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初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整个小学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将“解决问题”列为总体目标之一。数学教学应渗透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一句古老的说法是“给人们一条鱼,还不如教人们钓鱼。”数学教学需要教师能够做到“授学生以渔”。阐述了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意义,并对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具体措施进行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解决问题能力;方法;提高
新课程标准将“解决问题”列为总体目标之一。可以看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低年段的家长们反应学生在完成解决问题的相关题目时,往往不能独立完成。教师们在谈论这个话题时,也感到力不从心。是老师的教学问题还是学生的理解能力问题?又或者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呢?我个人觉得家长和教师都需要花时间耐心去提高自我认知,寻求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学生本身也要提起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三者不可或缺。那么我们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一、提高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意义
(一)教师教学的客观需要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方法也发生了改革。信息窗口取代了所列的条件和问题,课堂教学方法也从教师对课本的讲解转变为学生对问题的自我发现,并采用多种方式加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而且可以减轻教师自身的教学压力。例如,当教师正在教授“对乘法的初步理解”时,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主题图中发现蕴含在其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会提出:有五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三个人。小飞机上有多少人?学生们都会把每架小飞机上的人数加起来3+3+3+3+3=15,同样的,学生会在前一位同学回答的基础上,受到启发找到玩过山车、坐木马的相关问题和相关解决方法。
(二)学生学习的主体需要
数学源于生活,被用于生活。学生需要了解、分析和解决各种数学问题,才能学会使用它。通过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思维可以多样化,解决方案可以多样化,为进一步理解更复杂的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奠定基础。
二、培养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根本
学生的阅读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解题的效果,且阅读能力的提高不能在一夜之间实现。这就需要家长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慢慢渗透,让孩子养成爱阅读的习惯,慢慢地他们的理解能力会自然而然地提高上来,理解能力提高了,题目读懂了,完成解决问题的题目就轻松了。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段的学生,自制力相对较差。心理因素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将学科特征与年龄、心理特征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习,主动学习。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用心做好教学设计,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情景出发,指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内容通常从简单变为复杂,这要求学生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凡事有个过程,应该给学生一个进步的空间,不能揠苗助长。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思维过程,从单一思维到多重思维。对于低年段的小学生而言,这是阻挡他们学习的一座大山。如果教师不引导好,不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就不能有效地掌握,那么他们进入高年级后,仍然觉得无法回答。因此,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培养学生,发散学生的思维。
(四)培养学生提问题的习惯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纵观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历史数千年,定理、法律和学说的发现者和创始人几乎总是善于从小的、共同的自然现象中看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疑虑,追逐根源。找到源头,最后找到真相。对于低年段的小学生来说,引导他们提出数学问题至关重要,这直接影响他们往后对生活中数学的思考能力。毕竟是刚接触数学,低年段的小学生往往不知道该怎样提问,问什么。有些学生怕回答错,担心同学会笑话。那么多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活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鼓励学生提问,尊重他们的每一个答案。培养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会思考的习惯。
(五)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式
数学问题都存在的一定的关联,有一定数量的关系,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应注意分析数学题数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低年段的学生,因为他们还没形成这样的思考模式。明确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定量关系,确定解决方法,这也是建模的过程。较低年级的许多应用问题之间的定量关系很容易理解,也是非常明显的。
(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所以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最终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会用课堂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现实中的问题来,教师也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得到锻炼,比如说模拟商场买卖等。只要是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都要去实践、去探索,真正实现学有所用。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学用结合。如在学了“圆角分”后,我布置任务,周末让学生跟家长去商场或者去超市买菜买商品,要求在家长的陪伴下找补钱。返校与同学们分享经验。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早期阶段,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要优于指导学生用方法和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學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发展的能力是首要任务。通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引导学生分析定量关系,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陆昌然.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大全[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8.
[2]许存盼.分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J].文理导航,2016(3).
[3]杜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07);
关键词:解决问题能力;方法;提高
新课程标准将“解决问题”列为总体目标之一。可以看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低年段的家长们反应学生在完成解决问题的相关题目时,往往不能独立完成。教师们在谈论这个话题时,也感到力不从心。是老师的教学问题还是学生的理解能力问题?又或者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呢?我个人觉得家长和教师都需要花时间耐心去提高自我认知,寻求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学生本身也要提起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三者不可或缺。那么我们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一、提高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意义
(一)教师教学的客观需要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方法也发生了改革。信息窗口取代了所列的条件和问题,课堂教学方法也从教师对课本的讲解转变为学生对问题的自我发现,并采用多种方式加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而且可以减轻教师自身的教学压力。例如,当教师正在教授“对乘法的初步理解”时,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主题图中发现蕴含在其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会提出:有五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三个人。小飞机上有多少人?学生们都会把每架小飞机上的人数加起来3+3+3+3+3=15,同样的,学生会在前一位同学回答的基础上,受到启发找到玩过山车、坐木马的相关问题和相关解决方法。
(二)学生学习的主体需要
数学源于生活,被用于生活。学生需要了解、分析和解决各种数学问题,才能学会使用它。通过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思维可以多样化,解决方案可以多样化,为进一步理解更复杂的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奠定基础。
二、培养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根本
学生的阅读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解题的效果,且阅读能力的提高不能在一夜之间实现。这就需要家长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慢慢渗透,让孩子养成爱阅读的习惯,慢慢地他们的理解能力会自然而然地提高上来,理解能力提高了,题目读懂了,完成解决问题的题目就轻松了。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段的学生,自制力相对较差。心理因素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将学科特征与年龄、心理特征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习,主动学习。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用心做好教学设计,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情景出发,指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内容通常从简单变为复杂,这要求学生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凡事有个过程,应该给学生一个进步的空间,不能揠苗助长。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思维过程,从单一思维到多重思维。对于低年段的小学生而言,这是阻挡他们学习的一座大山。如果教师不引导好,不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就不能有效地掌握,那么他们进入高年级后,仍然觉得无法回答。因此,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培养学生,发散学生的思维。
(四)培养学生提问题的习惯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纵观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历史数千年,定理、法律和学说的发现者和创始人几乎总是善于从小的、共同的自然现象中看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疑虑,追逐根源。找到源头,最后找到真相。对于低年段的小学生来说,引导他们提出数学问题至关重要,这直接影响他们往后对生活中数学的思考能力。毕竟是刚接触数学,低年段的小学生往往不知道该怎样提问,问什么。有些学生怕回答错,担心同学会笑话。那么多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活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鼓励学生提问,尊重他们的每一个答案。培养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会思考的习惯。
(五)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式
数学问题都存在的一定的关联,有一定数量的关系,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应注意分析数学题数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低年段的学生,因为他们还没形成这样的思考模式。明确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定量关系,确定解决方法,这也是建模的过程。较低年级的许多应用问题之间的定量关系很容易理解,也是非常明显的。
(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所以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最终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会用课堂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现实中的问题来,教师也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得到锻炼,比如说模拟商场买卖等。只要是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都要去实践、去探索,真正实现学有所用。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学用结合。如在学了“圆角分”后,我布置任务,周末让学生跟家长去商场或者去超市买菜买商品,要求在家长的陪伴下找补钱。返校与同学们分享经验。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早期阶段,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要优于指导学生用方法和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學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发展的能力是首要任务。通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引导学生分析定量关系,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陆昌然.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大全[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8.
[2]许存盼.分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J].文理导航,2016(3).
[3]杜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