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福建省漳州市财政和农业等部门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激增到2233家,出资总额82.49亿元,成员总数2.43万户,生产经营范围涵盖水果、蔬菜、水稻、农机、植保、养殖等行业,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吸纳农业科技的能力,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合作社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为其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扶持,是打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升级版”的当务之急。
合作社面临发展“瓶颈”
在漳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不一,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十分明显。大部分合作社经济实力不强,而真正上规模的,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合作社占的比例不高。现有合作社大多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等初级合作内容为主,而在加工、销售等农民希望的,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作用更大的合作内容,由于受经济实力的制约,或市场风险的影响,开展得比较少。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初期,经济基础薄弱,共同积累少,得到项目扶持的合作社只是极少数,因此多数合作社可用资金主要来自成员出资。但不少合作社当初为了不影响农户入社的积极性,出资金额定得都比较低,有些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了一些。而且由于合作社的资产普遍无法评估,缺少有效抵押物,较难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只有部分合作社的农民社员以个人名义在信用社获得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难,融资难,严重影响着合作社的业务做大做强。
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专业人才也是制约漳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该市合作社的参与者基本是农民,其知识结构、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而合作社的自身条件又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参与到合作社中来。以漳浦县为例,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负责人文化程度达高中以上的不足20人,约占全县合作社总数的22%。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经营人员和管理者的合作社发展越来越力不从心。
此外,起步阶段的合作社还普遍存在着内部管理不规范的“软肋”。
虽然各合作社都制定了章程,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等必要机构,但有些还流于形式,很少组织活动;个别合作组织内部运行上,往往由个别人随意操作,社员很难参与管理,没有严格执行“一人一票、按交易量返还”等合作社的基本原则,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意识差。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处在发展与提高并重的关键时刻,应加大力度,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全方位、多层次的指导、扶持和服务,打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升级版”。
首先,落实扶持措施,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在支农资金中的比重。财政安排的各类农业专项和基本建设项目,可以优先委托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发挥其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组织优势和带头示范作用。二是落实优惠政策。认真执行中央、省、市政府在税收、注册登记、用地、用电和产品流通等方面给予的优惠政策,让广大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三是信贷支持。要协调金融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缓解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问题。
其次,重视人才培养,增强发展潜力。
政府部门既要支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农技人员到合作社任职,更要加强对合作社发起人、带头人的教育与培养,以提高合作社的发展潜力。要科学制定培训规划,可依托农业院校、农科所、技校等,按照分类指导、注重实效、方法灵活的要求开展培训。同时,充分利用政府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结合农业技术普及推广工作,对广大农民开展合作经济知识、经营理念和管理技能培训。
第三,加强管理,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要指导合作社规范建账,加强财务核算,组织开展财务审计和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要大力推动社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民主决策,健全内控体系,完善监督约束机制,防止把合作社办成纯盈利性企业或少数人受益的经济实体。要大力倡导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品牌化,协助指导合作社制定科学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开发创建一批名头叫得响、市场潜力大的农产品品牌。
最后,创新平台载体,提高示范带动。
一是搭建帮扶平台。建立部门联系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包村联户”活动,每名合作组织党员与合作组织内外的群众结对帮扶,为他们提供致富信息、实用技术、生产发展资金。二是搭建资金平台。制定符合条件的社员的贷款免担保政策,采取资金投入、贷款贴息、技术扶持等方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的产业大户进行重点扶持。对符合标准、达到要求、业绩突出的合作组织,实行“三优先”,即优先享受贷款政策、优先享受贴息政策、优先享受财政专项补贴政策。三是搭建科技平台。加大技术、信息培训力度,运用远程教育站点,组织开展技术下乡等活动。
责任编辑:洪峰
由于合作社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为其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扶持,是打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升级版”的当务之急。
合作社面临发展“瓶颈”
在漳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不一,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十分明显。大部分合作社经济实力不强,而真正上规模的,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合作社占的比例不高。现有合作社大多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等初级合作内容为主,而在加工、销售等农民希望的,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作用更大的合作内容,由于受经济实力的制约,或市场风险的影响,开展得比较少。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初期,经济基础薄弱,共同积累少,得到项目扶持的合作社只是极少数,因此多数合作社可用资金主要来自成员出资。但不少合作社当初为了不影响农户入社的积极性,出资金额定得都比较低,有些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了一些。而且由于合作社的资产普遍无法评估,缺少有效抵押物,较难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只有部分合作社的农民社员以个人名义在信用社获得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难,融资难,严重影响着合作社的业务做大做强。
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专业人才也是制约漳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该市合作社的参与者基本是农民,其知识结构、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而合作社的自身条件又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参与到合作社中来。以漳浦县为例,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负责人文化程度达高中以上的不足20人,约占全县合作社总数的22%。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经营人员和管理者的合作社发展越来越力不从心。
此外,起步阶段的合作社还普遍存在着内部管理不规范的“软肋”。
虽然各合作社都制定了章程,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等必要机构,但有些还流于形式,很少组织活动;个别合作组织内部运行上,往往由个别人随意操作,社员很难参与管理,没有严格执行“一人一票、按交易量返还”等合作社的基本原则,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意识差。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处在发展与提高并重的关键时刻,应加大力度,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全方位、多层次的指导、扶持和服务,打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升级版”。
首先,落实扶持措施,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在支农资金中的比重。财政安排的各类农业专项和基本建设项目,可以优先委托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发挥其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组织优势和带头示范作用。二是落实优惠政策。认真执行中央、省、市政府在税收、注册登记、用地、用电和产品流通等方面给予的优惠政策,让广大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三是信贷支持。要协调金融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缓解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问题。
其次,重视人才培养,增强发展潜力。
政府部门既要支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农技人员到合作社任职,更要加强对合作社发起人、带头人的教育与培养,以提高合作社的发展潜力。要科学制定培训规划,可依托农业院校、农科所、技校等,按照分类指导、注重实效、方法灵活的要求开展培训。同时,充分利用政府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结合农业技术普及推广工作,对广大农民开展合作经济知识、经营理念和管理技能培训。
第三,加强管理,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要指导合作社规范建账,加强财务核算,组织开展财务审计和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要大力推动社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民主决策,健全内控体系,完善监督约束机制,防止把合作社办成纯盈利性企业或少数人受益的经济实体。要大力倡导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品牌化,协助指导合作社制定科学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开发创建一批名头叫得响、市场潜力大的农产品品牌。
最后,创新平台载体,提高示范带动。
一是搭建帮扶平台。建立部门联系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包村联户”活动,每名合作组织党员与合作组织内外的群众结对帮扶,为他们提供致富信息、实用技术、生产发展资金。二是搭建资金平台。制定符合条件的社员的贷款免担保政策,采取资金投入、贷款贴息、技术扶持等方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的产业大户进行重点扶持。对符合标准、达到要求、业绩突出的合作组织,实行“三优先”,即优先享受贷款政策、优先享受贴息政策、优先享受财政专项补贴政策。三是搭建科技平台。加大技术、信息培训力度,运用远程教育站点,组织开展技术下乡等活动。
责任编辑: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