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源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剖析其不同的自然观、世界观,寻求不同意识形态的表征语言。
关键词 /中西文化 东方 西方 中国 对比研究 自然观
西人崇拜自然,摹仿自然;国人亲近自然,融入自然。西人征服自然,为己所用;国人顺应自然,乐天知命。西人毕肖自然,赋予神性;国人体味自然,涵养人性。
一、 中西文化比较
东西方文化从思想根源到意识形态,存在着很大区别。
对待自然
中:有生命的 热爱赞美 顺从软弱
西:无生命的 厌烦敌视 抗争强势
易卜辞说“天地之大德曰”,视自然为有生命的机体,而生命都体现出曲线式的律动,不是冷冰冰的几何形的点、线、面、体,而是高级的生命活动——感情,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清,水之美者”;“情,心之美者”;“晴,日之美者”。情的本质——关心、顾念、珍惜。中国人对自然是热爱与赞美的,但同时也又软弱顺从的一面。
西方视自然为无生命的物质,在中世纪之前,基督教是禁止游山玩水的,他们更多看到的是自然狂暴、危险的一面,“他们对于野蛮感到厌烦了,正如我们对文明感到厌烦一样”(《比利牛斯山游记》)。对自然,西方文化是敌视与反抗的。 “不许自然有自由,一切都矫揉造作……人对无生命的东西毫无兴趣:不承认它们有灵魂和它们自己的美,只把它们当作仆从;或是活动的背景……树木、水、自然风光,失去它们的野性、拘束和荒僻的外貌” 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这样评价西方人的自然观。
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
诺亚方舟:激进、跃动、分析、躁动和遐思、阳刚之美、一分为二,同中求异。
大禹治水:稳健、娴静、综合、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阴柔之美、合二为一,异中求同。
诺亚方舟和大禹治水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核心——激进和稳健、跃动和娴静、分析和综合的差异。面对人类的“罪恶”,上帝采取的方式是毁灭人类。这种突破原有平衡取得新的跃进和突变,是西方文化的突出特征。因而在哲学上表现为充满躁动和遐思,在文学上对骑士精神进行歌颂,在艺术上张扬运动精神和阳刚之美。而在思维方式上则表现为片面的掘进,用哲学家的语言就是一分为二,同中求异。而与此相反,面对洪水之灾,中国的古先帝们前仆后继,大禹终于在“堵”和“疏”的矛盾思索中找到了治水方针,并综合运用当时各种原始的知识和技能而治水成功。这凝聚了东方文化典型的思维特征为综合,积淀了东方文化的核心为稳健和娴静,用哲学家的语言就是合二为一,异中求同。
从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的故事引申到中西世界观的差异上,从表面上看形成了西方疏散人、东方疏导水的治水思想上的差异,而从深层次看则体现了西方文化讲究天赋人权,强调个体本位,张扬主体性,而东方文化更强调礼治,讲集体本位和人伦责任的差异。
西方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从古希腊文化的民主思想,到文艺复兴发展到极致,色彩浓重地描述着追求独立人格、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主义的画面。这一方面促使西方文化异军突起,人才辈出,成绩卓著;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意识形态的混乱,个人主义的无限膨胀,形成了自我表现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中国自省、自律,从集体本位主义出发的礼治思想和重义轻利的文化观,形成了中国人谦和、礼让、重社会责任的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此外,西方重横向夫妻关系,东方重纵向血缘相承,也反映了东西方封闭與开放的思想文化特征。
二、中西文化寻旨
试图通过东西方文化差异,探究其表征语言的不同。
现实与彼岸
孔子对鬼神之事不感兴趣,“子不语怪力乱神”之事,“六合之外,存而不论”。论鬼神的目的是为了起到教化人从善的,以现实的行为准则,从善、积德,方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一种协调的现实精神。西方文化主要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它是一种超越的浪漫精神。它不断地超越现实,对六合之外的彼岸更为关注。
人文主义与神本主义
中国人特别是儒家的知识分子对外在的宗教逐渐淡漠,他们更多是注重自己内心的道德自觉,而不是外在的上帝决定论。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更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而不是神本主义。西方的宗教传统,使神本主义倾向在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
内敛于外张
中国文化强调一切从内心做起,“内盛外王,成己成物 ”。西方文化强调一切由外在的上帝决定即上帝决定论。中世纪有一句名言:没有任何一只麻雀从树上掉下来,不是出于上帝的特殊意志。西方文化通过希腊文化、到罗马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是一个超越与外张的过程,是一部侵略与战争的历史。
?智与情
“西方文化重智,东方文化惟情。前者易知,后者难察。”
西方一切学说之母胎始于哲学,而对哲学的定义就是爱智慧的学问。西方重智,故有近代科学之发达,物质世界之开发,现代化社会之建立。西方哲学对人类精神的讨论,也多以理智为结论。
而东方文化重情。魏晋人说“圣人无情,下等人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从南亚天竺到中土华夏,再到东土扶桑,在精神世界中都珍重一个情字。
东方宗法,地域社会,乃重一情。西方城邦,自由国家,乃重一智。西方人惟智。但他们也陷入了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东方惟情。但惟情也造成了解也解不开的裙带关系。西方人征服自然也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但是现代化的光辉毕竟出现在西方,有差异方有和同。
体认与逻辑
概言之,中国思想领会世界是重体认(或曰体证、感应),西方思想领会世界是重思辨(或曰重逻辑、论证……)《周易·系辞》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这个“感”字最要紧。“感”即感应。西方思想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之后,逻辑主义压倒一切。在逻辑主义思路下,感应失去了地位。感应被贬低为“感性”,在得到知识的问题中,是遮蔽理性,导致认识错误的原因;在宗教和道德方面,是引人犯罪的原因;哲学只崇尚理性。亚里士多德在探讨事物第一原因的过程中,创造出纯粹形式和纯粹质料的学说。 整体与中心
东方文化强调整体,庄子所谓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以及「道通为一」的说法,形成明确的整体论观点。在中国哲学中,无论儒家或道家,都主张在自然之中弥漫着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人应从中汲取以为自己创造活动的根源,这就是从整体论而引发的有机论的概念。在如此的自然观之下,人的创作须讲究「生意盎然」,旨在结合天地之间创造不息的生命。
西方文化和意识的核心——西方中心主义的先验性、独断性和霸权性。正如斯宾格勒在考察西方浮士德精神和进化主义时所说的,“这种进化完全是浮士德式的,他展现了我们的意志和目的感……”,这些意志和目的感在浮士德精神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成了我们世界表象的先验形式,而不是世界表象中已发生的一个原则。”这正是西方文化自我中心性的体现。
动与静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这一描述恰好有如中西文化的动静之别。
我国文化偏重于“求静”,“我国传统园林用水,以静为主,清·许周生筑园杭州,名“鉴止水斋”,命意在此,原出我国哲学思想,体现静以悟动之辩证观点。” 相对于西方园林丰富充沛的表现,中国造园家追求的是返朴归真、淡中求趣以及“山池天然,丹青淡剥,反觉逸趣横生”(童寯《江南园林志》)
相对于我国“求静”、“淡中求趣”的文化,西方文化是一种强烈的求动、求变的文化,同时也体现了西方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態度与灵活多变的思维模式。
对于自然,中国与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自然观映示着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
异。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深入探源分析及对比研究,试图寻求东西方不同意识形态的表征语言。
参考文献:
著作:
《西方的没落》斯宾格勒(德)
《中西文化比较》徐行言
《人间词话 》王国维
《当代自然辩证法》曾国屏
文章:
《现代中国“哲学”的困窘:西方强势话语阴影之下的“文化纠缠”》 黄玉顺
《中西自然觀的哲學省思-兼論科技所需的人文精神》沈清松
《中西文化的相遇与冲突》何怀宏
《从教堂到孔子的礼乐之道》
《中国人的自然观》梁一儒
《西方历史哲学眼中的中西文明观》任毅
《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下的科学世界观》 周民锋
《中西文化论争终结的内涵和意义》袁伟时
《从大禹治水到诺亚方舟》张艳萍
关键词 /中西文化 东方 西方 中国 对比研究 自然观
西人崇拜自然,摹仿自然;国人亲近自然,融入自然。西人征服自然,为己所用;国人顺应自然,乐天知命。西人毕肖自然,赋予神性;国人体味自然,涵养人性。
一、 中西文化比较
东西方文化从思想根源到意识形态,存在着很大区别。
对待自然
中:有生命的 热爱赞美 顺从软弱
西:无生命的 厌烦敌视 抗争强势
易卜辞说“天地之大德曰”,视自然为有生命的机体,而生命都体现出曲线式的律动,不是冷冰冰的几何形的点、线、面、体,而是高级的生命活动——感情,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清,水之美者”;“情,心之美者”;“晴,日之美者”。情的本质——关心、顾念、珍惜。中国人对自然是热爱与赞美的,但同时也又软弱顺从的一面。
西方视自然为无生命的物质,在中世纪之前,基督教是禁止游山玩水的,他们更多看到的是自然狂暴、危险的一面,“他们对于野蛮感到厌烦了,正如我们对文明感到厌烦一样”(《比利牛斯山游记》)。对自然,西方文化是敌视与反抗的。 “不许自然有自由,一切都矫揉造作……人对无生命的东西毫无兴趣:不承认它们有灵魂和它们自己的美,只把它们当作仆从;或是活动的背景……树木、水、自然风光,失去它们的野性、拘束和荒僻的外貌” 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这样评价西方人的自然观。
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
诺亚方舟:激进、跃动、分析、躁动和遐思、阳刚之美、一分为二,同中求异。
大禹治水:稳健、娴静、综合、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阴柔之美、合二为一,异中求同。
诺亚方舟和大禹治水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核心——激进和稳健、跃动和娴静、分析和综合的差异。面对人类的“罪恶”,上帝采取的方式是毁灭人类。这种突破原有平衡取得新的跃进和突变,是西方文化的突出特征。因而在哲学上表现为充满躁动和遐思,在文学上对骑士精神进行歌颂,在艺术上张扬运动精神和阳刚之美。而在思维方式上则表现为片面的掘进,用哲学家的语言就是一分为二,同中求异。而与此相反,面对洪水之灾,中国的古先帝们前仆后继,大禹终于在“堵”和“疏”的矛盾思索中找到了治水方针,并综合运用当时各种原始的知识和技能而治水成功。这凝聚了东方文化典型的思维特征为综合,积淀了东方文化的核心为稳健和娴静,用哲学家的语言就是合二为一,异中求同。
从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的故事引申到中西世界观的差异上,从表面上看形成了西方疏散人、东方疏导水的治水思想上的差异,而从深层次看则体现了西方文化讲究天赋人权,强调个体本位,张扬主体性,而东方文化更强调礼治,讲集体本位和人伦责任的差异。
西方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从古希腊文化的民主思想,到文艺复兴发展到极致,色彩浓重地描述着追求独立人格、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主义的画面。这一方面促使西方文化异军突起,人才辈出,成绩卓著;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意识形态的混乱,个人主义的无限膨胀,形成了自我表现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中国自省、自律,从集体本位主义出发的礼治思想和重义轻利的文化观,形成了中国人谦和、礼让、重社会责任的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此外,西方重横向夫妻关系,东方重纵向血缘相承,也反映了东西方封闭與开放的思想文化特征。
二、中西文化寻旨
试图通过东西方文化差异,探究其表征语言的不同。
现实与彼岸
孔子对鬼神之事不感兴趣,“子不语怪力乱神”之事,“六合之外,存而不论”。论鬼神的目的是为了起到教化人从善的,以现实的行为准则,从善、积德,方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一种协调的现实精神。西方文化主要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它是一种超越的浪漫精神。它不断地超越现实,对六合之外的彼岸更为关注。
人文主义与神本主义
中国人特别是儒家的知识分子对外在的宗教逐渐淡漠,他们更多是注重自己内心的道德自觉,而不是外在的上帝决定论。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更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而不是神本主义。西方的宗教传统,使神本主义倾向在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
内敛于外张
中国文化强调一切从内心做起,“内盛外王,成己成物 ”。西方文化强调一切由外在的上帝决定即上帝决定论。中世纪有一句名言:没有任何一只麻雀从树上掉下来,不是出于上帝的特殊意志。西方文化通过希腊文化、到罗马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是一个超越与外张的过程,是一部侵略与战争的历史。
?智与情
“西方文化重智,东方文化惟情。前者易知,后者难察。”
西方一切学说之母胎始于哲学,而对哲学的定义就是爱智慧的学问。西方重智,故有近代科学之发达,物质世界之开发,现代化社会之建立。西方哲学对人类精神的讨论,也多以理智为结论。
而东方文化重情。魏晋人说“圣人无情,下等人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从南亚天竺到中土华夏,再到东土扶桑,在精神世界中都珍重一个情字。
东方宗法,地域社会,乃重一情。西方城邦,自由国家,乃重一智。西方人惟智。但他们也陷入了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东方惟情。但惟情也造成了解也解不开的裙带关系。西方人征服自然也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但是现代化的光辉毕竟出现在西方,有差异方有和同。
体认与逻辑
概言之,中国思想领会世界是重体认(或曰体证、感应),西方思想领会世界是重思辨(或曰重逻辑、论证……)《周易·系辞》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这个“感”字最要紧。“感”即感应。西方思想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之后,逻辑主义压倒一切。在逻辑主义思路下,感应失去了地位。感应被贬低为“感性”,在得到知识的问题中,是遮蔽理性,导致认识错误的原因;在宗教和道德方面,是引人犯罪的原因;哲学只崇尚理性。亚里士多德在探讨事物第一原因的过程中,创造出纯粹形式和纯粹质料的学说。 整体与中心
东方文化强调整体,庄子所谓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以及「道通为一」的说法,形成明确的整体论观点。在中国哲学中,无论儒家或道家,都主张在自然之中弥漫着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人应从中汲取以为自己创造活动的根源,这就是从整体论而引发的有机论的概念。在如此的自然观之下,人的创作须讲究「生意盎然」,旨在结合天地之间创造不息的生命。
西方文化和意识的核心——西方中心主义的先验性、独断性和霸权性。正如斯宾格勒在考察西方浮士德精神和进化主义时所说的,“这种进化完全是浮士德式的,他展现了我们的意志和目的感……”,这些意志和目的感在浮士德精神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成了我们世界表象的先验形式,而不是世界表象中已发生的一个原则。”这正是西方文化自我中心性的体现。
动与静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这一描述恰好有如中西文化的动静之别。
我国文化偏重于“求静”,“我国传统园林用水,以静为主,清·许周生筑园杭州,名“鉴止水斋”,命意在此,原出我国哲学思想,体现静以悟动之辩证观点。” 相对于西方园林丰富充沛的表现,中国造园家追求的是返朴归真、淡中求趣以及“山池天然,丹青淡剥,反觉逸趣横生”(童寯《江南园林志》)
相对于我国“求静”、“淡中求趣”的文化,西方文化是一种强烈的求动、求变的文化,同时也体现了西方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態度与灵活多变的思维模式。
对于自然,中国与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自然观映示着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
异。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深入探源分析及对比研究,试图寻求东西方不同意识形态的表征语言。
参考文献:
著作:
《西方的没落》斯宾格勒(德)
《中西文化比较》徐行言
《人间词话 》王国维
《当代自然辩证法》曾国屏
文章:
《现代中国“哲学”的困窘:西方强势话语阴影之下的“文化纠缠”》 黄玉顺
《中西自然觀的哲學省思-兼論科技所需的人文精神》沈清松
《中西文化的相遇与冲突》何怀宏
《从教堂到孔子的礼乐之道》
《中国人的自然观》梁一儒
《西方历史哲学眼中的中西文明观》任毅
《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下的科学世界观》 周民锋
《中西文化论争终结的内涵和意义》袁伟时
《从大禹治水到诺亚方舟》张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