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无私母爱,何来贵贱之分英龙的老家在江苏省邳州市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对冯英龙和弟弟冯款来说,小时候幸福的日子后来不复存在了——为了给患脑瘤的父亲治病,为了供冯英龙和弟弟读书,妈妈不得不南下江都市打工。
2001年10月19日,14岁的冯英龙一放学就撒腿往家跑。离家已有半年的母亲今天要回来,他要赶回家为妈妈做顿可口的饭菜。
冯英龙经过大奎家时,大奎见他兴高采烈的,便说:“有舍好高兴的,你妈在江都收垃圾!”“你胡说,我妈在工厂上班!”冯英龙反驳道。
进了家门,他看到妈妈正忙着给他们做饭。冯英龙有些兴奋,可大奎的话又让他心头沉甸甸的,冯英龙望着母亲,眼前不禁浮现出母亲弯腰在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堆旁刨垃圾的情景。吃饭时,妈妈觉察到冯英龙的沉默寡言,问道:
“小龙,有心事吗?”冯英龙实在是憋不住了,小声问道:
“妈,他们都说你不在工厂工作,你到底在江都做什么?”于化玲愣了一下,说:“妈没文化,不了工厂只能收破烂、卖废品,可收破烂也能供你上大学啊!”冯英龙低下头吃饭,没再说话。
2006年9月,冯英龙考上了苏州的一所大学,弟弟也上了高一。他心里明白,他和弟弟之所以能安心上学,多亏了有母亲拾荒挣来的钱作支撑。可对于母亲的职业,他从不主动跟别人提起。不久,父亲因癌症恶化,离开了人世。送走了丈夫,于化玲和两个儿子开始相依为命。
2007年2月底,春节刚过,学校还没开学,于化玲便邀请儿子去江都住两天,让他陪陪自己。这是冯英龙第一次走进母亲独自在外拾荒的生活。
回到学校后,冯英龙的心态慢十曼起了变化,母亲的为人处世越发让他感到自己心胸狭隘。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冯英龙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没事的时候,他会在校园里转悠,看见空的易拉罐或塑料瓶,就收集起来带回寝室。
有了哥哥的鼓励和支持,冯款学习劲头十足。这样,于化玲在江都拾荒,大儿子在大学里为前途打拼,小儿子在家里备战高考,一家人每隔一个星期通一次电话,交流彼此的情况。
晒晒幸福,让拾荒老娘也“知名”一回
2009年7月,大学毕业后的冯英龙在苏州一家婚纱影楼找到了一份工作。12月,冯英龙无意中在网上看到,腾讯网要举办一个名叫“中国人的一天”的图片故事征集活动。冯英龙立刻想到了母亲。
拿着买来的二手傻瓜相机,冯英龙利用过年的假期来到了江都。那天早上,冯英龙和弟弟冯款陪母亲去拾荒,在弟弟的掩护下,冯英龙接连为母亲拍了好多张照片。回家的路上。夕阳将母亲的影子拉得很长。落日的余晖,人来人往的街头,母亲被风吹起的白发,用力蹬三轮车的背影,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冯英龙赶紧停下来将这一幕拍了下来。站在那里,看着母亲的背影,冯英龙久久地出神。
2010年3月20日,冯英龙将母亲的照片传到“中国人的一天”的活动论坛上。照片导语处,他这样写道:“俺娘从我上初二时,就开始一个人来江都拾荒。屈指一数,到现在已九个年头了。娘经常和我说:‘当娘的这一辈子,注定要为孩子操心,小时候盼你长大,长大了盼你考上大学,大学毕业了又盼着你枝份好工作,工作了又盼着你结婚……等你啥时结了婚。娘就不拾荒了。’九年了,娘的黑发已慢慢变白,额头的皱纹也越来越多,娘真的老了!下面请大家跟着我,一同走进俺娘九年生活中的某一天。”
照片很模糊,谈不上任何拍摄技巧,可正是这样一组朴实无华的照片,受到了网民超乎寻常的关注。帖子发出去后,点击量迅速过万。随后腾讯网将这组照片放在了网站最显眼的位置。
2010年4月11日,国内著名的公益组织“爱遍中国”找到冯英龙,称他们要将这组照片编辑成公益短片,在大城市的地铁上播放。“妈妈,你出名了!”冯英龙和母亲开玩笑说。妈妈腼腆地一笑:“有你们两个儿子,妈妈觉得很幸福。”
“拾荒母亲的一天”感动了无数地铁乘客。由于反响强烈,这部短片接下来陆续在北京、武又、杭州等地的地铁上播出。
冯英龙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对母亲的一份感激之情竟会感动这么多人。2010年7月24日,冯英龙收到一封邮件,里面写到:“我是一个来自重庆山城的打工妹,我父亲是重庆的一个‘棒棒军’,为了我累了一辈子。可是,因为我现在的男朋友嫌弃他是‘棒棒军’,我有一年多没有回去看父亲了。看了你拍的这组照片,我很惭愧。我突然很想父亲,想得到他的原谅。谢谢你和你的母亲!祝你们全家幸福!”
冯英龙给女孩回了一封信:“从小到大,父母记得我们的每一次进步,他们从来不会为我们的失败感到丢脸。而我们,却总是嫌弃父母的种种不好。其实做父母的,不图我们回报什么,只希望我们过得好。快回去看你的父亲吧,让他知道你还爱着他,他就会很幸福了。”(摘自《女士》)
2001年10月19日,14岁的冯英龙一放学就撒腿往家跑。离家已有半年的母亲今天要回来,他要赶回家为妈妈做顿可口的饭菜。
冯英龙经过大奎家时,大奎见他兴高采烈的,便说:“有舍好高兴的,你妈在江都收垃圾!”“你胡说,我妈在工厂上班!”冯英龙反驳道。
进了家门,他看到妈妈正忙着给他们做饭。冯英龙有些兴奋,可大奎的话又让他心头沉甸甸的,冯英龙望着母亲,眼前不禁浮现出母亲弯腰在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堆旁刨垃圾的情景。吃饭时,妈妈觉察到冯英龙的沉默寡言,问道:
“小龙,有心事吗?”冯英龙实在是憋不住了,小声问道:
“妈,他们都说你不在工厂工作,你到底在江都做什么?”于化玲愣了一下,说:“妈没文化,不了工厂只能收破烂、卖废品,可收破烂也能供你上大学啊!”冯英龙低下头吃饭,没再说话。
2006年9月,冯英龙考上了苏州的一所大学,弟弟也上了高一。他心里明白,他和弟弟之所以能安心上学,多亏了有母亲拾荒挣来的钱作支撑。可对于母亲的职业,他从不主动跟别人提起。不久,父亲因癌症恶化,离开了人世。送走了丈夫,于化玲和两个儿子开始相依为命。
2007年2月底,春节刚过,学校还没开学,于化玲便邀请儿子去江都住两天,让他陪陪自己。这是冯英龙第一次走进母亲独自在外拾荒的生活。
回到学校后,冯英龙的心态慢十曼起了变化,母亲的为人处世越发让他感到自己心胸狭隘。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冯英龙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没事的时候,他会在校园里转悠,看见空的易拉罐或塑料瓶,就收集起来带回寝室。
有了哥哥的鼓励和支持,冯款学习劲头十足。这样,于化玲在江都拾荒,大儿子在大学里为前途打拼,小儿子在家里备战高考,一家人每隔一个星期通一次电话,交流彼此的情况。
晒晒幸福,让拾荒老娘也“知名”一回
2009年7月,大学毕业后的冯英龙在苏州一家婚纱影楼找到了一份工作。12月,冯英龙无意中在网上看到,腾讯网要举办一个名叫“中国人的一天”的图片故事征集活动。冯英龙立刻想到了母亲。
拿着买来的二手傻瓜相机,冯英龙利用过年的假期来到了江都。那天早上,冯英龙和弟弟冯款陪母亲去拾荒,在弟弟的掩护下,冯英龙接连为母亲拍了好多张照片。回家的路上。夕阳将母亲的影子拉得很长。落日的余晖,人来人往的街头,母亲被风吹起的白发,用力蹬三轮车的背影,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冯英龙赶紧停下来将这一幕拍了下来。站在那里,看着母亲的背影,冯英龙久久地出神。
2010年3月20日,冯英龙将母亲的照片传到“中国人的一天”的活动论坛上。照片导语处,他这样写道:“俺娘从我上初二时,就开始一个人来江都拾荒。屈指一数,到现在已九个年头了。娘经常和我说:‘当娘的这一辈子,注定要为孩子操心,小时候盼你长大,长大了盼你考上大学,大学毕业了又盼着你枝份好工作,工作了又盼着你结婚……等你啥时结了婚。娘就不拾荒了。’九年了,娘的黑发已慢慢变白,额头的皱纹也越来越多,娘真的老了!下面请大家跟着我,一同走进俺娘九年生活中的某一天。”
照片很模糊,谈不上任何拍摄技巧,可正是这样一组朴实无华的照片,受到了网民超乎寻常的关注。帖子发出去后,点击量迅速过万。随后腾讯网将这组照片放在了网站最显眼的位置。
2010年4月11日,国内著名的公益组织“爱遍中国”找到冯英龙,称他们要将这组照片编辑成公益短片,在大城市的地铁上播放。“妈妈,你出名了!”冯英龙和母亲开玩笑说。妈妈腼腆地一笑:“有你们两个儿子,妈妈觉得很幸福。”
“拾荒母亲的一天”感动了无数地铁乘客。由于反响强烈,这部短片接下来陆续在北京、武又、杭州等地的地铁上播出。
冯英龙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对母亲的一份感激之情竟会感动这么多人。2010年7月24日,冯英龙收到一封邮件,里面写到:“我是一个来自重庆山城的打工妹,我父亲是重庆的一个‘棒棒军’,为了我累了一辈子。可是,因为我现在的男朋友嫌弃他是‘棒棒军’,我有一年多没有回去看父亲了。看了你拍的这组照片,我很惭愧。我突然很想父亲,想得到他的原谅。谢谢你和你的母亲!祝你们全家幸福!”
冯英龙给女孩回了一封信:“从小到大,父母记得我们的每一次进步,他们从来不会为我们的失败感到丢脸。而我们,却总是嫌弃父母的种种不好。其实做父母的,不图我们回报什么,只希望我们过得好。快回去看你的父亲吧,让他知道你还爱着他,他就会很幸福了。”(摘自《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