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体育竞技业及下属相关产业链为例,从金融危机对中美体育产业的影响及两国体育产业应对危机的策略两方面对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体育产业的发展进行比较。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 美国 体育产业 体育竞技业 比较
2007年,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诱发了新一轮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目前,此次金融危机虽有明显消减的痕迹,但其后续效应仍对世界各经济领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其中,就包括体育产业领域。笔者以体育竞技业及下属相关产业链为例,试从金融危机对中美体育产业的影响及两国体产应对危机的策略两方面对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体育产业的发展进行比较研究,为两国在恶劣经济形势下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体育竞技产业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其它产业结构链的比较
中美两国的体育产业结构并不相同,但中美两国关于体育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也存在共识。即体育产业从大类来看共分为三个层次:体育本体产业、体育相关产业和体育外延产业。其中,体育本体产业是整个体育产业的核心,而体育竞技业(体育竞赛表演业)又是体育本体产业的重中之重。与体育竞技业关系密切的体育产业链条还包括体育建筑业、体育用品业、体育广告业、体育彩票业、体育赞助业、体育信息宣传传媒业等。
谁的体育产业商业化程度越高,谁就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越“受伤”。高度商业化的美国体育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面对正在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昔日挥金如土的赞助商、电视台不能继续承担天价的赞助费和电视转播费,肯在各大体育赛事中打广告的商家越来越少,就连普通观众都减少了观看比赛的消费,随之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门票收入及体育用品业的低迷。仅以高尔夫产业为例,严重依赖金融、地产、汽车等行业机构赞助的高尔夫赛事无疑受到沉重打击。此次金融危机,金融行业、房地产业、汽车业均遭受重创,在维持自身发展都成问题的前提下无疑就会减少甚至停止对高尔夫赛事的赞助。除了高尔夫竞赛产业受到严重影响外,高尔夫的其他产业链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人们收入减少,观看赛事的热情降低,而观众减少,又直接影响赞助商的热情,随之而来的还有电视转播问题,而高尔夫球具、用品等方面的产销状况也已经显示出不利的影响。
与国际大型赛事赞助商减少赞助或取消赞助不同,我国即将举办的大型国际、国内赛事赞助情况较为乐观。如11届全运会,最终与组委会签约的合作伙伴多达10家以上;16届广州亚运会最终签约的合作伙伴达到32家,其中不乏三星电子等国外知名企业,一些企业的赞助金额甚至高达6亿元人民币。
二、应机对策比较
面对经济危机,中美体育产业人士均认识到,在金融危机不见好转的情况下,被动等待经济形势的复苏,指望投资者或赞助商重新加大投入即恢复输血功能显然是下策。由于国情、经营模式及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等的不同,致使中外体育产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应对策略也有同有异。
1、低调应对
低调应对的发展策略包括裁员、降薪、节俭办赛、减小赛事规模或取消赛事等措施。上述措施均属被动的无奈之举,但却是中美体育产业应对金融危机普遍采用的策略。
为了缩减开支,NBA总裁大卫·斯特恩裁减80名工作人员、08-09赛季的欧洲季前赛赛程也由7场缩水到4场。此外,NBA可能会召开多方会议,研究是否用降低薪水总额的方式,来减轻各队沉重的经济负担,来应对经济危机。中国的体育产业人士也同样意识到节约成本在经济危机时期的重要意义。于是,节俭办赛、理性办赛,就成为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举办体育赛事的办赛原则。节俭办赛,是在履行国际承诺的前提下,“量力而行”,不搞华而不实的东西,把钱花在刀刃上。例如,充分利用、改造已建场馆,不追求“世界之最”、“全国第一”,不攀比建造所谓容纳超过十万人的大型体育场。理性办赛,是将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纳入重大项目管理,对要举办的赛事进行论证,严格成本预算。
2、逆势而上
金融危机肆虐之际,多数赛事的经营者及管理者首先考虑的是捂紧钱袋艰难度日,即缩减开支或投入。也有少数却选择逆势而上,不仅不减少投入反而加大投资力度。此种对策的实施离不开雄厚的资金基础且是赛事经营者在未来的赛事中欲求取得优异成绩。
尽管经济形式严峻,资本压力巨大,但善于在逆境中掘金的美国人也不会在经济危机之时一味地低调行事,在适当的时机理性地增大资本投入,无疑会给逆境中的体育竞技业带来一线曙光。无独有偶,我国的中超联赛也可喜地见到了这种策略的应用。09赛季,在众多俱乐部紧缩银根艰难度日的情况下,北京国安、山东鲁能、上海申花和天津泰达四支准备参加明年亚冠的球队却共同选择了准备加大投入。其中,国安在07投入8千万、08投入一个亿的基础上再次加大了俱乐部投入,上海申花09赛季的投入预计将超过08赛季的一个亿。
显然,尽管中美体育产业应对危机均采用了逆势而上的策略,但相比美国,中国逆势而上的资金投入及投入的期望值都要小得多。这与中国投资者的经济实力以及中国举办体育赛事的能力、赛事水平均有一定关系。
3、转变经营策略
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部分精明的投资者和经营者不仅仅低调应对,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选择改变经营策略。中美体育产业应对金融危机均采用了转变经营策略的对策,但具体运用却仍有同有异。在转变经营策略方面,美国体育产业人士想到了改变经营方式、转变投资方向等策略。中国则采用了转变投资方向和借助互联网运营等模式。
2006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孟加拉人穆罕默德·尤努斯被称为“穷人的银行家”,他只借款给穷人,并开创和发展了“微额贷款”服务,专门提供给因贫穷而无法获得传统银行贷款的创业者,并采取按周小额还贷的形式。除去慈善和公益的贡献,尤努斯创造的这种银行模式被现在的商业领域广泛应用。美国不少高尔夫俱乐部就采取尤努斯模式:降低甚至取消入会费,放低门槛,让更多并不富有的球友成为私人俱乐部的会员。
因为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国近年来一直是国际体育组织青睐之地。当金融危机横扫全球时,经济稳健发展的中国,体育市场诱惑力无疑更大。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将成为一些因金融危机而在其它地方难以立足的高端职业体育大赛分外青睐之地。在美国本土开始勒紧腰带以应对经济危机的NBA加大了对于中国市场的资金投入以提升赛事所需的硬件条件的档次。NBA将在中国建造12座适合NBA比赛的篮球馆,其中第一座篮球馆将建在上海,并于2010年竣工。中国体育产业转变投资方向的应对策略与美国不谋而合,2009年5月,华裔商人黄健华成功收购克利夫兰骑士队部分股权,成为时下当红的骑士队的股东之一。黄健华这次收购行为意义重大,这说明了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中国资本(香港财团为首支持)对NBA的注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较之美国体育产业的成熟性随之带来的发展空间变小而言,中国体育产业应对危机的策略更多。除了上述应对策略外,中国体育产业在危机背景下谋求发展有美国无法比拟的内在条件。如中国的人口优势,在出口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拉动内需来弥补出口的减少。再如,中国所谓的品牌体育赛事的质量还不够高、赛事的管理水平还不够强,此外,中国互联网行业对于体育产业的开发较之美国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发展前景也被众多专家看好。在这些方面做文章,都可以有效提高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一系列产业链条的有机运转。
三、结论与建议
尽管危机对中美体育产业均产生不良影响,但由于中美国情、经济体制及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不同,使得此次危机对中美体育产业造成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此外,中美体育产业应对危机的策略有同有异,中国较之美国有更多的应对策略可以应用,应对危机前景更为乐观。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 美国 体育产业 体育竞技业 比较
2007年,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诱发了新一轮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目前,此次金融危机虽有明显消减的痕迹,但其后续效应仍对世界各经济领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其中,就包括体育产业领域。笔者以体育竞技业及下属相关产业链为例,试从金融危机对中美体育产业的影响及两国体产应对危机的策略两方面对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体育产业的发展进行比较研究,为两国在恶劣经济形势下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体育竞技产业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其它产业结构链的比较
中美两国的体育产业结构并不相同,但中美两国关于体育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也存在共识。即体育产业从大类来看共分为三个层次:体育本体产业、体育相关产业和体育外延产业。其中,体育本体产业是整个体育产业的核心,而体育竞技业(体育竞赛表演业)又是体育本体产业的重中之重。与体育竞技业关系密切的体育产业链条还包括体育建筑业、体育用品业、体育广告业、体育彩票业、体育赞助业、体育信息宣传传媒业等。
谁的体育产业商业化程度越高,谁就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越“受伤”。高度商业化的美国体育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面对正在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昔日挥金如土的赞助商、电视台不能继续承担天价的赞助费和电视转播费,肯在各大体育赛事中打广告的商家越来越少,就连普通观众都减少了观看比赛的消费,随之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门票收入及体育用品业的低迷。仅以高尔夫产业为例,严重依赖金融、地产、汽车等行业机构赞助的高尔夫赛事无疑受到沉重打击。此次金融危机,金融行业、房地产业、汽车业均遭受重创,在维持自身发展都成问题的前提下无疑就会减少甚至停止对高尔夫赛事的赞助。除了高尔夫竞赛产业受到严重影响外,高尔夫的其他产业链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人们收入减少,观看赛事的热情降低,而观众减少,又直接影响赞助商的热情,随之而来的还有电视转播问题,而高尔夫球具、用品等方面的产销状况也已经显示出不利的影响。
与国际大型赛事赞助商减少赞助或取消赞助不同,我国即将举办的大型国际、国内赛事赞助情况较为乐观。如11届全运会,最终与组委会签约的合作伙伴多达10家以上;16届广州亚运会最终签约的合作伙伴达到32家,其中不乏三星电子等国外知名企业,一些企业的赞助金额甚至高达6亿元人民币。
二、应机对策比较
面对经济危机,中美体育产业人士均认识到,在金融危机不见好转的情况下,被动等待经济形势的复苏,指望投资者或赞助商重新加大投入即恢复输血功能显然是下策。由于国情、经营模式及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等的不同,致使中外体育产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应对策略也有同有异。
1、低调应对
低调应对的发展策略包括裁员、降薪、节俭办赛、减小赛事规模或取消赛事等措施。上述措施均属被动的无奈之举,但却是中美体育产业应对金融危机普遍采用的策略。
为了缩减开支,NBA总裁大卫·斯特恩裁减80名工作人员、08-09赛季的欧洲季前赛赛程也由7场缩水到4场。此外,NBA可能会召开多方会议,研究是否用降低薪水总额的方式,来减轻各队沉重的经济负担,来应对经济危机。中国的体育产业人士也同样意识到节约成本在经济危机时期的重要意义。于是,节俭办赛、理性办赛,就成为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举办体育赛事的办赛原则。节俭办赛,是在履行国际承诺的前提下,“量力而行”,不搞华而不实的东西,把钱花在刀刃上。例如,充分利用、改造已建场馆,不追求“世界之最”、“全国第一”,不攀比建造所谓容纳超过十万人的大型体育场。理性办赛,是将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纳入重大项目管理,对要举办的赛事进行论证,严格成本预算。
2、逆势而上
金融危机肆虐之际,多数赛事的经营者及管理者首先考虑的是捂紧钱袋艰难度日,即缩减开支或投入。也有少数却选择逆势而上,不仅不减少投入反而加大投资力度。此种对策的实施离不开雄厚的资金基础且是赛事经营者在未来的赛事中欲求取得优异成绩。
尽管经济形式严峻,资本压力巨大,但善于在逆境中掘金的美国人也不会在经济危机之时一味地低调行事,在适当的时机理性地增大资本投入,无疑会给逆境中的体育竞技业带来一线曙光。无独有偶,我国的中超联赛也可喜地见到了这种策略的应用。09赛季,在众多俱乐部紧缩银根艰难度日的情况下,北京国安、山东鲁能、上海申花和天津泰达四支准备参加明年亚冠的球队却共同选择了准备加大投入。其中,国安在07投入8千万、08投入一个亿的基础上再次加大了俱乐部投入,上海申花09赛季的投入预计将超过08赛季的一个亿。
显然,尽管中美体育产业应对危机均采用了逆势而上的策略,但相比美国,中国逆势而上的资金投入及投入的期望值都要小得多。这与中国投资者的经济实力以及中国举办体育赛事的能力、赛事水平均有一定关系。
3、转变经营策略
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部分精明的投资者和经营者不仅仅低调应对,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选择改变经营策略。中美体育产业应对金融危机均采用了转变经营策略的对策,但具体运用却仍有同有异。在转变经营策略方面,美国体育产业人士想到了改变经营方式、转变投资方向等策略。中国则采用了转变投资方向和借助互联网运营等模式。
2006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孟加拉人穆罕默德·尤努斯被称为“穷人的银行家”,他只借款给穷人,并开创和发展了“微额贷款”服务,专门提供给因贫穷而无法获得传统银行贷款的创业者,并采取按周小额还贷的形式。除去慈善和公益的贡献,尤努斯创造的这种银行模式被现在的商业领域广泛应用。美国不少高尔夫俱乐部就采取尤努斯模式:降低甚至取消入会费,放低门槛,让更多并不富有的球友成为私人俱乐部的会员。
因为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国近年来一直是国际体育组织青睐之地。当金融危机横扫全球时,经济稳健发展的中国,体育市场诱惑力无疑更大。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将成为一些因金融危机而在其它地方难以立足的高端职业体育大赛分外青睐之地。在美国本土开始勒紧腰带以应对经济危机的NBA加大了对于中国市场的资金投入以提升赛事所需的硬件条件的档次。NBA将在中国建造12座适合NBA比赛的篮球馆,其中第一座篮球馆将建在上海,并于2010年竣工。中国体育产业转变投资方向的应对策略与美国不谋而合,2009年5月,华裔商人黄健华成功收购克利夫兰骑士队部分股权,成为时下当红的骑士队的股东之一。黄健华这次收购行为意义重大,这说明了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中国资本(香港财团为首支持)对NBA的注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较之美国体育产业的成熟性随之带来的发展空间变小而言,中国体育产业应对危机的策略更多。除了上述应对策略外,中国体育产业在危机背景下谋求发展有美国无法比拟的内在条件。如中国的人口优势,在出口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拉动内需来弥补出口的减少。再如,中国所谓的品牌体育赛事的质量还不够高、赛事的管理水平还不够强,此外,中国互联网行业对于体育产业的开发较之美国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发展前景也被众多专家看好。在这些方面做文章,都可以有效提高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一系列产业链条的有机运转。
三、结论与建议
尽管危机对中美体育产业均产生不良影响,但由于中美国情、经济体制及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不同,使得此次危机对中美体育产业造成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此外,中美体育产业应对危机的策略有同有异,中国较之美国有更多的应对策略可以应用,应对危机前景更为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