一个字的正确读音,这位教师的做法真的值得吗?这种做法是技巧还是欺骗?
说到欺骗,我们会立即想起社会上的各种欺诈行为和那些无辜的受害者。如果把这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看作一种欺骗行为,那么,受害者是谁?是他的学生?是他自己?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受害者!相反,只有获益者,那就是学生。
这个“霾”字一般传统情况会怎样教给学生呢?可能会是这样:
案例二:
师:请大家注意,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个非常复杂的字,大家要认真听!都准备好没有?(强调,引起重视)
生:好了……(整齐划一)
师:(出示“霾”)这个字读什么音呢?可别读成“里”,它读“mai”!大家齐读……(老师决定教什么,怎么教)
生:mai……(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而在案例一中,这位老师对“霾”字的教学没有按部就班,而是经过了一番设计,他“故意稍作停顿”,“然后稍作思考状”,还“故作惊讶”……他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教学意图,创设了一种情境,激起了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可以说,这位老师具备一定的表演才能,基本功不错,他对“霾”字的教学不仅是一种技巧,相对于传统识字教学方法,更有一定的创新成分。
从表面看,这两种教法,都分别使学生获得了知识,知道了“霾”字的读音,但进一步分析,结果却是不一样的。
笔者认为,案例二中的传统教学方法是生浇硬灌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老师是主宰,控制学生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过度控制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美好体验。
而案例一中的那位老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只是一位平等的参与者,是學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他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技巧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最终结果是,学生不仅比较牢固地掌握了“霾”的读音,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通过自主学习形成了能力。前者关注的是老师怎样教,而后者关注的是学生怎样学,显然,后者的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是有效的教学。
还需指出的是,认为教师课堂上的这种教学技巧是对学生的欺骗,本身就是对课堂上教师角色定位的认知发生了偏差,忽视了教师本身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更忽视了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教有法,无定法。实际上案例一中老师的故意读错字的行为,在许多教师身上或多或少都曾有过,或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或者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虽不是什么大的创意,却也充满人文情怀,闪耀智慧光芒,洋溢成长气息。
《学记》有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作为一名教师应重视挖掘和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并不断地推陈出新。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再多一些这样的技巧。
一次上课,课文中有一个“霾”字,为了加强学生的记忆,读到这个字的时候老师故意稍作停顿,读为“里”音,然后稍做思考状。这时有位学生小声地说:“老师读错了,这个字应该读mai。”老师故作惊讶地说:“读mai这个音吗?老师还真是不太清楚呢。要不我们查一查字典?”于是学生动手查字典,得出了正确答案。
诚然,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的确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却是以教师设置圈套换来的,是以教师的虚假与不诚信为代价的。为了一个字的正确读音,这位教师的做法真的值得吗?这种做法是技巧还是欺骗?
说到欺骗,我们会立即想起社会上的各种欺诈行为和那些无辜的受害者。如果把这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看作一种欺骗行为,那么,受害者是谁?是他的学生?是他自己?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受害者!相反,只有获益者,那就是学生。
这个“霾”字一般传统情况会怎样教给学生呢?可能会是这样:
案例二:
师:请大家注意,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个非常复杂的字,大家要认真听!都准备好没有?(强调,引起重视)
生:好了……(整齐划一)
师:(出示“霾”)这个字读什么音呢?可别读成“里”,它读“mai”!大家齐读……(老师决定教什么,怎么教)
生:mai……(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而在案例一中,这位老师对“霾”字的教学没有按部就班,而是经过了一番设计,他“故意稍作停顿”,“然后稍作思考状”,还“故作惊讶”……他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教学意图,创设了一种情境,激起了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可以说,这位老师具备一定的表演才能,基本功不错,他对“霾”字的教学不仅是一种技巧,相对于传统识字教学方法,更有一定的创新成分。
从表面看,这两种教法,都分别使学生获得了知识,知道了“霾”字的读音,但进一步分析,结果却是不一样的。
笔者认为,案例二中的传统教学方法是生浇硬灌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老师是主宰,控制学生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过度控制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美好体验。
而案例一中的那位老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只是一位平等的参与者,是學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他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技巧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最终结果是,学生不仅比较牢固地掌握了“霾”的读音,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通过自主学习形成了能力。前者关注的是老师怎样教,而后者关注的是学生怎样学,显然,后者的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是有效的教学。
还需指出的是,认为教师课堂上的这种教学技巧是对学生的欺骗,本身就是对课堂上教师角色定位的认知发生了偏差,忽视了教师本身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更忽视了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教有法,无定法。实际上案例一中老师的故意读错字的行为,在许多教师身上或多或少都曾有过,或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或者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虽不是什么大的创意,却也充满人文情怀,闪耀智慧光芒,洋溢成长气息。
《学记》有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作为一名教师应重视挖掘和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并不断地推陈出新。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再多一些这样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