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著名诗人高治军先生的诗集《诗颂中原》近日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作为敬重他的诗友,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作为一个河南人,也为有人写出了这样一本熔历史文化于一炉、集山水名胜于一书、聚典故民俗于一卷、汇人物风情于一册的诗集而庆幸,真有一种“填补空白”“蓝图变现”的感觉。
众所周知,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万里江山秀如图画,千古名人灿若群星。试图用诗歌的形式全面展现这无比厚重又深不可测的中原大地,本身就算得上一个宏大的构想、了不起的决策。出于对家乡的真情挚爱,出于长期的创作积累,出于文人的社会责任,出于诗人压抑不住的激情,历时数年,作者把理想变成了现实,完成了一项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开创了一个用当代诗歌集中记录河南历史、展现中原文化、歌颂中州风物的新篇章。
《诗颂中原》全书共分为“屐痕处处中原行”“时空穿越圣贤影”“题壁中原千秋景”“云山烟水中原情”和“花径撷英中原梦”等5个部分,收录诗作260首。《郑州吟》《开封梦》《洛阳行》《安阳歌》等记录了古城的历史,描绘出今日的新貌;黄帝轩辕、老子和庄子、杜甫和韩愈等先贤与文豪在诗中羽化登仙、款款走来;少林寺、禹王台、函谷关、风穴寺在久经唐风宋雨之后,被作者从历史的深处打捞出来,以诗人特有的慧眼赋予其新的张力与内涵。诗人夏登白云山,春钓雁鸣湖,浴温泉窗外大雨,走官渡四野覆雪,既有“江山扶绣户,日月近雕梁”之豪迈,也有“试马迎头翠,过花满手香”之春情;既有“漏尽钟声动,星稀鹤梦残”之空灵,也有“雁引愁心去,山衔明月来”之意境。作者写洛阳牡丹、开封菊花,赞禹州钧瓷,叹朱仙镇年画;诗人听《莺声》、闻《槐香》,赏《郑东夜景》、沐《金水秋风》,与自然打成一片,忘我地沉醉在桑梓的怀抱里。
别林斯基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古人云,“诗缘情而绮靡”(陆机)、“诗者,吟咏性情也”(严羽)、“诗之为道,从性情而出”(黄宗羲),都是在讲一个“情”字。与诗人一贯的诗风相同,“掏心”“倾情”是《诗颂中原》最大的特点。无论是对历史、山川的追述与歌咏,还是对季节、草木的感怀与心动,作者都是以情开路、以情注物,言为心声,可谓“无感不动笔,有情写不停”。在《洛阳行》中作者写道:“华夏文明根何栽?河图洛书之中来。天下兴亡哪里觅?请君只看洛阳地……圣贤先哲灿星河,千秋万代永诉说。大河滔滔东流去,欲说洛阳已无语。只闻远山有一言(即“上有天堂、下有北邙”),魂归北邙还故园。”洛阳是作者的故乡,赤子心、故乡情到了“已无语”的程度,连落叶也要归根,实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潜《归田园居》)之感,读来令人动容。《伊水》是一首四言新古:“伊水奇兮,源自山央。伊水潺兮,汇入我乡。伊水远兮,悠悠古长。伊尹生兮,深山凤凰。伊阙开兮,龙门之旁。石窟成兮,举世无双。伊水秀兮,乐天诗香。伊水丽兮,多出佳娘。伊水伊人,在水一方。伊水涟兮,清波微漾。”全诗词秀调雅,字古情长,摇曳出伊人的碎步,荡漾起诗经的芬芳。“意神无所归,心骛雁鸣飞。秋水醉煞人,直想带家回。”(《心飞》)要把秋水“据为己有”的冲动,非情浓诗人莫能言也。宋代诗人陈师道评陶渊明曰:“渊明不为诗,自写其胸中之妙尔。”学贯中西的大家叶嘉莹认为:“诗歌原始的动力是心中兴发感动的力量,最好的传达方式不是写得多美、写得多艰深或写得多通俗,而是说这种传达的方式要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内心那兴发感动的生命的活动。”“直想带回家”便写出了这种“妙”、这份“感动”、这份“情”。
质朴与纯净是笔者读《诗颂中原》的第二个感觉。就像性格决定命运一样,朴实的性情也左右着诗人纯朴的文风: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不炫耀技巧,不为工而工,直抒胸中臆,为不形式拘。作为国际中华诗词总会副会长、中国汉诗协会河南分会副会长、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高治军先生古诗文基础深厚,音韵掌握娴熟,已出版诗集8部,却始终保持一颗淳朴的心。无论在诗友平日的唱和中,还是在他的诗歌研讨会上,诗人都多次表示,写诗不会因文害意,不愿因韵误情。或许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的诗总是似天赖,发于自然;如清泉出山,一路流畅前行。他写《桂香》:“花都温泉天公开,静卧雅室听天籁。夜半缘何披衣起,为有桂香入帘来。”他写《蒹葭》:“蒹葭苍苍,绿水漾漾。所谓青女,竟往何方。蒹葭苍苍,杨叶黄黄,所谓青女,将欲远徜……”简洁里蕴蓄着丰满,朴素中包含着纯真,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自然古朴,清澈简远、恬静安详。写焦裕禄“正月十六兰考行,天冷不觉因诚恭”,写常香玉“十岁登台拔萃出,冯夷鸣鼓河神音”,三言两语便活现出人像。有时,作者甚至直接用口语入诗,用“忽而软风吹绿水,岸湖上下摇柳树”来表现柳映湖中的倒影,用“遍地寻春不知处,春在树上已安家”来写寻春的妙处。写洛宁“有山皆入画,无水不文章”,读来浅显易懂又朗朗上口;而“两盆牡丹伴新年,也无缺来也无憾”(《牡丹》)、“此生唯为悦人目,仙客如何不来赏”(《仙客来》),质朴中又蕴涵着哲理。
诗与美是一对孪生姊妹。“诗揭开帷幕,露出世界所隐藏的美。”(雪莱《诗辨》)在《诗颂中原》中,诗人总是在寻找美、发现美、表达美、享受美。无论是对圣贤先哲的追思,还是对历史遗存的探寻;无论是对浩瀚宇宙的俯仰观照,还是对空山林溪的状物临摹,大至松风明月、天光云影,小到夕阳打照的一抹余晖、寒潭渐合的几丝波纹,诗人都在观察与发掘、体验与思考、赞美与歌唱。正如泰戈尔所言:“当文学的魔棒一触到细小的生命——一朵野花或一片绿叶时,其强烈的光亮便让帝王们黯然失色。”读高治军的诗作,不但可以体验到美的意象、美的诗境,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因善而生的美的境界与理想;不但可以欣赏到美的语言、美的音韵,还能触摸到诗人求美、唯美的心律。雁鸣湖位于郑州东郊的中牟县,属黄河湿地的一部分,是个半人工半野生的苇塘与沙湖风景区,作者对此情有独钟,多次前往,以“闻鸡踏露起,戴月不忍归”的深情留下数十篇佳作,大都美不胜收。其中,或有独辟蹊径的构思,或有引人沉醉的意境;或大气直吐,或婉转传情;或梦幻,或纯真。当你在诗歌的行距间行走、株距里流连,当你读到“东风软”“不记年”等字眼儿时,不禁为之心动,出声叫绝。
高治军毕业于兰州大学经济系,后在武汉大学获得EMBA硕士学位。他在军队当过文化教员,在党校做过教师,在杂志社干过编辑,在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组织干部处从事过组织工作。他研究历史、常读哲学、爱好文学、懂得教育,作为一个文化事业单位的经营者,现领导着一个有600余人的教育报刊团队。丰富的人生经历、深厚的道德学养、不断的读书和思考、勤奋的写作与实践,都为《诗颂中原》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使他能站到一定的高度,用诗笔对中原的历史文化、事物风情做一个全景式的扫描、史诗般的记载。
诗品即人品。这让我想起明朝学者沈承的那句话:“立身无傲骨者,笔下必无飞才;胸中具素心者,舌端斯有惊语。”(《晚明小品文库·沈君烈传》)“傲骨”“素心”俱备,乃成就了作者的才情与作品。作为不可多得的新古体诗集,《诗颂中原》受到业内外人士的普遍好评,有人说它是“一本歌颂中原热土的厚重诗作”“一部大河文化的史诗”,有人甚至敏锐地嗅出了它对于促进河南旅游业发展的商机。作为立足乡情、唱出乡音的适合大众阅读的诗作,《诗颂中原》目前已入选河南省“农家书屋”图书,第一次印刷就达3万册。
2011年5月18日于郑州三轩书屋
责编:路 童
众所周知,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万里江山秀如图画,千古名人灿若群星。试图用诗歌的形式全面展现这无比厚重又深不可测的中原大地,本身就算得上一个宏大的构想、了不起的决策。出于对家乡的真情挚爱,出于长期的创作积累,出于文人的社会责任,出于诗人压抑不住的激情,历时数年,作者把理想变成了现实,完成了一项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开创了一个用当代诗歌集中记录河南历史、展现中原文化、歌颂中州风物的新篇章。
《诗颂中原》全书共分为“屐痕处处中原行”“时空穿越圣贤影”“题壁中原千秋景”“云山烟水中原情”和“花径撷英中原梦”等5个部分,收录诗作260首。《郑州吟》《开封梦》《洛阳行》《安阳歌》等记录了古城的历史,描绘出今日的新貌;黄帝轩辕、老子和庄子、杜甫和韩愈等先贤与文豪在诗中羽化登仙、款款走来;少林寺、禹王台、函谷关、风穴寺在久经唐风宋雨之后,被作者从历史的深处打捞出来,以诗人特有的慧眼赋予其新的张力与内涵。诗人夏登白云山,春钓雁鸣湖,浴温泉窗外大雨,走官渡四野覆雪,既有“江山扶绣户,日月近雕梁”之豪迈,也有“试马迎头翠,过花满手香”之春情;既有“漏尽钟声动,星稀鹤梦残”之空灵,也有“雁引愁心去,山衔明月来”之意境。作者写洛阳牡丹、开封菊花,赞禹州钧瓷,叹朱仙镇年画;诗人听《莺声》、闻《槐香》,赏《郑东夜景》、沐《金水秋风》,与自然打成一片,忘我地沉醉在桑梓的怀抱里。
别林斯基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古人云,“诗缘情而绮靡”(陆机)、“诗者,吟咏性情也”(严羽)、“诗之为道,从性情而出”(黄宗羲),都是在讲一个“情”字。与诗人一贯的诗风相同,“掏心”“倾情”是《诗颂中原》最大的特点。无论是对历史、山川的追述与歌咏,还是对季节、草木的感怀与心动,作者都是以情开路、以情注物,言为心声,可谓“无感不动笔,有情写不停”。在《洛阳行》中作者写道:“华夏文明根何栽?河图洛书之中来。天下兴亡哪里觅?请君只看洛阳地……圣贤先哲灿星河,千秋万代永诉说。大河滔滔东流去,欲说洛阳已无语。只闻远山有一言(即“上有天堂、下有北邙”),魂归北邙还故园。”洛阳是作者的故乡,赤子心、故乡情到了“已无语”的程度,连落叶也要归根,实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潜《归田园居》)之感,读来令人动容。《伊水》是一首四言新古:“伊水奇兮,源自山央。伊水潺兮,汇入我乡。伊水远兮,悠悠古长。伊尹生兮,深山凤凰。伊阙开兮,龙门之旁。石窟成兮,举世无双。伊水秀兮,乐天诗香。伊水丽兮,多出佳娘。伊水伊人,在水一方。伊水涟兮,清波微漾。”全诗词秀调雅,字古情长,摇曳出伊人的碎步,荡漾起诗经的芬芳。“意神无所归,心骛雁鸣飞。秋水醉煞人,直想带家回。”(《心飞》)要把秋水“据为己有”的冲动,非情浓诗人莫能言也。宋代诗人陈师道评陶渊明曰:“渊明不为诗,自写其胸中之妙尔。”学贯中西的大家叶嘉莹认为:“诗歌原始的动力是心中兴发感动的力量,最好的传达方式不是写得多美、写得多艰深或写得多通俗,而是说这种传达的方式要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内心那兴发感动的生命的活动。”“直想带回家”便写出了这种“妙”、这份“感动”、这份“情”。
质朴与纯净是笔者读《诗颂中原》的第二个感觉。就像性格决定命运一样,朴实的性情也左右着诗人纯朴的文风: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不炫耀技巧,不为工而工,直抒胸中臆,为不形式拘。作为国际中华诗词总会副会长、中国汉诗协会河南分会副会长、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高治军先生古诗文基础深厚,音韵掌握娴熟,已出版诗集8部,却始终保持一颗淳朴的心。无论在诗友平日的唱和中,还是在他的诗歌研讨会上,诗人都多次表示,写诗不会因文害意,不愿因韵误情。或许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的诗总是似天赖,发于自然;如清泉出山,一路流畅前行。他写《桂香》:“花都温泉天公开,静卧雅室听天籁。夜半缘何披衣起,为有桂香入帘来。”他写《蒹葭》:“蒹葭苍苍,绿水漾漾。所谓青女,竟往何方。蒹葭苍苍,杨叶黄黄,所谓青女,将欲远徜……”简洁里蕴蓄着丰满,朴素中包含着纯真,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自然古朴,清澈简远、恬静安详。写焦裕禄“正月十六兰考行,天冷不觉因诚恭”,写常香玉“十岁登台拔萃出,冯夷鸣鼓河神音”,三言两语便活现出人像。有时,作者甚至直接用口语入诗,用“忽而软风吹绿水,岸湖上下摇柳树”来表现柳映湖中的倒影,用“遍地寻春不知处,春在树上已安家”来写寻春的妙处。写洛宁“有山皆入画,无水不文章”,读来浅显易懂又朗朗上口;而“两盆牡丹伴新年,也无缺来也无憾”(《牡丹》)、“此生唯为悦人目,仙客如何不来赏”(《仙客来》),质朴中又蕴涵着哲理。
诗与美是一对孪生姊妹。“诗揭开帷幕,露出世界所隐藏的美。”(雪莱《诗辨》)在《诗颂中原》中,诗人总是在寻找美、发现美、表达美、享受美。无论是对圣贤先哲的追思,还是对历史遗存的探寻;无论是对浩瀚宇宙的俯仰观照,还是对空山林溪的状物临摹,大至松风明月、天光云影,小到夕阳打照的一抹余晖、寒潭渐合的几丝波纹,诗人都在观察与发掘、体验与思考、赞美与歌唱。正如泰戈尔所言:“当文学的魔棒一触到细小的生命——一朵野花或一片绿叶时,其强烈的光亮便让帝王们黯然失色。”读高治军的诗作,不但可以体验到美的意象、美的诗境,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因善而生的美的境界与理想;不但可以欣赏到美的语言、美的音韵,还能触摸到诗人求美、唯美的心律。雁鸣湖位于郑州东郊的中牟县,属黄河湿地的一部分,是个半人工半野生的苇塘与沙湖风景区,作者对此情有独钟,多次前往,以“闻鸡踏露起,戴月不忍归”的深情留下数十篇佳作,大都美不胜收。其中,或有独辟蹊径的构思,或有引人沉醉的意境;或大气直吐,或婉转传情;或梦幻,或纯真。当你在诗歌的行距间行走、株距里流连,当你读到“东风软”“不记年”等字眼儿时,不禁为之心动,出声叫绝。
高治军毕业于兰州大学经济系,后在武汉大学获得EMBA硕士学位。他在军队当过文化教员,在党校做过教师,在杂志社干过编辑,在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组织干部处从事过组织工作。他研究历史、常读哲学、爱好文学、懂得教育,作为一个文化事业单位的经营者,现领导着一个有600余人的教育报刊团队。丰富的人生经历、深厚的道德学养、不断的读书和思考、勤奋的写作与实践,都为《诗颂中原》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使他能站到一定的高度,用诗笔对中原的历史文化、事物风情做一个全景式的扫描、史诗般的记载。
诗品即人品。这让我想起明朝学者沈承的那句话:“立身无傲骨者,笔下必无飞才;胸中具素心者,舌端斯有惊语。”(《晚明小品文库·沈君烈传》)“傲骨”“素心”俱备,乃成就了作者的才情与作品。作为不可多得的新古体诗集,《诗颂中原》受到业内外人士的普遍好评,有人说它是“一本歌颂中原热土的厚重诗作”“一部大河文化的史诗”,有人甚至敏锐地嗅出了它对于促进河南旅游业发展的商机。作为立足乡情、唱出乡音的适合大众阅读的诗作,《诗颂中原》目前已入选河南省“农家书屋”图书,第一次印刷就达3万册。
2011年5月18日于郑州三轩书屋
责编:路 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