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外事管理中存在的管理理念单一、统筹协调难、队伍素质弱等问题,提出了几点改善措施,通过一系列改善措施后外事管理工作得到显著提升,并收获良好经济效益,希望能够对外事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的价值。
关键词:外事管理;人才培养;服务;效益
一、现状问题
分公司油气区块地处塔里木盆地,盆地地质构造的复杂性给油气勘探开发工作带来诸多难题,迫切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加快解决制约分公司发展的技术瓶颈难题。在分公司不断寻求国外先进技术攻关的过程中,外事管理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如何更新观念、转变思路、创新外事管理工作,是当前需要思考和研讨的重要问题。目前,分公司外事管理工作面临以下挑战:
1.外事管理理念较为单一。最为突出的管理模式表现为针对企业部分人员出国需求提供外事服务,有明显的局限性,导致企业广大员工对外事工作知之甚少,尤其是在当前分公司对外交流需求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这种单一的服务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
2.统筹协调存在一定困难。随着各单位、部门对外交流需求的不断增多,“外事”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存在项目内容相近、外事交往难以形成合力、出国经费利用率不高等问题,给统筹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3.外事队伍素质有待提升。受国内外形势、政策多变等因素影响,在为出国(境)人员办理手续时,存在签证手续办理周期大幅度拉长,所需资料复杂,手续更加繁琐、流程变化快,国外公司发邀请函内部审批程序严格、冗长,有时周期甚至达两个多月,给团组出行带来了新的问题。
二、改善重点内容
创新外事服务工作主要通过优化上述三方面的管理问题,实现外事管理服务再上新水平,制定具体措施如下:
1.不断加强政策规定宣贯和出国人员外事教育。
2.不断强化外事办公室的统筹协调和归口管理职能。
3.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三、解决措施
1.不断加强政策规定宣贯和出国人员外事教育。
牢固树立“大外事”理念,寓外事管理于服务之中,强化外事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宣贯,增进广大干部员工对外事工作的了解,增强对政策规定的理解和执行力。同时,加强出国人员的外事教育,除了对首次出国(境)人员进行吃、穿、行、礼四类内容进行例行教育外,对每个团组和每位出国(境)人员教育的重点转向外事纪律和公共安全方面的教育和提醒,让所有涉外人员都懂规矩、知礼节,自觉遵纪守法,维护企业和自身形象,确保出访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2.不断强化外事办公室的统筹协调和归口管理职能。
横向上加强与各单位、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对交流内容相近、非生产科研急需项目进行合并,统筹安排,实现既能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又能压降出国经费的目标。纵向上加强和争取总部的政策支持与业务指导,协调在总部层面安排出国调研任务时考虑分公司人员参加,为分公司人员开阔视野、打开工作局面奠定基础。
3.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根据外事管理工作的新要求,着力将外事管理人员朝着复合型、外向型和专业型方向培养,走“外语、专业、技能”三位一体人才培养道路,尤其是培养政治判断能力强、协调管理能力强、专业知识能力和服务能力强的人员并放到一线锻炼,及时给他们提供帮助指导,让他们在工作中学习,提高外事工作水平。
四、成果及应用
1.外事教育成效显著。分公司每年因公出国(境)人员近100人次,要圆满完成出国任务,不仅要保证能顺利跨出国门,还需要考虑国外工作期间不出意外、圆满完成任务,并且平安回国。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确保出国人员及时接受全面的外事教育。作为组织实施出国人员外事教育的主体,外事工作人员在外事教育内容编写更新、教育组织实施、团组出访跟踪、信息收集传递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主要从完善行前外事教育和充分利用现有外事交流平台两个方面入手,强化外事教育。一是准备全面、具体的外事教育内容。针对各国的具体情况,编制了外事教育手册,内容包括护照借用缴还,外事纪律和保密纪律,出国手续办理流程,对外文明礼仪,目的国概况,出访途中注意事项,出访后总结交流。二是充分利用各种新型传播方式,广泛开展外事教育。针对出国团组,建立外事微信群,使出国人员在不方便接触计算机时,不能登录内网时,能够登录以手机为载体的外事教育平台,通过更多渠道开展外事教育,保障出国人员在第一时间得到新鲜出炉的各种信息,潜移默化中及时接受外事教育。通过不断强化外事教育,出国人员对外事工作的了解明显加深,为保障出国人员圆满完成任务奠定了基础。境外执行任务连续多年实现“零违规”。
2.外事办公室职能作用有效发挥。按照外事局“大外事”的工作要求,我们紧密围绕分公司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充分发挥外事综合、协调、服务的职能,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积极组织技术、管理方面的对外交流,为分公司提质增效升级取得新突破作出了应用贡献。一是创新服务内容,打造外事服务新平臺。面对新形势,我们按照“三满意”“四承诺”“五创新”的工作目标(“三满意”即服务对象满意、出国人员满意、上级主管部门满意;“四承诺”即符合规定的出国任务请示件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立项、上报,外事管理人员时刻保持答疑解惑的状态,向出国人员公布外事管理负责人及管理人员手机号码保持沟通无障碍,保证每位出国人员人手一本《分公司涉外人员手册》做到随用随查;“五创新”即团组立项创新,证照使用创新,出国人员管理创新,出国(境)费用报销程序简化创新,出行服务创新),不断创新外事管理工作模式,为团组出行人员提供更为快捷、方便的外事服务,有效提升了外事管理工作效率。二是依靠信息技术进步,提升服务水平。外交部从2014年开始推广使用因公护照生物特征信息采集系统,分公司积极响应,并购买了设备、组织开展了相关培训,现在出国(境)人员在办公楼内就可以申办护照,且各项人员信息完整、准确。此项举措彻底解决了多年来困扰出国(境)人员赴京办护照的难题,降低了差旅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申办因公护照流程的重大变革。三是充分发挥外事信息渠道多的优势,实现信息共享。2015年以来,我们专门在分公司门户网站上开辟了出访总结交流园地“出国公示”栏,并将各个团组出访总结报告上传信息门户,面向全体职工信息公开,供分公司内部共享出访成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外事管理人员素质明显提升。今年以来,结合办公室“三基”工作,我们着眼于外事工作的长远发展,通过教育培训、多岗位实践锻炼,全面加强外事管理人员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的培训和技能训练,引导和帮助外事管理人员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培养了政治坚定、掌握政策、熟悉业务,懂外语、懂业务,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五、效益计算说明
在外事管理工作中,我们不断强化出国费用管控,通过优化团组和出行方案,正处级领导出行由乘坐公务舱改为经济舱,缩减团组人员,应用信息化手段等措施,共节约因公出国(境)费用35.4万元。
六、推广情况
分公司外事管理工作通过重点改善三项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确保圆满完成年度因公出国(境)任务的同时节约了费用。与此同时,我们把改善经营成果运用于各团组,保障了出国(境)团组顺利出行,为建设千万吨级大油气田、实现“两个1”的奋斗目标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结束语:
在外事管理工作中,更新观念、转变思路、创新外事管理是外事管理服务中的关键,如何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办事效率,从而转化为经济效益,才是企业追求之根本。
参考文献:
[1]滕宇晴.如何提高高校外事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与服务意识[J].世纪桥,2012(21):122-123.
[2]杨威,刘登高.国际化背景下国企外事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11):24-25.
关键词:外事管理;人才培养;服务;效益
一、现状问题
分公司油气区块地处塔里木盆地,盆地地质构造的复杂性给油气勘探开发工作带来诸多难题,迫切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加快解决制约分公司发展的技术瓶颈难题。在分公司不断寻求国外先进技术攻关的过程中,外事管理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如何更新观念、转变思路、创新外事管理工作,是当前需要思考和研讨的重要问题。目前,分公司外事管理工作面临以下挑战:
1.外事管理理念较为单一。最为突出的管理模式表现为针对企业部分人员出国需求提供外事服务,有明显的局限性,导致企业广大员工对外事工作知之甚少,尤其是在当前分公司对外交流需求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这种单一的服务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
2.统筹协调存在一定困难。随着各单位、部门对外交流需求的不断增多,“外事”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存在项目内容相近、外事交往难以形成合力、出国经费利用率不高等问题,给统筹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3.外事队伍素质有待提升。受国内外形势、政策多变等因素影响,在为出国(境)人员办理手续时,存在签证手续办理周期大幅度拉长,所需资料复杂,手续更加繁琐、流程变化快,国外公司发邀请函内部审批程序严格、冗长,有时周期甚至达两个多月,给团组出行带来了新的问题。
二、改善重点内容
创新外事服务工作主要通过优化上述三方面的管理问题,实现外事管理服务再上新水平,制定具体措施如下:
1.不断加强政策规定宣贯和出国人员外事教育。
2.不断强化外事办公室的统筹协调和归口管理职能。
3.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三、解决措施
1.不断加强政策规定宣贯和出国人员外事教育。
牢固树立“大外事”理念,寓外事管理于服务之中,强化外事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宣贯,增进广大干部员工对外事工作的了解,增强对政策规定的理解和执行力。同时,加强出国人员的外事教育,除了对首次出国(境)人员进行吃、穿、行、礼四类内容进行例行教育外,对每个团组和每位出国(境)人员教育的重点转向外事纪律和公共安全方面的教育和提醒,让所有涉外人员都懂规矩、知礼节,自觉遵纪守法,维护企业和自身形象,确保出访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2.不断强化外事办公室的统筹协调和归口管理职能。
横向上加强与各单位、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对交流内容相近、非生产科研急需项目进行合并,统筹安排,实现既能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又能压降出国经费的目标。纵向上加强和争取总部的政策支持与业务指导,协调在总部层面安排出国调研任务时考虑分公司人员参加,为分公司人员开阔视野、打开工作局面奠定基础。
3.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根据外事管理工作的新要求,着力将外事管理人员朝着复合型、外向型和专业型方向培养,走“外语、专业、技能”三位一体人才培养道路,尤其是培养政治判断能力强、协调管理能力强、专业知识能力和服务能力强的人员并放到一线锻炼,及时给他们提供帮助指导,让他们在工作中学习,提高外事工作水平。
四、成果及应用
1.外事教育成效显著。分公司每年因公出国(境)人员近100人次,要圆满完成出国任务,不仅要保证能顺利跨出国门,还需要考虑国外工作期间不出意外、圆满完成任务,并且平安回国。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确保出国人员及时接受全面的外事教育。作为组织实施出国人员外事教育的主体,外事工作人员在外事教育内容编写更新、教育组织实施、团组出访跟踪、信息收集传递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主要从完善行前外事教育和充分利用现有外事交流平台两个方面入手,强化外事教育。一是准备全面、具体的外事教育内容。针对各国的具体情况,编制了外事教育手册,内容包括护照借用缴还,外事纪律和保密纪律,出国手续办理流程,对外文明礼仪,目的国概况,出访途中注意事项,出访后总结交流。二是充分利用各种新型传播方式,广泛开展外事教育。针对出国团组,建立外事微信群,使出国人员在不方便接触计算机时,不能登录内网时,能够登录以手机为载体的外事教育平台,通过更多渠道开展外事教育,保障出国人员在第一时间得到新鲜出炉的各种信息,潜移默化中及时接受外事教育。通过不断强化外事教育,出国人员对外事工作的了解明显加深,为保障出国人员圆满完成任务奠定了基础。境外执行任务连续多年实现“零违规”。
2.外事办公室职能作用有效发挥。按照外事局“大外事”的工作要求,我们紧密围绕分公司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充分发挥外事综合、协调、服务的职能,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积极组织技术、管理方面的对外交流,为分公司提质增效升级取得新突破作出了应用贡献。一是创新服务内容,打造外事服务新平臺。面对新形势,我们按照“三满意”“四承诺”“五创新”的工作目标(“三满意”即服务对象满意、出国人员满意、上级主管部门满意;“四承诺”即符合规定的出国任务请示件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立项、上报,外事管理人员时刻保持答疑解惑的状态,向出国人员公布外事管理负责人及管理人员手机号码保持沟通无障碍,保证每位出国人员人手一本《分公司涉外人员手册》做到随用随查;“五创新”即团组立项创新,证照使用创新,出国人员管理创新,出国(境)费用报销程序简化创新,出行服务创新),不断创新外事管理工作模式,为团组出行人员提供更为快捷、方便的外事服务,有效提升了外事管理工作效率。二是依靠信息技术进步,提升服务水平。外交部从2014年开始推广使用因公护照生物特征信息采集系统,分公司积极响应,并购买了设备、组织开展了相关培训,现在出国(境)人员在办公楼内就可以申办护照,且各项人员信息完整、准确。此项举措彻底解决了多年来困扰出国(境)人员赴京办护照的难题,降低了差旅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申办因公护照流程的重大变革。三是充分发挥外事信息渠道多的优势,实现信息共享。2015年以来,我们专门在分公司门户网站上开辟了出访总结交流园地“出国公示”栏,并将各个团组出访总结报告上传信息门户,面向全体职工信息公开,供分公司内部共享出访成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外事管理人员素质明显提升。今年以来,结合办公室“三基”工作,我们着眼于外事工作的长远发展,通过教育培训、多岗位实践锻炼,全面加强外事管理人员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的培训和技能训练,引导和帮助外事管理人员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培养了政治坚定、掌握政策、熟悉业务,懂外语、懂业务,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五、效益计算说明
在外事管理工作中,我们不断强化出国费用管控,通过优化团组和出行方案,正处级领导出行由乘坐公务舱改为经济舱,缩减团组人员,应用信息化手段等措施,共节约因公出国(境)费用35.4万元。
六、推广情况
分公司外事管理工作通过重点改善三项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确保圆满完成年度因公出国(境)任务的同时节约了费用。与此同时,我们把改善经营成果运用于各团组,保障了出国(境)团组顺利出行,为建设千万吨级大油气田、实现“两个1”的奋斗目标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结束语:
在外事管理工作中,更新观念、转变思路、创新外事管理是外事管理服务中的关键,如何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办事效率,从而转化为经济效益,才是企业追求之根本。
参考文献:
[1]滕宇晴.如何提高高校外事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与服务意识[J].世纪桥,2012(21):122-123.
[2]杨威,刘登高.国际化背景下国企外事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1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