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没有兴趣和主动性,如何培养能力呢?因此,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一、激发学习兴趣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青少年心理特点需要思想品德课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具有好动、善疑、形象思维能力、注意力不易持久的特点。在这一年龄阶段,他们能掌握些基本的抽象概念。不过在掌握复杂的抽象概念时,他们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如果没有具体形象做为支柱,他们就往往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品德课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思想性,许多概念都比较抽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生动、形象、具体,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品德的兴趣。
  (二)现行教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依据。
  现行的品德课教材,改变了过去的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的编排风格,从实际事例入手,调动情感因素,使内容显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这就为运用兴趣教学手段提供了客观依据,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供了契机。
  (三)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21世纪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年代。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就应该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去发掘学生学习上的兴趣,寓教于乐,力求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激发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培养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培养浓厚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求知,这样就会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学习的巨大源动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搞好课前预习,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动机。
  “凡在学生做课前准备时可以提供必要的预习提纲,学生则通过预习、并查找与本课相关联的内容,对教材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能找出本课的重点、难点?、疑点。这样学习目的明确了,兴趣也随之产生,学习的热情也高涨了。
  (二)巧设导语,引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激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源泉,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亢奋状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是采用复习旧课,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再导入新课的方法。
  (三)设疑,培养思维,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关,辨证统一的。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四)通过多样化来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学习的兴趣要靠培养,也要靠感染,才能诱发出来。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教师可以通过形式的多样化来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良好的态势激发兴趣。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适用的身体语言,包括教师讲课中的态度、表情、姿态等。态势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一个人内心心理活动的对比,它反映了一个人喜、怒、哀、乐、爱、憎等丰富的情感,这种身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不仅对口语起辅助作用,而且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容易引起情感共鸣。正因为“态势”具有上述功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运用有声语言外,还恰当运用身体语言,用亲切和蔼的语言、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来发挥态势对口语的深化补充作用,使教学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有声有色,妙趣横生,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理论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把思想品德课不再看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五)巧设课堂结尾,激起学生兴趣。
  所谓小结就是对一堂课所讲的知识的总结概括,如何进行总结是一堂课的关键。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教师们努力地去探索,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目的。
其他文献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中举足轻重的部分,引导学生会读、善读,是阅读个体从中体味文章内涵、丰富自身体验的过程,是灵感和情感的再创造,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进入新课程改革新时期后,阅读教学的地位更为凸显,那么,如何使学生高效的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进一步促进学生个性释放、人格健全、人文精神的塑造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发扬民主,创设文本多元解读氛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
期刊
孙宝强 男 1995年生,河北保定人。2013年就读于河北美术学院传媒学院 现为史学卿工作室学生  作品介绍:  作品1:《沟通》  作品说明:以繁体汉字沟通为基础,加入了现代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锁屏界面,寓意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  作品2:《去旅行》  作品说明:整体风格清新、可爱,加入了旅行的元素来体现欢快愉悦的感情。纤细的字体更显活泼,轻松。  作品尺寸:210mm*297mm  指
期刊
李永霞 女 1980年生,河北新乐人,2015年获得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学位 现任职于河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学院教师  作品名称:和谐世界,国际一家  作品类别:招贴设计  尺寸:210*197MM  作品介绍:海报设计以“和谐世界,国际一家”为主题,从保护水和树木两方面阐述了这一主题。保护环境不光是部分人的活动,要靠全世界人民共同来努力,海报主色以红、蓝为基调,非常醒目,意在引起人们的注意,
期刊
在“以学生为本”的语文新课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大胆的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热情鼓励学生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内,小组合作主体参与的课堂中去探索,自己去思考理解,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生动活泼的展示个性,释放思想,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一、自主阅读领悟  课堂上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给学生充分时间去阅读,促使每一位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给预
期刊
诵读教学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它适应汉语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是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朗读古诗文的兴趣,通过大量诵读古诗文,并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名篇,来提高学生阅读古诗词和文言文的能力,同时感受文言文的文学、艺术魅力,并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自
期刊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我国文学作品中一枝奇葩,它以优美的语言,音调和谐,句式整齐,朗朗上口,易读易记,深的广大读者的喜爱。  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还能陶冶情操,可小学生理解能力差,如何才能让小学生把古诗词熟读成咏呢?  我认为在古诗文教学中,应该遵循“读”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诵,自读自悟,,细细品味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不需要“
期刊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不仅是“教书匠”,而且是学生心灵的引导者。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健康心理,何以能够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某种意义上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我们
期刊
王敖 河北美术学院 2014级学生  作品名称:安徽民居(1-2)  作品类别:速写  指导老师:李永霞  尺寸:297*420MM  作品说明:此作品为安徽写生时作,安徽建筑特点就是白墙青瓦马头墙。这两幅速写表现的就是徽派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几所民居与周围环境结合起来,疏密有致,张弛有度,让我忍不住把他们记录下来。
期刊
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奋发,于是就有了那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境界。无论那时拾掇的是沉重的竹简还是轻柔的丝帛,但只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废寝忘食,用近乎苛刻的方式磨砺形神,以皓首穷经来追求着人生的终极理想。孙敬恨己身易懈怠,常误读诗书,感淮阴易逝,华年不来,于是悬发于梁,苦读不舍昼夜,据《太平御览》之《楚国先贤传》记载:“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不知拔去多青丝华发,终于学富五车,游学天下,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因此,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从而获得创新成果。把创造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创造性的学习中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