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么,何谓语文素养呢?它是指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有机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文化积淀。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多形式激发让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
伟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也一样,只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变枯燥机械的学习为自觉主动的探究,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为了引领学生进入语文乐园,在我接手一个班级时,一般情况下,我都会先给学生讲述汉字的演变史、汉语的国际地位,列举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文字现象,比如:春联、谜语、歇后语等等,让学生对汉字产生敬意和浓厚的兴趣。例如,上课时,我模仿中国话讲得不好的老外来读《静夜思》,当即弄得学生哄堂大笑,接着我才来分析为什么好笑,让学生明白原来是老外没掌握声调闹的笑话。我也曾经给学生讲汉字笑话,如古时有一个爱慕虚荣的人在自己家大门上贴的一副对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皆夫人”被人改成了“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皆失夫”。虽然改动不大,但意思完全变了。故事中的村民正是利用汉字有很多形近字这一特点来修理那个虚伪的达官贵人的。以上这些做法,让学生在笑声中感受到了汉字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对语文这门课程的极大兴趣。
二、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及综合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充分利用课本素材,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审美方面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中所选择的每个语言教学素材,都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教师要以发现者的心态和精神去关注每一篇作品,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作品所构建的丰富而优美的语言世界,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作品的文字美。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诵读,体会文章的情感美;也可以抓住作品中好词佳句和传神之笔进行赏析品味,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也可以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解读教材作品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如我在上苏教版第九册《莫高窟》一文时,就充分地利用了作品自身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和创造,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让学生先观看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认识我们祖先的智慧和祖国曾经的辉煌,再给学生讲莫高窟遭受侵略者洗劫的历史事实,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他们爱国情感的形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给人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触。
(二)带领学生诵读经典,在大量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积累、运用方面的语文素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让学生诵读经典作品,养成阅读习惯,不失为一条提高语文素养的捷径。新课标也提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姬也说过:“阅读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童年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然而,目前在大多数农村小学,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极少,甚至是没开展。为了增加学生阅读量,我开设了读报节,每天下午4点40分至5点,由跟班老师带领学生读书读报。还根据学生年龄大小,安排和推荐不同类型的书籍,让学生科学阅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学生的家庭缘故,他们常常买不起书,我采取设立班级、校级图书室的办法,由师生自发捐献废旧书报,再采取班级、年级之间交换阅读等方式,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面。经过几年的坚持不懈,我校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上好教材中的说话、写话课,提高学生说话和写作能力
苏教版教材每个单元都安排有一次说话课,这些话题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但由于我校学生大都是农村学生,他们基础差,加上又大都是少数民族,因此,他们表达能力很差。要想有所改变,就得从基础抓起。为此,每到说话课,我总是先创一定的情景,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观,让他们有说话的欲望,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小组中每个成员自由发言,有什么说什么,畅所欲言,再抽几个组由代表来发言,对讲得好的给予肯定。讲得不怎么好的,只要大胆发言了,我也会适当的表扬他们,以激励学生踊跃地说话,为写好作文打基础。农村孩子阅读量小,不要说买书看,有些家庭连买盐巴吃都成问题,因此,在平时我一般都利用早读、晚读给学生读一些美文佳句,并结合单元写作类型给学生提供写人、写事、写景、写物等方面的好词好段,让学生模仿,并能在自己作文时试着去运用。
(责编夏天)
一、多形式激发让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
伟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也一样,只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变枯燥机械的学习为自觉主动的探究,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为了引领学生进入语文乐园,在我接手一个班级时,一般情况下,我都会先给学生讲述汉字的演变史、汉语的国际地位,列举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文字现象,比如:春联、谜语、歇后语等等,让学生对汉字产生敬意和浓厚的兴趣。例如,上课时,我模仿中国话讲得不好的老外来读《静夜思》,当即弄得学生哄堂大笑,接着我才来分析为什么好笑,让学生明白原来是老外没掌握声调闹的笑话。我也曾经给学生讲汉字笑话,如古时有一个爱慕虚荣的人在自己家大门上贴的一副对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皆夫人”被人改成了“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皆失夫”。虽然改动不大,但意思完全变了。故事中的村民正是利用汉字有很多形近字这一特点来修理那个虚伪的达官贵人的。以上这些做法,让学生在笑声中感受到了汉字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对语文这门课程的极大兴趣。
二、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及综合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充分利用课本素材,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审美方面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中所选择的每个语言教学素材,都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教师要以发现者的心态和精神去关注每一篇作品,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作品所构建的丰富而优美的语言世界,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作品的文字美。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诵读,体会文章的情感美;也可以抓住作品中好词佳句和传神之笔进行赏析品味,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也可以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解读教材作品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如我在上苏教版第九册《莫高窟》一文时,就充分地利用了作品自身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和创造,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让学生先观看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认识我们祖先的智慧和祖国曾经的辉煌,再给学生讲莫高窟遭受侵略者洗劫的历史事实,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他们爱国情感的形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给人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触。
(二)带领学生诵读经典,在大量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积累、运用方面的语文素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让学生诵读经典作品,养成阅读习惯,不失为一条提高语文素养的捷径。新课标也提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姬也说过:“阅读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童年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然而,目前在大多数农村小学,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极少,甚至是没开展。为了增加学生阅读量,我开设了读报节,每天下午4点40分至5点,由跟班老师带领学生读书读报。还根据学生年龄大小,安排和推荐不同类型的书籍,让学生科学阅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学生的家庭缘故,他们常常买不起书,我采取设立班级、校级图书室的办法,由师生自发捐献废旧书报,再采取班级、年级之间交换阅读等方式,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面。经过几年的坚持不懈,我校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上好教材中的说话、写话课,提高学生说话和写作能力
苏教版教材每个单元都安排有一次说话课,这些话题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但由于我校学生大都是农村学生,他们基础差,加上又大都是少数民族,因此,他们表达能力很差。要想有所改变,就得从基础抓起。为此,每到说话课,我总是先创一定的情景,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观,让他们有说话的欲望,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小组中每个成员自由发言,有什么说什么,畅所欲言,再抽几个组由代表来发言,对讲得好的给予肯定。讲得不怎么好的,只要大胆发言了,我也会适当的表扬他们,以激励学生踊跃地说话,为写好作文打基础。农村孩子阅读量小,不要说买书看,有些家庭连买盐巴吃都成问题,因此,在平时我一般都利用早读、晚读给学生读一些美文佳句,并结合单元写作类型给学生提供写人、写事、写景、写物等方面的好词好段,让学生模仿,并能在自己作文时试着去运用。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