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了图书馆2.0时代高校图书馆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并提出了提高高校图书馆馆素质的途径。
关键词:图书馆2.0;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
图书馆2.0是建立在传统业务模式之上的,以图书馆书目数据、二次文献和其他数字资源库的服务为基础的、且结合了Web2.0应用特点的一种整合模式。进入图书馆2.0时代后,高校图书馆工作的业务流程和服务方式发生了质的转变,服务手段从传统的人工劳动向现代化的科技型转变,服务方式也从低层次的被动借还向高层次的主动提供信息转换,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员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自身整体素质以更有效地完成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
1 图书馆2.0时代高校图书馆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1 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图书馆在社会系统中承担着满足公众文献信息资源需求、整合与优化社会性文献信息资源、促进文献信息资源有效传播的社会责任。因此,图书馆员在工作中必须树立起履行社会职责的责任感,树立强烈的奉献意识与爱岗敬业精神,维护职业尊严,珍重职业声誉,尊重知识产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观念,努力提高专业能力。
1.2热情的服务态度。高校图书馆是服务性机构,工作的服务性质要求高校图书馆员必须树立“读者第一”的服务意识。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对图书馆工作抱有兴趣,在接待读者时具有亲和力,对读者表现出欢迎。由于图书馆员每天要面对不同群体、不同需求的大量读者,因此图书馆员必须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积极的心态和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特别是面对不理智的读者时,要保持克制的态度,以理服人,避免与读者发生冲突;待读者情绪稳定后再心平气和地讲解图书馆的有关规定,使读者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引导。
1.3 扎实的业务水平。仅有责任感、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不足以做好图书馆服务工作。因此高校图书馆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熟悉图书情报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掌握图书馆工作的各项业务技能,例如采购、分类、编目、流通、阅览和咨询等。只有拥有广博的业务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技能,才能更充分、更有效地利用馆藏文献资源,满足读者的多元化信息需求。
1.4 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馆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懂得如何合法和合理地检索与利用信息。高校图书馆员必须了解不同信息源的特点,能够根据读者的信息需求选择匹配的信息源,借助恰当的检索工具获取信息,并对结果进行筛选与整合。对于高层次的学科馆员,还应当了解特定学科的常用信息源,能够对特定学科的文献内容做出有效评价,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完成学术论文的写作。
1.5 较好的外语水平。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与科研工作对外文文献的需求日渐增大,高校图书馆随之加大了外文文献的采购和引进,因此,没有较好的外语基础是难以胜任相关工作的。在国外网站提供的海量信息当中,英文资料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要想快速获取英文资料,检索国外最新的文献信息,就必须突破在外语方面的障碍,因此高校图书馆员应至少掌握一门外语。
1.6 保持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与信息的时代,这意味着竞争与发展是建立在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基础之上的,而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科技创新都有赖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图书馆若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壮大,就必须充分发挥馆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每一位馆员都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研究能力,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为图书馆事业的进步增砖添瓦。
2 图书馆2.0时代提高高校图书馆员素质的途径
2.1 加强业务培训。高校图书馆应根据自身情况,定期开展岗位培训,内容不仅要具备学术性、专业性和实用性,还应当注重多元性和多样性,兼顾相关学科的知识普及。若条件允许,可邀请校外或者国外的图书情报专业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介绍行业内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此外,图书馆应积极参加专题讲座和学术会议,到先进的、一流的国内外图书馆参观学习,交流工作经验,增长见识,开拓眼界,扩宽思路。
2.2 鼓励个人进修深造。在参加图书馆举办的各项培训活动之外,馆员也不能放松个人学习。学历是衡量高校图书馆员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标志。馆员可以根据自身专业背景、岗位要求和个人发展意愿在本校或外校进行短期进修或长期深造,不斷提高个人素质。
2.3 引入激励机制。高校图书馆应建立公正的考核评价制度,将馆员的个人利益与图书馆工作的集体利益结合在一起,形成将馆员的工作成绩与工资、奖金、提干和职称晋升等利益挂钩的激励机制,以更有效地激励馆员保持不断提高个人素质的热情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修订二版)[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2]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试行)[Z].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3]成莲花.专业知识对提高馆员信息素养的重要性[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2).
[4]王海清.信息化社会图书馆员的终身学习[J].图书馆学研究,2004,(5).
关键词:图书馆2.0;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
图书馆2.0是建立在传统业务模式之上的,以图书馆书目数据、二次文献和其他数字资源库的服务为基础的、且结合了Web2.0应用特点的一种整合模式。进入图书馆2.0时代后,高校图书馆工作的业务流程和服务方式发生了质的转变,服务手段从传统的人工劳动向现代化的科技型转变,服务方式也从低层次的被动借还向高层次的主动提供信息转换,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员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自身整体素质以更有效地完成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
1 图书馆2.0时代高校图书馆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1 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图书馆在社会系统中承担着满足公众文献信息资源需求、整合与优化社会性文献信息资源、促进文献信息资源有效传播的社会责任。因此,图书馆员在工作中必须树立起履行社会职责的责任感,树立强烈的奉献意识与爱岗敬业精神,维护职业尊严,珍重职业声誉,尊重知识产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观念,努力提高专业能力。
1.2热情的服务态度。高校图书馆是服务性机构,工作的服务性质要求高校图书馆员必须树立“读者第一”的服务意识。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对图书馆工作抱有兴趣,在接待读者时具有亲和力,对读者表现出欢迎。由于图书馆员每天要面对不同群体、不同需求的大量读者,因此图书馆员必须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积极的心态和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特别是面对不理智的读者时,要保持克制的态度,以理服人,避免与读者发生冲突;待读者情绪稳定后再心平气和地讲解图书馆的有关规定,使读者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引导。
1.3 扎实的业务水平。仅有责任感、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不足以做好图书馆服务工作。因此高校图书馆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熟悉图书情报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掌握图书馆工作的各项业务技能,例如采购、分类、编目、流通、阅览和咨询等。只有拥有广博的业务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技能,才能更充分、更有效地利用馆藏文献资源,满足读者的多元化信息需求。
1.4 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馆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懂得如何合法和合理地检索与利用信息。高校图书馆员必须了解不同信息源的特点,能够根据读者的信息需求选择匹配的信息源,借助恰当的检索工具获取信息,并对结果进行筛选与整合。对于高层次的学科馆员,还应当了解特定学科的常用信息源,能够对特定学科的文献内容做出有效评价,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完成学术论文的写作。
1.5 较好的外语水平。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与科研工作对外文文献的需求日渐增大,高校图书馆随之加大了外文文献的采购和引进,因此,没有较好的外语基础是难以胜任相关工作的。在国外网站提供的海量信息当中,英文资料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要想快速获取英文资料,检索国外最新的文献信息,就必须突破在外语方面的障碍,因此高校图书馆员应至少掌握一门外语。
1.6 保持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与信息的时代,这意味着竞争与发展是建立在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基础之上的,而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科技创新都有赖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图书馆若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壮大,就必须充分发挥馆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每一位馆员都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研究能力,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为图书馆事业的进步增砖添瓦。
2 图书馆2.0时代提高高校图书馆员素质的途径
2.1 加强业务培训。高校图书馆应根据自身情况,定期开展岗位培训,内容不仅要具备学术性、专业性和实用性,还应当注重多元性和多样性,兼顾相关学科的知识普及。若条件允许,可邀请校外或者国外的图书情报专业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介绍行业内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此外,图书馆应积极参加专题讲座和学术会议,到先进的、一流的国内外图书馆参观学习,交流工作经验,增长见识,开拓眼界,扩宽思路。
2.2 鼓励个人进修深造。在参加图书馆举办的各项培训活动之外,馆员也不能放松个人学习。学历是衡量高校图书馆员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标志。馆员可以根据自身专业背景、岗位要求和个人发展意愿在本校或外校进行短期进修或长期深造,不斷提高个人素质。
2.3 引入激励机制。高校图书馆应建立公正的考核评价制度,将馆员的个人利益与图书馆工作的集体利益结合在一起,形成将馆员的工作成绩与工资、奖金、提干和职称晋升等利益挂钩的激励机制,以更有效地激励馆员保持不断提高个人素质的热情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修订二版)[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2]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试行)[Z].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3]成莲花.专业知识对提高馆员信息素养的重要性[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2).
[4]王海清.信息化社会图书馆员的终身学习[J].图书馆学研究,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