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阶段性胜利让拆违的决策者颇感欣慰,而由此得来的民众支持和良好的社会反响或许更让人欢欣鼓舞。
记者在合肥市政府网站上看到,一项关于“大拆违”民意调查结果表明,老百姓对此项工作的支持率达到了82.61%!
长达数月的拆违过程,没有发生一起为此而引起的冲突。“零补偿,零冲突”一直为本地大大小小的媒体所津津乐道。
与此同时,合肥“大拆迁”经验引起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外地媒体的关注,包括北京在内的多家考察团,此前也曾分别来肥考察拆违成功的经验。
回首数月的拆违经历,除了一整套行动方案之外,“用最强扶持,对最弱群体”、“拆出好风气”、“拆违绝不能拆掉繁荣”等字眼是成效背后最为显眼的关键词。
当然,决策者的态度和决心是拆违行动关键的关键。
拆除范围内没有特权
虽然在正式拆违之前,市委的态度并没有打消人们的怀疑:违章建筑的形成是有着纷繁复杂的原因,弄不好就是个“火药桶”啊。
而市委、人大自拆行为以及先前出现的两起“风波”被报道后,则彻底打消了人们的顾虑。
6月初,合肥市规划局监察大队大队长鲍某被免职!
5月底,合肥骆岗镇分路口社区居委会主任吴某在文昌新村西侧搭建了一栋250平方米的违法建筑,且处于高压线下。合肥市规划局监察大队获知后下达了停建通知,但吴某不予理睬,继续加班加点违法施工。
6月9日下午,吴某的建筑被强行拆除,吴被免职。而规划局监察大队大队长鲍某也因执法不到位被免去职务。
紧接着,媒体又报道了市规划局三处处长、蜀山区分局局长邱某被立案调查的消息。
紧靠合肥市环城公园水体、碧雨花园小区东门6月出现一独栋违建别墅,建房者竟然还拿到了规划许可证。
6月18日,此事经公开报道之后,合肥市有关部门开始调查邱某,发现他在违规办理许可证时是受熟人之托。
邱某最终因受贿且数额巨大,被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并开除党籍,那栋争议别墅则被拆除。
对于此次拆违,孙金龙明令:“凡属拆除范围内,没有特权单位,也没有特权阶层……决不允许出现‘拆小不拆大、拆民不拆官、拆软不拆硬、拆明不拆暗’现象。”
“不论大小多少,不管涉及哪一部门,不管事关什么‘背景’的人,都要敢于硬碰、严格执法。”
在媒体的跟进报道中,这样的话语俯拾即是。
随后,合肥市纪委、组织部、监察局于6月30日下发了《合肥市查处违法建设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明确要“对不认真履行职责或在工作中违法违纪的,严格追究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以人为本定民心
违建中除了各地门面房,普通百姓的住宅的所占比例不在少数。如何做好这部分人的安抚工作,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对此,政府部们的口号是:“用最强扶持,对最弱群体!”
家里曾经做干洗店生意的许兴毓夫妇回忆起当初的拆违,眼里又不禁闪烁着泪花。
许兴毓夫妇的难处,显而易见:违法搭建的简陋住屋,所有的家当几乎都是跑遍各处商场,拣最便宜货添置的。
“孩子在上学、大人吃低保,我的干洗店设备全是借债买的”。许兴毓的状况让市拆违工作人员犯了踌躇。但市委“一把尺子、一个政策、一视同仁”的拆违原则,是没有丝毫弹性的:许家的违法住房必须拆除!
见到许家的困窘,当拆违的工作人员抡锤子也禁不住流泪;许家人更是泪流满面!许兴毓默默地转身走开,看着轰然塌下的废墟,她说:“谁都想住在一个漂亮的城市中,大家都在拆,都在受损失,我从没想过自己要例外!”
许家的困境政府不是没有想到,拆违伊始,合肥市就重点设计了社会保障具体内容,把下岗后因拆违而“二次受损户”、低收入群体、进城靠小经营谋生的农民工当作特例在对待。
“把最优惠的政策给他们,把最细致的关心给他们,一个也不能少!”
为此,政府出台了就业援助、低保、住房补贴三个配套文件,确保不因拆违造成群众就业、生活、住房困难:
设立“百帮再就业一条街”,集中使用各项优惠政策“裂变”就业岗位。对入场就业经营的,实行房租、贴息小额贷款、税收等优惠政策;
盘活闲置商业门面房为拆违服务。对全市10多万平方米商业用房进行紧急启用,鼓励被拆商户入场经营。改造旧厂房、仓库用作应急经营场所;
政府牵头,组织有“岗位潜力”的各类企业举办专场招聘会。面向因拆违而下岗的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全市因拆违减少就业岗位19000多个,但为被拆户储备或提供各类就业岗位24000多个。
拆违绝不能拆掉繁荣
“拆违绝不能拆掉繁荣”,这是市委确定的准则之一。这一点,在城市特色的维持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对于合肥市民来说,宁国路上的龙虾街久负盛名。一到夏天,这里人声鼎沸,热闹异常,有市民夸张的说,一些外地人到合肥,脸都没洗,就直奔龙虾街尝鲜。
然而,一纸拆违通知让那些多年在此经营的老板们傻了眼——原来自己经营龙虾门面属于违章建筑!
一位龙虾店老板向人抱怨:“我们一直租用某单位的2000平方米房子,月租3万元,做梦也没到它是违法建设呀。”
一边是典型的违法建筑,一边是不可能因其繁荣而获得“不拆的特权”。怎么办?
合肥市包河区政府出面奔忙,在紧邻着的“香港商业街”空置房内,另起炉灶,重开“新龙虾街”。
为了新门面增加人气,区政府还自掏腰包,从财政资金中“拿出20万元,做灯箱广告、装潢扮靓门面。同时,卫生、防疫部门以“特惠服务”帮助商户搬迁。
政府帮助吆喝,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老板们的新店很快又飘出了醉人的龙虾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