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有着极强的实践性,需要围绕就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目标模糊、课程设置特色不足等情况,造成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满足需求。有鉴于此,文中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着手点,分析以就业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关键词:就业导向;人才培养;实施策略
就当前情况来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仅有约60%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这直接反映了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一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时需要顺应时代发展与需求,主动优化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向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推动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时,将培养目标简单定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造成专业课程存在不同程度的针对性不足问题,培养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与其他高校相比没有竞争优势,甚至不能超过其他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
另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十分广泛,这是因为各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都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但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差别,对岗位从事者的要求存在差别,当前统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实际岗位需求。
(二)课程内容缺乏特色
就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来说,虽然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推动课程体系向着应用性、可操作性方向发展,但却存在严重的同质化情况。这是因为学校课程缺乏特色,尤其是高校没有根据地方特色、龙头行业开设课程,造成培养出的人才不具有本土特点。
此外,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内容时发现,过多的抽象理论知识容易造成学生出现审美疲劳。同时,教学过程中缺少针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直接影响到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无法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直接限制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衔接。
(三)实训实践教学不足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较强,但部分高校不重视实践教学,有的高校受到经费影响没有建立人力资源功能实验室,无法利用软件开展模拟教学;有的实训基地没有发挥自己的作用,缺少长期有效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无法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分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团队结构时发现,其中大部分都是高學历、具有极强理论性的教师,但他们缺少实践教学经验,很多教师都没有亲身体验过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运行,无法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实践能力不足还影响到教学过程与人才培养质量。另外,少数教师受到市场经济环境影响,将教学作为职业而不是事业对待,造成其教学态度偏差。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依据就业情况,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高校本科专业转型发展背景下,高校需要了解市场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相配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时,需要结合各方面内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1.夯实专业基础知识
依据地区经济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需要从管理学学科中独立出来,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升学生基础学科知识水平,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此为基础凸显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高校要深入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明确企业所需人才的专业技能与操作能力,促进学生专业理论水平的提升。
2.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本身就是从一级学科中独立出来的具有极强操作性的专业。高校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时,要控制好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重,可以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推进两者融合,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另外,高校鼓励学生参与校园社团活动,借助实践活动提升自身专业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明确自身和企业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合理安排学习计划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要想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在学习理论知识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时围绕就业开展,培养可以快速胜任岗位需求的人才。设置课程内容时,除了基本学科、通识课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理论。教师教学过程中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着手点,引入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转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质量。
(二)引入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在校企联合模式下,最大的问题在于双方权责的有效划分,但是通过签约制可以很好的规避该问题,使校方、企业和学生各自明确自身权利和责任。同时在法律的约束下按照合同条款履行自身职责,即高校和企业相互合作,利用现有资源开设学徒培养计划,在管理中引入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同时校方根据发展需求成立学徒班,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计划向校方提交书面形式的申请,企业根据自身计划从中选取部分学生成为管理学徒,安排专门师傅教授学生管理技能和专业知识,而顺利进入学习的学徒若想毕业后继续在企业中任职,不仅要保证自身成绩优异,顺利毕业,还要成功考取中级管理师证书,如此才能获得优先聘用的资格。将一切问题、职责、要求,未来发展需求等详细清楚的罗列其中,达成合作的同时方便各自
维权。
应用现代学徒制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进度、侧重点等,根据需要全面调整人才培养的计划,向社会输出更多高质量型技术性人才。同时,组建多级混合队伍群,如专业大团队、班级小团队及兴趣小组等,直接安排1-2名教师负责小团队,而教研室或整个系老师整体负责指导培养大团队,同时也可以由多个小团队交叉组成大团队,彼此之间交流互通,团队之间定期交流成果与经验,提升学习效果,寻找差距,共同努力与进步,各个教师负责组建小团队与日常运营,保证预期目标的顺利完成。此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搭建激励制度,切实鼓励学生的创业热情,进一步提高电子类课程教育质量与效率;同时,高校需要对教职工资源或学生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落实互惠互利的基本原则,不断拓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实现与实习基地之间的长效合作。学校通过实习基地完成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实现理论向实践技能的过渡。此外,通过建立专业实习基地,鼓励教师前往实习基地挂职训练,可以让教师了解职业岗位的要求,整合实习基地和学校资源,培养更多满足企业需求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三)结合就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系统性比较强,是系列活动的总称,与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经济发展效益的最大化存在密切联系,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组织人力资源需求的进一步预测及分析,了解人力需求。关注对人员的有效招聘和选择,真正实现统筹规划和合理安排,将绩效考核、有效组织以及报酬支付相结合,采取行之有效的激励策略和手段,在进一步调整以及改进的基础之上着眼于组织和个人的实质需要,真正实现组织绩效的最优化。从微观的角度上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包含六大板块,具体为人力资源招聘与配置、人力资源规划、绩效管理、培训与开发、薪酬福利管理以及劳动关系管理,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助于加强对员工的管理,促进企业的稳步建设及发展。管理层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深化自身对人力资源管理本质的认知及理解,确保对症下药,真正实现不同管理手段以及管理策略的有效改革及创新。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时,需要选择合适的着手点,与岗位需求结合起来。
高校应用校企合作模式时,学校对于用人需求不大的企业,要尝试整合双方资源,成立职业教育集团,进行资源共享,这是推进校企合作深度的有效模式。小企业通过加入高校的教育集团,可以获得满足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还可以与集团内部的企业建立深层次合作,方便企业相关业务的开展。对于高校来说,能够根据学生未来规划和发展方向为其提供不同的實训基地和岗位,满足其各方面的发展计划。在高校学生实习期间,只要表现良好就可以进入意向企业进行岗前实习,同时参与到相关工艺改进和产品研发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通过校企合作所建立的校外实践基地,能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维持一个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合作的进一步深化。而且通过专门的指导和引入,可以通过专职、兼职等模式让教师参与企业工作。将企业合作作为学校考核教师的主要指标,通过学校资源展开企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还可邀请当地有名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或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工作者,给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分享自身在工作过程中收获的经验、感受、领悟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的需求,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工作内容,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明确自身差距,努力提升自我职业素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围绕就业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及时弥补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继而可以向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蕾,郭泽麟.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协同培养探究[J].中外企业文化,2021(04):175-176.
[2]王芳,江凤香,连心如.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深度融合——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实习基地深度合作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21(07):80-81.
[3]钱媛.基于新商科理念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探究[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21(03):214-215.
[4]顾玉林.新建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症结与进路[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37(02):59-61.
[5]贾俊花.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河北政法职业学院为例[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1(04):73-76.
[6]徐晋慧.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分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23):109-111.
关键词:就业导向;人才培养;实施策略
就当前情况来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仅有约60%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这直接反映了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一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时需要顺应时代发展与需求,主动优化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向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推动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时,将培养目标简单定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造成专业课程存在不同程度的针对性不足问题,培养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与其他高校相比没有竞争优势,甚至不能超过其他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
另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十分广泛,这是因为各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都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但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差别,对岗位从事者的要求存在差别,当前统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实际岗位需求。
(二)课程内容缺乏特色
就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来说,虽然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推动课程体系向着应用性、可操作性方向发展,但却存在严重的同质化情况。这是因为学校课程缺乏特色,尤其是高校没有根据地方特色、龙头行业开设课程,造成培养出的人才不具有本土特点。
此外,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内容时发现,过多的抽象理论知识容易造成学生出现审美疲劳。同时,教学过程中缺少针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直接影响到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无法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直接限制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衔接。
(三)实训实践教学不足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较强,但部分高校不重视实践教学,有的高校受到经费影响没有建立人力资源功能实验室,无法利用软件开展模拟教学;有的实训基地没有发挥自己的作用,缺少长期有效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无法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分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团队结构时发现,其中大部分都是高學历、具有极强理论性的教师,但他们缺少实践教学经验,很多教师都没有亲身体验过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运行,无法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实践能力不足还影响到教学过程与人才培养质量。另外,少数教师受到市场经济环境影响,将教学作为职业而不是事业对待,造成其教学态度偏差。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依据就业情况,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高校本科专业转型发展背景下,高校需要了解市场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相配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时,需要结合各方面内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1.夯实专业基础知识
依据地区经济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需要从管理学学科中独立出来,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升学生基础学科知识水平,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此为基础凸显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高校要深入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明确企业所需人才的专业技能与操作能力,促进学生专业理论水平的提升。
2.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本身就是从一级学科中独立出来的具有极强操作性的专业。高校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时,要控制好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重,可以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推进两者融合,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另外,高校鼓励学生参与校园社团活动,借助实践活动提升自身专业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明确自身和企业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合理安排学习计划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要想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在学习理论知识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时围绕就业开展,培养可以快速胜任岗位需求的人才。设置课程内容时,除了基本学科、通识课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理论。教师教学过程中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着手点,引入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转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质量。
(二)引入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在校企联合模式下,最大的问题在于双方权责的有效划分,但是通过签约制可以很好的规避该问题,使校方、企业和学生各自明确自身权利和责任。同时在法律的约束下按照合同条款履行自身职责,即高校和企业相互合作,利用现有资源开设学徒培养计划,在管理中引入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同时校方根据发展需求成立学徒班,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计划向校方提交书面形式的申请,企业根据自身计划从中选取部分学生成为管理学徒,安排专门师傅教授学生管理技能和专业知识,而顺利进入学习的学徒若想毕业后继续在企业中任职,不仅要保证自身成绩优异,顺利毕业,还要成功考取中级管理师证书,如此才能获得优先聘用的资格。将一切问题、职责、要求,未来发展需求等详细清楚的罗列其中,达成合作的同时方便各自
维权。
应用现代学徒制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进度、侧重点等,根据需要全面调整人才培养的计划,向社会输出更多高质量型技术性人才。同时,组建多级混合队伍群,如专业大团队、班级小团队及兴趣小组等,直接安排1-2名教师负责小团队,而教研室或整个系老师整体负责指导培养大团队,同时也可以由多个小团队交叉组成大团队,彼此之间交流互通,团队之间定期交流成果与经验,提升学习效果,寻找差距,共同努力与进步,各个教师负责组建小团队与日常运营,保证预期目标的顺利完成。此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搭建激励制度,切实鼓励学生的创业热情,进一步提高电子类课程教育质量与效率;同时,高校需要对教职工资源或学生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落实互惠互利的基本原则,不断拓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实现与实习基地之间的长效合作。学校通过实习基地完成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实现理论向实践技能的过渡。此外,通过建立专业实习基地,鼓励教师前往实习基地挂职训练,可以让教师了解职业岗位的要求,整合实习基地和学校资源,培养更多满足企业需求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三)结合就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系统性比较强,是系列活动的总称,与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经济发展效益的最大化存在密切联系,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组织人力资源需求的进一步预测及分析,了解人力需求。关注对人员的有效招聘和选择,真正实现统筹规划和合理安排,将绩效考核、有效组织以及报酬支付相结合,采取行之有效的激励策略和手段,在进一步调整以及改进的基础之上着眼于组织和个人的实质需要,真正实现组织绩效的最优化。从微观的角度上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包含六大板块,具体为人力资源招聘与配置、人力资源规划、绩效管理、培训与开发、薪酬福利管理以及劳动关系管理,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助于加强对员工的管理,促进企业的稳步建设及发展。管理层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深化自身对人力资源管理本质的认知及理解,确保对症下药,真正实现不同管理手段以及管理策略的有效改革及创新。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时,需要选择合适的着手点,与岗位需求结合起来。
高校应用校企合作模式时,学校对于用人需求不大的企业,要尝试整合双方资源,成立职业教育集团,进行资源共享,这是推进校企合作深度的有效模式。小企业通过加入高校的教育集团,可以获得满足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还可以与集团内部的企业建立深层次合作,方便企业相关业务的开展。对于高校来说,能够根据学生未来规划和发展方向为其提供不同的實训基地和岗位,满足其各方面的发展计划。在高校学生实习期间,只要表现良好就可以进入意向企业进行岗前实习,同时参与到相关工艺改进和产品研发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通过校企合作所建立的校外实践基地,能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维持一个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合作的进一步深化。而且通过专门的指导和引入,可以通过专职、兼职等模式让教师参与企业工作。将企业合作作为学校考核教师的主要指标,通过学校资源展开企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还可邀请当地有名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或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工作者,给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分享自身在工作过程中收获的经验、感受、领悟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的需求,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工作内容,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明确自身差距,努力提升自我职业素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围绕就业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及时弥补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继而可以向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蕾,郭泽麟.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协同培养探究[J].中外企业文化,2021(04):175-176.
[2]王芳,江凤香,连心如.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深度融合——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实习基地深度合作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21(07):80-81.
[3]钱媛.基于新商科理念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探究[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21(03):214-215.
[4]顾玉林.新建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症结与进路[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37(02):59-61.
[5]贾俊花.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河北政法职业学院为例[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1(04):73-76.
[6]徐晋慧.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分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23):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