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撬动内需的突破口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扩大内需”已是老生常谈,然而金融海啸所带来的外需不足,一路高调把“内需”推到了至关重要的位子,在出口下滑尚未见底的今天,“内需”成为了“关键词”。尽管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方案,但是内需不足依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那么,如何进一步扩大内需?撬动内需的突破口究竟在哪里?
  
  农民工城市化
  
  国家发改委人士表示,全国有1.4亿介于农村和城市的人口,扩大内需面临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与限制农民工进城定居的政策有关。所以首先要解决这部分农民工人口的城市化问题。
  “如果延续目前的经济结构增加投资与产出,越往后,宏观调控的发挥空间就越小,甚至可能由于生产过剩而走向政策出发点的反面。经济振兴方案必须立足长远,而可行的方向之一就是人口城市化。”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建告诉媒体。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曾公开一组数据,从产出水平看,我国已经达到了可以满足人均收入3000美元国家的生产能力,但是,从需求水平看,占人口主体的农村人口人均收入水平只有4761元(2008年),折合美元只有700美元,导致国内需求总规模与供给总规模严重不对称,以至于不得不长期高度依赖外需。
  
  调整分配格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主任张明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说:“分配是民生之源,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削弱了消费增长动力。
  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严海波给出的答案是,“当前,少数人的财富大幅增长,而多数人的收入增长很少,或是处于相对下降状态,这是消费上不去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认为,改变此种状态,需要一个给大多数群体带来收益,而不是财富聚集在少数人手中的发展方式。
  张明说:“国民收入分配三大块:政府、企业和居民。政府收入快速增长大大挤压了居民收入增速。此外,增速相对较慢的居民收入还存在内部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一方面是城乡不均,另一方面则是贫富悬殊。让低收入者的收入有更快的增长;让城市的零就业家庭有人就业,从而得到收入。除此之外,可以改进国有企业分红方式等,这些措施的改善都可以增加城市低收入者的收入和农村农民的收入。”
  
  解决投资消费失衡
  
  “中国消费与投资结构失衡问题,目前更加棘手。长期以来的高储蓄并不是由于收入的增长,而是国民对于未来和现状不安的无奈选择。消费率偏低的问题,政府采取了多种手段力促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并把扩大消费的重点拓展到广大农村。然而目前来看,消费显然还没有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长板。”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汪红驹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说。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已经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更多地侧重于拉动投资需求。相比之下,我们对消费需求的刺激基本上是口号多,实际效果不明显。”汪红驹说。
  汪红驹表示,在拉动内需方面,政府购买和政府投资似乎不缺乏。然而,问题是:在目前经济增长的贡献中,政府巨大的投资又会带动多少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尽管政府投资会在短期内对内需产生切实的推动和影响,但要拉动内需,单靠政府购买和政府公共投资显然不够,还必须大幅度地启动民间投资。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要提高企业家的信心指数,政府可以通过降低经营税、企业所得税以及其他各种税负为民营企业减轻压力,从而引致的国内总需求的增加。
  
  “还利于民”突破瓶颈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财政取之于民,怎么用之于民是最关键的。采取实实在在的“富民”政策。
  要真正启动内需,确保中国宏观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增长,在目前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要让全体国民享受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好处,实现“让利于民”和“藏富于民”,这样才能够彻底消除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目前所面临的内需不足的瓶颈问题。
  虽然我们也曾有过一些举措,家电下乡、医疗改革等,但依然还是不够的,拉动内需要有一个更加系统化的考虑。例如,提高个税起征点、降低劳动收入的税率;有意识地降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速和份额;推出政治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的措施,提高政府财政收支的透明度,实行依法行政和阳光财政等。
  
  ■链接:扩大内需:实现体制创新与政策调整的有机结合
  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加大体制创新和政策调整力度。有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实施积极的扩大内需战略有比较好的时机与条件。一是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正在趋稳,保增长政策成效初显;二是消费增长速度有提高的趋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在增强;三是外部市场对我国产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形成明显的“倒逼改革”的态势。
  从现实情况看,扩大内需在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这不仅涉及当前的短期政策选择,也涉及中长期的体制安排和制度创新。因此,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和政策调整,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其他文献
作为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在21世纪之初举办的又一大全球盛会,上海世博会正在海内外的广泛参与下,逐渐成为又一个“中国热点”、“全球热点”。进入2009年,上海世博会筹办工作已处于全面临战状态,这就意味着,今年是上海世博会筹办的关键之年,也是冲刺之年。  当前的经济危机会不会影响明年世博会的召开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维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经
期刊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说了一句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振聋发聩的传世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那时起,历朝历代的思想家、政治家便奉之为“民本思想”的发轫,成为统治者治世驭民、巩固政权的座右铭,至今魅力不衰,熠熠生辉。  如今,民本思想走进了市场经济,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管理学家所看重,并被赋予内涵丰富的新意。他们知道,一个企业,如果缺失了员工起码的精神支持和价值信仰,是很难打造出一个有凝聚力、向心力
期刊
最近两个月以来,包括上海、天津、沈阳、广州、南京等多个大中城市举行水价上调的听证会,其他城市则正处于准备阶段。按照价格“听证会”的常见逻辑,此举意味着水价上调将成定局。  对当前各地上调水价的理由,总结起来有两条:一是水价总体偏低,没有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和水环境治理成本,导致浪费严重,不利于提高居民的节水意识;二是水价偏低导致供水企业面临经营亏损的压力。如北京市水务局日前透露,将采取调整综合水价
期刊
截至7月24日,距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还有280天,在包括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在内的长三角地区,许多先知先觉的企业已经开始分享世博会带来的巨大商机。世博会计划在全球范围内邀请200个国家和地区来参展、吸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对于中国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来说,这是一个不可错过的机遇。  上海社科院经济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维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说:“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上海的历
期刊
中共中央政治局23日召开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固,宏观政策取向不能改变。那么,在2009年下半年,在坚持取向不变的同时,宏观政策是否会做一些微调?经济回升的“后劲”又将如何?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结构调整 重心或转移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汪红驹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下半年,财政政策在对宏观经济保持适度刺激的同
期刊
“如果在一个城市开一个国际会展,就好比开了一架飞机在这个城市上空撒钞票。”这是一位外国经济学家曾经作出的形象比喻。那么,2010年上海世博会究竟有哪些商机呢?    基础设施建设:整整提前十年  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促进上海市基础设施和各种服务设施的建设。据测算,这次举办世博会将使整个上海市的基础设施整整提前十年。    房地产:最直接的受惠者  世博会园区内展馆和配套设施达200万平方米,诸多
期刊
时光如梭,距金融危机爆发已将近一个年头。欧洲大陆尽管在金融领域所受冲击不如美国剧烈,但是随着危机的侵袭和蔓延,各国实体经济受影响程度日益加深。近日,欧洲央行行长向媒体公开表示,将欧元区2009年经济增长预期由前期预测的-2.7%大幅调低至-4.6%,对2010年经济增长预期从前期的零增长调整为-0.3%。与此同时,欧洲央行宣布其主导利率维持不变,依旧保持在1%的水平,与市场期待吻合。时至2009年
期刊
素有“美丽经济”之称的中国美容化妆品市场,经过20多年的迅猛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中国的化妆品市场也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同时,中国化妆品行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简单粗放到重视科技研发、集团化经营,全行业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极富生机活力的产业大军。  然而,长期以内,受国际品牌的影响,再加上本土品牌缺乏核心竞争力,国内化妆品企业不得不在边缘市场求生存与发展,这些成为该行业打造民族品牌的硬
期刊
在饮酒低度化、健康化进一步增强的趋势下,酒业新秀——蜂蜜酒携蜂蜜天然、绿色、健康的特点问鼎酒类市场。“蜂蜜酒的发展定将成为未来的一种潮流和趋势,因为它符合目前提出的天然营养健康食品的理念,是日后食品行业发展的理论方向。”中国花粉专家、中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协会天然健康食品分会会长王宪曾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肯定地说道。    蜂蜜酒破壳    据了解,当前人类亚健康形势十分严峻,亚健康人群
期刊
一边是农夫山泉正在危机公关,消除“水源门”事件的负面新闻。一边却又传出了农夫山泉另一款主打饮料——农夫果园发生了“爆炸门”,有人指出农夫山泉的行为让人匪夷所思。    自《中国新闻周刊》披露饮料巨头农夫山泉的“水源门”事件后,一时之间,各种新闻和评论此起彼伏,农夫山泉身陷信任危机,家喻户晓的广告词“农夫山泉有点甜”,被人戏称为“农夫山泉有点烦”。  为了消除负面新闻,农夫山泉第一时间展开媒体公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