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名言对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阐述得十分明确,十分深刻,有利说明了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语文课堂上,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苏霍姆林斯基在《兴趣的秘密何在》一文中这样写到:“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正因为这样,所以我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大胆质疑,并抓住学生疑难之处点拨、诱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尽可能从多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读中得趣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最好方法,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于是我给学生安排充分的朗读时间,以读为本,把读的训练贯穿教学全过程,学生经历由“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朗读能力得到培养,课文中所蕴涵的情感得到更深感悟的同时,诱发了学生兴趣。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课文的主人公对着小葫芦说:“长吧,长吧,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在朗读这句话时我故意用了夸张的声调,突出主人公想得到葫芦的心理。“在体育课赛场上,有的同学可能在想,跑吧,跑吧,跑得快过火车才好呢!”经我这么一“激”,同学们都笑了,马上听见有的同学说道:“游吧,游吧,游过小鱼才好呢!”“太好了,你的确比小鱼‘游’得快,这么好的句子就从你的脑袋中‘游’了出来了!”经我这么一鼓励,同学们可有兴趣了,你听:“唱吧,唱吧,唱得胜过小百灵才好呢!”这样,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提高了朗读能力。
2.以说激趣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理解阅读材料的能力,部分地依赖于他'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口头语言训练,从口头语言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并且进行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想在课堂上产生一种生动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必须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教学中教师适当少讲、少做、少说,而是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设计有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说话表现的机会。采用评议、交流、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说话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如教学《要下雨了》一课时,燕子回答小白兔为什么低飞的话有三句,第一句是“要下雨了”,学生不难理解,而第二、三句话“空气很潮湿,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飞不高,我正忙着捉虫子呢。”这第二句话对低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质疑的办法,扫除学生理解的障碍,我问学生:“这第二句中有不理解的词吗?”学生提出“潮湿”是什么意思,老师引导学生“你都知道什么时候空气很潮湿,空气潮湿时你有什么感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有的学生提出“忙着”是什么意思,我引导学生把词放到句子中,再读读句子,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这样师生共同探讨,以此发展思维,探求新知,培养了学习兴趣。
3.绘画引趣
低年级小学生正处于由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他们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他们容易感觉具体形象的事物,喜爱图文并茂的课文。图画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表象,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把课文中一幅幅精美的插图制作成动态的画面,使课文中的插图随着课文内容变成动态的过程,以此强化感知,感受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美,语言文字美,发展思维想象能力,使语文教学不再感到枯燥。有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我还让学生自己根据教材内容绘图。如教学《回声》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两步画出水波荡去又荡回的波纹,帮助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表演生趣
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如手势、动作、表演、录像等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乐于接受。
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读、说、画、演”等几种手段应交替运用,并很好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秋天》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落了下来,小鱼游过去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作运动场。”课文表现了欢快的小动物给枯黄的秋天增添了无限生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我让学生通过读全文后,说出文中都写了哪些秋天的景色,并把它们画到了黑板上。这时,我留了个伏笔——池塘的小鱼没藏在落叶底下。在朗读“黄叶落到水里”的景色时,我先让学生当小鱼,表演小鱼藏在落叶下面的情景,感受小鱼的调皮、有趣。然后随着学生朗读这一描写的句子,让句子中的“藏”字躲在黄叶下面,把“伞”字变成一把形象、直观的小花伞,使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趣,最后再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在读出自己的情感以后,让学生再看看板画,发现了什么?紧扣一个“藏”字,在读说画演中体会了情趣,同时,使学生们很有兴趣地学懂了这篇课文。
激发学生学习的语文兴趣有很多方法,但说到底,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使这个学科让学生深切地感到值得学习,非学不可。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不断获得营养价值很高的养料,他们就会欢快地迷恋这个学科,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收稿日期:2007-12-29
1.读中得趣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最好方法,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于是我给学生安排充分的朗读时间,以读为本,把读的训练贯穿教学全过程,学生经历由“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朗读能力得到培养,课文中所蕴涵的情感得到更深感悟的同时,诱发了学生兴趣。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课文的主人公对着小葫芦说:“长吧,长吧,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在朗读这句话时我故意用了夸张的声调,突出主人公想得到葫芦的心理。“在体育课赛场上,有的同学可能在想,跑吧,跑吧,跑得快过火车才好呢!”经我这么一“激”,同学们都笑了,马上听见有的同学说道:“游吧,游吧,游过小鱼才好呢!”“太好了,你的确比小鱼‘游’得快,这么好的句子就从你的脑袋中‘游’了出来了!”经我这么一鼓励,同学们可有兴趣了,你听:“唱吧,唱吧,唱得胜过小百灵才好呢!”这样,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提高了朗读能力。
2.以说激趣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理解阅读材料的能力,部分地依赖于他'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口头语言训练,从口头语言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并且进行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想在课堂上产生一种生动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必须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教学中教师适当少讲、少做、少说,而是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设计有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说话表现的机会。采用评议、交流、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说话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如教学《要下雨了》一课时,燕子回答小白兔为什么低飞的话有三句,第一句是“要下雨了”,学生不难理解,而第二、三句话“空气很潮湿,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飞不高,我正忙着捉虫子呢。”这第二句话对低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质疑的办法,扫除学生理解的障碍,我问学生:“这第二句中有不理解的词吗?”学生提出“潮湿”是什么意思,老师引导学生“你都知道什么时候空气很潮湿,空气潮湿时你有什么感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有的学生提出“忙着”是什么意思,我引导学生把词放到句子中,再读读句子,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这样师生共同探讨,以此发展思维,探求新知,培养了学习兴趣。
3.绘画引趣
低年级小学生正处于由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他们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他们容易感觉具体形象的事物,喜爱图文并茂的课文。图画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表象,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把课文中一幅幅精美的插图制作成动态的画面,使课文中的插图随着课文内容变成动态的过程,以此强化感知,感受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美,语言文字美,发展思维想象能力,使语文教学不再感到枯燥。有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我还让学生自己根据教材内容绘图。如教学《回声》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两步画出水波荡去又荡回的波纹,帮助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表演生趣
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如手势、动作、表演、录像等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乐于接受。
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读、说、画、演”等几种手段应交替运用,并很好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秋天》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落了下来,小鱼游过去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作运动场。”课文表现了欢快的小动物给枯黄的秋天增添了无限生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我让学生通过读全文后,说出文中都写了哪些秋天的景色,并把它们画到了黑板上。这时,我留了个伏笔——池塘的小鱼没藏在落叶底下。在朗读“黄叶落到水里”的景色时,我先让学生当小鱼,表演小鱼藏在落叶下面的情景,感受小鱼的调皮、有趣。然后随着学生朗读这一描写的句子,让句子中的“藏”字躲在黄叶下面,把“伞”字变成一把形象、直观的小花伞,使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趣,最后再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在读出自己的情感以后,让学生再看看板画,发现了什么?紧扣一个“藏”字,在读说画演中体会了情趣,同时,使学生们很有兴趣地学懂了这篇课文。
激发学生学习的语文兴趣有很多方法,但说到底,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使这个学科让学生深切地感到值得学习,非学不可。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不断获得营养价值很高的养料,他们就会欢快地迷恋这个学科,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收稿日期:2007-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