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问,起点在一问。”所以,“提问”一直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策略。而在早期阅读活动中灵活运用有效的提问尤为重要。由于幼儿的性别、认知、发展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为了提供有效的指导,教师必须了解幼儿的阅读水平和思维方式,而提问则是获得这一信息的有效途径。
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活动环节、活动形式,有针对性地指导每个幼儿,从而更好地引导幼儿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优化早期阅读活动的质量。由此可见,提问在幼儿早期阅读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提问存在的困惑
在我园早期阅读教学中,由于幼儿人数较多,给教师创设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模式带来了一定难度,所以,在当前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们在运用“提问”这一策略时,还存在诸多困惑:
(一)教师提问单向,孩子处于被动回答状态
在早期阅读提问时常以教师为主体,通常采用“教师问,幼儿答”这种单向、封闭的模式,之所以说它“单向”,是因为大多数问题是由教师发起,而说它“封闭”是因为对话中的提问往往是为了发现预定的答案,如阅读活动中教师常会问:“故事中有谁?在干什么?”等一些已有标准答案的单结构问题。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是控制活动的主人,只须从孩子的答案中寻求预设的线索作为下一步活动的依据。
(二)提问预设性过强,欠缺随机性
幼儿的有意注意很短暂,他们会突然对阅读中某一非重点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在对幼儿突发想法的应对中缺乏一定的机动性,不能跟随幼儿的兴趣和反应随机生成,无法有效地既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又引导幼儿解决阅读中的关键性问题,而只是匆匆忽略,慌乱解决,在随机提问的设计上欠缺巧妙的艺术性。
(三)提问时封闭式问题多于开放式问题
教师在早期阅读活动中经常有“大家说对不对?”“你们一起来做小羊好不好?”等封闭式提问,这些提问只能进行简单的判断性回答,无助于激活孩子的思维,帮助幼儿提升经验。
(四)提问缺乏层次性
教师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对幼儿的经验、水平、个性、能力不了解,在较多提问中欠缺层次性:(1)缺乏难易层次。教师的提问在难易设置上层次不明显,有本末倒置现象,这无法使幼儿通过阅读活动培养秩序感与层次感,形成阅读概念。(2)忽略个体差异。提问的设计偏于“大众化”,只适合大多数幼儿而缺少对个体的关注。
那么,教师该如何利用“提问”这一策略有效地开展幼儿早期阅读活动?提高早期阅读活动的教育效果呢?
我园在近几年的早期阅读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经验。
二、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策略
(一)优化预设提问的方式
幼儿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较短,他们阅读行为的发展呈无意的跳跃状态,不能形成系统、完整的阅读,也不能抓住阅读的关键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早期阅读之前对阅读内容必须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把握阅读的主旨,预设幼儿在活动中要获得的相关经验,并根据幼儿的思维发展规律、幼儿的能力水平,预设优化的提问结构,促进幼儿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等相关因素的发展。
1.猜想式提问。
一般优秀的绘本作品都配有漂亮的图画。画面色彩艳丽,形象生动,通常幼儿都会被故事中的图画所吸引。在早期阅读教学中教师大多数都会运用大书或PPT做载体,引导幼儿阅读,此时教师就可以借机请幼儿猜想故事中重要的一些因素(人或者是物),调动幼儿的思维,让他们通过观察图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综合、寻求最佳答案。如早期阅读活动《野猫的城市》中,教师引导幼儿观看封面后提问:“看到封面,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小动物们在议论什么?”等。这样的问题能使幼儿积极开动脑筋,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孩子大胆主动地发言,增强参与的意识和自信心,充分提高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
2.“结果前置”式提问。
阅读中的结果往往是幼儿最感兴趣、最想猜测的。幼儿的思维是多维度的,对于问题的答案,通过相应的情景引导,他们能进行多角度、大胆地想象与猜测。
在早期阅读提问中运用“结果前置”提问策略,通过前置结果的提问,引导幼儿连接新旧经验,并对经验进行思索、归纳、整合,积极地想象与表达,启动幼儿的自主阅读与探究。如在阅读活动《逃家小兔》中,教师在幼儿进入阅读状态之前。先出示最后一幅场景(小兔和兔妈妈非常深情地、开心地拥抱在一起),并进行提问:“你感觉图中小兔和兔妈妈感情怎样?”“发生了什么事情会让它们这么亲热,这么开心?”又如在早期阅读活动《打不开的门》中,教师预设了结果前置式提问:“仆人的孩子在干什么?”“他推开门后大家为什么这么高兴?”这些提问都是从结果人手,引导幼儿探求事情发生的原因,使幼儿的思维指向不同的角度,从而推动幼儿迫切从阅读中寻求答案的愿望,使早期阅读活动在主动状态中迅速启动。
3.双向提问。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应是教师与幼儿双向地提出问题,单是教师提问幼儿回答,不是真正的提问。牵强地提出引导幼儿质疑的问题,也不是真正的提问。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宽松的环境,借助于文学作品,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将问题“抛”给孩子,不必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在幼儿尚未具备相关经验时强加给他们,引发幼儿进一步思考与探索,激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如在早期阅读活动《小螃蟹找工作》中,在幼儿自主阅读环节结束后,教师并不是像往常一样直接进入师幼共同阅读,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有意识地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阅读记录自己发问,提出自己看不懂,觉得有阅读困难的图画,教师然后将这个问题抛向全体幼儿引发他们进行讨论、探索答案。
幼儿在相互启发、质疑、补充中,对故事的主要线索——小螃蟹找了哪些工作,工作适不适合它,为什么?最后它终于找到了适合它的什么工作等问题,故事脉络逐渐清晰起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封闭式提问与开放式提问有效结合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要根据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引导他们开展讨论,所提问题要高于幼儿已有经验水平,使幼儿产生一定的认知冲突,但又能在教师帮助下解决问题,如果教师设计的开放式问题难度过大时,又可以借助封闭式问题为幼儿搭建支架,最终促成问题的解决,所以,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应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如在早期阅读活动《丑小鸭》中,故事情节发展到鸭妈妈即将孵出丑小鸭时,一般教师会问:“看是谁出来了?”“它长得怎么样?”“我们跟它问声好吧!”这些问题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出,但我设计的提问是:“请你说一句感动小鸭子的话,让他出壳吧。”这一提问充分激发了孩子的思考。有的幼儿说:“亲爱的小鸭,快出来吧,我们做好朋友。”有的幼儿说:“小鸭小鸭快快出来,蛋壳里黑乎乎的,你一定害怕了。”孩子们通过主动思考,充分表达了自己渴望丑小鸭出壳的情感。又如在诗歌《夏天是个绿娃娃》教学中,由于正值夏季,直接提问:“你从哪里知道夏天来了?”这样就有了很多开放性的答案,每个幼儿就从各自不同的体验中说出不同的感受,有的孩子说:“因为我可以吃冰激凌了”;有的说:“太阳火辣辣的,热极了”;还有的说:“荷花开了,我们穿短衣短裤了”等等。这样既帮助幼儿理解了诗歌,又为幼儿仿编诗歌打下了基础。
在早期阅读《鳄鱼怕怕牙医怕怕》活动中,幼儿在感知活动环节对教师提出的“为什么鳄鱼怕怕,牙医也怕怕呢?”一问题时,幼儿不知如何回答,因为他们体验不到两者间相互害怕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我换了一个问题:“你们怕不怕鳄鱼,为什么怕”,很多幼儿回答“怕,因为它会咬人”。我再问“那医生是怕鳄鱼干什么?鳄鱼又是怕什么呢?”这样,提问降低难度后符合了幼儿的既有经验水平,既能帮助幼儿在新旧经验间建立联系,又能帮助幼儿提升经验。所以,在早期阅读提问中,只有将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有效结合才能让幼儿学会自主阅读,促进早期阅读活动的有效I生与发展性。
三、提问层层深入,注重个体差异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要从幼儿实际出发,根据幼儿特点,设计适合并层层深入的问题,从启发、激励孩子的思维出发,运用开放的形式,引导幼儿逐层深入分析,促进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体验。如早期阅读活动《小老鼠过生日》中,教师先后提问:“这是谁的蛋糕?”“为什么有蛋糕?”“小老鼠怎么会害怕呢?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等。通过提问引导幼儿由易到难,不断深入思索。既培养了幼儿思维逻辑性,又增强思维活动的密度和深度并形成完整的语言。
另外,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还应了解每个幼儿的不同经验、不同水平、不同个性,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如在早期阅读活动《小螃蟹找工作》中,在知识经验准备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关于螃蟹,你知道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能鼓励不同个性、不同能力的幼儿积极探索,为阅读活动做准备。对自然百科感兴趣的幼儿会了解小螃蟹的外形,生活习性;对故事感兴趣的幼儿,会去读本查寻小螃蟹找了哪些工作;比较胆小的幼儿,则用画笔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小螃蟹。这样的提问调动了不同喜好、不同能力幼儿的智慧在阅读活动中呈现,在开展活动时,幼儿各抒己见、气氛异常活跃。
所以,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应为孩子“量身定做”,无论是问题的难度、广度,还是提问时的口气、句式都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提升每个幼儿的经验,推动整个活动的发展。
四、充分运用随机提问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提问并不是全由教师预设的,这中间有根据幼儿反应生成的新内容,所以,在预设的基础上,需要教师充分运用随机性的教育机智,既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引导幼儿解决阅读中的关键I生问题。例如,在早期阅读活动《父与子——难驯服的马》中,当故事情节发展到“马跑不了,父亲和儿子无可奈何地看着马”,这时幼儿对父与子会对马说些什么,干些什么产生了兴趣,许多幼儿开始议论:“父亲会拍马的屁股,让马快跑。”“儿子会大声地骂马”“父亲和儿子会用鞭子抽马”。
于是这时老师随机提问:“父亲和儿子训斥了马,可是马还是不跑,他们表情怎样,心情怎样?马又会怎样?”于是,幼儿开始仔细观察父与子的面部表情和马的表情,从而体验到这时父与子和马的不同情绪。这样的随机提问既促使幼儿积极探索,运用观察能力与归纳能力,又保证了幼儿在观察画面的过程中不偏离主题,在关注兴趣的同时又实现了目标。
总之,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提问犹如一盏明灯,引领幼儿一步步前行,有效的提问能起到“关键之处点拔,问题之间衔接,重要之处强调,阻塞之处疏导”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尊重幼儿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巧妙运用提问策略,便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
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活动环节、活动形式,有针对性地指导每个幼儿,从而更好地引导幼儿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优化早期阅读活动的质量。由此可见,提问在幼儿早期阅读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提问存在的困惑
在我园早期阅读教学中,由于幼儿人数较多,给教师创设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模式带来了一定难度,所以,在当前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们在运用“提问”这一策略时,还存在诸多困惑:
(一)教师提问单向,孩子处于被动回答状态
在早期阅读提问时常以教师为主体,通常采用“教师问,幼儿答”这种单向、封闭的模式,之所以说它“单向”,是因为大多数问题是由教师发起,而说它“封闭”是因为对话中的提问往往是为了发现预定的答案,如阅读活动中教师常会问:“故事中有谁?在干什么?”等一些已有标准答案的单结构问题。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是控制活动的主人,只须从孩子的答案中寻求预设的线索作为下一步活动的依据。
(二)提问预设性过强,欠缺随机性
幼儿的有意注意很短暂,他们会突然对阅读中某一非重点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在对幼儿突发想法的应对中缺乏一定的机动性,不能跟随幼儿的兴趣和反应随机生成,无法有效地既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又引导幼儿解决阅读中的关键性问题,而只是匆匆忽略,慌乱解决,在随机提问的设计上欠缺巧妙的艺术性。
(三)提问时封闭式问题多于开放式问题
教师在早期阅读活动中经常有“大家说对不对?”“你们一起来做小羊好不好?”等封闭式提问,这些提问只能进行简单的判断性回答,无助于激活孩子的思维,帮助幼儿提升经验。
(四)提问缺乏层次性
教师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对幼儿的经验、水平、个性、能力不了解,在较多提问中欠缺层次性:(1)缺乏难易层次。教师的提问在难易设置上层次不明显,有本末倒置现象,这无法使幼儿通过阅读活动培养秩序感与层次感,形成阅读概念。(2)忽略个体差异。提问的设计偏于“大众化”,只适合大多数幼儿而缺少对个体的关注。
那么,教师该如何利用“提问”这一策略有效地开展幼儿早期阅读活动?提高早期阅读活动的教育效果呢?
我园在近几年的早期阅读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经验。
二、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策略
(一)优化预设提问的方式
幼儿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较短,他们阅读行为的发展呈无意的跳跃状态,不能形成系统、完整的阅读,也不能抓住阅读的关键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早期阅读之前对阅读内容必须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把握阅读的主旨,预设幼儿在活动中要获得的相关经验,并根据幼儿的思维发展规律、幼儿的能力水平,预设优化的提问结构,促进幼儿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等相关因素的发展。
1.猜想式提问。
一般优秀的绘本作品都配有漂亮的图画。画面色彩艳丽,形象生动,通常幼儿都会被故事中的图画所吸引。在早期阅读教学中教师大多数都会运用大书或PPT做载体,引导幼儿阅读,此时教师就可以借机请幼儿猜想故事中重要的一些因素(人或者是物),调动幼儿的思维,让他们通过观察图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综合、寻求最佳答案。如早期阅读活动《野猫的城市》中,教师引导幼儿观看封面后提问:“看到封面,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小动物们在议论什么?”等。这样的问题能使幼儿积极开动脑筋,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孩子大胆主动地发言,增强参与的意识和自信心,充分提高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
2.“结果前置”式提问。
阅读中的结果往往是幼儿最感兴趣、最想猜测的。幼儿的思维是多维度的,对于问题的答案,通过相应的情景引导,他们能进行多角度、大胆地想象与猜测。
在早期阅读提问中运用“结果前置”提问策略,通过前置结果的提问,引导幼儿连接新旧经验,并对经验进行思索、归纳、整合,积极地想象与表达,启动幼儿的自主阅读与探究。如在阅读活动《逃家小兔》中,教师在幼儿进入阅读状态之前。先出示最后一幅场景(小兔和兔妈妈非常深情地、开心地拥抱在一起),并进行提问:“你感觉图中小兔和兔妈妈感情怎样?”“发生了什么事情会让它们这么亲热,这么开心?”又如在早期阅读活动《打不开的门》中,教师预设了结果前置式提问:“仆人的孩子在干什么?”“他推开门后大家为什么这么高兴?”这些提问都是从结果人手,引导幼儿探求事情发生的原因,使幼儿的思维指向不同的角度,从而推动幼儿迫切从阅读中寻求答案的愿望,使早期阅读活动在主动状态中迅速启动。
3.双向提问。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应是教师与幼儿双向地提出问题,单是教师提问幼儿回答,不是真正的提问。牵强地提出引导幼儿质疑的问题,也不是真正的提问。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宽松的环境,借助于文学作品,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将问题“抛”给孩子,不必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在幼儿尚未具备相关经验时强加给他们,引发幼儿进一步思考与探索,激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如在早期阅读活动《小螃蟹找工作》中,在幼儿自主阅读环节结束后,教师并不是像往常一样直接进入师幼共同阅读,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有意识地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阅读记录自己发问,提出自己看不懂,觉得有阅读困难的图画,教师然后将这个问题抛向全体幼儿引发他们进行讨论、探索答案。
幼儿在相互启发、质疑、补充中,对故事的主要线索——小螃蟹找了哪些工作,工作适不适合它,为什么?最后它终于找到了适合它的什么工作等问题,故事脉络逐渐清晰起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封闭式提问与开放式提问有效结合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要根据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引导他们开展讨论,所提问题要高于幼儿已有经验水平,使幼儿产生一定的认知冲突,但又能在教师帮助下解决问题,如果教师设计的开放式问题难度过大时,又可以借助封闭式问题为幼儿搭建支架,最终促成问题的解决,所以,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应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如在早期阅读活动《丑小鸭》中,故事情节发展到鸭妈妈即将孵出丑小鸭时,一般教师会问:“看是谁出来了?”“它长得怎么样?”“我们跟它问声好吧!”这些问题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出,但我设计的提问是:“请你说一句感动小鸭子的话,让他出壳吧。”这一提问充分激发了孩子的思考。有的幼儿说:“亲爱的小鸭,快出来吧,我们做好朋友。”有的幼儿说:“小鸭小鸭快快出来,蛋壳里黑乎乎的,你一定害怕了。”孩子们通过主动思考,充分表达了自己渴望丑小鸭出壳的情感。又如在诗歌《夏天是个绿娃娃》教学中,由于正值夏季,直接提问:“你从哪里知道夏天来了?”这样就有了很多开放性的答案,每个幼儿就从各自不同的体验中说出不同的感受,有的孩子说:“因为我可以吃冰激凌了”;有的说:“太阳火辣辣的,热极了”;还有的说:“荷花开了,我们穿短衣短裤了”等等。这样既帮助幼儿理解了诗歌,又为幼儿仿编诗歌打下了基础。
在早期阅读《鳄鱼怕怕牙医怕怕》活动中,幼儿在感知活动环节对教师提出的“为什么鳄鱼怕怕,牙医也怕怕呢?”一问题时,幼儿不知如何回答,因为他们体验不到两者间相互害怕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我换了一个问题:“你们怕不怕鳄鱼,为什么怕”,很多幼儿回答“怕,因为它会咬人”。我再问“那医生是怕鳄鱼干什么?鳄鱼又是怕什么呢?”这样,提问降低难度后符合了幼儿的既有经验水平,既能帮助幼儿在新旧经验间建立联系,又能帮助幼儿提升经验。所以,在早期阅读提问中,只有将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有效结合才能让幼儿学会自主阅读,促进早期阅读活动的有效I生与发展性。
三、提问层层深入,注重个体差异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要从幼儿实际出发,根据幼儿特点,设计适合并层层深入的问题,从启发、激励孩子的思维出发,运用开放的形式,引导幼儿逐层深入分析,促进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体验。如早期阅读活动《小老鼠过生日》中,教师先后提问:“这是谁的蛋糕?”“为什么有蛋糕?”“小老鼠怎么会害怕呢?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等。通过提问引导幼儿由易到难,不断深入思索。既培养了幼儿思维逻辑性,又增强思维活动的密度和深度并形成完整的语言。
另外,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还应了解每个幼儿的不同经验、不同水平、不同个性,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如在早期阅读活动《小螃蟹找工作》中,在知识经验准备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关于螃蟹,你知道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能鼓励不同个性、不同能力的幼儿积极探索,为阅读活动做准备。对自然百科感兴趣的幼儿会了解小螃蟹的外形,生活习性;对故事感兴趣的幼儿,会去读本查寻小螃蟹找了哪些工作;比较胆小的幼儿,则用画笔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小螃蟹。这样的提问调动了不同喜好、不同能力幼儿的智慧在阅读活动中呈现,在开展活动时,幼儿各抒己见、气氛异常活跃。
所以,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应为孩子“量身定做”,无论是问题的难度、广度,还是提问时的口气、句式都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提升每个幼儿的经验,推动整个活动的发展。
四、充分运用随机提问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提问并不是全由教师预设的,这中间有根据幼儿反应生成的新内容,所以,在预设的基础上,需要教师充分运用随机性的教育机智,既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引导幼儿解决阅读中的关键I生问题。例如,在早期阅读活动《父与子——难驯服的马》中,当故事情节发展到“马跑不了,父亲和儿子无可奈何地看着马”,这时幼儿对父与子会对马说些什么,干些什么产生了兴趣,许多幼儿开始议论:“父亲会拍马的屁股,让马快跑。”“儿子会大声地骂马”“父亲和儿子会用鞭子抽马”。
于是这时老师随机提问:“父亲和儿子训斥了马,可是马还是不跑,他们表情怎样,心情怎样?马又会怎样?”于是,幼儿开始仔细观察父与子的面部表情和马的表情,从而体验到这时父与子和马的不同情绪。这样的随机提问既促使幼儿积极探索,运用观察能力与归纳能力,又保证了幼儿在观察画面的过程中不偏离主题,在关注兴趣的同时又实现了目标。
总之,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提问犹如一盏明灯,引领幼儿一步步前行,有效的提问能起到“关键之处点拔,问题之间衔接,重要之处强调,阻塞之处疏导”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尊重幼儿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巧妙运用提问策略,便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