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探究的方式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既是“做中学”强调的核心思想,也是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改革的必然之选,更是实现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的必需。但目前的假探究的现象十分严重,怎样切实改革科学探究活动中接受性知识教育,以实现探究活动中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核心追求。
关键词
科学探究 探究材料 探究过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新的理念,新的目标,新的教法,改变了传统科学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片面倾向,走向了“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教师由教变成不教,不再“惟我独尊”;幼儿由不做变为做,自主地探索,课堂异常热闹,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透射出了放任与浮躁。冷静思考,发现那些已经教师认同,并积极采用的动手实践、合作学习在理解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使科学探究活动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
一、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1.探究材料的无结构性。
材料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依托,而材料必须具有结构性,既要揭示与所探究的现象有关,尽量排除无关的干扰因素,体现材料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幼儿有能力发现相关问题,体现材料的生活性。如《比较水的多少》,教师为了能让幼儿用更多的方法比较水的多少,准备了大量的实验材料,其中有平时幼儿不常见的漏斗、秒表、天平等。活动时,幼儿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用天平和漏斗上,不但费时费力,还完全偏离了目标。
2.探究过程的验证性。
在探究活动要重过程、轻结果的指导下,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孩子动手操作了,就是注重的过程,所以,教师往往把活动设计成操作任务,成了实验的验证活动。如在《哪些东西能运水》活动中,教师就设计了三个实验任务,即实验一:哪些东西能运水,哪些东西不能运水?实验二:哪些东西更适合运水?实验三:组合运用多种材料来运水?
3.探究结果的同一性。
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更多的只是讲评实验成功的,很少去触碰不成功的,并不是教师没有观察到,而是有意回避,一方面,教师为了完成预定的计划,另一方面,教师没有把握,没有能力去处理与预设不相符的结果,所以,教师往往对预设以外的结果是“视而不见”或“不予理睬”,使探究结果出现了同一性。
二、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1.课前准备要精心,保证探究的效度。
课前准备要求教师把精力放在备教材、备材料上。
备教材:虽然,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但是,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于用探究的方式,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如果教材只蕴含一些事实性的知识,如:动物的外表、树木的形状等,这些知识只要通过观察,就能让幼儿了解的,就没有必要设计成探究活动;如果教材具有重要方法和方法论意义,那必须设计成探究活动,例如如何使热水冷得快。这样的教材,不仅能让幼儿通过使用不同的方法,了解有关热水变冷的简单的物理现象,而且在探究过程中能够使幼儿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
备材料:要充分考虑材料的优化组合与材料适时使用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材料,选择哪些材料,准备多少数量,反复斟酌哪些材料是必须的,是指向核心概念的,哪些材料容易引起幼儿无关注意,可有可无的;何时呈现,以何种方式呈现。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充分思考,反复预操作,这样才能保证探究活动的有效。
2.探究过程要讲“究”,提高探究的深度
探究活动不仅要“探”,更要讲“究”,《纲要》告诉我们,科学教育是让孩子亲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体验发现的快乐。要有所发现,就必须有思维的成分。所以,探究活动不仅仅只是让幼儿体验了、动手了,就是探究了,而是,不仅要动手活动,更要动脑活动,简单说,探究活动就是动手的学习活动,最关键的是学会思考。究是目的,探只是过程和手段,它是一种边想边做,一种不断对照自己假设的做和想,是全程伴随的,而不是点状式、即时性的。
3.探究结果要真实,确保探究的信度。
科学探究活动要求我们重过程不重结果,这里的结果,是针对传统科学教育中对知识概念的掌握,其实,任何只注重过程,不关注幼儿能力发展的探究,(如幼儿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与搜集信息的能力等)都是不适宜和低效的。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科学探究活动,必须既重视过程,又要注重结果,而且这种结果是和幼儿的成长有关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探究结果一定要真实,要可信。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教师说:“那些幼儿成功了”,这虽然能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但也暗示着幼儿,成功就是探究的唯一结果,让他们觉得,只有成功才是表现好的标准。因此,幼儿在操作中就会关注自己是否达到了教师的标准,而不关注自己的实验过程,甚至有的幼儿为了成功,还有作假的行为。如大班科学活动《纸绳的力量》中,教师让幼儿用餐巾纸提起2千克的饮料瓶,幼儿操作后,教师问:“哪些幼儿成功了”,其中的2位幼儿直接用手指帮忙提起了饮料瓶,这样的操作活动,至少在这2位孩子的心目中缺少了可信度,久而久之,又怎样能培养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呢?如果教师提出这样的实验要求:“我们用餐巾纸提起饮料瓶,会有怎样的结果呢?”这样孩子就会关注自己的实验过程,实验的结果也不是唯一,并能真实大胆、自信地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对幼儿来说,他们的每一种操作的结果都是一种发现,从而逐步养成注重证据、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以探究的方式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既是“做中学”强调的核心思想,也是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改革的必然之选,更是实现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的必需。但目前的假探究的现象十分严重,怎样切实改革科学探究活动中接受性知识教育,以实现探究活动中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核心追求。
关键词
科学探究 探究材料 探究过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新的理念,新的目标,新的教法,改变了传统科学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片面倾向,走向了“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教师由教变成不教,不再“惟我独尊”;幼儿由不做变为做,自主地探索,课堂异常热闹,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透射出了放任与浮躁。冷静思考,发现那些已经教师认同,并积极采用的动手实践、合作学习在理解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使科学探究活动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
一、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1.探究材料的无结构性。
材料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依托,而材料必须具有结构性,既要揭示与所探究的现象有关,尽量排除无关的干扰因素,体现材料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幼儿有能力发现相关问题,体现材料的生活性。如《比较水的多少》,教师为了能让幼儿用更多的方法比较水的多少,准备了大量的实验材料,其中有平时幼儿不常见的漏斗、秒表、天平等。活动时,幼儿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用天平和漏斗上,不但费时费力,还完全偏离了目标。
2.探究过程的验证性。
在探究活动要重过程、轻结果的指导下,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孩子动手操作了,就是注重的过程,所以,教师往往把活动设计成操作任务,成了实验的验证活动。如在《哪些东西能运水》活动中,教师就设计了三个实验任务,即实验一:哪些东西能运水,哪些东西不能运水?实验二:哪些东西更适合运水?实验三:组合运用多种材料来运水?
3.探究结果的同一性。
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更多的只是讲评实验成功的,很少去触碰不成功的,并不是教师没有观察到,而是有意回避,一方面,教师为了完成预定的计划,另一方面,教师没有把握,没有能力去处理与预设不相符的结果,所以,教师往往对预设以外的结果是“视而不见”或“不予理睬”,使探究结果出现了同一性。
二、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1.课前准备要精心,保证探究的效度。
课前准备要求教师把精力放在备教材、备材料上。
备教材:虽然,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但是,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于用探究的方式,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如果教材只蕴含一些事实性的知识,如:动物的外表、树木的形状等,这些知识只要通过观察,就能让幼儿了解的,就没有必要设计成探究活动;如果教材具有重要方法和方法论意义,那必须设计成探究活动,例如如何使热水冷得快。这样的教材,不仅能让幼儿通过使用不同的方法,了解有关热水变冷的简单的物理现象,而且在探究过程中能够使幼儿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
备材料:要充分考虑材料的优化组合与材料适时使用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材料,选择哪些材料,准备多少数量,反复斟酌哪些材料是必须的,是指向核心概念的,哪些材料容易引起幼儿无关注意,可有可无的;何时呈现,以何种方式呈现。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充分思考,反复预操作,这样才能保证探究活动的有效。
2.探究过程要讲“究”,提高探究的深度
探究活动不仅要“探”,更要讲“究”,《纲要》告诉我们,科学教育是让孩子亲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体验发现的快乐。要有所发现,就必须有思维的成分。所以,探究活动不仅仅只是让幼儿体验了、动手了,就是探究了,而是,不仅要动手活动,更要动脑活动,简单说,探究活动就是动手的学习活动,最关键的是学会思考。究是目的,探只是过程和手段,它是一种边想边做,一种不断对照自己假设的做和想,是全程伴随的,而不是点状式、即时性的。
3.探究结果要真实,确保探究的信度。
科学探究活动要求我们重过程不重结果,这里的结果,是针对传统科学教育中对知识概念的掌握,其实,任何只注重过程,不关注幼儿能力发展的探究,(如幼儿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与搜集信息的能力等)都是不适宜和低效的。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科学探究活动,必须既重视过程,又要注重结果,而且这种结果是和幼儿的成长有关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探究结果一定要真实,要可信。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教师说:“那些幼儿成功了”,这虽然能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但也暗示着幼儿,成功就是探究的唯一结果,让他们觉得,只有成功才是表现好的标准。因此,幼儿在操作中就会关注自己是否达到了教师的标准,而不关注自己的实验过程,甚至有的幼儿为了成功,还有作假的行为。如大班科学活动《纸绳的力量》中,教师让幼儿用餐巾纸提起2千克的饮料瓶,幼儿操作后,教师问:“哪些幼儿成功了”,其中的2位幼儿直接用手指帮忙提起了饮料瓶,这样的操作活动,至少在这2位孩子的心目中缺少了可信度,久而久之,又怎样能培养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呢?如果教师提出这样的实验要求:“我们用餐巾纸提起饮料瓶,会有怎样的结果呢?”这样孩子就会关注自己的实验过程,实验的结果也不是唯一,并能真实大胆、自信地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对幼儿来说,他们的每一种操作的结果都是一种发现,从而逐步养成注重证据、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