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抽象为具象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rr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播学是新闻传播学学科各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是一门科际外延广大、研究课题广泛而且内涵深入多层的课程。当前我国的传播学的教学存在两个误区:一是传播教育和“传播研究被限制和规定在一个较狭窄的区域内”;二是在传播学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偏重理论教学(研究),忽略了实际运用,割裂了基础理论与实际运用的关系。这两个误区导致该课程理论性强,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佳。化解效果不佳的唯一途径是克服理论教学的虚幻化,即“化抽象为具象”,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将理论与实际运用相结合起来,努力探寻该课程的和谐教学法。
  【关键词】传播学 和谐教学法 抽象 具象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01-02
  一
  作为一门以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传播学 是新闻传播学学科各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同时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介于21世纪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通过学习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有助于他们开展信息传播活动,协调社会关系,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传播学也可作其他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
  受我校传播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组的委托,笔者走访了开设该课程的几所高校。在调研过程中,予笔者深刻印象的是,不少学生反映该课程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并不如意。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之所以教学效果不佳,原因众多,既与传播学具有一般理论课的通病——高度抽象性、理论性强——有关,更与传播学在我国的教学“误区”有关。系统说来,当前我国传播学教学“误区”主要体现以下两方面。
  一是传播教育和“传播研究被限制和规定在一个较狭窄的区域内”[1]。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信息系统运行的学科,既涵盖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及国际传播等各个层次,又涵盖了经济传播、文化传播、体育传播、健康传播等各个领域。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引进的过程中,“中国的传播学被设置在新闻学院下面,所以对大众传播比较关注,而对人际传播、群体传播这些在现代生活中十分重要的领域,我们虽然很早就提到,但是真正高质量的引介与研究都很少”。[2]此误区使得教材的编撰花了大部分的篇幅围绕大众传播展开,仅以极少的篇幅介绍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等领域;而多数教师也囿于教材,不能联系日常生活中活生生的实例来解释各种传播理论。
  二是在传播学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偏重理论教学(研究),忽略了实际运用,割裂了基础理论与实际运用的关系。从传播学的诞生过程来看,每一传播理论的产生无一不是首先是社会现实的需要,是对社会实际存在的问题的研究。但是在引入中国的过程中,由于缺少实证研究的土壤,对传播学大多是一些低水平、重复的引进,而没有结合中国现实存在的问题实实在在地研究。这使得一方面“20多年来传统的理论、模式政策等因素的变化始终落后于实践的变化。在新闻传播第一线实践的人们对理论常常表现出一种不屑和鄙夷”[3],因而怎样让传播实务界接受传播学是传播学教育的一大难题。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国传播学缺乏本土化原创性的研究,传播学的本土化难于推进,“中国传播学”难于形成。
  上述两方面的误区,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如无水之鱼,犯了理论课程教学的大忌,即缺乏用形象化、具体化的传播实例阐释理论,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课程教学缺乏教与学的互动,成为单方面的理论灌输。
  另外,传播学是一门科际外延广大、研究课题广泛而且内涵深入多层的学科,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学科背景要求。在现代科学体系中,传播学是一门立足于社会科学并在某些方面涉及自然科学的多栖型学科,自其产生之日起就极大地受到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影响。教师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不具备基本的社会科学知识,那么就不可能很好地讲好课,传播理论教学就很可能成为“纯”理论的教学。
  二
  从上述可知,化解传播学教学效果不佳的唯一途径是克服理论教学的虚幻化,即“化抽象为具象”。“化抽象为具象”的实质是将理论与实际运用相结合起来,这应是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概述起来,路径有二。
  一是在历史的语境中阐释传播理论。
  “传播学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由传播的应用研究到传播理论的基础研究的过程,当然也就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以丰富实践经验入手,以与社会传播产生互动为目标来进行课程建设”[3]。从传播学自身建构过程来看,它就是按照当时社会生活的需要,主要以实证研究方法为根本方法,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得到应用而逐步完善的。“目前传播学讲授的一些经典理论,例如两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题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理论、涵化理论等等,无一不是实证研究的成果,无一不是社会实际应用的范例”[4]。因此必须放在历史的语境中讲解传播理论。教师要讲清楚,每个理论出自哪项运用研究?这项研究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中进行的?它最初的本意是什么?例如大众传播效果一章,内容纷繁,理论多而艰深,如果离开历史的语境,单纯为理论而讲解理论,那就成了“空”理论,当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讲到这一章时,可重点参考《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一书的编撰方法,宁愿多花一点时间,也要把各种理论的来龙去脉交待清楚。又如传播学的构建与战争、政治选举等活动密不可分,教师可重点联系两次世界大战和美国的几次政治选举来探讨传播理论的产生过程,这样有利于消解理论的抽象性,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为了进一步消解理论的抽象性,并克服传播学内容庞杂的特点,教师还可适当增加“传播学史”一个章节。古人云:“六经皆史”,通过追述传播学的产生和确立过程,既可以让同学们对这门新兴学科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了解传播的源流和主要理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高屋建瓴地知道传播理论的构建过程。具体说来,增设本章的目的有三:首先有助于同学从感性认识上理解何谓传播,传播研究所积累建构的主要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如何产生;其次,在讲授个别的理论如何产生时,要重点讲授相关的研究方法知识,增加同学们关于理论、研究方法两者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为后面的章节“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打下基础;最后,能启发同学应用传播理论分析社会上的传播现象,有助于培养他们清晰的思路与判断思考的能力。当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应克服一般历史课和历史教材的讲述方式。可借鉴罗杰斯在《传播学史》的叙述方式,该书运用综合的讲述和传记式的方法,以传播学形成的关键人物为纲,将他们放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下叙述,在生动地讲述他们的故事同时,又把他们各自在传播学中的探索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这样让读者读来,各种理论就不是“死”的理论、“空”的理论了。   二是用现实的土壤印证传播理论。
  然而“时易世变”,传播学中的多数理论是按照当时的社会现实(大都是按照美国的社会现实)来建构的,直至今天,整个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果还用当时的理论来解释现在的传播现象,特别是中国当今的现象,则会产生水土不服,显得不合时宜。因此单纯放在历史的语境中阐释传播理论是不够的,还应用现实的土壤来印证各种理论,这是传播学教学中“化抽象为具象”的另一路径。
  其一应拓展“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等章节的内容。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的传播媒介不断出现,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展现出日益丰富多彩的传播手段和方式,它们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此大大拓展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传播学理论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也应做出相应的扩充。例如网络传播,从传统的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件等功能发展到博客、播客、微博、微信新的传播形式,呈现出日新月异的趋势,它们都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备的通讯手段,授课中有意识地参插这些内容,分析它们的传播特点,用一些经典的传播理论作阐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在讲解组织传播时,可以联系到现今的传播实例,来讲述建立起良好的信息传递机制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的重要性,例如企业处于危机时的“公关宣传”,为扩大产品销售时的“广告宣传”,这样的讲解会使学生意识到传播理论同他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无疑能消解纯理论的苍白。
  其二应用当前学术界的一些高水平(尤其是中国)的实证研究来例证传播理论。近年来面对新媒体蓬勃兴起的局面,学者们加大了研究力度,得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一些经典的传播理论也得到一再的阐释和修正。教师也应具有与时俱进的理念,在介绍新的理论观点的同时,也应注意经典理论的适用性。例如“沉默的螺旋理论”自上世纪70年代提出来,就在世界范围内有不同国家的多位学者进行了后续研究,成果丰硕,该理论也因国情和媒介生态的不同得到了一再地修正,如果教师一味的囿于教材,而不对这些实证研究作简单地介绍,那么学生就不会理解该理论的相对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传播学科的迅猛发展,开始改变之前照搬外国传播理论的局面,出现了一些高水平的实证研究, 但是多数教材并没体现出来。正如某些学者所说,“事实上,我国传播学的实际应用包括实证研究发展很快,近几年来的每一次全国性传播学研讨会上,总是有一些高水平的实证研究报告出现,只是未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在编写教材时尚未援引这些案例,在课堂教学时也尚未讲授这些案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5]适当地穿插我国学术界一些高水平的实证研究,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经典理论的基础上,使他们认识到由于文化的差异,我国的传播现象及其规律与西方社会的传播现象及规律有差别,要以批判的态度吸收、借鉴西方传播学的研究成果,能培养学生对我国传播现象进行思考的兴趣,这样无疑有利于我国传播学本土化的发展。
  其三加强课后调研活动,让学生参与到传播理论的构建中。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化解理论学习的枯燥感,教师可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如关于媒介接触情况的调查、收视(听)率的调查。如此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扮演教师的科研助手角色,亲身参与到传播理论的构建中。开展形式可以多样,既可以建立长期的课外兴趣小组(如新媒体兴趣小组),更多的可以采取短期的活动小组形式。
  三
  为化解理论教学的枯燥性,除了教学内容应做到“化抽象为具象”外,教师也应在教学方法上积极进取,探寻传播学教学的“和谐教学法”
  和谐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是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谐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和谐是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是教学所追求的最高目的和最高境界。
  传播学自身的学科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精神,不断开拓新的教学方式,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教学的和谐。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1. 注重电化教育的思想和手段。
  传播学既然是研究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现象的一门学科,电化教育本身就可算作一种传播现象,那么在讲授传播学的过程中更应利用这一先进的教学媒体,为教学服务。电化教育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与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上的一种现代教育媒体,它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能同时传播文字、声音、图像和各类视频信息等多种的传播符号形式,能极大地刺激学生们的各种感官,能赋予学生的想象空间。这种教学思想和手段运用到本课程的教学,会冲解传播学理论的抽象性,赋予学生对理论的感性认识,也会消除他们对理论的畏惧感。电化教育的诸多手段,如幻灯片、投影、录音录像、电视及多媒体计算机等都可应用到传播学的教学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需要找到恰当、能很好例证传播理论的材料。
  2. 讨论辅之以主题演讲法。
  当代的大学生具有丰富的思辨能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一味地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还会养成他们的惰性思维,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对一些教学内容相对较易理解的章节,可以完全采用“讨论辅之以主题演讲法”。教师在整体把握章节内容的基础上,可拟好几个讨论题目,将全班同学分成3至5个学习小组,每一组讨论完后,推选一位同学到讲台上以演讲的形式将小组讨论得出的观点陈述出来,最后教师对各小组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本章节的主要内容和理论。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学生们新颖的观点对教师也会产生思考和启发。
  3. 自学指导法。
  对于一些理论性强、抽象性高的教学内容,教师们往往有这种经历,任凭教师讲得口干舌燥,或是反反复复讲几遍,同学们还是大眼瞪小眼,摸不着头脑,那么这时,试试“自学指导法”很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自学指导法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辅以教师的指导,是一种双向互动反馈式教学,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统一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式由以下步骤组成,首先是学生的自学环节,这里的“自学”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纲”,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借助各种学习条件和手段初读教材的过程,其作用是为深入理解知识点扫除障碍;第二个环节是学生的质疑,“质疑”指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将教材中不怎么明白的、需要教师给予指导的有关问题提出来,以求得到解决。质疑是学生自学学习与探求精神的生动表现,是学生学习本章知识过程中具体学情的初步反映,也是教师经下一环节“串讲”的重要依据。教师在这一环节尤其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善于筛选学生质疑中有价值的问题,并将其巧妙地纳入教学过程,从而在下一环节有效地串讲。最后是教师的串讲环节,“串讲”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质疑问题,指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教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大众传播的传播模式”一章节,内容纷繁,图表多而又复杂,单凭教师的讲解,效果难以理想,用自学教学法,相对来说效果就好得多。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先要向他们理清,传播模式经历了一个由“线性——互动——循环——系统”的发展过程,这时教师要向他们讲清楚后一种模式的出现是针对前一种模式的缺陷提出来的,然后留下自学提纲(问题):各种传播模式的特点和缺陷是什么,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这样学生们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更具有针对性。在30分钟的自学期间,教师要走下讲台,了解学生的难点,并进行耐心的点拨。最后,再用一节课的时间,全面梳理各种模式的特点,重点讲解学生看不懂的结构图表。通过这些环节,师生双方的信息得到及时的交流、反馈,能达到深入理解教材、突破难点、全面掌握知识的目的。
  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极大地考验着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诸备。以上只是本人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的初步探索,限于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也时时有力不从心之感,这只有在往后的日子里加倍努力了。
  参考文献:
  [1] 黄旦、丁末:《传播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和建构——1980年以来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的回顾》,《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刘海龙:《被经验的中介和被中介的经验——从传播理论教材的译介看传播写在中国》,《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5期
  [3] 段京肃:《传播学教学的“热”与“难”》,《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5期
  [4] 汤晓羽:《论高校传播学的学科建设》,《江苏高教》,2004年第3期
  [5] 陈先元:《传播学教学中若干关系的思考》,《当代传播》,2005年第5期
  本文系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教改项目“传播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及实践初探”的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摘要】分组讨论式案例教学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对学生们的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方面的培养。但因受学生个体差异水平差异的影响较大,使得其在实际运用中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研究表明,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气氛,学生学习态度对接受案例教学影响明显,而文科生、男生接受案例教例学比例高于理科生、女生,教师则可通过师生互动、调动课堂气氛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财务管理课程 分组讨论 案例教学 学生因
期刊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于帮助与引导中职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以及择业与就业观,使其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增强自身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坦然面对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学会结合市场之所需,完善自身的长处与不足,胸怀自身的职业理想、坚定自身职业信念,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为其职场空间筑起一道绚丽的彩虹。有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把知识的讲解、学
期刊
【摘要】众多研究表明,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而我国的合作学习研究多以基础教育和本科院校为主。作者以高职院校师生为调查研究对象,以高职院校的合作学习教育现状为研究问题,采用文献法、问卷法以及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得出高职院校的合作学习教育存在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差异性大以及师资培训弱等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合作学习 现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教相结合,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然而,目前毕业的学生却频频出现重教轻保、保育能力极其缺乏的现象。《学前卫生学》作为培养幼教工作者保育能力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前卫生学》 幼儿保育 实习转型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
期刊
【摘要】“翻转课堂”是国内大学教育中日渐流行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互联网+教育”的改革驱动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改革课堂教学就成了当务之急。翻转课堂从根本上一改传统的教学流程,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角,从“要你学”,变成“我要学”。  【关键词】出镜记者 翻转课堂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202-02  《出镜记者》
期刊
【摘要】幼儿贪玩好动,又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因此是最容易受伤和被伤害的群体,因此要加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本文提出从幼儿的兴趣和学习特点出发,在角色游戏中渗透安全教育,促使幼儿树立安全意识,掌握急救方法,并使这种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关键词】安全教育 安全意识 自我保护能力 角色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
期刊
【摘要】持续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华民族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临汾地区作为重要的抗日根据地,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抗战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文化教育在其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临汾抗战时期的教育是在与日寇和顽伪势力的殊死斗争中,形成、发展、壮大起来的,它是整个山西抗战教育的缩影,本文从临汾地区开展的抗战教育切入,说明临汾的抗战教育如火如荼的展开,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进而说明,这一教育实践不仅对临汾的抗战产生积极地
期刊
【摘要】目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运用,已经影响到人们工作与生活的多个方面,从教育层面来说,由于这一教学技术的新颖性,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也凸显出了诸多的问题,甚至影响到教学工作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教学 信息技术 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248-02  信息技术的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
期刊
【摘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依据课堂生成的资源,发掘学生信息源生成价值,关注语文知识与能力,关注思维品质训练,关注学习方法,关注言语表达运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生成 导学 阅读教学 信息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247-02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期刊
【摘要】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本科生缺少足够科研实践经历,大学校外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是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平台。本文分析了大学生校外科研实践基地中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校外科研创新实践基地的运行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建构主义 大学生 校外科研创新实践基地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