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社会对于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势头迅猛,却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及矛盾,本文立足于高职院校,对当下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通过对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模式、培养方式、课程体系、教学安排、办学理念进行研究,提出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改进和完善的措施。
關键词:职业技术教育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2-0113-02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社会对于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加强高职院校建设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乃至社会各界都需要给予关注与重视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事业的发展呈现迅猛态势,同时也逐渐出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难题,急需解决。人类社会和每个个体总是在不断的创新之中,完成从“旧”到“新”的进步,然后才得以完善和发展。同样,在教育问题上,我们不得不承认,教育其实是可以延续或是引领社会发展的,在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将创新意识融入高职院校的发展进程中,然而目前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仍然存在方式单一、传统、落后等问题,该怎样更好地发展、培养更加专业的人才,成为我们探讨的首要问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环节薄弱
在高职院校发展的进程中,我国曾提出要开放办学模式、创新培养体制,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然没有能够突破传统办学模式的限制。当前的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模式存在着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目前,虽然国家大力倡导校企合作,并出台了相关政策,然而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模式仍停留在企业对学校进行有关捐赠、设立相应奖学金等表面、浅层次的合作之上,并没有全方位、多层次地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来。[1]这一问题会直接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能够很好地与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所适配,不能满足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教育理念落后
对于教育理念的把握偏颇是造成培养模式落后的首要因素,树立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模式的确立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2]受历史因素以及国情影响,我国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理念相较于国外表现出一定的滞后趋势: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被看作普通教育阶段淘汰的成绩不好、能力不强的学生,对他们心存偏见;过分重视学生技术层面的获得而忽视对于学生自身理想、道德、文化素养的关注;片面强调学校就业率而忽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等一系列落后的办学理念,限制了高职院校在新时期的发展与突破。办学思想及教育理念是办学定位、办学体制、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的决定性因素。由此看来,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仍有待扭转和改进。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大多内容的设置是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的课程设置难以适应现今社会的要求,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继续发展的障碍。由于人们对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理解不到位,职业教育课程实践进度缓慢,理论与实践无法紧密契合。[3]高职院校课程内容的设置与职业标准无法达到有效对接,学校课程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具备从事某一个或某一类职业的素养和能力;课程安排的内容与实际工作需要不相适应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专识课程,却忽视了通识知识的安排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是该阶段课程结构没有经过科学合理的安排和设置而显露出的弊端。
(四)缺乏实践教学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与普通学校的教育差异重点在于:高职院校在教学上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又因其所学专业的对应职业对这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求高,所以笔者认为现代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这些方面素质的培养。国家对于职业教育也提出了“培养能力本位、开展实践性教学”的一系列要求。而当今的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实践类的、综合素质类的教学安排不尽如人意,没有能够让学生得到充足的、适当的社会实践的机会,封闭办学、闭门造车,不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动向来调整学校的教学计划及安排,不能提供给学生实际的锻炼机会,这是当今高职院校存在的弊病。
二、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改进和完善的措施
(一)落实相关政策,改进办学模式
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培养目标向实践性、综合性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势必要从制度方面得到支持,才可以大跨步向前发展。首先,要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社会其他力量参与到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动中,就需要有政府在制度上的一些保护和吸引力。参与办学,企业必须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政府在政策上的扶持没有落实,企业就会备感压力,导致办学热情不高。其次,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和调整高职院校阶段的招生政策,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普遍低于普通高等教育阶段,所以在入学也就是招生时,需要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如可以适当调整政策,再加以大力宣传,扭转大众对于高职院校的偏见。除此之外,在出口处,也要对高职院校的毕业证书加以重视,在制度上予以承认,在企业招聘人员时给予正向引导,必要时可以提供政策支持。
(二)注重办学特色,调整课程结构
结合我国国情和目前高职院校的现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模式应该适应社会需求,以技术应用为重点,培养所对应的职业群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在当前就业的背景之下,以能力为本位确定高职院校课程模式,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1.专业建设
高职院校阶段现有的专业大多是在原有的学科体系之上建立的,或是直接参照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立的,但是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之间存在着就业和职业对口的差异性。现阶段的专业设置应该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随之调整,参照社会需求与办学定位,改变过去专业千篇一律的过度统一化,在普遍中寻求特色与专长,形成自身的办学优势与吸引力。 2.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应该突破现有的沿用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针对如课程实用性不强、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失衡、课程内容相对较陈旧、知识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使课程模式朝向更加新颖、灵活,课程内容更加具有实践性与实用性的方向发展。
首先,在课程的模式上,应该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多的空间与自由。教师可以在一定限度内适当设计与调整课程,使之与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所学课程,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将学习到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次,在课程内容上,更加重视课程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能够根据社会及市场的需求及时增删模块,以职业对于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为导向,以课程传授知识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为目标,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
(三)强化师资力量,增设就业指导
师资力量对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师资队伍建设,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5]教师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想要提高学生的质量,师资队伍的建设就必须受到重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阶段存在教师安排不合理,来源渠道较为单一,队伍不够稳定,师资再教育与培训力度不够大,对教师的评价不尽合理和不完善等问题。
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一要拓宽教师聘任渠道,积极引进及培养在教学方面以及实践方面都卓有建树的教师;二要注重与社会上的理论经验特别是实践经验较丰富的兼职教师合作,这样一来,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来自课堂上的间接经验也不再是单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会更加了解社会前沿资讯、职业最新动态。让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满足现代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锻炼和提升自我的平台和空间。
不仅如此,高职院校阶段应该愈加重视对于学生就业方面的引导与帮助。不可否认的是,高职院校的本质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那么学生的就业问题可以说是高职院校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必不可少,且务必注意方式方法。全面、多方位地了解市场需要,关注就业动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以及提高高职院校的就业率有重要意义。
(四)重视产教融合与产学结合
实行产教融合和产学结合是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遵循的方针与政策,也是高职院校发展必须迈出的步伐与前进的方向。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必不可缺,但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在校内有限的资源不能满足学生对于实践操作能力的需求情况下,产教融合和产学结合的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校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引进企业的管理者、技术人员、一线工人,采用学徒制对学生进行培养;或者与一些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仿真生产过程及关键环节,学习不仅仅围绕着课堂理论知识,拥有实践的体验及实习的经验会更有利于之后的就业或从业。
要真正落实产教融合与产学结合,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商议可行的方案、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专门性人才;学校的课程设置也要依据企业的生产特色与产品定位进行适当调整。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实际生产场地或共同建立的仿真生产场地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实践过程中,建立學校与企业、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机制,把企业的用人标准转化为学校对于学生的考核标准,提高学生的从业素质。
未来,在高职院校更加成熟、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要求我们不断审视和反思在职业技术教育阶段中逐渐显现的问题,并积极探讨解决方案。在社会对人才专业化程度和全面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和要求后,如何大力发展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进步需要的人才,如何立足于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国民人口素质,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解决和面对。
参考文献:
[1]魏岚.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模式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31):205-206.
[2]杨近、姚启和.高等职业教育概念的界定——兼谈高等教育类型的区分[J].教育与职业,2000(8).
[3]李慧丽. 我国高职院校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6.
[4]叶晓平. 高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5]盛姣.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J/OL].中国培训:1[2018-05-15]. https://doi.org/10.14149/j.cnki.ct.20170622.035.
责任编辑:孙瑶
關键词:职业技术教育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2-0113-02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社会对于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加强高职院校建设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乃至社会各界都需要给予关注与重视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事业的发展呈现迅猛态势,同时也逐渐出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难题,急需解决。人类社会和每个个体总是在不断的创新之中,完成从“旧”到“新”的进步,然后才得以完善和发展。同样,在教育问题上,我们不得不承认,教育其实是可以延续或是引领社会发展的,在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将创新意识融入高职院校的发展进程中,然而目前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仍然存在方式单一、传统、落后等问题,该怎样更好地发展、培养更加专业的人才,成为我们探讨的首要问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环节薄弱
在高职院校发展的进程中,我国曾提出要开放办学模式、创新培养体制,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然没有能够突破传统办学模式的限制。当前的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模式存在着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目前,虽然国家大力倡导校企合作,并出台了相关政策,然而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模式仍停留在企业对学校进行有关捐赠、设立相应奖学金等表面、浅层次的合作之上,并没有全方位、多层次地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来。[1]这一问题会直接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能够很好地与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所适配,不能满足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教育理念落后
对于教育理念的把握偏颇是造成培养模式落后的首要因素,树立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模式的确立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2]受历史因素以及国情影响,我国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理念相较于国外表现出一定的滞后趋势: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被看作普通教育阶段淘汰的成绩不好、能力不强的学生,对他们心存偏见;过分重视学生技术层面的获得而忽视对于学生自身理想、道德、文化素养的关注;片面强调学校就业率而忽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等一系列落后的办学理念,限制了高职院校在新时期的发展与突破。办学思想及教育理念是办学定位、办学体制、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的决定性因素。由此看来,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仍有待扭转和改进。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大多内容的设置是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的课程设置难以适应现今社会的要求,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继续发展的障碍。由于人们对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理解不到位,职业教育课程实践进度缓慢,理论与实践无法紧密契合。[3]高职院校课程内容的设置与职业标准无法达到有效对接,学校课程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具备从事某一个或某一类职业的素养和能力;课程安排的内容与实际工作需要不相适应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专识课程,却忽视了通识知识的安排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是该阶段课程结构没有经过科学合理的安排和设置而显露出的弊端。
(四)缺乏实践教学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与普通学校的教育差异重点在于:高职院校在教学上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又因其所学专业的对应职业对这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求高,所以笔者认为现代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这些方面素质的培养。国家对于职业教育也提出了“培养能力本位、开展实践性教学”的一系列要求。而当今的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实践类的、综合素质类的教学安排不尽如人意,没有能够让学生得到充足的、适当的社会实践的机会,封闭办学、闭门造车,不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动向来调整学校的教学计划及安排,不能提供给学生实际的锻炼机会,这是当今高职院校存在的弊病。
二、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改进和完善的措施
(一)落实相关政策,改进办学模式
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培养目标向实践性、综合性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势必要从制度方面得到支持,才可以大跨步向前发展。首先,要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社会其他力量参与到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动中,就需要有政府在制度上的一些保护和吸引力。参与办学,企业必须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政府在政策上的扶持没有落实,企业就会备感压力,导致办学热情不高。其次,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和调整高职院校阶段的招生政策,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普遍低于普通高等教育阶段,所以在入学也就是招生时,需要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如可以适当调整政策,再加以大力宣传,扭转大众对于高职院校的偏见。除此之外,在出口处,也要对高职院校的毕业证书加以重视,在制度上予以承认,在企业招聘人员时给予正向引导,必要时可以提供政策支持。
(二)注重办学特色,调整课程结构
结合我国国情和目前高职院校的现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模式应该适应社会需求,以技术应用为重点,培养所对应的职业群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在当前就业的背景之下,以能力为本位确定高职院校课程模式,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1.专业建设
高职院校阶段现有的专业大多是在原有的学科体系之上建立的,或是直接参照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立的,但是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之间存在着就业和职业对口的差异性。现阶段的专业设置应该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随之调整,参照社会需求与办学定位,改变过去专业千篇一律的过度统一化,在普遍中寻求特色与专长,形成自身的办学优势与吸引力。 2.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应该突破现有的沿用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针对如课程实用性不强、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失衡、课程内容相对较陈旧、知识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使课程模式朝向更加新颖、灵活,课程内容更加具有实践性与实用性的方向发展。
首先,在课程的模式上,应该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多的空间与自由。教师可以在一定限度内适当设计与调整课程,使之与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所学课程,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将学习到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次,在课程内容上,更加重视课程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能够根据社会及市场的需求及时增删模块,以职业对于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为导向,以课程传授知识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为目标,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
(三)强化师资力量,增设就业指导
师资力量对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师资队伍建设,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5]教师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想要提高学生的质量,师资队伍的建设就必须受到重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阶段存在教师安排不合理,来源渠道较为单一,队伍不够稳定,师资再教育与培训力度不够大,对教师的评价不尽合理和不完善等问题。
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一要拓宽教师聘任渠道,积极引进及培养在教学方面以及实践方面都卓有建树的教师;二要注重与社会上的理论经验特别是实践经验较丰富的兼职教师合作,这样一来,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来自课堂上的间接经验也不再是单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会更加了解社会前沿资讯、职业最新动态。让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满足现代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锻炼和提升自我的平台和空间。
不仅如此,高职院校阶段应该愈加重视对于学生就业方面的引导与帮助。不可否认的是,高职院校的本质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那么学生的就业问题可以说是高职院校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必不可少,且务必注意方式方法。全面、多方位地了解市场需要,关注就业动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以及提高高职院校的就业率有重要意义。
(四)重视产教融合与产学结合
实行产教融合和产学结合是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遵循的方针与政策,也是高职院校发展必须迈出的步伐与前进的方向。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必不可缺,但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在校内有限的资源不能满足学生对于实践操作能力的需求情况下,产教融合和产学结合的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校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引进企业的管理者、技术人员、一线工人,采用学徒制对学生进行培养;或者与一些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仿真生产过程及关键环节,学习不仅仅围绕着课堂理论知识,拥有实践的体验及实习的经验会更有利于之后的就业或从业。
要真正落实产教融合与产学结合,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商议可行的方案、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专门性人才;学校的课程设置也要依据企业的生产特色与产品定位进行适当调整。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实际生产场地或共同建立的仿真生产场地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实践过程中,建立學校与企业、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机制,把企业的用人标准转化为学校对于学生的考核标准,提高学生的从业素质。
未来,在高职院校更加成熟、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要求我们不断审视和反思在职业技术教育阶段中逐渐显现的问题,并积极探讨解决方案。在社会对人才专业化程度和全面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和要求后,如何大力发展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进步需要的人才,如何立足于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国民人口素质,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解决和面对。
参考文献:
[1]魏岚.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模式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31):205-206.
[2]杨近、姚启和.高等职业教育概念的界定——兼谈高等教育类型的区分[J].教育与职业,2000(8).
[3]李慧丽. 我国高职院校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6.
[4]叶晓平. 高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5]盛姣.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J/OL].中国培训:1[2018-05-15]. https://doi.org/10.14149/j.cnki.ct.20170622.035.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