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120-01
当今世界,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语文教学的新视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
1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培养学生能力,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必须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创造条件。信息技术巧妙的运用,能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网上教学资源创设导入情景、问题情境等,供学生观察、思考、操作、自主发现、探索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学生乐学的境界。以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引导学生步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创设获得语文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场景,让学生在耳熏目染中勃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就阅读而言,信息技术拓宽了学生语文阅读的范围,引导学生入境读物,激发学生在阅读时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长期以往,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直至借助文本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学生们在预习之时,看图之后,不免要质疑:庐山瀑布真如文中所讲吗?信息技术给学生一个探究的空间,创设学生自主探索的契机——播放有关庐山瀑布的视频,看一看它的真实模样。课堂上,孩子们忍耐不住看过视频的激情,小组式交流的课堂顺势而生。
教师在教学前,要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语文问题,沟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创设真实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猜测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信息技术氛围下的语文教学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学生主动地学习,达到动口、动手、动脑。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学习知识的方法,利用每位学生的特长,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机之间创设联系的纽带,使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更好地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畅通交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环境中获取个性化的知识,逐步形成创新的个性化知识结构。
创新的教学让学生的独立体验成为课堂教学的起点,教师参与教学,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的目标。口语交际课《怎么变了》讲述了一条美丽的小河由于环境的污染变成了臭水沟,其实环保道理学生们都懂得,只是在实际生活中不以为然,所以教学中需要触及到学生心灵的東西,信息技术手段不可代替的实现了这一目标。潺潺河水流动的自然美景吸引着学生,他们陶醉于美景之中,语言不绝,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纷纷举起小手说一说这神仙之境。突然画面一转,垃圾漂满河面;鱼虾、鸟儿匆匆远离;人们掩鼻而去,这一切让学生们为之动容,顿时带有埋怨的语言随之而来,不用老师语言上的调动,交际的欲望在视频、图片的观看中得到了展现。电脑图画制作环节更是学生个性展示的舞台,一条条清澈美丽的的小河流淌在绿树、红花间。
3 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具有丰富内容、方便手段、个性化方式、积极合作态度、富有创新精神的良好的学习氛围。面对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实现学生提取信息过程中的重整、加工和再应用,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
从实际出发,寻找最佳结合点,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功能,突出教学重点,解决难点,探索规律,启发思维,教师密切关注学生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给予辅导和帮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根据一定的课程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精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以多媒体、友好交互的形式呈现。在论坛中,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丰富师生、生生的互动方式,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获,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均有所提高。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学应该有一个更高的起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情景创设、探究思考、信息获取、合作学习等多方面功能,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 李克东.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2]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张文华. 教育科研论坛. 2009年06期.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余胜泉.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4]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 何克抗. 《中小学电教》 2001年第1期.
当今世界,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语文教学的新视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
1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培养学生能力,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必须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创造条件。信息技术巧妙的运用,能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网上教学资源创设导入情景、问题情境等,供学生观察、思考、操作、自主发现、探索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学生乐学的境界。以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引导学生步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创设获得语文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场景,让学生在耳熏目染中勃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就阅读而言,信息技术拓宽了学生语文阅读的范围,引导学生入境读物,激发学生在阅读时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长期以往,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直至借助文本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学生们在预习之时,看图之后,不免要质疑:庐山瀑布真如文中所讲吗?信息技术给学生一个探究的空间,创设学生自主探索的契机——播放有关庐山瀑布的视频,看一看它的真实模样。课堂上,孩子们忍耐不住看过视频的激情,小组式交流的课堂顺势而生。
教师在教学前,要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语文问题,沟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创设真实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猜测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信息技术氛围下的语文教学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学生主动地学习,达到动口、动手、动脑。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学习知识的方法,利用每位学生的特长,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机之间创设联系的纽带,使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更好地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畅通交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环境中获取个性化的知识,逐步形成创新的个性化知识结构。
创新的教学让学生的独立体验成为课堂教学的起点,教师参与教学,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的目标。口语交际课《怎么变了》讲述了一条美丽的小河由于环境的污染变成了臭水沟,其实环保道理学生们都懂得,只是在实际生活中不以为然,所以教学中需要触及到学生心灵的東西,信息技术手段不可代替的实现了这一目标。潺潺河水流动的自然美景吸引着学生,他们陶醉于美景之中,语言不绝,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纷纷举起小手说一说这神仙之境。突然画面一转,垃圾漂满河面;鱼虾、鸟儿匆匆远离;人们掩鼻而去,这一切让学生们为之动容,顿时带有埋怨的语言随之而来,不用老师语言上的调动,交际的欲望在视频、图片的观看中得到了展现。电脑图画制作环节更是学生个性展示的舞台,一条条清澈美丽的的小河流淌在绿树、红花间。
3 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具有丰富内容、方便手段、个性化方式、积极合作态度、富有创新精神的良好的学习氛围。面对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实现学生提取信息过程中的重整、加工和再应用,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
从实际出发,寻找最佳结合点,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功能,突出教学重点,解决难点,探索规律,启发思维,教师密切关注学生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给予辅导和帮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根据一定的课程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精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以多媒体、友好交互的形式呈现。在论坛中,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丰富师生、生生的互动方式,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获,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均有所提高。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学应该有一个更高的起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情景创设、探究思考、信息获取、合作学习等多方面功能,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 李克东.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2]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张文华. 教育科研论坛. 2009年06期.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余胜泉.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4]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 何克抗. 《中小学电教》 200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