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不断转换理念
1.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大胆创新。而依据课标编写的教材,无论是内容结构的建立、素材与案例的选取、教学内容的组织,还是内容呈现方式的确定,都以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需要、注重学生参与、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为宗旨。教学中应充分体会教材编者的意图,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教材中的活动题、思考题、阅读题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教师的导与学。新课程理念迫切要求教师角色的变化,即由主角变为配角,在教学活动中变“教”师为“导”师,变“教”课为“导”课,让学生走到前台,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例如: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海水的盐度和温度的分布规律,世界著名的渔场的分布及成因等重要原理和规律的落实,在课堂中让学生去主动地分析归纳,不仅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从图表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
二、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及高考试题,把握复习方向,使教学有的放矢
高考信息把握正确,方法明确,针对性强,复习效率才会提高。因此,必须注重高考信息的收集。教师要重视对《考试大纲》的研究,重视对历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和比较,从中发现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和变化趋势,最大限度地掌握高考命题的有关信息,研究复习教学的对策,准确地进行复习,避免盲目性,提高复习的效果。必须把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渗透在备课里,体现在课堂上,落实在训练中。
1.紧扣教材,注重“双基”。高考试题是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打好基础是搞好高三复习的关键,我们在复习中必须以说明为纲,站在高考层次上把握教材,利用教材,即依托教材又高于教材。要以课本为本,但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都是在对课本内容的加工、组合和对课本的挖掘、引申的基础上并吸收鲜活的实际而命制的。因此就需要我们在复习中要用好教材,要沿纵向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方法的概括与提炼,加强不同知识点的联系和组合。
2.基础知识的教学要在形成知识体系上下功夫。建立以单元或专题的知识体系,要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这样在做题时就能由题目提供信息,从记忆系统里检索出有关信息,选取与题目的要求构成最佳组合的信息,优化做题过程。
3.立足能力培养,将其落到实处。在复习中应抓住两大环节——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对知识的应用。在知识的理解掌握方面,重点要抓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因为读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水平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4.注重地理思维方法培养。近几年的高考,重视考查地理思维方法,注重方法的应用,注重考查考生应用地理思维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方法考查、知识与能力的考查结合起来,以重要地理观念为主体,突出在知识网络高起点处,新颖不落俗套,但又遵循《考试说明》,贴近课本内容的试题。因此我们复习中要结合具体问题不失时机地突出地理思维方法的培养。要引导学生总结各种地理思维方法,每类题型及应注意的问题。
5.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考查探索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深化高考地理科内容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地理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基本目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增强用地理的意识,逐步学会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去探索新的地理知识,用身边的知识推理相似的知识,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三、坚持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新的课堂复习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1.进一步完善“复习”的教学模式。高三复习的最终效果要体现在学生学会上,以学法改革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和复习的全过程。复习目标又可分解为知识目标、方法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这是我们教师每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就更需要我们根据以下三个层次的问题很好设计教学。这三个层次的问题是:①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及其应用;②基本方法的体现及适度的联系、组合;③知识的连接、联系及灵活运用,知识体系的建立。
2.练习课的教学,建议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第一,要选好题,题目不能盲目地选用。更不是越难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要精选,要恰到好处,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真正达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第二,讲解时,可采用“题意变迁”法,精讲一题,再由此题“变迁”。通过变换条件等,就变成了另外几道题。
四、关注热点、焦点问题
社会热点往往是高考的聚焦点,要多了解社会信息,关注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农业问题、中东问题、黄岩岛问题等。
1.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大胆创新。而依据课标编写的教材,无论是内容结构的建立、素材与案例的选取、教学内容的组织,还是内容呈现方式的确定,都以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需要、注重学生参与、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为宗旨。教学中应充分体会教材编者的意图,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教材中的活动题、思考题、阅读题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教师的导与学。新课程理念迫切要求教师角色的变化,即由主角变为配角,在教学活动中变“教”师为“导”师,变“教”课为“导”课,让学生走到前台,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例如: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海水的盐度和温度的分布规律,世界著名的渔场的分布及成因等重要原理和规律的落实,在课堂中让学生去主动地分析归纳,不仅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从图表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
二、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及高考试题,把握复习方向,使教学有的放矢
高考信息把握正确,方法明确,针对性强,复习效率才会提高。因此,必须注重高考信息的收集。教师要重视对《考试大纲》的研究,重视对历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和比较,从中发现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和变化趋势,最大限度地掌握高考命题的有关信息,研究复习教学的对策,准确地进行复习,避免盲目性,提高复习的效果。必须把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渗透在备课里,体现在课堂上,落实在训练中。
1.紧扣教材,注重“双基”。高考试题是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打好基础是搞好高三复习的关键,我们在复习中必须以说明为纲,站在高考层次上把握教材,利用教材,即依托教材又高于教材。要以课本为本,但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都是在对课本内容的加工、组合和对课本的挖掘、引申的基础上并吸收鲜活的实际而命制的。因此就需要我们在复习中要用好教材,要沿纵向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方法的概括与提炼,加强不同知识点的联系和组合。
2.基础知识的教学要在形成知识体系上下功夫。建立以单元或专题的知识体系,要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这样在做题时就能由题目提供信息,从记忆系统里检索出有关信息,选取与题目的要求构成最佳组合的信息,优化做题过程。
3.立足能力培养,将其落到实处。在复习中应抓住两大环节——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对知识的应用。在知识的理解掌握方面,重点要抓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因为读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水平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4.注重地理思维方法培养。近几年的高考,重视考查地理思维方法,注重方法的应用,注重考查考生应用地理思维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方法考查、知识与能力的考查结合起来,以重要地理观念为主体,突出在知识网络高起点处,新颖不落俗套,但又遵循《考试说明》,贴近课本内容的试题。因此我们复习中要结合具体问题不失时机地突出地理思维方法的培养。要引导学生总结各种地理思维方法,每类题型及应注意的问题。
5.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考查探索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深化高考地理科内容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地理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基本目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增强用地理的意识,逐步学会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去探索新的地理知识,用身边的知识推理相似的知识,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三、坚持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新的课堂复习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1.进一步完善“复习”的教学模式。高三复习的最终效果要体现在学生学会上,以学法改革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和复习的全过程。复习目标又可分解为知识目标、方法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这是我们教师每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就更需要我们根据以下三个层次的问题很好设计教学。这三个层次的问题是:①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及其应用;②基本方法的体现及适度的联系、组合;③知识的连接、联系及灵活运用,知识体系的建立。
2.练习课的教学,建议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第一,要选好题,题目不能盲目地选用。更不是越难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要精选,要恰到好处,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真正达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第二,讲解时,可采用“题意变迁”法,精讲一题,再由此题“变迁”。通过变换条件等,就变成了另外几道题。
四、关注热点、焦点问题
社会热点往往是高考的聚焦点,要多了解社会信息,关注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农业问题、中东问题、黄岩岛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