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路径依赖理论指导下,对当前小学入学机制改革和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提出小学教育改革研究需要重视非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的研究。
关键词:路径依赖;小学改革;教育改革
纵观我国40年来的教育改革,不管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双基”建设还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的素质教育,在改革过程中,都难以避免“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其影响因素何在?路径依赖理论为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思路。
一、路径依赖理论
路径依赖概念最早源于生物学中关于物种进化分叉和物种等级次序的研究。路径依赖的本意是物种进化中产生各种各样的路径而且彼此之间互不重合、互不干扰。而后,从经济学上的技术变迁到制度变迁,各个研究领域的学者开始广泛地对路径依赖现象的概念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其中,其核心问题实际上是有关变革与创新的问题,即对阻碍变革和创新的因素的探究。
首先提出在制度变迁领域引入路径依赖研究方法的研究者是诺斯(North)。他通过研究发现,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论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产生并存在着持续的影响力,甚至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并产生好或坏的循环,从此引导着制度变迁的方向。制度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非正式规则,指的是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长久生命力并且能世代相传的一部分。二是正式规则,指的是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一系列规则,主要包括政治规则、社会契约、经济规则等。三是实施机制。由此,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制度变迁中产生路径依赖的原因在于非正式规则与正式规则的负向影响加上实施机制的缺位。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针对当时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开展的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教育改革,其本质上就是基础教育制度的改革,其实也是一种制度变迁。这种教育制度的变迁,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上至法律法规的修改,下至学校的教学改革乃至家长与学生观念的改变,都需要一套系统的改革思路。因此,笔者在路径依赖理论的启示下,对当前小学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二、小学教育改革中路径依赖现象及原因分析
1. 入学机制改革的路径依赖
随着小学教育改革的深化,小学阶段的入学机制逐渐演变为免试入学、就近分配。然而由于以往的重点学校制度与以智力和能力发展为方向的教学改革所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以及缺少新的可以取代单纯以考分为标准的评价机制,导致就近入学机制带来的学区间教育资源争夺、学区房热等现象,最终还是不能解决注重分数的问题,从择校热演变成学区房热。
在入学机制的改革中,最突出的两个路径依赖因素是非正式规则的强势和实施机制的缺失。非正式规则的强势体现在:第一是历史遗留下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校际差距巨大的问题。第二是传统教育观念中分数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哪怕学校或者政府不组织正式考试,家长也会想办法进行私下的测评,只注重结果的思想太顽固。第三是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机制深入人心。而实施机制的缺失则是在就近入学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单纯以电脑随机派位及学区划分机制来取代考试入学制,一是过程不够公开透明,二是缺乏说服力。
2. 教学改革的路径依赖
纵观我国多年来的小学改革历程,其中课程改革中最核心的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变革。素质教育最初提出是为了解决以智力、知识为取向的教育理念所导致的应试教育带来的问题。然而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都是以素质教育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这主要表现为,在素质教育改革初期,地方政府、学校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片面理解素质教育,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广泛地开设非考试类课程,追求形式上的素质教育,未能从根本上撼动以教师为中心、以接受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因此,在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中难以消除对知识传授的重视。加之教育界中主智主义和实用主义两个派别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交替占据主导地位,致使学界对素质教育的争论不断而难有共识。教学评价中智力因素还是占据主导地位,即使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有所缓解,仍然不能改变高考、中考等重大考试中的唯分数论,延伸至小学,学校的内部测评和考试结果也是家长心中评判学校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学习成果的标杆。
影响教学改革产生路径依赖的因素最主要的是非正式规则。首先,最突出的一点在于教育本身具有的滞后性。教育作为继承和传播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最重要途径,其首要功能在于继承而后才是创新,即要先继承已有知識才能创造新知。教育的内容与当前社会需求处于一种相对矛盾的状态,因此,教育需要不断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次,实施机制的缺位。成功的教学实验往往能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但是优秀的教学实验中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是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的,也就是理论走在实践的前面,而实践作为检验理论的唯一途径,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推动理论的发展。因此,尽管教育理论上已经重视对学生主体性、主体间性等的研究,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却由于缺少针对理论研究的新成果的实施机制而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
三、路径依赖现象的启示
1. 重视对教育改革中非正式规则因素的研究
根据路径依赖理论,非正式规则因素是影响制度变迁的三大因素之一。目前针对我国教育的相关研究中,从政策层面、理论层面的研究比较普遍,但是教育改革中的非正式规则因素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如上所述,制度变迁中的非正式规则属于一个社会长期形成的文化,存在于人们无意识层面,是意识形态上的存在。非正式规则容易被默认为是理所应当而受到忽视。
2. 重视对教育改革中实施机制的研究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发现,教育改革从政策的制定到实施,不仅需要理论的支撑,还需要实施机制的理论研究。以就近入学政策为例,如果缺乏实质性的如“摇号”“划片分区”等实施机制,就近入学就只能停留在政策层面,而无法推进实施。我们能从就近入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学区房热”“人户分离”等问题中看出,合理的实施机制必须通过一定的研究过程,需要科学性和合理性。实施机制关系到一项制度推行过程中的真正落实,因此教育改革中需要重视对实施机制的研究。
尽管路径依赖理论最早被运用于经济学领域,但是其本质是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研究,因此,对教育制度变迁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启示。在我国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路径依赖理论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有助于人们从中发现教育改革中新的研究点,对深化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刘万斌.路径依赖视角下的中小学教育改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8):30-32.
[2]刘汉民.路径依赖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0(2):58-72.
[3]曹瑄玮,席酉民,陈雪莲.路径依赖研究综述[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3):185-191.
[4]杨舒.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路径依赖、困境及其超越[J].教学研究,2016,39(3):62-66.
作者简介:廖安仪(1992— ),广东顺德人,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
关键词:路径依赖;小学改革;教育改革
纵观我国40年来的教育改革,不管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双基”建设还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的素质教育,在改革过程中,都难以避免“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其影响因素何在?路径依赖理论为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思路。
一、路径依赖理论
路径依赖概念最早源于生物学中关于物种进化分叉和物种等级次序的研究。路径依赖的本意是物种进化中产生各种各样的路径而且彼此之间互不重合、互不干扰。而后,从经济学上的技术变迁到制度变迁,各个研究领域的学者开始广泛地对路径依赖现象的概念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其中,其核心问题实际上是有关变革与创新的问题,即对阻碍变革和创新的因素的探究。
首先提出在制度变迁领域引入路径依赖研究方法的研究者是诺斯(North)。他通过研究发现,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论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产生并存在着持续的影响力,甚至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并产生好或坏的循环,从此引导着制度变迁的方向。制度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非正式规则,指的是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长久生命力并且能世代相传的一部分。二是正式规则,指的是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一系列规则,主要包括政治规则、社会契约、经济规则等。三是实施机制。由此,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制度变迁中产生路径依赖的原因在于非正式规则与正式规则的负向影响加上实施机制的缺位。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针对当时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开展的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教育改革,其本质上就是基础教育制度的改革,其实也是一种制度变迁。这种教育制度的变迁,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上至法律法规的修改,下至学校的教学改革乃至家长与学生观念的改变,都需要一套系统的改革思路。因此,笔者在路径依赖理论的启示下,对当前小学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二、小学教育改革中路径依赖现象及原因分析
1. 入学机制改革的路径依赖
随着小学教育改革的深化,小学阶段的入学机制逐渐演变为免试入学、就近分配。然而由于以往的重点学校制度与以智力和能力发展为方向的教学改革所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以及缺少新的可以取代单纯以考分为标准的评价机制,导致就近入学机制带来的学区间教育资源争夺、学区房热等现象,最终还是不能解决注重分数的问题,从择校热演变成学区房热。
在入学机制的改革中,最突出的两个路径依赖因素是非正式规则的强势和实施机制的缺失。非正式规则的强势体现在:第一是历史遗留下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校际差距巨大的问题。第二是传统教育观念中分数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哪怕学校或者政府不组织正式考试,家长也会想办法进行私下的测评,只注重结果的思想太顽固。第三是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机制深入人心。而实施机制的缺失则是在就近入学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单纯以电脑随机派位及学区划分机制来取代考试入学制,一是过程不够公开透明,二是缺乏说服力。
2. 教学改革的路径依赖
纵观我国多年来的小学改革历程,其中课程改革中最核心的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变革。素质教育最初提出是为了解决以智力、知识为取向的教育理念所导致的应试教育带来的问题。然而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都是以素质教育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这主要表现为,在素质教育改革初期,地方政府、学校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片面理解素质教育,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广泛地开设非考试类课程,追求形式上的素质教育,未能从根本上撼动以教师为中心、以接受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因此,在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中难以消除对知识传授的重视。加之教育界中主智主义和实用主义两个派别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交替占据主导地位,致使学界对素质教育的争论不断而难有共识。教学评价中智力因素还是占据主导地位,即使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有所缓解,仍然不能改变高考、中考等重大考试中的唯分数论,延伸至小学,学校的内部测评和考试结果也是家长心中评判学校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学习成果的标杆。
影响教学改革产生路径依赖的因素最主要的是非正式规则。首先,最突出的一点在于教育本身具有的滞后性。教育作为继承和传播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最重要途径,其首要功能在于继承而后才是创新,即要先继承已有知識才能创造新知。教育的内容与当前社会需求处于一种相对矛盾的状态,因此,教育需要不断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次,实施机制的缺位。成功的教学实验往往能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但是优秀的教学实验中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是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的,也就是理论走在实践的前面,而实践作为检验理论的唯一途径,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推动理论的发展。因此,尽管教育理论上已经重视对学生主体性、主体间性等的研究,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却由于缺少针对理论研究的新成果的实施机制而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
三、路径依赖现象的启示
1. 重视对教育改革中非正式规则因素的研究
根据路径依赖理论,非正式规则因素是影响制度变迁的三大因素之一。目前针对我国教育的相关研究中,从政策层面、理论层面的研究比较普遍,但是教育改革中的非正式规则因素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如上所述,制度变迁中的非正式规则属于一个社会长期形成的文化,存在于人们无意识层面,是意识形态上的存在。非正式规则容易被默认为是理所应当而受到忽视。
2. 重视对教育改革中实施机制的研究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发现,教育改革从政策的制定到实施,不仅需要理论的支撑,还需要实施机制的理论研究。以就近入学政策为例,如果缺乏实质性的如“摇号”“划片分区”等实施机制,就近入学就只能停留在政策层面,而无法推进实施。我们能从就近入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学区房热”“人户分离”等问题中看出,合理的实施机制必须通过一定的研究过程,需要科学性和合理性。实施机制关系到一项制度推行过程中的真正落实,因此教育改革中需要重视对实施机制的研究。
尽管路径依赖理论最早被运用于经济学领域,但是其本质是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研究,因此,对教育制度变迁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启示。在我国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路径依赖理论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有助于人们从中发现教育改革中新的研究点,对深化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刘万斌.路径依赖视角下的中小学教育改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8):30-32.
[2]刘汉民.路径依赖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0(2):58-72.
[3]曹瑄玮,席酉民,陈雪莲.路径依赖研究综述[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3):185-191.
[4]杨舒.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路径依赖、困境及其超越[J].教学研究,2016,39(3):62-66.
作者简介:廖安仪(1992— ),广东顺德人,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