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师已经不再是唯一的"主角",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重要,本文笔者从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联系实际教学,着重构建了几种互动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效率。
关键词:互动教学 策略 探究
按照互动教学中的主体构成划分,可分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而这两种互动课堂效果更好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因而在构建的教学策略中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下所构建的四种教学策略大多比较注重学生的互相影响,老师在课堂中主要起到调控的作用。
一、"问题引导式"教学策略
"问题引导式" 教学策略就是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串,以问题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教学步骤:创设情境→出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师生总结。在回答问题环节中,教师可以进行个别提问,然后让同学积极补充,同时也可以全班提问。
"问题引导式"教学策略是日常教学中最经常用的较简单的互动教学方式,与传统课相比,较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有一定思考量,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教学效果较好,而且操作简单,特别适合一些难点教学。例如:在《东南亚》一课中,理解中南半岛地形特点是一个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一难题:①描绘出中南半岛的河流。②这些河流大多发源于哪里?③河流的流向如何?为什么?④在河流的上游主要分布着什么地形?河流下游是什么地形?⑤中南半岛北部山脉与河流在分布上有什么关系?⑥河流与山脉的延伸方向是什么方向?最后再总结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二、"小组合作、组间竞争式"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组间竞争式"教学策略实施时要求先将班级学生分为小组,一般4-6人为一小组,分组时要注意综合考虑组员的成绩、性别、性格等方面因素。先由教师布置一定任务,小组学生自主讨论学习,向其他小组提出问题,让对方小组回答,而教师只需引导和调控的互动方式。具体教学步骤:教师课前布置任务→学生自主学习→组间提问→组间解答。教师在课前布置任务时,可以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模块,各个小组利用抽签的方式选择模块作为主要学习任务,同时也要预习其他模块;学生自主学习时,学生要进行小组讨论,并设置一系列问题,用于组间提问;进行最后组间解答时,可进行师生共同评价,而后教师进行总结。例如:《非洲》一课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分为位置与气候、地形、河流、经济四个模块分别给四个小组分析、讨论并提出问题,然后小组指定由哪一小组来回答,答对得分,进行小组评比。
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比其他任何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等的影响力都强,因而互动课堂中要充分发挥生生互动的作用,同时老师也应该参与其中。
三、"角色扮演式"教学策略
"角色扮演式"教学策略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各个小组的代表根据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情景扮演其中不同的角色,以便创设情境,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去体验、去理解所学的内容和所学主题的要求,从而更好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具体教学步骤:主题分工→小组讨论学习→角色扮演→师生总结与评价。课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明确各个小组的角色分工,最好能细化到各个组员,这样能保证人人都参与,当然每个组员做什么工作可由他们自主选择;最后总结环节,教师可以自己来,也可以让学生尝试总结,教师补充,对同学的表演要进行适当的评价。例如:在《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一节中,将全班同学分为两大组,分别扮演北极和南极地区"代言人"北极熊和企鹅,学生经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自愿选择角色。教师提出辩题:北极冷还是南极冷?每组选择代表作为主要发言人,另外还有一些同学可以补充,一些同学负责收集整理材料。
通过学生的表演来创设情境,形象,生动,学生更容易记住,更易理解,学习效果更佳。但如果组织得不好,表演很容易流于形式,课堂没法突出本应该传达的知识体系,重点也难以突出,因此在课前,老师和学生都要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老师要合理分工,要会设计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体现这节课的知识体系,突出课堂重点。
四、"课外实践型"教学策略
该策略要求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从周围的生活环境中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带着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课外调查、问卷设问、专家采访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进而总结出自己所需知识,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强的防范措施和建议的一种教学策略。具体教学步骤如: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小组交流讨论→自主探讨→撰写论文。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通过图书馆查阅或者网络查询收集各种相关资料,然后讨论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根据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撰写论文也是根据这样一个思路即发现问题,而后分析问题产生原因,最后提出合理建议。
这种教学策略要求学生要到社会中实践调查,既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开阔视野,深入理解书本上所学到的抽象概念。同时通过实践所获得的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无定法,教师在课堂上所用的教学策略并不一定是单一的,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灵活地运用几种互动式教学策略,但不能只注重形式的利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的作用,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注重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和交流展示成果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参考文献
[1]蒋瑞娟:高中地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课堂互动教学的形式研究,网络文章
[2]王献伟: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问题及变革,教学与管理
[3]甘国栋: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4]高文著:《教学模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互动教学 策略 探究
按照互动教学中的主体构成划分,可分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而这两种互动课堂效果更好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因而在构建的教学策略中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下所构建的四种教学策略大多比较注重学生的互相影响,老师在课堂中主要起到调控的作用。
一、"问题引导式"教学策略
"问题引导式" 教学策略就是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串,以问题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教学步骤:创设情境→出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师生总结。在回答问题环节中,教师可以进行个别提问,然后让同学积极补充,同时也可以全班提问。
"问题引导式"教学策略是日常教学中最经常用的较简单的互动教学方式,与传统课相比,较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有一定思考量,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教学效果较好,而且操作简单,特别适合一些难点教学。例如:在《东南亚》一课中,理解中南半岛地形特点是一个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一难题:①描绘出中南半岛的河流。②这些河流大多发源于哪里?③河流的流向如何?为什么?④在河流的上游主要分布着什么地形?河流下游是什么地形?⑤中南半岛北部山脉与河流在分布上有什么关系?⑥河流与山脉的延伸方向是什么方向?最后再总结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二、"小组合作、组间竞争式"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组间竞争式"教学策略实施时要求先将班级学生分为小组,一般4-6人为一小组,分组时要注意综合考虑组员的成绩、性别、性格等方面因素。先由教师布置一定任务,小组学生自主讨论学习,向其他小组提出问题,让对方小组回答,而教师只需引导和调控的互动方式。具体教学步骤:教师课前布置任务→学生自主学习→组间提问→组间解答。教师在课前布置任务时,可以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模块,各个小组利用抽签的方式选择模块作为主要学习任务,同时也要预习其他模块;学生自主学习时,学生要进行小组讨论,并设置一系列问题,用于组间提问;进行最后组间解答时,可进行师生共同评价,而后教师进行总结。例如:《非洲》一课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分为位置与气候、地形、河流、经济四个模块分别给四个小组分析、讨论并提出问题,然后小组指定由哪一小组来回答,答对得分,进行小组评比。
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比其他任何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等的影响力都强,因而互动课堂中要充分发挥生生互动的作用,同时老师也应该参与其中。
三、"角色扮演式"教学策略
"角色扮演式"教学策略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各个小组的代表根据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情景扮演其中不同的角色,以便创设情境,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去体验、去理解所学的内容和所学主题的要求,从而更好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具体教学步骤:主题分工→小组讨论学习→角色扮演→师生总结与评价。课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明确各个小组的角色分工,最好能细化到各个组员,这样能保证人人都参与,当然每个组员做什么工作可由他们自主选择;最后总结环节,教师可以自己来,也可以让学生尝试总结,教师补充,对同学的表演要进行适当的评价。例如:在《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一节中,将全班同学分为两大组,分别扮演北极和南极地区"代言人"北极熊和企鹅,学生经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自愿选择角色。教师提出辩题:北极冷还是南极冷?每组选择代表作为主要发言人,另外还有一些同学可以补充,一些同学负责收集整理材料。
通过学生的表演来创设情境,形象,生动,学生更容易记住,更易理解,学习效果更佳。但如果组织得不好,表演很容易流于形式,课堂没法突出本应该传达的知识体系,重点也难以突出,因此在课前,老师和学生都要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老师要合理分工,要会设计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体现这节课的知识体系,突出课堂重点。
四、"课外实践型"教学策略
该策略要求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从周围的生活环境中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带着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课外调查、问卷设问、专家采访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进而总结出自己所需知识,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强的防范措施和建议的一种教学策略。具体教学步骤如: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小组交流讨论→自主探讨→撰写论文。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通过图书馆查阅或者网络查询收集各种相关资料,然后讨论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根据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撰写论文也是根据这样一个思路即发现问题,而后分析问题产生原因,最后提出合理建议。
这种教学策略要求学生要到社会中实践调查,既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开阔视野,深入理解书本上所学到的抽象概念。同时通过实践所获得的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无定法,教师在课堂上所用的教学策略并不一定是单一的,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灵活地运用几种互动式教学策略,但不能只注重形式的利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的作用,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注重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和交流展示成果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参考文献
[1]蒋瑞娟:高中地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课堂互动教学的形式研究,网络文章
[2]王献伟: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问题及变革,教学与管理
[3]甘国栋: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4]高文著:《教学模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