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地域文化

来源 :长安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学与地域之间的关系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将这种以地域作为视角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文学研究领域,研究唐代诗歌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则为数不多。唐代诗歌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也对诗歌创作发生着影响。笔者主要就唐诗中的山岭呈现出的地域文化特征进行探讨。
  关键词:唐诗;地域文化;山岭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4-010-02
  
  诗歌与地域之间的关系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将这种以地域作为视角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文学研究领域,研究唐代诗歌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则为数不多。唐诗中呈现的地域文化是多方面的,比如:山岭、城市和饮食等。笔者试图从唐诗与山岭的联系切入,找出唐代诗歌中体现的地域文化。
  地域作为地理学的一个空间单位,其所指实际上相当模糊,但是地域一般与特定的地貌及由此形成的地理区域有关。由于文学的地域传统及各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唐代诗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地域中的山岭和诗人表达的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江山之助乎!”①说的就是山岭与情感的关系,因地域不同而有迥异的景物,“物色之动,心亦遥焉。”屈原离骚得江山之助发而为诗而诗赋留名。
  山岭的景观呈现,有其独特的一面,因此能引起诗人们的关注。景观一般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但是山岭在唐诗中却有了两重性:表现山岭的自然存在状态的外部特征。如王维《终南山》诗云:“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②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只用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从远观近赏方面,为偌大一座终南山进行了传神写照,终南山的外貌尽现其中,写出了终南山的宏伟气势和变化万千的韵致。
  又,表现山岭的人文特征。文化积淀,这是诗歌表现山岭的重点。诗人游山玩水,多半是在观照自然之物中寻找心灵的慰藉,进行物与心的对流。唐代诗歌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也对诗歌创作发生着影响。地域文化对诗歌创作在不同诗人身上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下以唐诗中呈现的荆门、大庾岭为例来予以说明。
  许多唐代诗人都有漫游或升贬的经历,足迹遍布各地,有些山在交通线上有特殊意义,诗人们也就经常经过,有感而发时诗便产生了,留下了不少反映地域山岭的诗篇。
  荆门多次出现在诗歌当中。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水经·江水注》卷三十四说:“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闇彻山南。有门像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类牙形,并以物像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③《清统志》说:“湖北荆州府:荆门山在宜都县西北五十里,与虎牙山相对。”郭景纯《江赋》说:“虎牙桀竖以屹卒,荆门阙竦而盘薄。圆渊九回以悬腾,湓流雷呴而电激。”由此可见荆门山景观之胜。在唐代,它是由巴蜀进入楚地,或由楚入巴蜀,乘流而下的必经之地。
  李白《荆门浮舟望蜀江》云:“春水月峡来,浮舟望安极?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江色绿且明,茫茫与天平。逶迤巴山尽,摇曳楚云行。雪照聚沙雁,花飞出谷莺。芳洲却已转,碧树森森迎。流目浦烟夕,扬帆海月生。江陵识遥火,应到渚宫城。”④这首诗是李白遇赦东归舟行至荆门山时所作,描写了出峡以后江流宽阔、原野明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遇赦以后轻松愉快的情感意绪。诗人将这种心境揉和在舟行的动态景观中,构成情景相生的美妙诗境。又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云:“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⑤热爱自由和豪迈奔放的个性,使得李白尤其喜爱描绘奇特山川及其有力的动态。“渡荆门”写意气飞扬,境界壮阔而瑰丽。李白离开自由生长的西蜀,踌躇满志,振翅欲飞,此时来到荆门山下,但见天际空旷,平野无边,一路被两岸高山紧紧夹持的长江欢畅地流向辽阔的大地,这不正象征着一个广大的世界属于他吗?因此所有的景物无不浸染着诗人到广阔天地去驰骋才能、实现理想的热切愿望,但仍结出对故乡水所象征的故乡的留恋。巴蜀人离开自己的故乡意义不同寻常,意味着面前那会呈现出一个崭新的天地,过荆门时心情非常激动。
  陈子昂也有渡荆门的诗。他的《度荆门望楚》云:“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⑥陈子昂的诗当为始度荆门入楚而作,这首诗约作于诗人入楚途中,诗中洋溢着年轻的诗人对楚地风光的新鲜感受。诗中说巴楚相连,巴国山川尽处,也指已入楚境。“白云隈”即天尽头,诗人极目纵览,楚天辽阔,气象开阔舒展。因此,诗人兴奋地、歌唱起来:“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李白和陈子昂诗都描写了第一次由巴蜀入楚的感受,荆门是一分界。他们表达不同,但都表达了心情的激动与兴奋。以山岭为切入点,探讨作家的心灵历程,关注地域文化与诗歌创作,对经典作品会有深入的理解。
  过荆门表现了诗人们的欢快愉悦,而过大庾岭则更多的体现诗人遭贬的愁苦与乡思。正因为大庾岭在地理上的特殊性,经大庾岭南行的诗人远没有经荆门的人多,由大庾岭北行的诗也不多,但是大庾岭仍蕴含着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们从诗人留下的诗篇中可以体会大庾岭的地域特征及其内涵。《旧唐书》云:东峤县即为大庾岭,属韶州。一名梅岭。⑦《白帖》云: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大庾岭南北气候之不同,体现了明显的地域特征。唐代岭南被视为蛮荒之地,出岭则如离国,入岭则如归国。宋之问《早发大庾岭》云:“雾露昼未开,浩途不可测。嵥起华夷界,信为造化力。”⑧《度大庾岭》诗云:“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⑨这首诗是宋之问被流放途中经过大庾岭时所作,抒发了他思念家乡,渴望能早日被赦还归京的心情。唐人视岭外为夷地,与华夏异。因此,进岭南者多为贬谪者。贬臣宋之问站在大庾岭之北驿,作《题大庾岭北驿》诗,诗云:“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⑩抒发了诗人对官场坎坷的慨叹和思念家乡的感情。南飞雁至此都不再南飞,但自己还得向前,心情非常痛苦,一朝到岭南,有如辞国。后四句写大庾岭黄昏的凄迷景色,江潮初落,水面平静,瘴气缭绕,故乡何在?明晨踏上岭头时,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她的踪影,但是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悲苦和乡思在此一露无遗,诗中无“愁“字,却蕴含了深沉的愁思。
  山岭在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特殊意义各有不同。在我国唐代,社会发展,但是国家的许多地方仍为蛮荒之地,人烟稀少。加之交通不便,因此,诗人们远赴他地,尤其是被贬谪而去,那种背井离乡的感觉就充满身心,那种对家乡、对家人的思念就异常强烈,过大庾岭即这样。大庾岭是落后荒蛮和先进文明的界标,入岭者大都为朝廷贬臣,这就使大庾岭在诗人的人生坐标上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与诗人们的人生命运相关联。若是追求远大抱负,或为官,或闲心漫游,那么即使远赴他地,也会是一种进入新天地的欣喜与激动,带有淡淡的对家乡的眷恋。过荆门就体现了这一点,荆门是长江中上游区域间的交往通道,是巴蜀人打开眼界,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中展翅翱翔创造辉煌的分界。山岭景观出现在唐代诗歌中,体现了特殊的地域文化。研究二者的关系,确认自然和文学的关系及其意义,可以更加深入地领悟唐代诗歌,了解地域文化。以山岭作文化的关照,会进一步确认自然和人文的关系,加深对唐诗的理解。
  
  参考文献:
  ①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7.
  ②杨文生.王维诗集笺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③陈桥驿.水经注论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④⑤李白.李太白文集[M].成都:巴蜀书社,2008.
  ⑥⑧⑨⑩黄钧等.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⑦刘晌.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
  
  (责任编校:刘军平)
其他文献
通常认为,配价语法是法国语言学家泰斯尼耶尔首先提出来的。后来,中国的语言学家引进了配价语法理论,并根据汉语的语言实际和特点,对其进行修正,补充,完善,使之尽可能适用于汉语语法分析。这样汉语配价语法的研究就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独立学院是近几年来普通高校本科联合社会力量办学,进行本科教育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本文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就如何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些探讨性意见。
摘要:作为盛唐时期边塞诗歌的代表诗人,高适的诗歌历来被作为学者的研究对象。笔者主要对高适诗歌中涉及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对其特点和类型做出概括。  关键词:高适;诗歌;历史人物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3-042-02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二十入长安,曾淹留梁宋,四十六岁中第,而仅得汴州封丘尉之职。仕途坎坷对他的诗风产生深远的影响,“高岑之诗悲壮
摘 要:近二十年来,特别是2006年以来,有关明清时期滇东北地区研究的成果十分丰富,研究问题的视角也变得更为多样,这使得对这一地区的中央治策、改土归流、社会发展状况、环境变迁以及文化碰撞等方面的研究,更为全面深入,这也为下一阶段对该地区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滇东北;明清王朝;治策;综述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3-015-03    有关滇东北地
期刊
《食品保护杂志》(Journal of Food Protection)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LED管可以杀死果汁中的沙门氏菌。这表明,以后的果汁机中都可以装备蓝光LED管来有效阻止果汁中该类细菌的滋
大豆是重要的粮食经济作物,为人类提供了主要的油料和蛋白资源。大豆起源于中国,古称"菽",约在5000年前由其野生种驯化而来,随后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大豆在引种和改良过程中产
摘 要:“意境”理论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尤其重要的一个文论概念,也是研究中国古代诗歌最核心、最根本的理论范畴,要品味古诗中的韵味与美,首先就要对“意境”理论有所了解。本文以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为研究对象,引用“意境”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和阐释,由此品味王维诗中的意境美。  关键词:意象;意境;王维:山水田园诗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1—54—03
摘要:“鸟”意象的使用在中国诗歌史上源远流长,阮籍的诗文中有高翔的鸟、折翅的鸟、屈从的鸟,不同的鸟代表着他的不同梦想与遭遇,而这一切又和社会的黑暗与王朝腐朽,阮籍自身性格的敢怒不敢言,长期的压抑,以及传统文化的积累和当时玄学的渗透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阮籍;咏怀诗;飞鸟意象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2-052-02    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