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雄安新区大气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来源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lianwaiguo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些年来,京津冀一体化在带动了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许多诚待解决的问题,问题之一就是雄安新区的大气污染问题。大气污染不仅不利于经济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会对雄安新区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破坏、甚至影响人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甚至会打破部分生态系统的平衡。笔者从京津冀一体化视角对雄安新区大气污染的成因及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治理对策。
  关键词:京津冀;雄安新区 ;大气污染;绿色经济
  2017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项历史性战略选择,继上海浦东新区和深圳经济特区之后设立又一新区——河北雄安新区。但是众所周知,京津冀区域是全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其大气污染具有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灰霾出现频率高、污染性质不稳定和浓度高等特点。大气污染不仅对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会造成不利影响,对于公民的身体健康也有着很大的害处。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化以及公民对于美好健康生活的需要治理大气污染迫在眉睫。
  一、雄安新区的大气污染现状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雄安新区设立首个地方性生态环境局,由该局负责环境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另设置有6个省级环境质量监测点位(雄县、安新县、容城县每县各两个)和26个乡镇级大气站(除雄州镇、容城镇、安新镇以外的乡镇),负责对新区环境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反映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2019年1月1日至10月10日,雄安三县新区三县环境综合指数平均为7.27,同比下降3.8%,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54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5.26%,优良天数平均为197天,优良天占比54.0%,同比增加7天。从数据来看,大气污染状况虽然扭转了一直以来的污染加重态势,但情况仍不容乐观,据生态环境局报告称,新区三县重污染天数平均为21天,且颗粒物浓度季节性变化显著,夏季时,颗粒物浓度为最低值,通常出现在7月份,而冬季时,颗粒物浓度为最高值,通常出现在1月份,这种颗粒物浓度峰谷值的差异变化与京津冀地区雾霾天气的季节性变化是一致的,因此新区在夏末秋初时空气最好。要实现雄安新区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色宜居”理念,治理新区大气污染,就必须与京津冀三地开展协同行动,在“一体化”的背景下实现新区和京津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雄安新区大气污染产生的原因
  (一)雄安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
  京津冀地区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临渤海湾,南面华北平原,西倚太行山,北靠燕山山脉,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特点,且处于中纬度,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冬季干燥寒冷,夏季高温多雨,春季干旱少雨,蒸发强烈。而雄安新区位于京津冀区域的平原腹地,地势较低,且西邻太行山,北望燕山,使得大气流动具有一定的阻碍,属于京津冀大气环境敏感地带,低层大气受山地——平原热力环流、海陆环流影响,在山地与平原交界地带大致沿等高线走向形成一条风场辐合带,成为大气污染物的汇聚带,在汇聚带两侧造成污染物的汇聚,且不利于向周边扩散,使得能见度变低,成为华北平原山前特有的外来污染物输送汇聚风场系统。
  (二)全球气候变化
  现阶段我们所讨论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气候变暖问题,是由于温室气体的增加使得全球温度上升,当前全人类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就是气候变暖问题,它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都会产生巨大影响。西方统计数据显示,100多年来,全球气温上升了0.75摄氏度,截至2020年1月,全球平均气温超13摄氏度,破了20116年的最高温纪录,成为自188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热1月。全球气候变化也使得雄安新区气候有呈向暖干化方向发展的态势。有数据显示,雄安新区所在的海河流域近几十年增温幅度在1摄氏度上下,而雄安新区增温幅度则能够达到 1.7摄氏度。暖干化趋势不仅对新区的水资源保护与污染治理带来障碍,也带来了大气污染加重的风险。再加上这两年厄尔尼诺现象并没有转弱的迹象,使得高湿逆温天气增加,冬季的大风天气减少,在这样的气象条件下就更容易形成重污染天气。
  (三)周边地区的影响
  首先,京津冀地区早期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地区GDP的增长,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工业,以工业发展作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而雄安新区虽然是设立的新区,但其位于河北省中南部,被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或传统重工业集聚区所包围,周边大气污染物很容易被输送进来,造成大气污染,使新区环境空气质量降低,就从北京市来看,第三产业构成占比其实是远远超于第二产业的,但是其石化、钢铁、水泥等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耗却反之远超于第三产业。在如此大的能源消耗的同时,产出的经济效益却十分有限,如此一来,反而增大了京津冀地区内的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压力。
  其次,京津冀地区作为严重雾霾天气的“频发区”,区域间的合作协同治理对于大气污染防治来说尤为重要。尽管京津冀三地各有其《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三地也共有《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等规定,但因为三地城市主体经济发展的差距加之地方保护主义倾向等原因,都不利于协同治理大气污染问题。
  (四)新区的产业结构
  雄安新区致力于打造“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區,以雄县、安新县、容城县为中心点向周边扩散。但是雄县的传统主导产业主要为塑料包装业、压延制革业、乳胶制品业等,有“中国软包装(塑料)产业基地”之称;安新县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废旧有色金属集散地,有着集回收、电解、线缆加工、精密仪器制造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容城县的传统主导产业是服装产业,有数据显示,全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都从事服装行业。也就是说,新区原有的支柱产业大多都属于粗放型产业,生产方式仍然相对滞后,产业模式仍旧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即通过扩大厂房、增加劳动投入、增加投资,来增加产量。以这种方式来实现经济增长,不但成本与能源、资源消耗较高,产品质量也难以提高,经济效益与绿色循环产业也无法相提并论。   (五)公民环保意识及尾气处理技术
  首先,雄安新区虽然要求在2020年底前,新区范围内运营的公共汽车、环卫、通勤、轻型物流配送等车辆,全部实现新能源化。但出于现状考虑,汽车基本是每个家庭的必需品,而汽车排出的尾气则会加剧大气污染。适用柴油的汽车是排放细颗粒物的“重犯”,使用汽油的小型车虽然排放的是气态污染物,比如氢氧化物等,但是碰到雾天,也很容易就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加重大气污染。
  其次,新区虽然采取“机动车”限行措施,但因为目前其汽车尾气处理技术还并不先进,汽车尾气是汽车使用燃油时产生的废气,其中含有上百种不同的化合物,这些有毒气体会加重大气污染的形成,因此并不能从根源上治理由汽车尾气带来的大气污染。
  三、雄安新区大气污染的治理对策
  (一)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加快生产方式转型
  一方面,经过共同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对于那些高耗能、重污染的高危企业,将其搬离新区的中心位置,并设置防护隔离带,降低工业区工业污染对于新区主城区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一批区外承接地产业园区和区内转型升级企业总部基本。利用大气质量检测科技,对新区大气环境进行预先评估,保证新区正常的生态数值,尽量避免热岛效应的发生,保持新区的正常通风。另外,在新区建设过程中,难免会有建筑的施工和拆迁情况,甚至道路的清扫也会造成二次扬尘,进而对新区的空气质量造成影响。对此,应当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定完善的施工扬尘排污费的征收制度,使建设单位为了减少投入成本而避免出现二次扬尘行为。
  另一方面,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节能型”经济,加快产业升级,“节约型”经济。传统的生产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雄安新区来说尤为如此。首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适量关闭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推动企业内部的自我更新,进行兼并或重组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进行产业升级,使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数字化发展。例如雄县可以立足基础、引进高技术,合理布局高技术塑料产品,例如家电新材料、高性能大型地下管道、低成本3D打印塑料、高耐热聚合物膜等。同时结合雄县实际情况,对雄县的塑料产业进行升级,一是传统产品高性能化、高功能化、高环保化,提高竞争力;二是编制企业发展战略图;三是关注国家发展规划和重大需求,开发新塑料技术;四是跟踪世界前沿,孵化新产品。安新县可以开放对接,跨业融合。由政府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区高端高新产业有效对接,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有机结合,研发生产符合新兴消费需求的产品,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大安监、生态环境、消防等部门联合执法力度,关停淘汰无证无照、无安全保障、无合法场所、无环保措施的企业,切实消除安全生产、环境污染等隐患,完成制鞋、羽绒、金属熔炼等不能达标排放企业全部关停工作。容城县可以强化与京津高校院所合作,发挥智力支撑作用,吸引高端科技、人才资源,加强与服装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的横向联系,打造京津冀服装产业联盟发展平台和创新平台。
  其次,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鼓励使用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建设绿色电力供应系统和清洁环保的供热系统,推进本地可再生能源利用,严格控制碳排放。有数据显示,雄安新区地热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条件好,仅雄县境内天然气储量就达10亿立方米以上,可年产天然气1800万立方米;地热田面积320平方公里,地热水储量821.78亿立方米。安新县境内蕴藏的地热资源储藏面积达350多平方公里,储量150多亿吨。其中雄县已经成为我国第一个“无烟城”。雄县的成功,为雄安新区构建出一条经验可复制、技术可推广的绿色能源之路,其他两个县城也应淘汰燃煤锅炉,实现地热集中供暖,积极推进地热供暖替代农村散煤供暖,以求基本实现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粉尘零排放。
  (二)完善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机制
  大气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是关乎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环境问题,京津冀三地的政府都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传统观念,只有合作应对环境问题才能实现共赢。首先,要建立并完善立体的防治体系,建立空气质量检测及预报平台,时时监测京津冀三地的污染情况、空气质量。建立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在出现异常现象时及时进行汇报并启动应急制度。可以进行跨部门联合科研,在攻关过程中,可根据任务承担单位变化调整攻关联合中心组成单位。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秋冬季是雾霾天气的高发时期,三地可以根据历史同期的空气质量状和污染情况,结合国家中长期的预测报告结果,提前研判出未来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明确雾霾等生态环境问题的管理主体,设立其组织机构,明确其机构职责及工作评价机制。构建三维合作关系,达成京津冀三地关于治理雾霾问题的共识。在京津冀协同防治体系中,要充分考虑雄安的地位和作用,对新区现有监测点位进行优化设置,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完善建筑工地的扬尘监测、交通道路扬尘监测、过境重型车尾气监控等,为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提供技术依据,北京、天津要抓好本地区的大气污染防治,同时要全力配合河北省包括雄安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从而实现全区域联动,共同治理大气污染的新局面。其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歐美国家成功治理的经验表明,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区域协同治理的支撑与保障。由此,我们应该加强其上层建筑的设计,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制定或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统一标准,对空气质量进行一体化的达标规划。调动全社会大气治理的积极性,明确政府、企业、个人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职责与权限。最后,完善违规惩罚机制,以“重典”治污,根据“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对于造成污染或者违反规定的企业,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加大企业对节能减排的重视。对于利用新能源、绿色能源的企业,政府可以给予表扬并大力提倡,也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予以政策扶持,或者对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三)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   应在全社会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提高群众节能减排意识,发挥人民的力量,人人参与,共同治理雾霾。首先,在公共交通方面,大力提倡绿色交通,争取在2020年底前,新区区范围内运营的公共汽车、环卫、通勤、轻型物流配送等车辆,全部实现新能源化。同时加强对机动车环保标准管理。可以参考美国的制度,对检测的第三方予以严格的考核与监督,认证其资质,并委托合格的第三方对机动车进行检测与监督,要求排放超标的汽车进行维修或将其强制淘汰。其次,提高油品质量,对油品进行升级改造。对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进行回收治理,空油箱里的油气也要进行回收,不能任由其排放到空气中。最后,在全社会进行环境保护传宣传,使公民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鼓励公民选择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等绿色方式出行,强制进行单双号限行等方式,强制减少民用汽车的出行量,以此来缓解交通拥堵并降低尾气排放。
  (四)增强科技投入,吸引高科技人才
  首先,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雄安新区应加大科研投入,建立研究中心,开发利用新型清洁能源,促进已有能源的“新利用”。其次,新区的成立,必然将会吸引大批人才。届时往日‘人才难求’的尴尬局面将不再出现,应把握机会积极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可以从北京、天津两地将部分优秀人才引往新区,将新区的资源和人才结合起来,打造特色的雄安新区产业文化,重塑新区的产业和区域形象。
  四、结语
  由于雄安新区发展的特殊性和環境问题的复杂性,大气污染问题想要得到的解决,必然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目前,雄安新区大气污染成因已能基本明确,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成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先在短期内通过迅速可行的方法尽量减轻大气污染的危害;更要着眼于长远利益,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科学技术进步、能源结构调整等手段彻底治理大气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琼,田彭彭.对京津冀雾霾问题的经济学思考[D].河北大学,2016.
  [2]鲁朝旭.雾霾的成因和治理[D].大众科技,2013.
  [3]缪育聪,刘树华.雄安新区大气污染的气象特征分析[J].科学通报,2017,62
  [4]常纪文.雄安新区的科学定位与绿色发展路径[J].党政研究,2017(3),22-24.
  [5]冯海波,王伟,万宝春,等.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J].经济与管理,2015,29(5),19-24
  [6]李庆轩.建筑对雾霾的影响及预防措施[D].现代商贸工业,2014.
  [7]张明华,谢文勇,唐晓青,等.河北省大气污染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5(1),47-50.
其他文献
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能力也没有普通高中学生好,中职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帮助学生学习,可以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学习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特别是在阅读和写作的学习中,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  1中职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有效结合的必要性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把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
期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界和学术界对创新创业活动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创新创业活动作为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也对于引领大学生走入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此,各高校为了鼓励大学生参加相关创新创业的活动,把培育应用型人才作为教学理念带入到课堂中。本文以《“电子商务”实践》课程为例,来探讨高校课程创新改革的现状,针对高校课程创新教育改革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了高校课程创新改革中提高学生上课
期刊
高职应用文教学内容枯燥、方法单一,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降低教学效果。兴趣是学生学好应用文的关键,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是高职应用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实际教学进程中,师生普遍感受到应用文课程的枯燥与乏味,其原因在于应用文写作有固化的模式和格式,语言要求庄重、准确,这些内容禁锢了应用文,使其不够活泼与生动。教师在讲授课程的时候也是按照约定俗成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教学内容与教
期刊
摘要:一个社会动荡、政治不稳的复杂时期--明朝晚期,不同的时代背景冲击着不同的艺术风格。此时阳明心学和道家思想的大肆流行之下,徐渭深受其思想的影响,加上自身的独特经历,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真我”。表现在其艺术创作上,重感情、重视个性、重视事物本质的美学观念,徐渭的艺术风格冲击着当时的画坛,并引领着这个没落的时代“重情尊我”的美术思潮。  关键词:审美趣味;徐渭;写意画  1 徐渭及其时代
期刊
时代的变化一直要求着教学不断进步,而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则要求学生在拥有了知识的同时,同样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通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正是我们过去传统教学模式知识传授型,向方法学习型和能力培养型的转变体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其核心素养,加深学生的文学功底,因此要作为教学目标,在教学课堂着力培养。 
期刊
高中英语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它能够直接制约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对于高中时期的学生提升学习成绩,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以及意义。新课改对于高中英语中的文化意识培养教育进行了改革与创新,要求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并具备一定的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  1文化与意识并行  在现在的文化教学中,对于英语文化的考查非常的多,特别是在书面表达和阅读理解这两种题型中
期刊
编者按:近年来,河南地区涌现出了一批新锐作家,逐渐在中原文坛形成了一股新生力量,被文学界称之为“文学豫军”。近日我们走进了“文学豫军”这一群体,寻访到了现就读于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的新锐作家卢景洋,一起探访他的文学创作故事。  人物简介:卢景洋,笔名赵墨轩,2000年生,河南许昌人。现就读于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牧业工程学院,系河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许昌市诗词学会会
期刊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才”的标准也变得不同,需要年轻人们拥有能高的水平,并且创新意识也要非常的强。与此同时,当前的市场中竞争压力十分大,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各高校为保证学生的前途,应更加重视创新创业思想的培养,改变过去的陈旧观念,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顺应新时代的发展特点及趋势,为他们走入社会之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教育实践中,怎样让创新创业观念渗透到学生的大脑里,也是值得我们思考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的识字教学主要依靠教师朗读学生跟读,教师分析字体结构,组词,词义,组词造句,然后通过反复的读写强化记忆来开始的。学生的学习没有主动性,他们学习是在教师的强迫和被动下来学习的。它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识字的热情,小学生没有了解到汉字的形状以及他们对汉字的独特记忆,把学习汉字和生活没有有机的结合起来。往往造成了他们对汉字记忆得很快,遗忘得也很快。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初学阶段的学生,这个
期刊
编者按:近年来,湖南地区涌现出了一批新锐作家,逐渐在荆楚大地形成了一股新生力量,被文学界称之为“文学湘军”。近日我们走进了“文学湘军”这一群体,寻访到了现就读于益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新锐作家陈林,一起探访他的文学创作故事。  人物简介:陈林,1998年生,湖南邵阳人。现就读于益阳职业技术学院生信系,系《子建文艺》主编,益阳职院迎风文学社主编,秦汉文韵编辑,湖南省网络作协会员,益阳网络作协会员,美国华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