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佛山祖庙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佛山的文化根脉,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地,也是佛山的民间信仰中心;作为一座专题博物馆,如何保护好祖庙古建筑群及其珍贵的文物遗存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全面分析了佛山祖庙文物遗存的特点及保存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文物遗存保护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佛山祖庙;文物遗存;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佛山祖庙位居佛山城市中心腹地,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是一座供奉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的庙宇。199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古祠艺宫”和“东方民间艺术之宫”的美誉。
1958年,佛山市博物馆成立并设址于佛山祖庙,2010年正式成立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作为一座专题博物馆,如何保护好祖庙古建筑及其珍贵的文物遗存,守护好佛山人的精神家园,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佛山祖庙文物遗存的特点
佛山祖庙文物遗存主要包括祖庙古建筑群以及庙内各类珍贵遗存。总体来说,佛山祖庙古建筑极其文物遗存具有以下特点:
(一)历史久远,规模宏大
佛山祖庙与肇庆龙母祖庙、广州陈家祠并称为“岭南建筑三大瑰宝”,而佛山祖庙历史最为久远。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真武帝祠之始建不可考,或云宋元丰时,历元至明,皆称祖堂,又称祖庙,以历岁久远,且为诸庙首也”。
佛山祖庙曾毁于元末,明代初期重建时“不过数楹”,后随着北帝崇拜的持续升温,规模不断扩大,现存主体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坐北朝南按中轴线依次为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三门、前殿、正殿和庆真楼,东西两侧配有钟鼓楼、廊庑、配殿等,形成配置齐全、 规制完善、等级较高的岭南神庙格局。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吾粤多真武宫,以南海县佛山镇之祠为大,称曰祖庙”。可见,明清时期佛山祖庙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且最具影响力的真武庙。
(二)建筑巧夺天工,庙内陈设工艺华美
祖庙古建筑从建筑本体来看,正殿的宋代双抄三下昂八铺作斗拱,其出跳、昂尾长等居全国之冠,在中国建筑技术史、斗拱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灵应牌坊是国内现存年代最早的三间四柱四楼牌坊;前殿的如意斗拱是国内最早的大木结构的如意斗拱实例;酬神戏台万福台建于清初,是华南地区装饰最华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戏台。
从建筑装饰来看,三雕两塑(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巧夺天工。号称“世界花脊之王”的陶塑瓦脊总长31.7米、色彩鲜艳的灰塑、山墙上纤巧细腻的砖雕、各类玲珑剔透的漆金木雕装饰、以及粗犷古拙的石雕等,将建筑物装点得令人叹为观止。
庙内的陈设包括国内现存最大的明代青铜造像——重2.5吨的北帝铜像,大型的钟、鼎、镜、磬、八宝及兵器仪杖铜铁铸件,以及大型夹苎漆扑神像等珍贵文物,凝聚了民间信仰的精神追求,代表着当时佛山最高的工艺水平。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直至现今,祖庙不仅主体建筑且庙内各种祀神陈设物均基本保存完好,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三)内涵丰富,信息量大
除了古建筑群及各类遗珍,佛山祖庙还诞生了出秋色、烧大爆、北帝坐祠堂等民俗庆会,同时,明清时期的佛山民间自治组织“嘉会堂“大魁堂”也均设于此,是佛山传统社会的中枢。祖庙的古建筑及文物遗存承载着民众的信仰传统和礼乐文化,展示着典型的地域文化特色,折射出佛山城市的发展和变迁 正如著名史学家罗一星所说:“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如果说有一座庙宇与一座城市的命运休戚相关,那就是祖庙”。
因此,保护好佛山祖庙的文物遗存,对传承、展示祖庙的历史文化以及研究佛山自古至今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教育、社会乃至岭南古建筑史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佛山祖庙文物遗存保护现状
(一)庙内文物保护现状
佛山祖庙古建筑群内现存文物以明清两代民间工艺品为主,其中又以木器和金属器居多。受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部分文物已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例如陈列在大殿内的21尊漆扑神像,制作于明朝末年,所用干漆夹苎造像法,对抵抗岭南地区潮湿多雨的天气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长年暴露在自然环境及人流汹涌的环境中,不少神像出现了倾斜、金漆脱落、漆皮起翘、缺失断裂等现象。2016年,委托广东省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对其中的9尊神像进行了修复。选择传统修复材料,本着最小干预的原则,运用中国传统漆木器保护修复工艺完成了修复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此外,一些木雕彩门、座屏等也都不同程度出现了漆层开裂、金漆脱落、虫害侵蚀等问题,目前正在研究修复保护方案。
再如,作为我馆青铜藏品的代表之一,佛山祖庙大殿内陈列的铜器仪仗兵器系列和八宝系列均为珍贵文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研究清代佛山的冶铸工艺和我国自唐宋以来道教、佛教融合的时代特征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目前,经微观观察和探伤试验发现,这部分铜器已产生不同程度的崩缺、缺失、裂隙、变形、锈蚀等病害,我馆2018年起对其中损害较严重的9件铜木仪仗启动了修复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及前期试验,将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清理、除锈、粘接、补配、缓蚀、封护处理。
(二)保存环境
文物的保存状态与所处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祖庙大殿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正殿与前殿、前殿与三门之间建以香亭连接,与自然环境相通,除屋顶可避免光线直射外,其他环境因素基本与外界一致。
我国华南地区整体而言气温偏高,湿度较大,且每年3-5月份为梅雨季节,湿热多雨,而在这之前3个月为冬季,阴冷少雨,这期间温湿度等環境数据波动较大。佛山祖庙内的文物长年置于开放的大殿内,有的陈列在前殿与正殿的回廊,光线对文物有较直接的影响。因此,保存环境状况很不乐观。
根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要求,青铜器在相对湿度45±5%、温度为20±2℃的环境中是比较稳定的;漆木器的保存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标准分别为 20℃、50-60%,温度日较差不得高于2-5℃,相对湿度波动值不得大于5%,光照强度要求小于100Lux。 以下是广东省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对祖庙大殿实地检测的数据:
从以上两表数据可以看出,环境温湿度数值都已严重超标,从表二看出光照监测点西回廊处光照强度超标约 2.5-5倍之多,紫外线强度值也相当大。综上所述,周围环境条件极不利于文物的长期保存。
(三)祖廟古建筑群保护现状
据史料记载,自北宋祖庙始建,历经二十多次大小不一的修缮与扩建,其中大修不下十次。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大修之后未进行过全面的大修。进入新世纪,历经百年风雨,祖庙古建筑群出现屋面大面积开裂、下滑,建筑结构部分倾斜、移位和腐朽,部分墙体已严重倾斜开裂,建筑艺术构件、文物损毁严重等问题。所幸的是,当时祖庙古建筑群亟待修缮的状况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4年斥资近四千万元、从前期准备到最后竣工历时七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此次大修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不可移动文物修缮原则,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原有的传统建筑形制、结构、工艺和材料,有针对性地解决安全隐患和病虫害。在使用传统建造工艺与技术的同时,还运用了“正脊吊升技术”“墙体矫正技术”等多项创新技术,最大限度保存文物的真实性,修缮效果令人满意。可以说,在无特殊情况下,接下来的百年内将无需大的维修。祖庙博物馆还应继续密切关注祖庙古建筑群的状况,加强古建筑日常养护机制。
当然,文物建筑的保护不仅仅局限于其本身,也需要关注文物本体以外的周边环建。总体来说,祖庙东边是佛山历史文化街区,与文物本体建筑具有较好的协调性,但是还是存在周围环境开发过度、缺乏保护规划范围、周边现代建筑林立,破坏了景观天际线等问题。
三、佛山祖庙文物遗存保护措施
文物遗存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有着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特性。针对祖庙文物遗存的现状、积极采取措施、科学保护好我馆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一项十分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一)加强监测,开展预防性保护
自然蜕变是文物基体遭受损坏的主要原因,开展预防性保护,监测、控制文物及遗址的保存环境,控制或减缓文物因自然蜕变引起的损坏,是今后文物保护发展的主要方向。
首先是对保存环境的监测。自然环境中引发文物损坏的有害因素较多,且作用机制十分复杂,因此,要利用文物保存环境的监控系统,对文物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浮尘和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化物等)、光照等进行监测和控制,建立长期的文物环境参数数据库,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研究文物与环境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对文物蜕变损坏的有效控制。
其次是加强对文物本体的监测和检查,监测和检查本体的变形、沉降、裂隙、位移和生物因素(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
在科学监测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应对处理。例如,如条件允许,考虑安装独立展柜并对展柜或文物进行微环境控制;对温湿度进行调控,同时采取遮光等措施减少部分文物的光照危害,有效减缓文物的劣化过程;对已经发现锈蚀的青铜器采取隔离存放,置于相对湿度低于3 0 %的干燥环境中或者采用缺氧保存等措施,以防锈蚀不断蔓延。
针对古建筑群,则可采用如精密水准测量法、倾角传感器以及常规变形测量方法等,对建筑本体沉降、倾斜、位移进行全面监测,为结构稳定性分析提供数据支撑,从而及时采取防范干预措施。
(二)文物保护技术的运用
文物保护需要新技术的支撑。祖庙内金属器和木器是两种重要的文物类型。青铜器易受空气中的粉尘、氮氧化物、硫化物、氧气、臭氧等影响,其中CL-、水和氧与铜体发生化学反应和电化学反应是青铜器出现粉状锈蚀的主要原因,通常可用机械取除或用电解还原法取除;铁质文物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腐蚀,主要由化学腐蚀、电化腐蚀、细菌腐蚀引起,铁质文物的保护方法常用的办法有两种:即物理保护法(对铁质锈层采用强制性干燥措施或进行机械打磨、剔除、干涮、刀刮锈层和机械封固等方法来保护 )、化学保护法 ( 对铁质文物进行除氧、除氯、除硫,利用缓蚀剂添上一层保护膜增强防护或用有机材料封护 )。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的VR 技术在博物馆界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文物保护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尤其对于一些建筑本身即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博物馆而言,类比文物修复,VR 技术的应用更多了一层现实意义:利用VR 技术和高速三维扫描设备,可以快速对需要修复的古建筑建立详细的立体影像,提供准确的定量分析,建立三维数据库,保存文物建筑的各种空间关系,从而为选择最佳的古建筑修缮保护方案提供视觉和数据方面的直观依据。
祖庙古建筑作为不可移动文物,其防潮、防漏、防火、防雷、防震等主要依靠工程技术来解决。而古建筑的修缮则要遵循原真性、整体性、可逆性原则。再多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运用,其终极目标也是要保护文物本身、保护传统材料和传统技术。离开了传统材料、传统工艺、传统做法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就谈不上文物保护。
(三)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
文物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佛山祖庙同时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佛山文化旅游的必到“打卡点”,坊间一直都有“没到祖庙,就等于没来佛山”的说法。祖庙国宝范围的古建筑群面积为3600平方米,每年的游客量近200万,而相邻的佛山历史文化街区——岭南天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每年更是有近千万的游客量,这样的游客承载压力是很大的。
从祖庙古建筑本身来说,处于旅游旺季的时候,游客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会与彩塑颜料中的石青、石绿、氯铜矿、铅丹等发生作用,使颜料变色。此外,周边车流扬起的灰尘落于某些文物表面,也会滋生新的细菌与微生物。博物馆自身要定期对易受损害文物进行安全评估,必要时采取措施,控制进馆人数,确保文物安全。 作为周边环境岭南天地的旅游开发,也要立足文物安全,加强环境保护。岭南天地景区内本身共有22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东华里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文物、旅游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指导,通過预约、错峰参观等方式调节旺季的游客人数,兼顾文物保护、旅游开发、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防止片面追求游客规模和经济效益。
(四)提升民众文物保护意识
从根本意义上说,民众既是文物的创造者也是文物的传承者,更是文物保护事业的强大力量。
佛山祖庙常年高密度的参观人数,再加上庙内文物均为开放式陈列,如果观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薄弱,将有可能给文物带来损害。例如,某些游客喜欢用硬币投掷神像,认为投中了便可带来好运;或用手抚摸神像,总认为可以沾些福气和财气……民众的这种朴素的想法可以理解,这也是民间信仰的心理基础,但是,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说这些行为都是不合适的。我们可运用广播、标识标语等行之有效的宣传手段,营造“爱护文物光荣,破坏文物可耻”的参观氛围。同时,还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微信等平台,利用“国际博物馆日”“世界遗产日”等载体,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动员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 形成文物保护公众参与机制,并拓展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渠道,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提高公众文物保护意识。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佛山祖庙是佛山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根脉,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基本方针,保护好祖庙珍贵的文物遗存,让古老的祖庙在新的历史进程中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焕发出新的光彩,是我们博物馆人神圣的使命和职责。
参考文献:
[1]肖海明.中枢与象征[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186.
[2]冼宝干.佛山忠义乡志[M].卷8.
[3]罗一星,肖海明.佛山北帝文化与社会[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11).
[4]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佛山祖庙修缮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4).
[5]程德润王丽琴党高潮.环境对青铜文物锈蚀的影响[J].环境科学,1995(2):82.
[6]张建雄.让“海上长城”永矗南天[J].中国文物科学与研究,2008(4):31.
[7]马炳坚.《威尼斯宪章》与中国的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J].古建园林技术,2007(3):38.
[8]张学慧.从文物保护修复理念看博物馆VR 技术的应用前景[J].文物世界,2017(5):66.
作者简介:莫彦(1970-),女,江苏常州人,广东省佛山市祖庙博物馆、馆员,本科,研究方向:文物保护、博物馆展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
【关键词】佛山祖庙;文物遗存;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佛山祖庙位居佛山城市中心腹地,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是一座供奉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的庙宇。199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古祠艺宫”和“东方民间艺术之宫”的美誉。
1958年,佛山市博物馆成立并设址于佛山祖庙,2010年正式成立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作为一座专题博物馆,如何保护好祖庙古建筑及其珍贵的文物遗存,守护好佛山人的精神家园,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佛山祖庙文物遗存的特点
佛山祖庙文物遗存主要包括祖庙古建筑群以及庙内各类珍贵遗存。总体来说,佛山祖庙古建筑极其文物遗存具有以下特点:
(一)历史久远,规模宏大
佛山祖庙与肇庆龙母祖庙、广州陈家祠并称为“岭南建筑三大瑰宝”,而佛山祖庙历史最为久远。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真武帝祠之始建不可考,或云宋元丰时,历元至明,皆称祖堂,又称祖庙,以历岁久远,且为诸庙首也”。
佛山祖庙曾毁于元末,明代初期重建时“不过数楹”,后随着北帝崇拜的持续升温,规模不断扩大,现存主体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坐北朝南按中轴线依次为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三门、前殿、正殿和庆真楼,东西两侧配有钟鼓楼、廊庑、配殿等,形成配置齐全、 规制完善、等级较高的岭南神庙格局。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吾粤多真武宫,以南海县佛山镇之祠为大,称曰祖庙”。可见,明清时期佛山祖庙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且最具影响力的真武庙。
(二)建筑巧夺天工,庙内陈设工艺华美
祖庙古建筑从建筑本体来看,正殿的宋代双抄三下昂八铺作斗拱,其出跳、昂尾长等居全国之冠,在中国建筑技术史、斗拱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灵应牌坊是国内现存年代最早的三间四柱四楼牌坊;前殿的如意斗拱是国内最早的大木结构的如意斗拱实例;酬神戏台万福台建于清初,是华南地区装饰最华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戏台。
从建筑装饰来看,三雕两塑(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巧夺天工。号称“世界花脊之王”的陶塑瓦脊总长31.7米、色彩鲜艳的灰塑、山墙上纤巧细腻的砖雕、各类玲珑剔透的漆金木雕装饰、以及粗犷古拙的石雕等,将建筑物装点得令人叹为观止。
庙内的陈设包括国内现存最大的明代青铜造像——重2.5吨的北帝铜像,大型的钟、鼎、镜、磬、八宝及兵器仪杖铜铁铸件,以及大型夹苎漆扑神像等珍贵文物,凝聚了民间信仰的精神追求,代表着当时佛山最高的工艺水平。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直至现今,祖庙不仅主体建筑且庙内各种祀神陈设物均基本保存完好,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三)内涵丰富,信息量大
除了古建筑群及各类遗珍,佛山祖庙还诞生了出秋色、烧大爆、北帝坐祠堂等民俗庆会,同时,明清时期的佛山民间自治组织“嘉会堂“大魁堂”也均设于此,是佛山传统社会的中枢。祖庙的古建筑及文物遗存承载着民众的信仰传统和礼乐文化,展示着典型的地域文化特色,折射出佛山城市的发展和变迁 正如著名史学家罗一星所说:“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如果说有一座庙宇与一座城市的命运休戚相关,那就是祖庙”。
因此,保护好佛山祖庙的文物遗存,对传承、展示祖庙的历史文化以及研究佛山自古至今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教育、社会乃至岭南古建筑史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佛山祖庙文物遗存保护现状
(一)庙内文物保护现状
佛山祖庙古建筑群内现存文物以明清两代民间工艺品为主,其中又以木器和金属器居多。受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部分文物已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例如陈列在大殿内的21尊漆扑神像,制作于明朝末年,所用干漆夹苎造像法,对抵抗岭南地区潮湿多雨的天气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长年暴露在自然环境及人流汹涌的环境中,不少神像出现了倾斜、金漆脱落、漆皮起翘、缺失断裂等现象。2016年,委托广东省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对其中的9尊神像进行了修复。选择传统修复材料,本着最小干预的原则,运用中国传统漆木器保护修复工艺完成了修复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此外,一些木雕彩门、座屏等也都不同程度出现了漆层开裂、金漆脱落、虫害侵蚀等问题,目前正在研究修复保护方案。
再如,作为我馆青铜藏品的代表之一,佛山祖庙大殿内陈列的铜器仪仗兵器系列和八宝系列均为珍贵文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研究清代佛山的冶铸工艺和我国自唐宋以来道教、佛教融合的时代特征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目前,经微观观察和探伤试验发现,这部分铜器已产生不同程度的崩缺、缺失、裂隙、变形、锈蚀等病害,我馆2018年起对其中损害较严重的9件铜木仪仗启动了修复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及前期试验,将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清理、除锈、粘接、补配、缓蚀、封护处理。
(二)保存环境
文物的保存状态与所处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祖庙大殿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正殿与前殿、前殿与三门之间建以香亭连接,与自然环境相通,除屋顶可避免光线直射外,其他环境因素基本与外界一致。
我国华南地区整体而言气温偏高,湿度较大,且每年3-5月份为梅雨季节,湿热多雨,而在这之前3个月为冬季,阴冷少雨,这期间温湿度等環境数据波动较大。佛山祖庙内的文物长年置于开放的大殿内,有的陈列在前殿与正殿的回廊,光线对文物有较直接的影响。因此,保存环境状况很不乐观。
根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要求,青铜器在相对湿度45±5%、温度为20±2℃的环境中是比较稳定的;漆木器的保存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标准分别为 20℃、50-60%,温度日较差不得高于2-5℃,相对湿度波动值不得大于5%,光照强度要求小于100Lux。 以下是广东省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对祖庙大殿实地检测的数据:
从以上两表数据可以看出,环境温湿度数值都已严重超标,从表二看出光照监测点西回廊处光照强度超标约 2.5-5倍之多,紫外线强度值也相当大。综上所述,周围环境条件极不利于文物的长期保存。
(三)祖廟古建筑群保护现状
据史料记载,自北宋祖庙始建,历经二十多次大小不一的修缮与扩建,其中大修不下十次。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大修之后未进行过全面的大修。进入新世纪,历经百年风雨,祖庙古建筑群出现屋面大面积开裂、下滑,建筑结构部分倾斜、移位和腐朽,部分墙体已严重倾斜开裂,建筑艺术构件、文物损毁严重等问题。所幸的是,当时祖庙古建筑群亟待修缮的状况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4年斥资近四千万元、从前期准备到最后竣工历时七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此次大修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不可移动文物修缮原则,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原有的传统建筑形制、结构、工艺和材料,有针对性地解决安全隐患和病虫害。在使用传统建造工艺与技术的同时,还运用了“正脊吊升技术”“墙体矫正技术”等多项创新技术,最大限度保存文物的真实性,修缮效果令人满意。可以说,在无特殊情况下,接下来的百年内将无需大的维修。祖庙博物馆还应继续密切关注祖庙古建筑群的状况,加强古建筑日常养护机制。
当然,文物建筑的保护不仅仅局限于其本身,也需要关注文物本体以外的周边环建。总体来说,祖庙东边是佛山历史文化街区,与文物本体建筑具有较好的协调性,但是还是存在周围环境开发过度、缺乏保护规划范围、周边现代建筑林立,破坏了景观天际线等问题。
三、佛山祖庙文物遗存保护措施
文物遗存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有着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特性。针对祖庙文物遗存的现状、积极采取措施、科学保护好我馆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一项十分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一)加强监测,开展预防性保护
自然蜕变是文物基体遭受损坏的主要原因,开展预防性保护,监测、控制文物及遗址的保存环境,控制或减缓文物因自然蜕变引起的损坏,是今后文物保护发展的主要方向。
首先是对保存环境的监测。自然环境中引发文物损坏的有害因素较多,且作用机制十分复杂,因此,要利用文物保存环境的监控系统,对文物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浮尘和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化物等)、光照等进行监测和控制,建立长期的文物环境参数数据库,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研究文物与环境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对文物蜕变损坏的有效控制。
其次是加强对文物本体的监测和检查,监测和检查本体的变形、沉降、裂隙、位移和生物因素(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
在科学监测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应对处理。例如,如条件允许,考虑安装独立展柜并对展柜或文物进行微环境控制;对温湿度进行调控,同时采取遮光等措施减少部分文物的光照危害,有效减缓文物的劣化过程;对已经发现锈蚀的青铜器采取隔离存放,置于相对湿度低于3 0 %的干燥环境中或者采用缺氧保存等措施,以防锈蚀不断蔓延。
针对古建筑群,则可采用如精密水准测量法、倾角传感器以及常规变形测量方法等,对建筑本体沉降、倾斜、位移进行全面监测,为结构稳定性分析提供数据支撑,从而及时采取防范干预措施。
(二)文物保护技术的运用
文物保护需要新技术的支撑。祖庙内金属器和木器是两种重要的文物类型。青铜器易受空气中的粉尘、氮氧化物、硫化物、氧气、臭氧等影响,其中CL-、水和氧与铜体发生化学反应和电化学反应是青铜器出现粉状锈蚀的主要原因,通常可用机械取除或用电解还原法取除;铁质文物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腐蚀,主要由化学腐蚀、电化腐蚀、细菌腐蚀引起,铁质文物的保护方法常用的办法有两种:即物理保护法(对铁质锈层采用强制性干燥措施或进行机械打磨、剔除、干涮、刀刮锈层和机械封固等方法来保护 )、化学保护法 ( 对铁质文物进行除氧、除氯、除硫,利用缓蚀剂添上一层保护膜增强防护或用有机材料封护 )。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的VR 技术在博物馆界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文物保护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尤其对于一些建筑本身即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博物馆而言,类比文物修复,VR 技术的应用更多了一层现实意义:利用VR 技术和高速三维扫描设备,可以快速对需要修复的古建筑建立详细的立体影像,提供准确的定量分析,建立三维数据库,保存文物建筑的各种空间关系,从而为选择最佳的古建筑修缮保护方案提供视觉和数据方面的直观依据。
祖庙古建筑作为不可移动文物,其防潮、防漏、防火、防雷、防震等主要依靠工程技术来解决。而古建筑的修缮则要遵循原真性、整体性、可逆性原则。再多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运用,其终极目标也是要保护文物本身、保护传统材料和传统技术。离开了传统材料、传统工艺、传统做法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就谈不上文物保护。
(三)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
文物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佛山祖庙同时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佛山文化旅游的必到“打卡点”,坊间一直都有“没到祖庙,就等于没来佛山”的说法。祖庙国宝范围的古建筑群面积为3600平方米,每年的游客量近200万,而相邻的佛山历史文化街区——岭南天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每年更是有近千万的游客量,这样的游客承载压力是很大的。
从祖庙古建筑本身来说,处于旅游旺季的时候,游客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会与彩塑颜料中的石青、石绿、氯铜矿、铅丹等发生作用,使颜料变色。此外,周边车流扬起的灰尘落于某些文物表面,也会滋生新的细菌与微生物。博物馆自身要定期对易受损害文物进行安全评估,必要时采取措施,控制进馆人数,确保文物安全。 作为周边环境岭南天地的旅游开发,也要立足文物安全,加强环境保护。岭南天地景区内本身共有22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东华里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文物、旅游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指导,通過预约、错峰参观等方式调节旺季的游客人数,兼顾文物保护、旅游开发、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防止片面追求游客规模和经济效益。
(四)提升民众文物保护意识
从根本意义上说,民众既是文物的创造者也是文物的传承者,更是文物保护事业的强大力量。
佛山祖庙常年高密度的参观人数,再加上庙内文物均为开放式陈列,如果观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薄弱,将有可能给文物带来损害。例如,某些游客喜欢用硬币投掷神像,认为投中了便可带来好运;或用手抚摸神像,总认为可以沾些福气和财气……民众的这种朴素的想法可以理解,这也是民间信仰的心理基础,但是,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说这些行为都是不合适的。我们可运用广播、标识标语等行之有效的宣传手段,营造“爱护文物光荣,破坏文物可耻”的参观氛围。同时,还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微信等平台,利用“国际博物馆日”“世界遗产日”等载体,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动员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 形成文物保护公众参与机制,并拓展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渠道,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提高公众文物保护意识。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佛山祖庙是佛山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根脉,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基本方针,保护好祖庙珍贵的文物遗存,让古老的祖庙在新的历史进程中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焕发出新的光彩,是我们博物馆人神圣的使命和职责。
参考文献:
[1]肖海明.中枢与象征[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186.
[2]冼宝干.佛山忠义乡志[M].卷8.
[3]罗一星,肖海明.佛山北帝文化与社会[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11).
[4]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佛山祖庙修缮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4).
[5]程德润王丽琴党高潮.环境对青铜文物锈蚀的影响[J].环境科学,1995(2):82.
[6]张建雄.让“海上长城”永矗南天[J].中国文物科学与研究,2008(4):31.
[7]马炳坚.《威尼斯宪章》与中国的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J].古建园林技术,2007(3):38.
[8]张学慧.从文物保护修复理念看博物馆VR 技术的应用前景[J].文物世界,2017(5):66.
作者简介:莫彦(1970-),女,江苏常州人,广东省佛山市祖庙博物馆、馆员,本科,研究方向:文物保护、博物馆展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