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鉴赏课应该是以自由、讨论、肯定和深入来构成的。自由,就是要自由自在地在艺术世界里徜徉;讨论,应该是各抒己见,看到的是什么说什么,有什么感觉就是什么感觉;肯定,就是教师要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肯定学生自己的看法和思想;深入,就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加入理性认知,给予适当的知识点播,然后再拓展开来联系生活、联系实际,甚至可以联系到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等等。
关键词:美术鉴赏 视觉认知 图解落实 引导分析 综合运用
美术鉴赏课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为美术鉴赏课既是一个理论课也是一个基础课,同时符合当下的审美趣味。当它是一个理论课时,它的容量很大。包括从古至今、从本国到国外、从东方到西方、从纯绘画领域到雕塑到工艺美术到民间美术再到建筑,等等。当它是一个基础课时,它的责任很重。它在教会学生以上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担负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体悟以至独立的思考能力。在我的理想标准中,美术鉴赏课应该是以自由、讨论、肯定和深入来构成的。自由,就是要自由自在的在艺术世界里徜徉;讨论,应该是各抒己见,看到的是什么就说什么,有什么感覺就是什么感觉;肯定,就是教师要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肯定学生自己的看法和思想;深入,就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加入理性认知,给予适当的知识点播,然后再拓展开来联系生活联系实际甚至可以联系到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等等。可是现实操作中,学生太多、课时太少、压力太大、传统的教与学的观念和社会对人才的价值衡量标准太难转变决定了以上教学模式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现实课堂上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实现课堂标准呢?
一、视觉认知,感性导入
这个方法就是要多看图。一些学生艺术方面接触的很少。他们只有在历史课本和语文课本的个别内容中接触到过美术作品。所以,当我要告诉他们什么是国画什么是油画的时候最好是出示一幅国画和油画。但是,由于见的少,有时候出示的这一幅是油画他们看得出来,再出示一幅稍微变一下,他们就又分辨不出来了。比如,我问米勒的《拾穗》,大家都说是油画,再问马蒂斯的《舞蹈》就都不敢肯定了;那我说张萱的《捣练图》是一幅国画,再看到徐悲鸿的《奔马》就不敢肯定了。所以,要在第一课中讲到美术作品的分类、第二课中讲到艺术语言、第三四五课分别讲到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时不能只草草的给出一个很书面的概念,应该先让学生看大量的图片。
图片可以是对知识讲解有帮助的也可以是贴近生活而易于认识的,还可以按照有一定内部联系的作品。比如,在第一课中我将作品融入到分类知识中,除去课本中的《捣练图》《奔马》等国画作品,还让大家看了耳熟能详的齐白石的《虾》,除了看到米勒的《拾穗》、高更的《布道后的幻想》外还看了梵高的《向日葵》、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等,这样再总结为:绘画。其余依此类推。这样就达到了视觉认知、感性导入的目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知识先入,图解落实
在美术鉴赏这门课程中,有很多的知识的范围很难界定,比如,美术鉴赏。一旦下定义,就特别笼统、特别大,也特别抽象。因为它根本就是一个行为过程,它必须要经过实践才能体会。但在实践中要经过怎样漫长的艰难的过程才能体会到呢?很多人穷其一生都体会不到又何况这些几乎对美术没有认知的学生?可是也总不能就让他们看一幅画,告诉他们这就是美术鉴赏吧。所以,我用这个方法:先把这个知识点告诉他们再用美术作品作为媒介一一解释给他们听。
比如,讲到美术鉴赏的概念,是运用我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它是一个综合的审美活动。那么,请同学们看图,看到徐悲鸿的《奔马》中是一匹正在奔跑的马,看到它那奔跑的动作和姿态,这就是视觉感知;根据以前的知识大家可以看出这幅画用的材料是墨,进而得出是国画,这就是对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够得出是国画这一结论就已经进行了初步归类;接下来大家再来看这幅画时可能就想问:它表达了什么意思?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是一幅水墨画画家用大笔没骨作画,稍加勾勒,鬓毛和马尾用墨较重,突出其迎风飞扬的感觉;四肢用墨重表现其有力;由于徐悲鸿是最早主张西为东用的画家之一,看马的躯干和颈部的用笔适当的强调了明暗。接着我们可以判断一下画家所处的年代了解一下画家的生平然后分析创作此作品的背景,通过描述和其他辅助手段让大家进入联想进行体验。然后让他们自己做出自己的评价。那么,这整个的过程就是对美术鉴赏的解读也刚好就是一个美术鉴赏的过程,它已不是像以前那种只看一眼作品中的形象那么简单,并且学生由此可以获得形象以外的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三、引导分析,得出结论
这种方法就是将一些固定知识打散、解构、分成容易理解的小点来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恰当而准确地运用例子,使得引导比较容易进行也可以使得引导的结果水到渠成,得到想要的答案。
在讲到艺术语言的概念时,我认为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艺术语言。但是他们还是不知道什么才是艺术语言?所以应选择带领大家一起看图,看一些艺术语言比较突出的作品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分析:看克里福德?斯蒂尔《1954》问: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学生们会回答:黑色和红色,再问:黑色和红色就是一个什么范畴?他们就会得出:颜色;看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问:画面上是一个一个形象各异的人物,那么,大家仔细的看这些形象是用什么描画才从背景上凸现出来的?他们会找出“线”这一原因。这样不仅使结论的得出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并能让学生在更容易理解的情况下得到验证和加深。
四、综合运用,比较深入
在美学中有些理论是相互联系的,还有一些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最重要的则是运用的问题,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所以,不综合是不行的,不比较也是不行的。举个例子:在分别讲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的时候,这三种艺术形式本就是相对而言还有手法运用上的差距,不出示具象不足以言意象,不出示意象不足以言抽象,诸如此类,课本上也未能给出很明确的概念。怎样让学生既能分清不同的作品的类型又不会因被这个框子所限定住而使得认知片面呢?就需要通过综合比较让大家知道这三种艺术形式在造型上是逐步抽象的,也说明画家的创作是逐步的越来越主观化的,这跟时代的发展有一定关系却不是绝对,同时跟手法的运用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说,在欣赏上要侧重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
我还总结了如情境设定、联系实际,可以大面积运用,但需要教师有较广泛的知识体系和自己独到的营造氛围的风格和手段。加深连接,活动体验。效果会很好,但不一定很显性,而且如要用好,需要各方面硬件条件也较多。其余如情感导入、理论延伸、点到即止、引导拓展等方式方法,用起来各有侧重点,也各有千秋。这是我针对课堂活动的一些方法。我想,立足现实,要探索的还有很多。
关键词:美术鉴赏 视觉认知 图解落实 引导分析 综合运用
美术鉴赏课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为美术鉴赏课既是一个理论课也是一个基础课,同时符合当下的审美趣味。当它是一个理论课时,它的容量很大。包括从古至今、从本国到国外、从东方到西方、从纯绘画领域到雕塑到工艺美术到民间美术再到建筑,等等。当它是一个基础课时,它的责任很重。它在教会学生以上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担负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体悟以至独立的思考能力。在我的理想标准中,美术鉴赏课应该是以自由、讨论、肯定和深入来构成的。自由,就是要自由自在的在艺术世界里徜徉;讨论,应该是各抒己见,看到的是什么就说什么,有什么感覺就是什么感觉;肯定,就是教师要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肯定学生自己的看法和思想;深入,就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加入理性认知,给予适当的知识点播,然后再拓展开来联系生活联系实际甚至可以联系到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等等。可是现实操作中,学生太多、课时太少、压力太大、传统的教与学的观念和社会对人才的价值衡量标准太难转变决定了以上教学模式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现实课堂上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实现课堂标准呢?
一、视觉认知,感性导入
这个方法就是要多看图。一些学生艺术方面接触的很少。他们只有在历史课本和语文课本的个别内容中接触到过美术作品。所以,当我要告诉他们什么是国画什么是油画的时候最好是出示一幅国画和油画。但是,由于见的少,有时候出示的这一幅是油画他们看得出来,再出示一幅稍微变一下,他们就又分辨不出来了。比如,我问米勒的《拾穗》,大家都说是油画,再问马蒂斯的《舞蹈》就都不敢肯定了;那我说张萱的《捣练图》是一幅国画,再看到徐悲鸿的《奔马》就不敢肯定了。所以,要在第一课中讲到美术作品的分类、第二课中讲到艺术语言、第三四五课分别讲到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时不能只草草的给出一个很书面的概念,应该先让学生看大量的图片。
图片可以是对知识讲解有帮助的也可以是贴近生活而易于认识的,还可以按照有一定内部联系的作品。比如,在第一课中我将作品融入到分类知识中,除去课本中的《捣练图》《奔马》等国画作品,还让大家看了耳熟能详的齐白石的《虾》,除了看到米勒的《拾穗》、高更的《布道后的幻想》外还看了梵高的《向日葵》、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等,这样再总结为:绘画。其余依此类推。这样就达到了视觉认知、感性导入的目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知识先入,图解落实
在美术鉴赏这门课程中,有很多的知识的范围很难界定,比如,美术鉴赏。一旦下定义,就特别笼统、特别大,也特别抽象。因为它根本就是一个行为过程,它必须要经过实践才能体会。但在实践中要经过怎样漫长的艰难的过程才能体会到呢?很多人穷其一生都体会不到又何况这些几乎对美术没有认知的学生?可是也总不能就让他们看一幅画,告诉他们这就是美术鉴赏吧。所以,我用这个方法:先把这个知识点告诉他们再用美术作品作为媒介一一解释给他们听。
比如,讲到美术鉴赏的概念,是运用我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它是一个综合的审美活动。那么,请同学们看图,看到徐悲鸿的《奔马》中是一匹正在奔跑的马,看到它那奔跑的动作和姿态,这就是视觉感知;根据以前的知识大家可以看出这幅画用的材料是墨,进而得出是国画,这就是对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够得出是国画这一结论就已经进行了初步归类;接下来大家再来看这幅画时可能就想问:它表达了什么意思?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是一幅水墨画画家用大笔没骨作画,稍加勾勒,鬓毛和马尾用墨较重,突出其迎风飞扬的感觉;四肢用墨重表现其有力;由于徐悲鸿是最早主张西为东用的画家之一,看马的躯干和颈部的用笔适当的强调了明暗。接着我们可以判断一下画家所处的年代了解一下画家的生平然后分析创作此作品的背景,通过描述和其他辅助手段让大家进入联想进行体验。然后让他们自己做出自己的评价。那么,这整个的过程就是对美术鉴赏的解读也刚好就是一个美术鉴赏的过程,它已不是像以前那种只看一眼作品中的形象那么简单,并且学生由此可以获得形象以外的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三、引导分析,得出结论
这种方法就是将一些固定知识打散、解构、分成容易理解的小点来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恰当而准确地运用例子,使得引导比较容易进行也可以使得引导的结果水到渠成,得到想要的答案。
在讲到艺术语言的概念时,我认为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艺术语言。但是他们还是不知道什么才是艺术语言?所以应选择带领大家一起看图,看一些艺术语言比较突出的作品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分析:看克里福德?斯蒂尔《1954》问: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学生们会回答:黑色和红色,再问:黑色和红色就是一个什么范畴?他们就会得出:颜色;看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问:画面上是一个一个形象各异的人物,那么,大家仔细的看这些形象是用什么描画才从背景上凸现出来的?他们会找出“线”这一原因。这样不仅使结论的得出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并能让学生在更容易理解的情况下得到验证和加深。
四、综合运用,比较深入
在美学中有些理论是相互联系的,还有一些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最重要的则是运用的问题,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所以,不综合是不行的,不比较也是不行的。举个例子:在分别讲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的时候,这三种艺术形式本就是相对而言还有手法运用上的差距,不出示具象不足以言意象,不出示意象不足以言抽象,诸如此类,课本上也未能给出很明确的概念。怎样让学生既能分清不同的作品的类型又不会因被这个框子所限定住而使得认知片面呢?就需要通过综合比较让大家知道这三种艺术形式在造型上是逐步抽象的,也说明画家的创作是逐步的越来越主观化的,这跟时代的发展有一定关系却不是绝对,同时跟手法的运用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说,在欣赏上要侧重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
我还总结了如情境设定、联系实际,可以大面积运用,但需要教师有较广泛的知识体系和自己独到的营造氛围的风格和手段。加深连接,活动体验。效果会很好,但不一定很显性,而且如要用好,需要各方面硬件条件也较多。其余如情感导入、理论延伸、点到即止、引导拓展等方式方法,用起来各有侧重点,也各有千秋。这是我针对课堂活动的一些方法。我想,立足现实,要探索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