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催生网络教研。如何引导网络教研的发展,使其在校本教研中发挥最大优势和效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本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从中得到了一些有益启示和经验。
关键词:互联网;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调查研究
一、研究缘起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教研走进学校,走进每位教师的生活。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网络数字资源进行教学科研探究,使互联网技术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提高教学科研效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电话访谈和微信交流的方法,随机调查了本市、区几所学校的一线教师,共发出问卷40份,有效回收40份,回收率、有效率100%。电话访谈了市、区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教研室主任及有关领导,以及一些学校的教务主任、教师;微信交流的范围更为广泛,有一线教师、本区域内外的名师、专家、学者等。问卷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基本情况、传统教研、网络教研、意见和建议。本文主要依据问卷调查情况,并结合电话访谈及微信交流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三、调查结果分析
1. 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目前各学校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建设,正在积极进行网络教研探究。从教师个人情况来看,不论年龄大小、职务(职称)高低,都具有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积极要求和愿望。从教师个人信息技术水平调查情况来看,仅有两位教师(占5%)反映平时很少上网学习,操作困难,且年龄都在50岁以上;95%的教师都具有一定的网络操作能力。说明几所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总体较高,进行互联网环境下校本教研的基础良好。
2. 传统教研
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参加常规教研活动频次少,大部分学校为每周活动1次,常规教研目前虽然仍是校本教研的主要方式,但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一是受时间、场地限制,活动次数少、时间短,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二是研讨交流往往不能触及实质性的问题,交流不充分,有时甚至流于形式,交流的深度、强度、范围不够;三是讨论内容及有关信息不易保存,活动内容的连贯性、系统性、计划性不强,成员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地发挥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四是活动内容大多以开展听课评课、学习研讨为主,形式相对单一,缺乏名师带动和专业引领;五是常规教研活动中成员之间相互比较保守,人际关系不够和谐。
3. 网络教研
目前网络教研活动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依托网站下载教学资源,利用微信、QQ与同行交流。教师参与网络教研活动采用最多的交流工具还是微信、QQ等聊天工具。二是教育部远程培训平台是教师常用的交流学习、下载和传送教学资源的平台。网络教研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内容丰富、功能强大的虚拟环境。
网络教研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教师的来源范围、群体不固定,关系松散,成员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影响网络教研效果;二是网络教研多自发组织,意见交流随意,信息混杂,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制;三是教研的内容没有统一的规划,缺乏计划性、专题性,交流主题往往不容易选取,难以找到深入讨论的话题。
四、建议与对策
第一,网络教研便于教师随时随地学习、交流,给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积极探索网络教研新模式,不断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这是今后中小学校本教研的必由之路。
第二,教研主管部门应积极倡导并组织开展各类教学联盟、联校教研活动,促进先进理论、方法的交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第三,各学校及各教研工作群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网络教研交流平台,研究制订一些合理的守则,净化网络教研环境,发挥网络教研的功效。
第四,学校各学科教研工作QQ群、微信交流群、名师工作室等平台要根据各工作群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和学校教学安排制订活动计划,确定每次研讨活动的主题和方案,确保线上线下活动的有序、有效进行。
第五,网络教研内容的选取和主题的确定要针对教学一线教师的需要,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教学实践研究是网络教研发展的价值所在。因此,学校要加大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努力为教师专业发展开辟网络教研的新途径,汇集各种优势资源和师资力量,做好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和培训,促进校内外教师间的合作、探讨,构建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訓交流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互联网+’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团队成长的有效途径与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7]GHB2178)。
作者简介:王玲红(1966 — ),女,甘肃酒泉人,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
关键词:互联网;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调查研究
一、研究缘起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教研走进学校,走进每位教师的生活。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网络数字资源进行教学科研探究,使互联网技术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提高教学科研效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电话访谈和微信交流的方法,随机调查了本市、区几所学校的一线教师,共发出问卷40份,有效回收40份,回收率、有效率100%。电话访谈了市、区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教研室主任及有关领导,以及一些学校的教务主任、教师;微信交流的范围更为广泛,有一线教师、本区域内外的名师、专家、学者等。问卷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基本情况、传统教研、网络教研、意见和建议。本文主要依据问卷调查情况,并结合电话访谈及微信交流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三、调查结果分析
1. 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目前各学校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建设,正在积极进行网络教研探究。从教师个人情况来看,不论年龄大小、职务(职称)高低,都具有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积极要求和愿望。从教师个人信息技术水平调查情况来看,仅有两位教师(占5%)反映平时很少上网学习,操作困难,且年龄都在50岁以上;95%的教师都具有一定的网络操作能力。说明几所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总体较高,进行互联网环境下校本教研的基础良好。
2. 传统教研
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参加常规教研活动频次少,大部分学校为每周活动1次,常规教研目前虽然仍是校本教研的主要方式,但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一是受时间、场地限制,活动次数少、时间短,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二是研讨交流往往不能触及实质性的问题,交流不充分,有时甚至流于形式,交流的深度、强度、范围不够;三是讨论内容及有关信息不易保存,活动内容的连贯性、系统性、计划性不强,成员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地发挥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四是活动内容大多以开展听课评课、学习研讨为主,形式相对单一,缺乏名师带动和专业引领;五是常规教研活动中成员之间相互比较保守,人际关系不够和谐。
3. 网络教研
目前网络教研活动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依托网站下载教学资源,利用微信、QQ与同行交流。教师参与网络教研活动采用最多的交流工具还是微信、QQ等聊天工具。二是教育部远程培训平台是教师常用的交流学习、下载和传送教学资源的平台。网络教研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内容丰富、功能强大的虚拟环境。
网络教研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教师的来源范围、群体不固定,关系松散,成员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影响网络教研效果;二是网络教研多自发组织,意见交流随意,信息混杂,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制;三是教研的内容没有统一的规划,缺乏计划性、专题性,交流主题往往不容易选取,难以找到深入讨论的话题。
四、建议与对策
第一,网络教研便于教师随时随地学习、交流,给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积极探索网络教研新模式,不断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这是今后中小学校本教研的必由之路。
第二,教研主管部门应积极倡导并组织开展各类教学联盟、联校教研活动,促进先进理论、方法的交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第三,各学校及各教研工作群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网络教研交流平台,研究制订一些合理的守则,净化网络教研环境,发挥网络教研的功效。
第四,学校各学科教研工作QQ群、微信交流群、名师工作室等平台要根据各工作群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和学校教学安排制订活动计划,确定每次研讨活动的主题和方案,确保线上线下活动的有序、有效进行。
第五,网络教研内容的选取和主题的确定要针对教学一线教师的需要,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教学实践研究是网络教研发展的价值所在。因此,学校要加大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努力为教师专业发展开辟网络教研的新途径,汇集各种优势资源和师资力量,做好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和培训,促进校内外教师间的合作、探讨,构建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訓交流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互联网+’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团队成长的有效途径与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7]GHB2178)。
作者简介:王玲红(1966 — ),女,甘肃酒泉人,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