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味豆花香喷喷

来源 :中国食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jie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豆花,是四川人使用的名称,北方人称之为豆腐脑,而古人则呼为豆腐胚,实际上几乎指的是同一种东西,即未经压榨的鲜嫩豆腐。这种嫩豆腐佐以各种调味料,就形成了风味独特的小吃,深受人们的喜爱。
  汉刘安《淮南子》言:“豆腐凡黑豆、黄豆皆可为之,遣法:水浸,细磨,滤去渣,煎成淀以盐卤汁就釜收入,又有入缸以膏末收者。”可见,最早的豆腐是未经压榨的,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豆花,由于有“就釜收”、“入缸收”两种方法,豆花也就分为两种主要风味,一是担派,一是馆派。
  古风犹存的豆花担
  豆花担在东朝时曾颇为风行,《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记载。豆花担由前方后圆或前后均圆的两只木桶组成,木桶的颜色为绛红色,古朴厚实,一只桶盛豆花,一只桶盛水及餐具、调味料,这一形式不知何时传入四川,一直深受四川人的喜爱。豆花担所售豆花以“糖豆花”和“酸辣豆花”为主。
  糖豆花味甜,但不仅只是甜味,所用之糖为红糖,其味醇厚。制法为:将红糖切碎蒸溶至浓稠汁晾冷,用碗盛豆花,将糖汁浇于豆花之上即可食用。这制法看似简单,其实并非易事,关键在于把握糖汁的用量,只要把握好,就可达到“甜而不腻”、“淡而不薄”的美妙境界。


  酸辣豆花可说是四川风味豆花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其制法是以干辣椒加盐加水捣碎,放少许油和醋及花椒末,再加上酥黄豆、榨菜碎粒、香葱末、豆油增香合味,这些调料放入豆花中,味辣而不烈,酸辣适口,并具有勾人的香味。四川地区豆花担所售豆花大都属于酸辣豆花,人们对此是百吃不厌。
  除糖豆花、酸辣豆花外,还有一种“熬醋豆花”,是一种消夏解暑的美味小吃。民国时期成都的谭豆花则又妙用酸辣豆花,用它作底料,再加上面条,便成为独具特色的小吃面店。
  四川的乡村几乎家家能做豆花,年节时也常点豆花。在乡村中,最有特色的豆花当推“青豆豆花”了,青豆豆花以新鲜的青黄豆磨浆入釜点。在下盐卤汁时用瓢不断推动,当豆蛋白出观“花”时,即用一筲箕在上方左右前后地将豆花压成团,去除明火,以暗火煮上几分钟,汤清即可。青豆豆花色微绿,光洁如玉,吃时调以蘸料即可。青豆豆花爽口回甜,且有鲜青豆的香气,是豆花家族中难得的佳品。在乡村,这种豆花一般是用来招待贵客的。


  乡村中吃豆花的调味料视不同家庭而有所不同,但总体上看则都是简单、实惠。一般为辣豆瓣酱、酱油、花椒末,也有以泡菜盐水为味的,或以油辣椒、酱油、花椒面、葱花为味。乡村豆花的味地区性很强,往往一县一味,甚至一乡一味,如在四川的德昌山乡中,其豆花调料非常特别,将干辣椒及花椒放在烈日下“烤”脆,用双手掌搓碎,然后放在土碗中加盐加水调和而成,可放葱也可不放。把这种调味料放入豆花中,味咸而麻辣,颇具天然之真味。
  馆派豆花及豆花菜
  所谓馆派豆花,是指豆花饭店出售的豆花,它将豆花担中的豆花移于店堂的锅中,变移动性为固定性。俗悟说:“豆花没得血,全靠吃得热”。豆花担中的豆花由于装在厚实木桶内而保温,馆中锅里的豆花则由于一直处于加热状态而更加保温,所以“豆花又滚,饭又滚”便成为豆花饭店具有特色的口头禅。
  馆派豆花从作法上看仍属“入缸以膏末”那种“豆腐”演化而来,简言之,是将缸中的豆花转入锅中,以便加热,让豆花在长时间内保持溢度,同时也使嫩豆花在增热中变得“板砸”一些,以便于筷子拈食。在四川,不论城乡,都能见到一铁锅置于炉上,炉中仅有微火,锅中豆花冒着热气,这便是豆花馆的特征。不同于豆花担之豆花仅作为小吃,馆派豆花是用来下饭的。
  四川的豆花饭馆不论大小,都卖“过江豆花”或叫“河水豆花”(也有称“石膏豆花”),虽然名称不同,但制作方法却大体相同,不过也有细微的差别。从调味上看,一般乡镇所用调味料不过四五种,大致为酱油、豆瓣酱、油辣椒、花椒末及葱花等,而在大都市则要讲究一些,重庆北碚姚豆花所用调味料为:糍耙辣椒(油泼烫过)、豆瓣、芝麻酱、花椒油、香油、桃仁、酱油、火葱、川盐筹;成都馆派豆花的调味料有,口茉豆油、豆豉油、油烫辣椒、芝麻酱、花椒末、蒜泥、香葱花筹。调味的差异导致风味的差别,大体上讲,乡镇豆花简朴单纯;重庆豆花以麻辣为基调,味性浓烈厚丰;成都豆花虽仍以麻辣为基调,但不燥不烈,味性含蓄。
  在制作豆花时,馆派又有石膏和盐卤之别,并有粗细之分,重庆豆花以盐卤所点为主,其代表为姚豆花,姚豆花制作精细,黄豆须定时定点而购,先筛选去壳打瓣,后浸泡,以盐卤点成,所出豆花白如玉、无苦涩味,且具有一定的韧性,溢碗而不流。本世纪初,重庆北碚的豆花就已盛名远播,并与当地名酒土砣酒齐名。


  而用石膏所点豆花白嫩,但欠绵软。成都陈豆花就是用这种方法制作豆花的名店,其常年所供品种有干豆花、过江豆花、口茉豆花,而冬季则有“火锅豆花”。干豆花不需要窖水,将调味料浇于豆花上,吃时合匀。口茉豆花是将窖水换为清水,具体作法为:用漏勺将豆花舀入大汤碗中,碗中先放数个青豆尖,豆花上放花生碎(制熟),加适量口茉豆油、少许盐,灌入好清汤,滴数滴香油,吃时蘸味碟也可下饭,咸鲜中带口茉之香,是馆派豆花中的上乘佳作。火锅豆花是在口茉豆花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吃法与毛肚火锅相同。制法为:用一紫铜双耳锅放在小火炉上,锅料以口茉豆花为主,外备四生片、四生菜、四味碟及香油碟,其味碟主要为“过江豆花”的调味碟。豆花火锅的品种除口茉豆花外,还有三鲜豆花火锅、炖鸡豆花火锅、什景豆花火锅等。
  豆花饭馆一般分三类,一是乡镇豆花便饭馆,以豆花为主,兼有拌、烧、炒及泡菜,经济实惠。二是中型豆花饭馆,多居于城市、大镇,与乡镇豆花馆差不多,只是兼营的菜肴多一些。三是大城市中的豆花专营店,所售豆花一般较有特色,且可承办宴席,如重庆姚海洲、泉外楼、蜀东饭店,成都王麻子大饭店、荣盛豆花饭店、市美轩豆花馆等。
  豆花饭馆一般以豆花为主,为避免单调,围绕豆花的各种菜肴便应运而生,首先是豆花与荤菜的结合,如“连锅豆花”,是满族白片肉加汤加鲜蔬加豆花而成,可说是满汉合壁。六十年代初,一位南堂師傅创制了一些较有特色的豆花菜肴,大多为荤素结合,如酸辣鸡丝豆花、臊子豆花(猪臊、牛臊)、三鲜豆花、酸辣臊子(白胡椒与酸醋)豆花、金银豆花、蒸娕蛋豆花、什景豆花、豆花鲫鱼等,为后来的豆花宴席奠定了基础。
  豆花虽不及豆腐有“十德”,但也八九不离十,且有豆腐不及之处。豆花可辣、可咸、可酸、可甜,亦可浓可淡,随人所喜,既可作风味小吃,亦可登大雅之堂,这一最早的“豆腐”形式能保存至今,相信也必将继续存在下去并得以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
  欧阳军,生于1963年,四川渠县人,九十年代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现为副主任中药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秦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致力于中医药理论及药膳食疗研究,倡导回归自然疗法。从事科普创作30余年,至今已在国内外120余家报刊发表科普文章3万余篇,出版科普著作5部。曾获广东省科普创作一等奖、四川省科普创作杰出贡献奖、四川省优秀科普图书奖等多个奖项,被《问健康画报》、《新医药周刊》、《博爱》、《开卷有益》、《中国食品》等报刊、杂志聘为签约作家。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林业发展相对较快,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因此,有必要加强森林开发建设管理,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针对林业种苗生产技术及管理措施存在
社保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兜底保障工程,为此,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社保中心尽锐出战,作为参保登记科科长的邓萍,参与到了这场伟大的战役中,用双脚丈量大地,只为“扶贫'兜底'让
期刊
每天早晨,昌吉州社会保险管理局一开门,都会听到有人说:“李英,我又来找你了.”业务大厅里的蓝色咨询台,正是李英联系群众的“前沿阵地”.正如她自己所说:“我是昌吉州社保局
期刊
俗话说“风水轮流转”。在美食界,有一些食物也随着岁月的更迭“轮流转”,比如猪油渣。这种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比较大众、低端的食物,现在又有了爆红的趋势,而且是以一种高级食物的身份在中产阶级中流行起来。  比猪油更香的猪油渣  有机化工里,猪油和牛羊油通常不被视作同一类材料。牛羊油的熔点比较高,一般在40℃-48℃,性状稳定,很适合工业制造。而猪油的熔点为28℃-48℃,天气热的时候,可能在室温下就会融
在南美神秘的国度阿根廷,有一小片红色的土壤上生长着一种世上罕见的神秘植物――马黛茶,有句话叫:“不喝马黛茶就不算来到了阿根廷”,可见马黛茶对阿根廷人民的重要意义。  马黛茶是一种常绿灌木叶子,而阿根廷温润、潮湿的气候和充足的阳光,很适于这种树木生长,加之当地人有爱喝这种茶的传统,所以阿根廷成为最大的马黛茶生产国。  奇特的喝茶方式  当地人的喝茶方式很特别。通常是一家人或是一堆朋友围坐在一起,在一
人工经营技术体系目标是保持基本林分稳定性,实现最大化森林数量和质量提升。天然林发展中会有部分生态效益较差的低效林,提高森林效益会出现大量混交林。混交林是多种树种组成
本文首先整体阐述了生态化林业建设中林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且进一步解析了相关问题的改善举措,以期为我国林业领域的长期发展带来可参考的建议。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发展理念背景下,林业工程所展现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越发明显。做好苗木培育和移植造林工作,对于林业工程的高水平建设、以及实现
育苗栽培技术的利用,直接关系到林木的生长和品质,在我国林业事业发展过程中,育苗栽培技术不断更新,加上后期的造林管理工作可以为林木生长提供良好环境。本文从林业育苗栽培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和改善。在解决了自身基础温饱问题的基础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自身居住环境以及周围的生态环境,这也就增强了人们的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