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幸福教育的理念,上课要体现幸福的“五味课堂”。儿童的味道,课堂要坚守儿童立场;学科的味道,课堂要体现学科特质;文化的味道;生活的味道,课堂要体现内外结合;成长的味道,我们要确立并实现多元的教学目标,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拔节向上。
语文幸福课堂整体模式建构:自主探究——交流展示——精讲点拨——迁移运用。
一、自主探究
倡导先学后教,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导学问题,使用课本、图片、微视频等进行自主学习,基本解决相关问题,完成或部分完成基础练习,并提出学习疑问,发现问题潜能,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共同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在引领下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
先学,可以在开课后,教师提出教学目标,辅之以“导学单”“预习题”等方式,让学生课中“先学”;也可将预习活动移到课前,与过去的部分作业时间进行置换,实行“一探二学三生疑”的预习指导策略。为学生小组合作设计探究方案,进行探究、交流做好准备。课堂的主人是儿童,要有“儿童味”。这一环节基本适用于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形成学习期待——检测预习,一切基于孩子的视角和观点,不可因成人的解读或定论而屏蔽孩子的发现和疑惑。如《祖父的园子》一课初读后,孩子会提出这样的质疑:萧红在园子里真是“自由”“快乐”,为什么偌大的院子里只有爷孙俩?为什么她没有小伙伴?这是孩子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推己及人,从固有的生活经验来检验文本。培养预习能力——整体感知,培养概括能力——品读课文,整体概要能力是儿童智力飞跃质的表现,也是掌握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和路径,是培养语感、思维批判、价值认同、自性成长的阶石。得意得言——指导写字,如在教学《月光启蒙》一课,指导儿童立体识字“蒙”,就是指导不单单知道这个汉字怎样写,怎样读,怎样用,更重要的是打通汉字音形义之间的意义链接:引入了甲骨文“蒙”,形象感知“蒙”是鸟儿的双眼被东西遮蔽起来,结合“启”为打开、开启之意,而“启蒙”即为除去遮蔽,引导学生了解“蒙”的渊源,溯源而上。对汉字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不单纯是一个汉字符号,而是一个有独特生命意义的存在,这个汉字就能够融入孩子的生命之中。唯有这些充满智慧的汉字深深烙印在他们的生命中,他们的生命因此吮吸了最纯正的母语文化的乳汁,这样孩子从汉字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工具。
以下三个环节适用于第二课时:复习回顾,再理思路——生成话题,自主探究——组内交流,同伴互助——班级交流,精讲点拨——读写结合,言意共生。
二、交流展示
教师组织学生互教互学,目的是释放学生发现、表现和展示潜能,落实互教互学,反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设置合宜的任务驱动情景,让学生充分展示预习的成果,通过提问、补充、质疑、辩论等形式,使得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同伴交流等多种互助学习形式得以互配实施.有目标、有动力、有准备、有方法,就会使得合作学习变得扎实而高效。语文教材系统的整合与发掘要立足于培养儿童的语文观,凸显“学科味”,扎扎实实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训练语言文字和技能。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在让学生充分品味小萧红的“自由快乐”之后,让孩子找出与“自由”不同调子的词句,结合作家卡片、作家生平,做出批注,引导发现文本“细微处的声响”,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就是作者思想跳动的脉搏和灵魂的轻叹,结合作者的人生轨迹、精神发展史,就能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破解生命密符。聆听“自由”背后的“凄婉”。多样细腻的“沉潜”和“涵泳”,孩子品尝到文字背后不一样的“生活味”,个体生命窥探生活与生命的无限可能与丰富。
另外语文单元综合的编排充分体现了编者新锐的思想、深厚的功底和独具的匠心,通过智慧的组合、建构、协调,将语文与生活、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儿童的语文学习变成了有情有趣、探究与迁移。
三、精讲点拨
学生的预习、个体与组际间的合作,并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不同在于,幸福课堂是以学定教的。是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精讲点拨,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教师改变传统的面面俱到式的授课方法,以学定教,在正确诊断学情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合理用力,实施与学生需求相匹配的针对性教学。语文课要结合教材,全面深度整合发掘教育资源所体现的文化,对学生的文化价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选材力求体现多元文化理念,在展示体现生命文化、外国文化、阶层文化、平民文化、当代农村文化、城市文化、建筑文化和特殊群体文化方面均有涉猎,循序渗透,补充调节,注重以文化选择化解文化情结,以文化眼光撷取文化意象,以文化底蕴进行文化探源。如在教学民间传说《牛郎织女》过程中,在结合学生的质疑“为什么男女主人公是牛郎、织女而不是其他”,教师推出农耕文化及中国文化中关于“好“的生命期许;在《木兰从军》中需要关注的是儒家文化中的“家国文化”“游牧文化”;在教学李白《静夜思》需要普及的是“乡愁文化”“月文化”这些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思绪、普适情结。
四、迁移运用
是深化模块,目的是释放学生自信潜能、自我实现潜能,落实举一反三能力培养,使所学联系实际,活学活用。让语文教育外延与生活相等,与生活结合的语文教育才具备现实的教育价值,写作与阅读两个角度是语文课堂贴近儿童的生活化内容。自然生活与科技生活,直接贴近孩子的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植根于文本的写作反映孩子的真实生活世界。如在教学《夹竹桃》时,孩子仿写“影子的幻想”,通过灵性的抒写张扬,让孩子通过文字的真实流淌,引发想象许多可能的生命故事。学习了《只拣儿童多出行》和《早》两篇文章,比较中在文本里又走了个来回,对于“怎么写”有了更加清晰的观照:练笔《我眼中的春天》,重视春天景物的写实描摹,更强调对春天的“敏锐感觉”,重视写实,更强调写虚,这样的文字能够“立”起来,“多彩”起来,就有了生命的抚触与温度。学习《水》之后,写一份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倡议书。《望月》的学习后,放飞想象,描绘一下自己心中意象融融的月亮。
用心观察发现,是因为生活在显示我们的生命价值。人的内在,比外部世界更广阔。关注内在世界,孩子将会获得一个更为广阔的写作世界,“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帮助学生修炼出一双内视的眼,在心灵的世界里回望与咀嚼,让自足表达与丰富阅读成为孩子的成长方式,以言立人,以读阅世,在无限广阔的语言文学世界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创造自我,建构自足丰满的精神世界,享受“五味”俱全的幸福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东海县幸福路小学 江苏】
语文幸福课堂整体模式建构:自主探究——交流展示——精讲点拨——迁移运用。
一、自主探究
倡导先学后教,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导学问题,使用课本、图片、微视频等进行自主学习,基本解决相关问题,完成或部分完成基础练习,并提出学习疑问,发现问题潜能,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共同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在引领下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
先学,可以在开课后,教师提出教学目标,辅之以“导学单”“预习题”等方式,让学生课中“先学”;也可将预习活动移到课前,与过去的部分作业时间进行置换,实行“一探二学三生疑”的预习指导策略。为学生小组合作设计探究方案,进行探究、交流做好准备。课堂的主人是儿童,要有“儿童味”。这一环节基本适用于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形成学习期待——检测预习,一切基于孩子的视角和观点,不可因成人的解读或定论而屏蔽孩子的发现和疑惑。如《祖父的园子》一课初读后,孩子会提出这样的质疑:萧红在园子里真是“自由”“快乐”,为什么偌大的院子里只有爷孙俩?为什么她没有小伙伴?这是孩子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推己及人,从固有的生活经验来检验文本。培养预习能力——整体感知,培养概括能力——品读课文,整体概要能力是儿童智力飞跃质的表现,也是掌握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和路径,是培养语感、思维批判、价值认同、自性成长的阶石。得意得言——指导写字,如在教学《月光启蒙》一课,指导儿童立体识字“蒙”,就是指导不单单知道这个汉字怎样写,怎样读,怎样用,更重要的是打通汉字音形义之间的意义链接:引入了甲骨文“蒙”,形象感知“蒙”是鸟儿的双眼被东西遮蔽起来,结合“启”为打开、开启之意,而“启蒙”即为除去遮蔽,引导学生了解“蒙”的渊源,溯源而上。对汉字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不单纯是一个汉字符号,而是一个有独特生命意义的存在,这个汉字就能够融入孩子的生命之中。唯有这些充满智慧的汉字深深烙印在他们的生命中,他们的生命因此吮吸了最纯正的母语文化的乳汁,这样孩子从汉字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工具。
以下三个环节适用于第二课时:复习回顾,再理思路——生成话题,自主探究——组内交流,同伴互助——班级交流,精讲点拨——读写结合,言意共生。
二、交流展示
教师组织学生互教互学,目的是释放学生发现、表现和展示潜能,落实互教互学,反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设置合宜的任务驱动情景,让学生充分展示预习的成果,通过提问、补充、质疑、辩论等形式,使得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同伴交流等多种互助学习形式得以互配实施.有目标、有动力、有准备、有方法,就会使得合作学习变得扎实而高效。语文教材系统的整合与发掘要立足于培养儿童的语文观,凸显“学科味”,扎扎实实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训练语言文字和技能。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在让学生充分品味小萧红的“自由快乐”之后,让孩子找出与“自由”不同调子的词句,结合作家卡片、作家生平,做出批注,引导发现文本“细微处的声响”,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就是作者思想跳动的脉搏和灵魂的轻叹,结合作者的人生轨迹、精神发展史,就能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破解生命密符。聆听“自由”背后的“凄婉”。多样细腻的“沉潜”和“涵泳”,孩子品尝到文字背后不一样的“生活味”,个体生命窥探生活与生命的无限可能与丰富。
另外语文单元综合的编排充分体现了编者新锐的思想、深厚的功底和独具的匠心,通过智慧的组合、建构、协调,将语文与生活、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儿童的语文学习变成了有情有趣、探究与迁移。
三、精讲点拨
学生的预习、个体与组际间的合作,并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不同在于,幸福课堂是以学定教的。是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精讲点拨,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教师改变传统的面面俱到式的授课方法,以学定教,在正确诊断学情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合理用力,实施与学生需求相匹配的针对性教学。语文课要结合教材,全面深度整合发掘教育资源所体现的文化,对学生的文化价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选材力求体现多元文化理念,在展示体现生命文化、外国文化、阶层文化、平民文化、当代农村文化、城市文化、建筑文化和特殊群体文化方面均有涉猎,循序渗透,补充调节,注重以文化选择化解文化情结,以文化眼光撷取文化意象,以文化底蕴进行文化探源。如在教学民间传说《牛郎织女》过程中,在结合学生的质疑“为什么男女主人公是牛郎、织女而不是其他”,教师推出农耕文化及中国文化中关于“好“的生命期许;在《木兰从军》中需要关注的是儒家文化中的“家国文化”“游牧文化”;在教学李白《静夜思》需要普及的是“乡愁文化”“月文化”这些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思绪、普适情结。
四、迁移运用
是深化模块,目的是释放学生自信潜能、自我实现潜能,落实举一反三能力培养,使所学联系实际,活学活用。让语文教育外延与生活相等,与生活结合的语文教育才具备现实的教育价值,写作与阅读两个角度是语文课堂贴近儿童的生活化内容。自然生活与科技生活,直接贴近孩子的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植根于文本的写作反映孩子的真实生活世界。如在教学《夹竹桃》时,孩子仿写“影子的幻想”,通过灵性的抒写张扬,让孩子通过文字的真实流淌,引发想象许多可能的生命故事。学习了《只拣儿童多出行》和《早》两篇文章,比较中在文本里又走了个来回,对于“怎么写”有了更加清晰的观照:练笔《我眼中的春天》,重视春天景物的写实描摹,更强调对春天的“敏锐感觉”,重视写实,更强调写虚,这样的文字能够“立”起来,“多彩”起来,就有了生命的抚触与温度。学习《水》之后,写一份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倡议书。《望月》的学习后,放飞想象,描绘一下自己心中意象融融的月亮。
用心观察发现,是因为生活在显示我们的生命价值。人的内在,比外部世界更广阔。关注内在世界,孩子将会获得一个更为广阔的写作世界,“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帮助学生修炼出一双内视的眼,在心灵的世界里回望与咀嚼,让自足表达与丰富阅读成为孩子的成长方式,以言立人,以读阅世,在无限广阔的语言文学世界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创造自我,建构自足丰满的精神世界,享受“五味”俱全的幸福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东海县幸福路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