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整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切入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是新时期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大学精神的凝聚和升华,对于培养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系统工程
Understanding and Innovation for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Li Hua-rong
( Univeri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 ,Hunan, 421001 ,China )
Abstract: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makes an essential part for the university entire construction. It is a basic task for university socialism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 breakthrough point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 of China, as well as important action to improve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level and promote students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 In order to elevate and sublime university spirit, to train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e have to enhance culture construction on Campus and create a healthy and upward environment is help to build admirable educational atmosphere.
Key words: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educational func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与重要意义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学校整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切入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是高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是一个内容宽泛的整体。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包括在一个校园范围内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也包括广大师生的整体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和精神境界,还包括一个学校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功能,是新时期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国家教委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校园文化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校园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文化作为新兴产业,已成为学校发展的“朝阳举措”,是凝聚和鼓励学生的重要力量,它既反映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基本特征,又对学校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虽然文化不直接介入具体的社会生产,但却可以通过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如果一个校园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看一个学校是否具有竞争力不光看它的硬件、师资有多么雄厚,它的文化底蕴、文化资源、文化氛围以及文化发展水平同样是一个重要的衡量尺度。文化底蕴越深文化氛围越浓,它的社会价值越大,它的域外影响力就越强,它的品牌效应就越好。由此可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有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有利于建设平安校园、活力校园、生态校园、和谐校园。有利于大学精神的凝聚和升华,对于培养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校园
所谓校园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学校的整体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与管理制度,应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浓烈、持久的精神氛围。也就是说,校园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与传承,既具有继承性,更具有开放性,它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建立与推动,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一是构建和谐民主式的师师关系。管理、服务人员要为教师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教师也要尊重管理、服务人员付出的辛劳。更倡导教师之间的平等交往和互相尊重,学校可以开展多方面的评比,形成共同进步、和谐发展的舆论主旋律,促进教师团结协作,共荣共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工作上的和谐,师师关系的和谐。二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校园人际关系的主要部分,也是教育研究永恒的话题。当今社会,信息渠道宽广,信息量巨大,传统权威式的“师道尊严”早已没有市场,教师要树立“学生发展至上”的观念,要站在历史、民族的高度去因材施教,让学生学有所成,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三是教师应有意识地构建、培养自身的人格,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人、感召人,对学生成为和谐社会的合格成员意义深远。四是教师要为人师表,做到公正廉洁、博学多才、平易近人,才能在平等中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五是构建和谐的生生关系。学生是校园里的主力军,思维敏捷,反应迅速,但也经常好强、冲动,心理承受能力和调适能力还不是很成熟;学生与学生长时间地生活在同一空间,难免因为这样那样的小事情产生摩擦甚至纠纷,这是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作为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和形式,如从创建良好班风、校风入手,帮助学生增进彼此间的了解,让学生学会交流与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水平,并为学生之间建立深厚的友谊创造条件。要像呵护刚出苗的新芽一样,用万般的耐心和爱心,真诚地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及早发现学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扰,进行有的放矢的说服和教育,积极构建和谐的生生关系,促进学生共同成长,成为乐群、友善的青年。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中找到自己的支点,已成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高校校园文化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
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国家或民族中所存在的多种文化的总称,是人类群体之间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乃至行为形式上的差异。广义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佛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等,狭义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则被认为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伦理本位的文化,因为2000多年来,儒家文化起着支配民族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的作用。但其中“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中庸”等落后的一面与现代文化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和冲突。面对西方文化浪潮的汹涌涌入,有的学生对西方文化充满猎奇心理和新鲜感觉,对于各种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缺乏必要的判别能力,一些西方私利的、享乐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极大地冲击着学生的道德观、生活观、交往观,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大学生价值取向、价值判断的扭曲。有些大学生的价值观被伪装成为先进文化的个人本位主义、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所替代,还有一些非主流校园文化,表现为宿舍文化、课桌文化、服饰文化、网络文化、新新人类语言文化等。宿舍文化、课桌文化中充斥着不健康的思想情绪,网络文化使部分学生在匿名心理的主导下进行有悖常识、常规和道德规范的行为等。非主流文化的消极因素使许多尚未形成稳定价值评价体系的大学生难以适应,甚至难免出现了一些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情形,这是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一大考验。
2.和而不同,多管齐下,培育和谐校园文化
和谐校园文化就是要建立一种崇尚变革且与当代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这种校园文化应该是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心,以民族文化为底蕴,以外来优秀文化为补充,以充分体现人文内涵为价值取向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高雅校园文化。
⑴在文化多元中强化主流文化意识。文化的多元化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必要。当今我国的主流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吸取中华民族和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以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大学校园里,无论本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多样的非主流文化,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空间,不能用主流文化去替代它,排斥它,挤占它。如让文化失去了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都成了一个面孔、一种声音,缺少新元素的融入,文化发展也必然成为空话,必然是一种走向没落的文化。我们应该持有尊重和承认文化多元化的态度,要合理整合当代各种文化资源,建构一种健康的校园文化,才能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起到一种良好的导向作用。
⑵校园文化要反映社会本质和时代精神。高校肩负着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促进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责任。要随时间、空间的变迁,借鉴传统文化中合理的成分,针对现实的情况,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要让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习俗,增强爱国心、忠诚心、自豪感和凝聚力。要不断完善校园文化,使其能反映出时代气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从而创造出真正富有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
⑶培育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较长的办学历史中养成的、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意识,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挖掘自身文化精华,创造鲜明特色文化,形成一种独特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理念,培育打造文化品牌,积极开展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文化活动。激励师生进一步弘扬传统,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珍惜学校的荣誉,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更好地推动社会和高校自身的发展。
⑷倡导高品位校园文化。高校要针对一些不利于建设校园和谐的文化现象、文化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和引导,通过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更能快餐式地满足自己对娱乐文化的需求和口味。首先,学校可以通过选修课、讲座、论坛等形式,对一些文化现象、文化视点展开讨论和剖析,来提高大学生对各种文化现象的鉴别力。在对待西方文化方面,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对西方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反对盲目推崇、既不沉醉于中华民族文化而盲目排外,也不羡慕其他民族文化而崇洋媚外,全盘照搬,要注重借鉴西方文化中合理的成分,强化文化兼容性建设,让他们明白并非所有流行的文化现象都值得效仿。其次,学校要大力提倡格调高雅、高品位的精品文化,把严肃性、理论性、思想性强的文化艺术引进校园,发挥精品文化的潜在教育力量,以特有的方式教育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情操。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等学校是知识、科技和人才聚集的地方;是一个国家创新的重要阵地,是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和进发的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民主、开放、进取的,创新教育只有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内涵为理论基础,不断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为和谐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1.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
校园文化是以文化为载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一个学校的主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长期形成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过去的校园文化强调的是传承,当今的校园文化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2.大学生创新精神能力的培养。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人的意志信念、思想品格、智力情感等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大学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代表着高等教育的水平,而且肩负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责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国家创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3.高校要形成学术文化氛围。
学术空气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氛围,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基础。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一方面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能让学生联系实际,有助于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参加科学研究,从课题选择、项目申请、制订计划、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等方面到问题的解决、都会得到充分锻炼。而那些平常不注意锻炼的同学则在找工作和融入社会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因此,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对大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对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对社会的了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使学生的个人天赋得到充分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有独特的创新。 4.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创新精神能力培养的能动作用
⑴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智力支持。睿智的教师和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高校教师具有崇高的理想、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师德修养、优雅的教学品位;知识广博,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应用于教学;能创造性地获取、加工、传授知识,他们教学方法行之有效、教学艺术精湛,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⑵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优良的校园文化有一种催人奋进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热情。高校图书馆、资料室等地藏书丰富,对于开阔学生眼界,获取专业知识,培养创新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网络建设迅速,为学生提供了极为方便的信息交流平台。学生利用电子阅览室等设施设备,能够更快地获取更多更新的信息,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可或缺。
⑶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弥补专业教育的单调和不足,特别是一些人文讲座、学术沙龙、学科竞赛等活动,让学生根据兴趣、专长自由活动,同时又有教师的积极参与,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加深专业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学风的形成;也可以促进教改、带动科研,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内在的保证。
⑷大力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校园文化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创新教育环境,通过组织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大胆进入科学技术前沿阵地,引导他们崇尚科学,追求真知,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
五、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校园文化是一个立体化、开放性的概念。它包括了诸多的因素,如硬件建设、教师、学生的因素,以及人与物、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等。它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需要多层次、多渠道进行建设,更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1.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手段。校园文化建设拓宽了教育的阵地,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从三点一线扩展到整个校园以至社会,同时也突出了校园文化建设中广大师生特别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各级领导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科学决策,重在落实,并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中。要强化执行层的引领和落实,切实做到党政齐抓,系部共管,师生共建,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使校园文化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染和浸润中,形成健全的人格素质,体现大学精神的科学态度、实现行为文明风范、价值观念高尚和理想追求。
2.精心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校园文化建设既要改革、创新,又要形成稳定的传统。要以现有校园文化状态为基础,又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规划校园文化发展的前景,注重传统,挖掘特色,整体规划,可以把各种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文化设施、观念、制度等保护固定下来;在适当的场所设计一些名人的题词、警句、格言;塑造与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密切相关的教育名人的形象;设置校园文化墙、文化长廊,文化石,大型雕塑;整体规划学校的文化节、艺术节、学术节和社团活动,适度开展对外文化和学术交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整体优化、校园环境美化,人的思想境界净化的目的,实现教育功能。
3.创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任何一所大学,都有一个从小到大和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无不凝聚着一代代办学人的智慧和血汗,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完善制度,科学管理,逐渐形成广大师生以校为家、以校为荣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不仅有利于大学精神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大学精神的延续。
4.积极强化,持之以恒。校园文化不仅是一所大学的发展目标、办学理念、办学方针、专业特色和人文精神的反映,也是一所大学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反映。它既是了解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窗口,又是先进文化的生长点。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促进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而且可以丰富校园生活、振奋师生的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能调节和激励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培养和激发师生员工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促进师生员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保持学校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总之,校园文化内涵丰富、特点明显、功能全面,对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重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大学校园文化的整体育人功能,是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保证。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衡量学校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建设的当务之急。每一所高校、每一个高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均应充分重视,齐心协力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许嘉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漫议[J].求是杂志,2004 .18
[2] 李元卿、杨志云.高校文化的特点及其功能[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15
[3] 徐铁军、沈虹.对校园文化的功能及其建设的思考[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8.19
[4] 刘振怡.试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定在性和开放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11
[5] 郑友军.德育视野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6(1):86
[6] 王磊.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4):145
[7] 陆飞霜.和谐校园文化探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25
[8] 孙渝莉.论和谐大学校园的构建[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147~149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系统工程
Understanding and Innovation for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Li Hua-rong
( Univeri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 ,Hunan, 421001 ,China )
Abstract: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makes an essential part for the university entire construction. It is a basic task for university socialism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 breakthrough point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 of China, as well as important action to improve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level and promote students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 In order to elevate and sublime university spirit, to train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e have to enhance culture construction on Campus and create a healthy and upward environment is help to build admirable educational atmosphere.
Key words: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educational func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与重要意义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学校整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切入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是高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是一个内容宽泛的整体。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包括在一个校园范围内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也包括广大师生的整体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和精神境界,还包括一个学校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功能,是新时期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国家教委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校园文化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校园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文化作为新兴产业,已成为学校发展的“朝阳举措”,是凝聚和鼓励学生的重要力量,它既反映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基本特征,又对学校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虽然文化不直接介入具体的社会生产,但却可以通过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如果一个校园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看一个学校是否具有竞争力不光看它的硬件、师资有多么雄厚,它的文化底蕴、文化资源、文化氛围以及文化发展水平同样是一个重要的衡量尺度。文化底蕴越深文化氛围越浓,它的社会价值越大,它的域外影响力就越强,它的品牌效应就越好。由此可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有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有利于建设平安校园、活力校园、生态校园、和谐校园。有利于大学精神的凝聚和升华,对于培养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校园
所谓校园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学校的整体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与管理制度,应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浓烈、持久的精神氛围。也就是说,校园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与传承,既具有继承性,更具有开放性,它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建立与推动,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一是构建和谐民主式的师师关系。管理、服务人员要为教师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教师也要尊重管理、服务人员付出的辛劳。更倡导教师之间的平等交往和互相尊重,学校可以开展多方面的评比,形成共同进步、和谐发展的舆论主旋律,促进教师团结协作,共荣共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工作上的和谐,师师关系的和谐。二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校园人际关系的主要部分,也是教育研究永恒的话题。当今社会,信息渠道宽广,信息量巨大,传统权威式的“师道尊严”早已没有市场,教师要树立“学生发展至上”的观念,要站在历史、民族的高度去因材施教,让学生学有所成,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三是教师应有意识地构建、培养自身的人格,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人、感召人,对学生成为和谐社会的合格成员意义深远。四是教师要为人师表,做到公正廉洁、博学多才、平易近人,才能在平等中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五是构建和谐的生生关系。学生是校园里的主力军,思维敏捷,反应迅速,但也经常好强、冲动,心理承受能力和调适能力还不是很成熟;学生与学生长时间地生活在同一空间,难免因为这样那样的小事情产生摩擦甚至纠纷,这是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作为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和形式,如从创建良好班风、校风入手,帮助学生增进彼此间的了解,让学生学会交流与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水平,并为学生之间建立深厚的友谊创造条件。要像呵护刚出苗的新芽一样,用万般的耐心和爱心,真诚地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及早发现学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扰,进行有的放矢的说服和教育,积极构建和谐的生生关系,促进学生共同成长,成为乐群、友善的青年。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中找到自己的支点,已成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高校校园文化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
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国家或民族中所存在的多种文化的总称,是人类群体之间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乃至行为形式上的差异。广义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佛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等,狭义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则被认为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伦理本位的文化,因为2000多年来,儒家文化起着支配民族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的作用。但其中“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中庸”等落后的一面与现代文化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和冲突。面对西方文化浪潮的汹涌涌入,有的学生对西方文化充满猎奇心理和新鲜感觉,对于各种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缺乏必要的判别能力,一些西方私利的、享乐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极大地冲击着学生的道德观、生活观、交往观,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大学生价值取向、价值判断的扭曲。有些大学生的价值观被伪装成为先进文化的个人本位主义、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所替代,还有一些非主流校园文化,表现为宿舍文化、课桌文化、服饰文化、网络文化、新新人类语言文化等。宿舍文化、课桌文化中充斥着不健康的思想情绪,网络文化使部分学生在匿名心理的主导下进行有悖常识、常规和道德规范的行为等。非主流文化的消极因素使许多尚未形成稳定价值评价体系的大学生难以适应,甚至难免出现了一些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情形,这是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一大考验。
2.和而不同,多管齐下,培育和谐校园文化
和谐校园文化就是要建立一种崇尚变革且与当代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这种校园文化应该是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心,以民族文化为底蕴,以外来优秀文化为补充,以充分体现人文内涵为价值取向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高雅校园文化。
⑴在文化多元中强化主流文化意识。文化的多元化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必要。当今我国的主流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吸取中华民族和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以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大学校园里,无论本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多样的非主流文化,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空间,不能用主流文化去替代它,排斥它,挤占它。如让文化失去了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都成了一个面孔、一种声音,缺少新元素的融入,文化发展也必然成为空话,必然是一种走向没落的文化。我们应该持有尊重和承认文化多元化的态度,要合理整合当代各种文化资源,建构一种健康的校园文化,才能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起到一种良好的导向作用。
⑵校园文化要反映社会本质和时代精神。高校肩负着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促进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责任。要随时间、空间的变迁,借鉴传统文化中合理的成分,针对现实的情况,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要让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习俗,增强爱国心、忠诚心、自豪感和凝聚力。要不断完善校园文化,使其能反映出时代气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从而创造出真正富有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
⑶培育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较长的办学历史中养成的、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意识,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挖掘自身文化精华,创造鲜明特色文化,形成一种独特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理念,培育打造文化品牌,积极开展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文化活动。激励师生进一步弘扬传统,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珍惜学校的荣誉,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更好地推动社会和高校自身的发展。
⑷倡导高品位校园文化。高校要针对一些不利于建设校园和谐的文化现象、文化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和引导,通过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更能快餐式地满足自己对娱乐文化的需求和口味。首先,学校可以通过选修课、讲座、论坛等形式,对一些文化现象、文化视点展开讨论和剖析,来提高大学生对各种文化现象的鉴别力。在对待西方文化方面,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对西方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反对盲目推崇、既不沉醉于中华民族文化而盲目排外,也不羡慕其他民族文化而崇洋媚外,全盘照搬,要注重借鉴西方文化中合理的成分,强化文化兼容性建设,让他们明白并非所有流行的文化现象都值得效仿。其次,学校要大力提倡格调高雅、高品位的精品文化,把严肃性、理论性、思想性强的文化艺术引进校园,发挥精品文化的潜在教育力量,以特有的方式教育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情操。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等学校是知识、科技和人才聚集的地方;是一个国家创新的重要阵地,是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和进发的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民主、开放、进取的,创新教育只有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内涵为理论基础,不断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为和谐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1.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
校园文化是以文化为载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一个学校的主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长期形成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过去的校园文化强调的是传承,当今的校园文化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2.大学生创新精神能力的培养。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人的意志信念、思想品格、智力情感等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大学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代表着高等教育的水平,而且肩负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责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国家创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3.高校要形成学术文化氛围。
学术空气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氛围,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基础。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一方面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能让学生联系实际,有助于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参加科学研究,从课题选择、项目申请、制订计划、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等方面到问题的解决、都会得到充分锻炼。而那些平常不注意锻炼的同学则在找工作和融入社会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因此,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对大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对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对社会的了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使学生的个人天赋得到充分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有独特的创新。 4.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创新精神能力培养的能动作用
⑴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智力支持。睿智的教师和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高校教师具有崇高的理想、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师德修养、优雅的教学品位;知识广博,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应用于教学;能创造性地获取、加工、传授知识,他们教学方法行之有效、教学艺术精湛,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⑵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优良的校园文化有一种催人奋进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热情。高校图书馆、资料室等地藏书丰富,对于开阔学生眼界,获取专业知识,培养创新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网络建设迅速,为学生提供了极为方便的信息交流平台。学生利用电子阅览室等设施设备,能够更快地获取更多更新的信息,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可或缺。
⑶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弥补专业教育的单调和不足,特别是一些人文讲座、学术沙龙、学科竞赛等活动,让学生根据兴趣、专长自由活动,同时又有教师的积极参与,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加深专业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学风的形成;也可以促进教改、带动科研,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内在的保证。
⑷大力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校园文化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创新教育环境,通过组织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大胆进入科学技术前沿阵地,引导他们崇尚科学,追求真知,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
五、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校园文化是一个立体化、开放性的概念。它包括了诸多的因素,如硬件建设、教师、学生的因素,以及人与物、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等。它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需要多层次、多渠道进行建设,更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1.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手段。校园文化建设拓宽了教育的阵地,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从三点一线扩展到整个校园以至社会,同时也突出了校园文化建设中广大师生特别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各级领导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科学决策,重在落实,并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中。要强化执行层的引领和落实,切实做到党政齐抓,系部共管,师生共建,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使校园文化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染和浸润中,形成健全的人格素质,体现大学精神的科学态度、实现行为文明风范、价值观念高尚和理想追求。
2.精心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校园文化建设既要改革、创新,又要形成稳定的传统。要以现有校园文化状态为基础,又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规划校园文化发展的前景,注重传统,挖掘特色,整体规划,可以把各种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文化设施、观念、制度等保护固定下来;在适当的场所设计一些名人的题词、警句、格言;塑造与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密切相关的教育名人的形象;设置校园文化墙、文化长廊,文化石,大型雕塑;整体规划学校的文化节、艺术节、学术节和社团活动,适度开展对外文化和学术交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整体优化、校园环境美化,人的思想境界净化的目的,实现教育功能。
3.创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任何一所大学,都有一个从小到大和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无不凝聚着一代代办学人的智慧和血汗,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完善制度,科学管理,逐渐形成广大师生以校为家、以校为荣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不仅有利于大学精神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大学精神的延续。
4.积极强化,持之以恒。校园文化不仅是一所大学的发展目标、办学理念、办学方针、专业特色和人文精神的反映,也是一所大学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反映。它既是了解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窗口,又是先进文化的生长点。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促进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而且可以丰富校园生活、振奋师生的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能调节和激励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培养和激发师生员工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促进师生员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保持学校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总之,校园文化内涵丰富、特点明显、功能全面,对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重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大学校园文化的整体育人功能,是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保证。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衡量学校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建设的当务之急。每一所高校、每一个高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均应充分重视,齐心协力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许嘉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漫议[J].求是杂志,2004 .18
[2] 李元卿、杨志云.高校文化的特点及其功能[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15
[3] 徐铁军、沈虹.对校园文化的功能及其建设的思考[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8.19
[4] 刘振怡.试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定在性和开放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11
[5] 郑友军.德育视野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6(1):86
[6] 王磊.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4):145
[7] 陆飞霜.和谐校园文化探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25
[8] 孙渝莉.论和谐大学校园的构建[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