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隐形的翅膀

来源 :中外企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iwen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规章制度主要是抑制人性恶的一面,企业文化则主要是引导人性善的一面。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和腾飞的一对不可或缺的翅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走过了一条漫长的制度建设之路,主要进行了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企业无章可循的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观,企业运用规章制度来管理和约束职工多已驾轻就熟。然而,却有一些企业认为“制度万能”,进而把制度当成了管理的全部,这就未免失之偏颇了。比如,自《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一些人产生误解,以为企业与劳动者只有雇佣关系,没有看到本法的精神实质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重大举措。员工除了与企业存在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关系,并要遵守企业合法合理的规章制度外,二者间还应有一种情感关系和心理契约。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动力,确实到了应该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对于企业来说,“规章制度”与“企业文化”是两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虽然二者在企业管理中具有不同的地位与作用。企业运行要受到历史、外部环境、内部成员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文化就是在它们其同作用下的一种状态。就制度而言,无论制定的初衷是让其多么周密,但也不可避免百密一疏。而文化则是无所不在的,企业现实的方方面面都通过文化体现出来。文化的许多内涵是制度所未能涉及的。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对于企业来说,规章制度就是其“家规”,它不仅是企业组织劳动、实现经营目标不可或缺的管理手段,而且也体现出企业的文化和价值取向。尽管规章制度可以规范公司运作,提高员工效率,但它不是万能的。制度是一种不完全的合约,它不可能覆盖管理的每个细节。更重要的是,仅靠它不可能充分焕发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责任心和创造力。如果仅有制度而无企业文化的建设,则员工缺少心理契约,企业的制度成本就会很高。仅以制度管人,还会使人觉得自己就是企业机器的一个零件,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压抑感,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人才流失,企业管理成本提高。众所周知,航空业的规章制度是相当严密的,如民航总局规定机长如果对降落缺乏信心,就应返航。这本来是对安全的周密考虑,但由于缺少文化的基础和引导,去年就出现了东航飞机“集体返航事件”。由此可见,克服制度管理的局限性,还必须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制度若无文化的引导,执行就不可能到位,甚至可能“变味”。美国管理学者德鲁克曾经说过:“企业家往往有个误区,认为把散在地上的红薯装到麻袋里就有合力了。其实它们还是一个个的,并没有打成浆,形成新的质与合力。”这里的“麻袋”大致相当于“制度”,而“打成浆”的过程,则可看作“文化”的过程。制度与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管理层次和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对管理的一次革命。那么企业文化是什么?首先,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劳动合同之外的第二个契约一心理契约。这个心理契约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文化承诺,它用企业的价值观统一职工的行为,用一种强大的、无形的群体意识教化职工,使职工按照组织的目标去行动已非被迫,而是在遵循企业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其次,文化优劣或主流文化的认同度决定着制度的成本。当企业所倡导的是优秀文化,且员工对这种文化的认同度较高时,企业的制度成本就低;反之,企业的制度成本就高。《Z理论》的作者、美国企业管理学者威廉·大内说,文化是可以部分地代替发布命令和对工人进行严密监督的专门方法,它既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能发展工作中的支持关系。
  制度是硬管理,是公开的、明确的而且是合法的,它强调管理中直接、量化的一面,重视科学与规范的作用;文化则重视人的精神价值的开发和群体感受氛围的作用,注重协调人际关系,树立共同价值观,培养富有感情的文化氛围,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企业管理中,制度与文化永远是并存的。制度再周严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文化时时处处都能对人们的行为起约束作用。所以,制度永远不可能代替文化的作用。当然,由于人的价值取向和对组织目标的认同有差异性,要想使个体与群体之间达成完全协调一致,光靠文化管理也是不行的,所以文化管理也不能替代制度管理。有形的制度中渗透着文化,无形的文化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得以表现。二者的关系,可用海尔公司的“斜坡球体论”来解释:企业如同爬坡的球,由于受市场竞争和职工固有惰性的影响,如果无止动力就会下滑,所以需要制度管理;同时也需要牵引力——即“文化管理”,企业才会发展。制度因文化而产生,反过来又强化文化,促进一种文化的形成。脱离了制度的维护,已经形成的文化也会渐渐消逝。所以说制度对文化起着促进和维护作用,什么样的制度就能培育什么样的文化。企业对于希望形成的文化,如果不从制度创新入手进行培育,往往容易形成空中楼阁。同样,文化又反过来影响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只有把文化因素有机地融入制度管理,使企业独特的精神、经营理念、组织形式、管理风格等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得以体现,企业文化才能“落地”。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另外,我们还应该关注两个问题。第一,西方学者对管理中的制度与文化比重有过形象的比喻:管理就像漂浮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三分之一,相当于有形的制度管理;隐在水下的三分之二是无形的文化管理,它不仅比重大,而且是基础,决定制度的特色和效率。具体到某一个企业,二者的比重如何,还要进行具体分析。如前所述,文化管理高于制度管理,制度更多地强调外在监督与控制,是企业倡导的“文化底限”,即要求员工必须做到的;文化更多地强调价值观、理想信念和道德的力量,强调内在的自觉与自律,是管理的“高境界”。实践证明,在管理的初级阶段,制度的比重较大;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升级,文化所占的比重就会越来越大。当然,二者永远是相辅相成的。第二,我国企业切不可生搬硬套国外企业的模式。很多外资企业之所以青睐文化管理甚至淡化规章制度,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其固有的法律环境所致,因此企业可以不必制定严密的规章制度,但不能由此就认为我们也可以淡化规章制度。
  总之,规章制度主要是抑制人性恶的一面,企业文化则主要是引导人性善的一面。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和腾飞的一对不可或缺的翅膀。管理学者通过大量考察后发现,企业的成功取决于多种因素,但高居首位的不是规章制度、组织形式、拥有资金设备的数量,甚至也不是科技,而是优秀的企业文化。比尔·盖茨曾说过:“企业间的差距表面上看是数字上的差别,但实质上还是文化的差别。”21世纪是“文化管理”的时代,也是“文化致胜”的时代。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双重缺陷”,所以我们既要扎扎实实补好“泰罗制”的课,强调制度规范,搞好制度建设;又要加强文化建设,提升管理的层次和品位,为企业提供精神动力,使二者刚柔并济、互相促进,使企业长期稳健地发展。
其他文献
2009年8月6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在其官方网站公布《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条例(征求意见稿)》,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列入成本费用,依法在税前扣除,用人单位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的经费不得低于本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总额的70%。    《条例》意义何在?    捷盟咨询认为,此信息至少表明以下三点:一是在国家层面,用国家
期刊
“口红效应”——也称“低价产品偏爱趋势”,是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在美国,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口红之类“廉价的非必要之物”销量反而会上升—这是因为人们的收入降低,只得买些这类东西来“安慰”自己。  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又给“口红”带来了商机。美国媒体称,口红、面膜的销量开始上升,美发、按摩等“放松消费”也很有人气,全球几大化妆品巨头的销售额也证实了这一点。  在中国,“口红效应”一词走红源自电影行业的
期刊
管理者欲获得上上下下、方方面面人士的理解、支持,没有好人缘是行不通的。三家评本对宝钗的评价有诸多类似“热面冷心”的话语。“热面”指富有亲和力、应付自如的人际关系,“冷心”指理性而不情绪化的行为方式。    在文学巨著《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好人缘是公认的。全府上下,她得到的赞誉之词最多。她自信,能干,易于合作,善于解决问题,创造了一个富有亲和力的人际环境,为自己的管理工作创造了有力条件。  宝钗被王
期刊
编者按:本栏刊出的三篇文章,是三位专家在我刊第8届“全国企业文化深化与推进研修班”上的演讲。孟宪忠针对企业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从企业战略的高度提出了解决企业长远发展问题的思路与对策;付立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分析了培育企业核心价值观、实现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性;马牧童围绕如何增强企业文化建设有效性这个共性问题,提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和主要途径。这三篇演讲在研修班上都受到了大家的好评。由于篇
期刊
2008年,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迎来了建院50周年大庆。也正是这一年,他们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随着北京地铁10号线(一期)、奥运支线、机场线的开通试运营,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在北京轨道交通事业发展中的突出贡献——展现在社会公众面前。    英国新假日旅游公司最近对世界各国地铁进行了评比,列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11条地铁排名。北京地铁名列第九,其现代与古典、人文与艺术的设计模式愈加为世界所关注
期刊
消费文化在不同的国家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同时,不同的消费文化背景下,一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会表现出与之相匹配的特性。  消费文化本是一个很宽泛且宏大的话题,它可视为文化在消费领域的渗透与发展,呈现出一种科学的形态。而我们在此所谈的“消费文化”是狭义的,可界定为一种由消费衍生出来的文化现象。  在消费的作用下,不同的消费文化区域,呈现出一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和美国,分别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代
期刊
这些措施使得消费者在困难时期仍能将自己视作有道德良知的人,在人们普遍认为商业应该为经济低迷负责的时候,这些措施还帮助企业改善了公共关系。  人们很容易做出这样的预测:经济衰退将中止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面对失去工作或房屋的担忧(或是现实),消费者会匆匆走过公平贸易的货架,去挑选一些家庭负担得起的东西。同时,企业会专注于拯救自身,而不是拯救地球。这个简单的预测已被证明是错误的。全球最大的糖果公司玛
期刊
企业必须将变革的目标表达明确,只有描述清晰才会易于员工理解,转化成行动的可能性才会更大。  美国管理专家麦可·哈默和詹姆斯·钱匹在其名著——《改造企业》一书中明确指出,自20世纪末以来,企业面临的环境已完全改变。二十世纪80年代后,消费者购买欲望和行为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企业提供什么产品或服务及怎样提供,必须以满足顾客要求和期望为前提,否则就没有人愿意选择或消费。企业在产品质量、功能、价格等方面的竞
期刊
重点1:实施全方位创新  重点2:建设新的人才观和薪酬体系  重点3:建立责任文化体系  重点4:提升凝聚力和忠诚观  重点5:构建竞争基础上的和谐  重点6:重构信用文化体系  重点7: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  重点8:引导正确的消费文化    在上期的“本期关注”栏目中,刊登了《八大考验——王成荣教授透析企业“免疫力”》。那么,企业要想增强“免疫力”,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尽快踏上持续健康发
期刊
不为企业创造精神价值,宣传思想工作就会在企业中失去存在的依据,更不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位地方国资委领导同志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国有企业的宣传部是生产形式主义最多的部门之一。”此话尖锐而辛辣。的确,现在不少宣传干部依然习惯于照搬照抄、鹦鹉学舌,满足于大张旗鼓、热热闹闹,就是没有真想为企业发展做出实际的贡献。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克服形式主义?  笔者在多年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尝试从文化的角度对企业宣传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