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发展目标,来华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这使得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暴露,这些问题影响了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质量,亟待提出解决方案。笔者以自身工作岗位所面对的留学生教育为例,对目前留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为相关管理与工作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问题与对策,同济大学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强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来华留学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教育部于2010年9月出台了《留学中国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吸引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根据《中国教育年鉴》的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已突破29万人。
笔者所处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长期与国际多所院校合作办学,来我院交流和学习的各类留学生数量众多,仅全日制本科留学生就有106人,在如此大规模的留学生中,难免出现生源杂、成绩差、难管理等问题,使得留学生管理成为难点。本文将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全日制本科留学生教育情况为样本,通过数据整理,与教师和学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留学生教育中现存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在各个工作层面与环节应采取的对策。
一、留学生基本情况与问题
(一)留学生数据统计
目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共有全日制在读本科生1301人,其中来华留学生有106人,占到学生总人数的8.1%。留学生人数逐年增长,由2008年的20人增长到2012年的38人。在106名来华留学生中,男生72名,女生34名,除10名城市規划专业和1名景观学专业学生以外,其余全部就读于建筑学专业。这些留学生分别来自36个不同国家,其中有74人来自亚洲,12人来自欧洲,11人来自非洲,5人来自北美洲,2人来自大洋洲,另外2人来自南美洲。
(二)留学生学习情况
为更全面的把握留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对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全日制本科留学生学籍与成绩情况进行了摸底,从他们的学籍变动、汉语言水平、平均绩点、不及格学分数、毕业情况等方面来分析和说明。
根据学校相关规定,当学生的不及格学分达到25分时,为保证其能继续跟读,必须编入下一个年级学习,经统计,整个学院因此原因编级的同学共有23人,而其中有10人为留学生。经统计,在读所有留学生已取得课程的平均绩点为3.03,为中等水平,此外还对留学生的汉语成绩进行了统计,平均绩点为3.82。留学生在读期间,往往有较多不及格课程,经统计,2008级、2009级和2010级留学生平均不及格学分分别为2.5、11.4、14.2分。
对于已经离校的留学生,笔者对他们的毕业情况进行了摸底,2011年和2012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共有全日制本科留学生毕业生24人,其中能够顺利在当年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学生有14人,另外8人为结业,2人为肄业,毕业率仅为58.3%,距离学院全日制本科生98.3%的毕业率还相差较远。
笔者在与教师与同学的座谈中还发现,留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同学也不能很好的融入班集体,与班上同学和班主任老师疏于联络,正常的教学通知无法顺利传达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情况的发生或因留学生自身汉语言能力障碍,或因留学生来华后文化认同感差,严重影响了留学生在华的学习生活。
二、留学生管理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前,各高校内部对留学生的管理主要采取“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模式。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不仅承担本院留学生的教学与管理,同时承担全校少数其他专业留学生的管理。这一管理模式将留学生教学、管理与服务集于一体,力求简化行政运作,具有任务明确、管理高效、资源集中、效益显著等特点。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来华求学的要求逐渐增加,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职能与高校内部原有的各职能部门,例如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保卫处、后勤等存在着重复和交叉,不利于留学生趋同管理,由此便影响了留学生教育的质量,浪费了优秀的教育资源。
2004年,同济大学对留学生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设立了留学生办公室(挂靠在外事办公室),专门负责留学生的行政管理,主要包括留学生的发展规划与招生、政策制定、监督实施、培训指导及相关协调等,并将留学生生活服务划归后勤。调整后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专门负责留学生的语言教育。如此将留学生教学与服务归于学校相关部门,教育模式与中国同学趋同,提高了对留学生教育的要求,为使得留学生教育质量与一流大学相匹配提供了保障。
这种以留学生办公室为行政管理核心的管理模式在学习和摸索中不断完善,但却仍然存在各块管理工作相对分散,各部门间职责分工不明确,缺乏沟通,出现了学院(系)以及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彼此推诿,对留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对留学生管理和服务不到位等情况。出现以上情况时,又没有有力的监管部门监督各项工作,导致留学生诸多工作拖拉延误,更加给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三、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总结前文,目前留学生教育与管理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留学生自身语言能力不高,学习自觉性不强;2、留学生来华后缺乏文化认同感,无法融入校园集体;3、留学生管理模式有待健全。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条对策与建议。
(一)设置招生门槛:(1)加强汉语言培训,将汉语言学习与专业知识相融合,有针对性的提高汉语言能力,对于汉语言能力不能够达到专业学习要求的学生不予录取;(2)加强对学校和专业的宣传与介绍,指导留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攻读的学科专业,由学院(系)对申请本学院各专业的学生进行入学资格审核;
(二)建立各级留学生管理委员会,学校层面由主管副校长牵头,由留办、外办、研究生院、教务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各学院(系)代表参加,学院层面由主管副院长牵头,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教师学生代表参与。各级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工作联络会,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沟通,产生问题解决办法,形成管理条例;
(三)建立更健全的趋同化管理方式。将趋同化管理理念深入到学校、学院、系等各级留学生工作层面,在入学教育、专业培养、学生思想工作等各个环节,都将留学生纳入其中。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留学生的特殊性,在各个工作层面制定出适合留学生的管理办法;
(四)多渠道为留学生创造学习氛围。由于文化差异,留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与专业老师、同学沟通差、学习积极性差、解决问题能力差等问题,因此,学校和学院(系)各相关职能部门应在工作方式、工作态度等方面积极帮助留学生解决以上问题,走出困境。同时,应鼓励和支持留学生群体的社团活动,帮助他们发展和建立志趣和爱好,有情感依托,找到归属感。
综上所述,虽是一流院校的留学生,却未必达到了一流院校的教育水平,在以留学生规模为判定高校国际化程度的标准之一时,切不可放松对留学生教育质量的把关,只有培养出真正高质量的留学生,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国际化,也才能不辜负高校教师和工作人员在各自岗位上常年的付出。
【参考文献】
1、浅析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与机制创新,冒大卫,思想教育研究,2011.1
2、 高校外国留学生管理体制探讨,潘慧斌,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1 陈燕,1977.1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硕士,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务科科长
2 冯昕,1982.10,同济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现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从事教学管理工作
【关键词】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问题与对策,同济大学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强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来华留学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教育部于2010年9月出台了《留学中国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吸引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根据《中国教育年鉴》的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已突破29万人。
笔者所处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长期与国际多所院校合作办学,来我院交流和学习的各类留学生数量众多,仅全日制本科留学生就有106人,在如此大规模的留学生中,难免出现生源杂、成绩差、难管理等问题,使得留学生管理成为难点。本文将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全日制本科留学生教育情况为样本,通过数据整理,与教师和学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留学生教育中现存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在各个工作层面与环节应采取的对策。
一、留学生基本情况与问题
(一)留学生数据统计
目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共有全日制在读本科生1301人,其中来华留学生有106人,占到学生总人数的8.1%。留学生人数逐年增长,由2008年的20人增长到2012年的38人。在106名来华留学生中,男生72名,女生34名,除10名城市規划专业和1名景观学专业学生以外,其余全部就读于建筑学专业。这些留学生分别来自36个不同国家,其中有74人来自亚洲,12人来自欧洲,11人来自非洲,5人来自北美洲,2人来自大洋洲,另外2人来自南美洲。
(二)留学生学习情况
为更全面的把握留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对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全日制本科留学生学籍与成绩情况进行了摸底,从他们的学籍变动、汉语言水平、平均绩点、不及格学分数、毕业情况等方面来分析和说明。
根据学校相关规定,当学生的不及格学分达到25分时,为保证其能继续跟读,必须编入下一个年级学习,经统计,整个学院因此原因编级的同学共有23人,而其中有10人为留学生。经统计,在读所有留学生已取得课程的平均绩点为3.03,为中等水平,此外还对留学生的汉语成绩进行了统计,平均绩点为3.82。留学生在读期间,往往有较多不及格课程,经统计,2008级、2009级和2010级留学生平均不及格学分分别为2.5、11.4、14.2分。
对于已经离校的留学生,笔者对他们的毕业情况进行了摸底,2011年和2012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共有全日制本科留学生毕业生24人,其中能够顺利在当年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学生有14人,另外8人为结业,2人为肄业,毕业率仅为58.3%,距离学院全日制本科生98.3%的毕业率还相差较远。
笔者在与教师与同学的座谈中还发现,留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同学也不能很好的融入班集体,与班上同学和班主任老师疏于联络,正常的教学通知无法顺利传达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情况的发生或因留学生自身汉语言能力障碍,或因留学生来华后文化认同感差,严重影响了留学生在华的学习生活。
二、留学生管理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前,各高校内部对留学生的管理主要采取“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模式。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不仅承担本院留学生的教学与管理,同时承担全校少数其他专业留学生的管理。这一管理模式将留学生教学、管理与服务集于一体,力求简化行政运作,具有任务明确、管理高效、资源集中、效益显著等特点。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来华求学的要求逐渐增加,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职能与高校内部原有的各职能部门,例如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保卫处、后勤等存在着重复和交叉,不利于留学生趋同管理,由此便影响了留学生教育的质量,浪费了优秀的教育资源。
2004年,同济大学对留学生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设立了留学生办公室(挂靠在外事办公室),专门负责留学生的行政管理,主要包括留学生的发展规划与招生、政策制定、监督实施、培训指导及相关协调等,并将留学生生活服务划归后勤。调整后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专门负责留学生的语言教育。如此将留学生教学与服务归于学校相关部门,教育模式与中国同学趋同,提高了对留学生教育的要求,为使得留学生教育质量与一流大学相匹配提供了保障。
这种以留学生办公室为行政管理核心的管理模式在学习和摸索中不断完善,但却仍然存在各块管理工作相对分散,各部门间职责分工不明确,缺乏沟通,出现了学院(系)以及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彼此推诿,对留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对留学生管理和服务不到位等情况。出现以上情况时,又没有有力的监管部门监督各项工作,导致留学生诸多工作拖拉延误,更加给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三、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总结前文,目前留学生教育与管理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留学生自身语言能力不高,学习自觉性不强;2、留学生来华后缺乏文化认同感,无法融入校园集体;3、留学生管理模式有待健全。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条对策与建议。
(一)设置招生门槛:(1)加强汉语言培训,将汉语言学习与专业知识相融合,有针对性的提高汉语言能力,对于汉语言能力不能够达到专业学习要求的学生不予录取;(2)加强对学校和专业的宣传与介绍,指导留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攻读的学科专业,由学院(系)对申请本学院各专业的学生进行入学资格审核;
(二)建立各级留学生管理委员会,学校层面由主管副校长牵头,由留办、外办、研究生院、教务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各学院(系)代表参加,学院层面由主管副院长牵头,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教师学生代表参与。各级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工作联络会,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沟通,产生问题解决办法,形成管理条例;
(三)建立更健全的趋同化管理方式。将趋同化管理理念深入到学校、学院、系等各级留学生工作层面,在入学教育、专业培养、学生思想工作等各个环节,都将留学生纳入其中。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留学生的特殊性,在各个工作层面制定出适合留学生的管理办法;
(四)多渠道为留学生创造学习氛围。由于文化差异,留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与专业老师、同学沟通差、学习积极性差、解决问题能力差等问题,因此,学校和学院(系)各相关职能部门应在工作方式、工作态度等方面积极帮助留学生解决以上问题,走出困境。同时,应鼓励和支持留学生群体的社团活动,帮助他们发展和建立志趣和爱好,有情感依托,找到归属感。
综上所述,虽是一流院校的留学生,却未必达到了一流院校的教育水平,在以留学生规模为判定高校国际化程度的标准之一时,切不可放松对留学生教育质量的把关,只有培养出真正高质量的留学生,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国际化,也才能不辜负高校教师和工作人员在各自岗位上常年的付出。
【参考文献】
1、浅析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与机制创新,冒大卫,思想教育研究,2011.1
2、 高校外国留学生管理体制探讨,潘慧斌,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1 陈燕,1977.1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硕士,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务科科长
2 冯昕,1982.10,同济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现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从事教学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