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竞技能力及相关概念的综述

来源 :体育博览·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gu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竞技能力是运动训练的核心概念之一。竞技能力是运动训练追求的最终目标,是构建运动训练学框架的理论支柱,但在我国竞技体育学术界,竞技能力定义一直存在异议,致使使用不规范,范围不明确,有碍于运动训练理论的科学发展。本文通过对竞技能力的概念、结构、模型等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再认识,为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竞技能力 概念 结构模型
  
  一、竞技能力概念的认识
  
  “竞技能力”作为一个复合概念,在我国运动训练学领域被提出,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早期,国外运动训练学中没有竞技能力这一概念,我国学者在借鉴与消化的过程中提出了“竞技能力”这一概念。然而,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界对其定义却一直存在异议,致使其使用不规范,范围不明确,构成要素太宽泛、关系不清晰。
  
  1、国外学者对竞技能力概念的认识
  前民主德国运动训练学专家哈雷博士等认为:运动成绩主要取决于竞技能力和竞技准备。竞技能力有赖于运动员的身体能力、技术和战术的熟练性、智力以及知识和经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运动员竞技能力是运动在训练中已经获得了身体能力、技术和战术的熟练性、智力以及知识和经验的能力,这种竞技能力可以通过两方面来认识:(1)运动员通过训练获得的能力;(2)运动通过训练获得,并在比赛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力。
  B.H_普拉托诺夫编写的《运动训练的体育理论与方法》中提出了“训练水平”这一概念, “训练水平”通常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显示最大能力的全部能力的一整套机体能力,包括运动技术的其他组成部分:理论知识,显示最大结果的心理定向能力,为参加激烈比赛动员身体准备程度的能力等等。运动员为争取获得成就的最高水平的准备程度状态,是运动技术完善阶段的突出特点,作为竞技状态而显示出来。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训练水平主要是阐述运动员比赛的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强调是比赛,与平时的训练没有关系,但是从字面意义上来看,训练代表着是平时训练能力的积累,容易上教练员和运动员产生误解,与B.H.普拉托诺夫提出的训练水平背道而驰。
  
  2、我国学者对竞技能力概念的认识
  我国学者田麦久最早提出“竞技能力”这一概念,指出竞技能力是运动员有效地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具备的本领,是运动员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的综合,这里可以发现首先运动员所具备的是训练和比赛的两个方面来说明这种能力,其次进一步的阐述是由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的综合而形成了竞技能力。在竞技能力的形成过程中,从无到有,各个决定竞技能力的因素得到了不断的提升,最终转化为运动成绩。张洪谭认为(2009)过去将竞技能力定义为过去在定“运动员有效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具备的本领” (1990),可“训练本领”与“比赛本领”并不相同,若说“有效地参加”是能力,那“不大有效地参加”不也是低一些的本领吗?选用“本领”一词并不能表达出经济能力的潜在性。国外学者在定义竞技能力概念时,更加注重的运动员在比赛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针对我国竞技能力概念的定义上存在不足,田麦久(2000)将竞技能力直接定义为“运动员参赛能力”,更好的强调了竞技能力是比赛的能力。
  综上所述,竞技能力的定义主要集中在训练和比赛,各种不同的影响因素使其成为影响竞技能力的要素。然而我认为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动员自身各种身体因素参与比赛的能力。而训练只是推动竞技能力形成,比赛是划分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的分水岭。
  
  二、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
  
   结构是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各种因素在比赛中共同作用形成竞技能力,不同项目的对每种因素在比赛中需求大不相同,而形成了不同的项群。在各种因素构成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类方法,过家兴等人编写的《运动训练学》指出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四要素说,1988年周西宽在《体育学》一书中提出了竞技能力构成的“七要素说”。1990年编写的《运动训练学》中提出竞技能力的构成六个要素,将思想作风纳入到竞技能力系统。田麦久主编2000版的《运动训练学》中提到竞技能力构成的五要素。
  笔者根据目前大多数认同的竞技能力构成对“竞技能力结构”进行五要素分析。王兴等在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科学化探索中认为:广义的体能是指人们进行日常生活活动所必须具有的相应的基本生活能力。狭义的体能是指人们进行各项体育运动而相应具有的走、跑、爬、攀、蹬等竞技能力。熊斗寅认为“体能”是个不确定的概念,有大体能和小体能之分。田麦久等认为体能是以三大供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做功所表现出来了运动能力。在对体能定义时候根据自己的研究的需要,选取某个角度不同而已。在体能的训练基本理论研究中王兴等(2003)认为体能训练基本理论包括按需发展论、优先发展论均衡发展论、及时恢复论;体能训练的科学依据包括“用进废退”学说、矛盾论、 “木桶理论”、运动训练恢复理论;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包括“训练设计与竞赛表象一致”原则、主导性原则、“毅力培养不间断”原则、 “大负荷,高对抗”原则。为体能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运动员体能训练包括单项运动能力、复合运动能力表达运动能力3部分内容。在解决运动过程中教练员对《运动训练学》书中五大素质单一的认识。使在训练过程中个体能中各个素质训练的关系更加紧密。程勇民在对羽毛球项目若干体能训练原理的理论探讨及训练模式研究中,提出了体能与技能的“能量”统一论观点,羽毛球项目的体能和技能是相互统一而不可分割的,练体能是储备能量,练技能是节省能量,撇开一方谈另一方的任何观点都是片面的。
  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充分发挥人体潜能,合理有效的完成动作,成为了竞技能力的主要因素。在技术的训练方法上,刘建和认为由于运动技术训练的专项性质太强,每个专项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术训练形式与方法,这些形式与方法的“通用性”极小,即不能像运动素质训练方法那样,各专项之间可以“通用”。因而在各个专项上面技术训练的方法具有很强的专一性。
  运动技术的稳定性上,普拉托诺夫认为现代运动技术的稳定性不应该理解为某种固定不变的动作技能,相反它是可变的,能随着训练训练程度的变化而迅速有效的变化,随时与比赛中任何瞬间的机能能力和身体状况“相适应”。而刘建和将稳定性认定为训练学学科范畴在揭示训练、竞赛过程中各种关系之间的普遍联系(即规律性),从而帮助教练员、运动员在运动竞赛中将“稳定性”发挥到极致。二者在存在显著差异,普拉托诺夫看重的是比赛上的随机应变,而刘建和是看重内部潜在的规律,比赛是千变万化的,规律是经过实践证明,故而在稳定性上寻找规律更加有说服力。
  技术是战术的基础,良好的体能是战术实施的保障,才能在比赛中取得期望的比赛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风格决定了战术风格,战术的多样性决定了技术的全面性。刘建和在关于 竞技战术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在关于战术训练基本要求中要深刻把握项目制胜规律,这是战术训练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形成正确战术观、正确制订战术方案、正确实施战术训练、在比赛中正确运用战术的前提性条件。
  战术意识的培养是战术训练的中心环节,对抗性竞赛过程中的战术活动,由战术意识和战术动作2大要素构成。战术意识与战术动作彼此联系且相互依存,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对抗性竞赛的战术活动得以实现,战术意识是战术活动的关键要素和核心环节。
  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刘淑玉(1998)运动训练与心理训练的关系及其处理中认为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往往起着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作用。在对运动训练的内涵和心理训练的重要性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辩证的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教练员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可以看到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应该引起一定的重视,加强智力的开发,和心理能力的提高。
  
  三、运动训练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优秀运动的竞技能力各个构成因素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各个要素在这个整体中所起的作用,也是各不相同,因此就构成了不同的竞技能力结构模型,可以清楚的看到每个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的各个构成因素的发展大都呈不均衡状态,这种状态是普遍存在。非衡补偿效应与木桶理论思想结合,就形成了现在的木桶理论模式。延锋在对“木桶理论”研究中认为:高水平运动员只有发挥个人的特点才能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而不是如“木桶理论”所述的,必须使运动员的各方面的训练水平达到同一高度。教练员在努力地去发展运动员的那些在许多方面受遗传限制或受其他水平特别高的素质所限制的素质,在这种情况下,训练不仅不会取得成功,而且还会抚平训练中最有优势的方面,而这恰恰正是成绩的保证。
  由于在指导竞技能力训练过程中存在不足,提出了“积木理论”和“胶泥理论”,强调了竞技能力各因素的互补性、整体性、整合性与内部可迁移性、 “积木理论”比较形象化地处理了各要素问的构建关系,但是没有“胶泥理论”那样更加完整地描述各因素之间整合后的融合。 “木桶理论”和“积木理论”构成了“双子模型理论”, “双子模型理论”对这一问题给予阐述、该理论将“短板”制约与各因素问耦合给予综合,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竞技能力结构之间的动态关系与效能。理论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这样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
  
  四、结论
  
  竞技能力的定义主要集中在训练和比赛,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动员自身各种身体因素参与比赛的能力。而训练只是推动竞技能力形成,比赛是划分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的分水岭。竞技能力结构分类方式和方法很多,在竞技能力结构的分类方法中,认可最多的是五分法,体能成为了研究竞技能力结构的核心。
其他文献
摘要:奥运在中国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对奥运会和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解的不断深入,中国竞技体育历经20年的拼搏,已经历史性地跻身于国际竞技舞台上的第一集团。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强调要向体育强国转变,目前中国竞技体育的国际姿态应该根据地位作出适当的调整,在集注于夺取竞技优胜的同时,还应该为促进国际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作出更多的努力和贡献。  关键词:奥运体育 强国 策略    一、对“奥运”的解释    (
期刊
摘要:现代足球比赛中,当一个队的地面进攻遭到层层堵截难以奏效时,往往要进行长传冲吊、下底传中的空中配合,这时攻守双方的头顶球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谁的头顶球技术好,谁就掌握了制空权,谁就能抢得先机。因此头顶球也被称为足球运动员的“第三只脚”。因此,探讨世界杯头顶球进球规律,并提出科学的训练方法,以指导头顶球技术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运动特征 力量特征 动作分析 位置分析    一、头顶球时队
期刊
摘要:文化的发展对体育产生巨大的影响,而革命战争年代传承的红色文化更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需要发扬的,通过对红色体育运动的形式、特点、意义的探析,得出红色体育运动应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开展,以为社会服务、为教育助推。  关键词:红色文化 红色体育运动 价值观    一、前沿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
期刊
摘要:足球比赛的阵型随着足球运动的發展也在不断变化,现代足球比赛中也有着不同的比赛阵型,例如4-4-2、3-5-2、4-5—1、4-3-3等,各种阵型的选择也都是教练员依据本队队员的特点以及对手的特点而制定的。那么,随着足球战术打法的不断变化,队员的基本站位也在阵型的基础上不断变化着,本文以4-4-2阵型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一阵型的攻守特点,以期在今后的实践当中,为4-4-2阵型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期刊
摘要:以体育竞技业及下属相关产业链为例,从金融危机对中美体育产业的影响及两国体育产业应对危机的策略两方面对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体育产业的发展进行比较。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 美国 体育产业 体育竞技业 比较    2007年,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诱发了新一轮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目前,此次金融危机虽有明显消减的痕迹,但其后续效应仍对世界各经济领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其中,就包括体育产业领域。笔者
期刊
摘要: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运用该理论解释体育运动对人体耗散结构的影响,并且提出了人体熵和运动耗散的概念,得出了人体是一个远离平衡的耗散结构,体育运动能够把人体跃迁到更远的平衡态,强化人体的体能。  关键词:熵 耗散结构 运动耗散 演化    1969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普利高津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思想。该理论指出,不可逆性不仅仅只是结构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人民日报》从1974年中国第一次参加亚运会到2006年第十五届亚运会的所有报道(由于第十六届亚运会在广州举办,报道量呈现不规律增加,对报道体裁的趋势研究会有影响,故不统计在内),对这家中央机关报在亚运期间的新闻报道体裁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纵向比较。  关键词:《人民日报》 亚运会 报道体裁 变迁    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刚刚在中国广州落下帷幕,中国代表团不负众望,再一次在金牌榜和
期刊
摘要:全国体育类报纸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有相当一部分的专业性体育报纸都相继退出历史的舞台,那些能够存活下来的报纸都是依靠报道内容制胜的。《体坛周报》作为全国期发行量最大的体育报纸,它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它成功的经验是值得其它同类报纸学习。本文以报纸编辑当中的新闻稿件新闻体裁的选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对《体坛周报·南非世界杯日报》的新闻稿体裁展开研究。本文的目的是试图
期刊
摘要:定向运动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是一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属性和适应人们追求时尚、回归自然、关注健康需求的运动项目。随着定向运动在我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国人的喜爱,从而我国各地定向运动俱乐部逐渐发展起来。大学生定向运动俱乐部是以社团(协会)的形式存在于高校,在专业的定向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是联系在校大学生参与定向运动的一个重要纽带。  关键词:江苏省 高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沈阳市中学生花式篮球运动开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沈阳市中学生花式篮球运动开展存在的低龄化;参与人群单一化及商业利润化等一些问题,并针对花式篮球运动在沈阳市更好的开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分析,以促进花式篮球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沈阳市 花式篮球 中学生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随机抽取了沈阳市第一高级中学、第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