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的实践与启示

来源 :公共外交季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k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集国际传媒和高等教育科研为一体的组织平台。成立4年来,依托“联盟”建立的包括27个国家和地区63所国际知名传媒院校的优质国际资源,并通过“国际教授工作室”、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国际科研合作等形式引进来、走出去,与国际业界、学术界加强合作与交流,开拓了民间外交新渠道,给国际传媒业界和学术界注入了中国元素、赢得了话语权。
  勇立潮头,为国际传媒教育界注入中国元素
  当今世界,全球化是最大的特征,各国互动的领域、频次与深度前所未有。2010年,英国诺丁汉大学执行校长大卫·格林威在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采访时指出:在过去的25—30年间,全世界累计有约3300万学生在外国接受教育,这个数字比上一代人增加了6倍。作为全球化的一部分,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也出现许多变化:引进了更多的国外院校项目并设立分校区,增大国内外私人投资教育的力度以及引入英语授课模式等。顺应潮流,为了塑造中国在传媒高等教育领域的话语权,2009年9月,由中国传媒大学发起成立“联盟”并在次年成立秘书处。
  到2013年底,已经有来自五大洲的27个国家和地区的63所高校入盟,建立了机制化的、成熟的日常业务合作模式,融合了政府的资源优势、行业的组织优势、高校的研发优势和媒体的传播优势,在全球传媒高教教育领域建立了品牌,成为具有鲜明创新价值和国际引领地位的组织。
  在恪守“全球视野、国家平台、传媒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在汇聚世界一流传媒高校资源的过程中,为促进国际学术对话、推动传媒高教合作,“联盟”以引进联盟优质资源为核心,建立了常态性合作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联盟国际学术委员会
  联盟国际学术委员会是与国际一流传媒高校进行教学、科研常态对话的重要平台,由全球传媒高校著名专家组成,负责联盟学术科研活动的指导和相关项目咨询,担任联盟主办的权威英文期刊的编委会成员、联盟学院奖的评审组成员等。
  影响力决定传播力。自2011年5月成立以来,委员会规模不断扩大,已聘请国际学术委员80余位,其中包括多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闻传播学教席主持人,多位来自全球一流传媒高校的资深教授,并建立了定期的、常态化交流机制。
  联盟秘书处
  一个强有力的秘书处对于一个组织的运营是至关重要的。在实践中,联盟秘书处建设了常态化管理平台、国际深度项目合作平台、国际高端学术平台、国际传媒产业项目合作平台、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平台、“传媒教育联盟总部学院”平台等六大国际高端合作平台,初步形成传媒综合特色鲜明,集纳新闻传播、艺术创意、通讯技术等优势学科合作发展的新格局。
  联络协调人制度
  建立由中国传媒大学盟校联络站和外校共同组建的联络协调人制度,通过网络或论坛进行沟通、协商,除了从不同层面,在不同节点,共同助推“联盟”常态工作的持续开展,还共同出版《传媒高等教育蓝皮书》系列,对全球传媒高等教育进行现实梳理、理论归纳和趋势演判。
  未来,作为一个由中国发起的国际组织,“联盟”将尽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注册并继续为国际传媒高等教育界注入更多中国元素。
  多措并举,全方位促进中外传媒教育交流
  为了助力建设与我国经济社会水平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现代传播体系,“联盟”多措并举,全方位促进中外传媒教育的交流。
  顺势而为,开拓民间外交新渠道
  在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的过程中,教育组织和普通学生的地位不可取代。“联盟”非常重视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等民间外交实践。比如,在2012年7至8月间,中国传媒大学—芬兰坦佩雷大学联合举办了历时三周的“青年影像工作坊”。这是由“联盟”发起组织的“国际影像丝绸之路”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是以影像跨文化交流为主旨,以“视觉传播中国”为主题,集创作、展映、评奖为一体的影像实践活动。每一次活动,该项目都邀请由中外青年联合组成的团队进行跨文化的影像拍摄,并在国际范围内进行展映,推动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外青年互动。
  “联盟”的实践证明:尽管因为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差异,在国际传媒领域,中外交流存在一些障碍;但是,在传媒高等教育领域,却可以进行多样化交流与沟通,达成共识。
  因势而谋,应对学科教育的创新趋势
  自2011年启动以来,联盟的“国际教授工作室”已成功举办40期,吸引了超过1500位青年教师和在校学生参加学习。所谓“国际教授工作室”就是邀请国际知名教授,就传媒领域的专题开设公开课,并进行学术与科研合作。
  “联盟”搭建的类似的国际平台与资源网络还包括:合作建立国际重点实验室、共建国际产业协同创新基地等,如与纽约理工学院联合推动百老汇戏剧产业、与南加州大学推动好莱坞影视产业的中国化引进和国际人才培训;与瑞尔森大学推动建立数字媒体实验区、与麦考瑞大学和澳大利亚ABC电视台联合推动中国国际传播海外论坛建设,协同奥胡斯大学推动中欧创意产业合作等。这些项目有效地促进了盟校间教学与科研合作的深度与力度。
  应势而动,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
  为了将“联盟”汇聚的优质资源落到实处,2013年,中国传媒大学成立“传媒教育联盟总部学院”进行中外合作办学。按照计划,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生将完成与纽约理工学院、密苏里新闻学院等多所欧美高校合作办学的审批事宜。
  这是总部学院“1+N”办学模式的先期成果。因为传媒领域是开放和多元的,新兴领域不断涌现,导致没有任何一家高校的优势学科能够覆盖所有相关领域。为此,在推进合作办学事宜时,“联盟”在考虑传媒学科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前提下,不以传统高校排名论英雄,有针对性地选择引进特色学校和优势学科专业,进行国际联合教学,形成联合学院、联合专业项目。   在未来的建设中,总部学院将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己任,以培养“熟悉国际传播规则,参与国际传播竞争事务的复合型、国际化传播精英人才”为目标,对传媒高等教育改革进行全方位的实践和探索。
  经验借鉴,助力中国高校走向全球
  实现“中国梦”,苦干实干是基础,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是保障。知识将日益成为人类活动的中心,一个国家的财富和成功取决于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作为知识创新和传承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是实现“中国梦”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改进高等教育,建立完备的教学体制,是每一个大学都在面临的问题。在国际化教育领域,“联盟”及“总部学院”的经验在以下三个方面可资借鉴。
  全球性与地区平衡
  在全球化浪潮下,大学生应该放眼全世界,关注不同的国家和社会。同时,要注意避免过于看重欧美的倾向,真正放眼全球,拓展新的机会和新的研究领域,进一步加强不同文化的相互接触。同时,也可以使高校管理者不仅重视当下流行的热门学科,更关注一门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联盟”在传媒国际优势教育资源的整合选择上,除了传统英语语言区教育之外,还根据我国对外传播和“走出去”的战略来进行区域布局,即除与欧洲、北美等一系列优质传媒高校加强合作关系的同时,与非洲、东南亚、东亚和法语、西班牙语语言区等在国际传播上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区域的传媒院校加深交往,稳步拓展联盟网络,深化落实常态性的国际合作项目,有针对性地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比如,与法国索邦大学和欧盟五所大学联合开辟中欧国际传播专业硕士;借鉴欧盟Erasmus(该项目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合作性的学生交流项目,每一课程都是由欧洲几所大学联合经营,并能把欧洲及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学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成熟国际合作办学模式,为国家新闻卓越人才计划提供人才支撑;与东南亚的朱拉隆功大学传播学院、南美的南大河州联邦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分别开辟东盟语区、葡萄牙语区、西班牙语区对象国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合作。同时,“联盟总部学院”的学生将采取第三方实习制度,创造条件,使其至少在三个洲进行学习或实习,博采诸多最先进全面的理念,使其真正成为有国际视野,得到提升与平衡的人。
  中国学派与教育主权
  高等教育的全球化为中国实现打造世界一流学府的梦想提供了机会。总部学院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充分学习国外大学的灵活机制,以教授为主,发展通才教育。同时,通过人才队伍建设、学术资源共享、国际交流合作来加强学科自主性。在人才队伍、学科建设、平台建设、科研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形成开放性平台、有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学术核心,加强与国内高校的团结协作,有效打破学科发展中的校际壁垒、机构壁垒、资源壁垒,整合学术资源,形成学术合力,加强学术攻关,打造特色和品牌,对国内相关机构和研究、教学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同时,在创办之初就明确:在加强合作的同时,要守住原则、加强管理、适当批判,坚持教育主权、注意学科的民族主体性。这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做法。毕竟,一门学科如果过多地选择依附发展的道路,就意味着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永远处于从属地位,永远不可能占据研究的制高点。面对兼具技术与艺术、横跨业务实践与意识形态的新闻传播这一客体,在追求“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应该从移植到融合,建立富于中国特色、有自己的风骨和完整学科体系的新闻传播学的“中国学派”。
  作为“中国学派”学科体系的逻辑骨架和路径指南,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劣与适应性,关乎该学科的发展前景。因此,总部学院非常关注、引进全球研究与教学机构中最先进的新闻传播学教育教学实践方法,摸索适合中国国情与中国学生特点的方法体系,助力新闻传播学中国学派的建设。
  专业国际组织建设
  由于世界事务的复杂化趋势,以及全球化和公民社会的成长,各种专业性的非政府组织往往能够凭借其专业性知识、发达的信息传递网络策略,在其专业影响领域建立起甚至可以与主权国家平分秋色的影响力,主权国家范式——基于国家中心建立起的规则体系和价值信念,已经不再一家独大。
  这些大量出现的专门性、技术性国际组织,在“点点滴滴塑造和平”中,彰显了不同文化或区域的影响力。中国经济位居全球第二,但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率先倡导并进行日常管理的专门性、技术性的国际组织却少之又少,像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等组织实属凤毛麟角。在这方面,“联盟”的探索经验,值得相关方面进行认真思考。因为,通过不懈努力,“联盟”的全球传媒高等教育网络构筑了良好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致力于建立具有中国话语权的国际传媒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科学调研体系和评价机制,服务中国传媒文化产业发展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挑战,为国际传媒界注入中国元素,在开拓民间外交新渠道,推进中外办学模式创新,助力北京世界城市建设方面都有自己的贡献。
  运筹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在有效引进联盟优质国际资源和推进民间交流上,联盟及总部学院大有可为。与世界知名高校紧密联系,不断拓展大学多边交往,成为国际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积极行动者和竞争者,对于高质量人才培养、顶尖科技研发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增强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联盟和联盟总部学院将一如既往、开拓创新,为中国对外合作办学进行有创新性的探索,建立有示范性的模式。
其他文献
今日,伟大的坏习惯先生因病去世。坏习惯先生一生都在进行“伟大的探索”,取得了“不菲的成就”。我怀着“沉痛”的心情,在此为坏习惯先生立传。   坏习惯先生少有大志,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每日待在书房,久而久之,连自己的屋子都忘记打扫了。同城的朋友好习惯先生来拜访,说:“你为什么不打扫房间?”坏习惯先生说:“大丈夫应当以扫除天下的污垢为己任,怎能在意一间房子呢?”好习惯先生讥笑道:“一屋不扫,何以
期刊
刘宏教授编著的《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公共外交:政策机制、实证分析、全球比较》一书(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以各个作者的实践经验和第一手调研资料为基础,详细介绍了东南亚、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华人社会的变迁及发展趋势,并以此作为宏观背景,从华人社团组织的发展、华文教育、华文媒体等几个角度分析了华人华侨在公共外交中的地位和角色、华人及新移民与当地社会的关系,进而探讨了中国侨务公共外交在这
期刊
中方代表团与韩方共同举办首届中韩公共外交论坛,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向韩国同行学习公共外交的成熟经验;二是就如何进一步更好地开展公共外交进行交流;三是推动中韩在公共外交领域加强合作并不断取得实质成果,从而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信任、友好感情,推进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发展。  中国公共外交的六个特色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传统的国家,开展公共外交也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新中国成立后,具有公共外交
期刊
现在谈论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越来越时尚,这是件好事。但值得注意的是,人们讨论公共外交和对外传播时,关注的主要还是些技术性和技巧性问题,比如说,怎么说、如何说才能更有效地对外介绍中国,才能让世界更多地从善意的角度了解和理解中国?然而,要想有效开展公共外交和对外传播,不仅需要要掌握有关技术和技巧,更需要具备一个良好的心态。  研究中国公共外交和对外传播历史的人可能会注意到这个现象,那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
期刊
美国敦促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并指出崛起的中国应以身作则,遵循国际法,并敦促其战略合作伙伴也遵循国际法。然而,中国坚持的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由于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中国支持有争议国家的现任政府,受到了美国尖锐的批评。中国政府正在呈现一个更灵活和主动的外交政策。同时,中国政府密切关注着美国的军事政策和外交活动,这些活动似乎意在遏制中国,或削弱中国试图影响世界所做的努力。如果中国政府想要在政策、合作框
期刊
公共外交倡导者、著名对外传播专家赵启正先生的新书《跨国经营公共外交十讲》此前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对每一位从事海外经营的中国企业家来说,这本书都是必读之作。很多中国公司开展海外经营时,运用与其国内经营同样的策略,这注定要失败。本书揭示了公共外交的力量。公关外交是一种基本战略工具,用以建立全球品牌,在国际上取得成功并从中盈利。赵启正先生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顶级沟通专家,享有“中国的公共外交先生”的美誉。 
期刊
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准确把握国际大势,积极运筹外交全局,全方位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奋力推进我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开展了一系列重大外交行动。在短短的8个月时间里,习主席足迹遍及五大洲,实现了与150多位外国国家领导人的会见接触,提出许多重大
期刊
当前,我国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业、高等院校、军队的新闻发布制度逐步确立,新闻发言人队伍不断壮大。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新闻发言人已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联系、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也成为外国媒体和公众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从公共外交的视角看,新闻发言人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应如何提升新闻发言人的这些素养?针对这些问题,本刊专访了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王国庆。  新
期刊
“中国是一种文明,但假装为一个民族国家”。这是美国汉学家白鲁恂的著名论断。因此,中国的公共外交,就不只是一个国家的行为,而应包括外交、战略、文明三个层次。  公共外交的三层次  外交层次。着眼于外国普通民众,主要使命在于解释内政与外交政策、提升国际形象、发挥和培育软实力。这是公共外交作为外交的份内职责。对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外交,比较符合这一层次,其中对外援助和正确的义利观分别是其重点和难点。  战略
期刊
地方高校指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区,大多数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地方高校承载着为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服务的功能,在地方和区域发展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是周边公共外交中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其中,位于中国边境省区的地方高校,依托于所在省市与周边国家在历史渊源、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人员往来等方面的密切联系,往往成为开展周边公共外交的重要平台,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