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中学生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与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承担起传承、创新、发展传统文化的重任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传统文化教育如果能在中学阶段得以落实,那么必将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与意识形态。落实中学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一、传统文化教育是语文课堂的延伸
(一)传统文化教育是校本课程的时代需求
语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是语文教育的灵魂。语文课堂肩负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但是中学语文课堂面对母语教育的弱化,面对升学的压力有些力不从心。中学语文教学的尴尬地位阻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开阔和发展。因此,我们只能加强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将传统文化的阵地开拓到校本课程中来,让传统文化教育从语文课堂中的配角转换成第二课堂的主角,使之融入校园内外、融入生活点滴,使之成为真正的素质教育,人性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学生喜爱的教育。
(二)传统文化教育是办学宗旨和校园文化的依托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根据时代的需要建设开发、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我校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以打造特色“丽泽文化”为目标,以“培养德才兼修的当代君子”为育人理念。我校办学特色与教育理念正是弘扬、创新、发展传统文化。“丽泽文化”是我校校园文化的主体,她的核心是“君子以朋友讲习”,强调君朋互助,互相切磋交流,共同学习进步。因此,开发语文特色校本课程要以“君子标准、道德标准”等传统文化精髓为核心。要注重“君朋讲习”理念,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重塑自我。
二、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学语文校本课程中的实践
(一)依托语文教材拓展传统文化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是历代经典代表。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等等。内容之丰富,足以窥中华传统文化之一隅。例如:收集描述君子的诗句来评判古代君子的标准,进而联系现代生活,共同探究现代君子标准;借助屈原创作的诗文来评价他的气节,了解端午节由来;借助《论语》中“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推己及人,与人为善;借助《孟子两章》中《鱼我所欲也》提出人应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强调重义轻利,舍生取义,重视尊老爱幼;借助孟郊《游子吟》中的慈母形象,诠释孝义;等等。
用语文教材中熟悉的诗句与人物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样本,拓展隐藏在诗文背后的文化内涵,更能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共鸣。
(二)利用传统节日与地方风俗加强文化教育
目前社会关注度高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旦、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等,学校可以利用节日前夕组织相关活动。例如:中秋节可以举行品诗、写对联的活动。在优美诗文的熏陶下理解象征合家团聚,天涯共明月的中秋内涵。
作为首都,北京蕴藏着丰厚的文化资源。借助历史名胜、山川园林、民间艺术、民风民俗等资源探究地方特色文化。例如:开展系列民间文化研究,让学生选择“胡同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方言文化”等特色专题。不同的文化视角构筑了深厚的精神底蕴,同时培养了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自然、社会的人文情怀。
(三)借助社会资源弘扬道德品质教育
影视传媒一直是学生追捧热衷的对象,可以借助优秀的大众传媒来传播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借助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颁奖晚会”品评人物事迹;借助像“家”等优秀公益广告诠释责任与亲情的真谛;借助“二十四孝故事”“弟子规”精髓理解孝悌之义,仁义之道。此外,还可以借助中华传统文化论坛等纪录片。
(四)传播汉字文化加强汉字教育
了解汉字文化并感受其无穷魅力,是学好汉字的动力。从汉字可以看到一个人的精神所在,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当前电脑等信息技术的普及强烈冲击着汉字文化,人们提笔忘字,错字百出。浮躁的心性取替了耐性与沉稳,人们已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品悟汉字精髓了。汉字文化面临危机。但值得庆幸的是社会已加强了对汉字文化的关注,像在学写汉字的风潮下运应而生的汉字书写大会等比赛都是为促进中学生汉字学习而设立的,是弘扬汉字文化的新举措。
语文校本课程也可以借鉴其形式,组织汉字书写比赛,让学生重视查字典,用字的结构意义来巧记汉字,以此加强汉字教育。
(五)学习礼仪文化重塑现代教育
孔子教育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一切行为应该依礼而行。现今中学生如何继承礼仪教育,鼓励他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发展“礼”文化。给现代社会的礼仪教育赋予新诠释。例如:让学生了解现代基本礼仪。学做有道德、有修养,睿智、谦逊,德才兼修的当代君子,培养学生具有诚信、自信、仁爱的品质。
(六)借助多样教学形式和研究性学习推广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要改变单调枯燥的语文教学氛围,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校本课程应适时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例如:通过诵读和背诵来感受古诗文魅力,理解作品含义;组织经典诵读活动,选取《大学》《论语》等经典段落进行诵读比赛;选取课文中的经典诗文进行古诗词背诵比赛;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传统文化教育就是人的教育,是人文素养的教育。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未来的世界是少年的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者终身的职责。让学生受先贤思想的滋养,懂得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当代君子,学会感恩,将来才能回馈社会。
一、传统文化教育是语文课堂的延伸
(一)传统文化教育是校本课程的时代需求
语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是语文教育的灵魂。语文课堂肩负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但是中学语文课堂面对母语教育的弱化,面对升学的压力有些力不从心。中学语文教学的尴尬地位阻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开阔和发展。因此,我们只能加强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将传统文化的阵地开拓到校本课程中来,让传统文化教育从语文课堂中的配角转换成第二课堂的主角,使之融入校园内外、融入生活点滴,使之成为真正的素质教育,人性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学生喜爱的教育。
(二)传统文化教育是办学宗旨和校园文化的依托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根据时代的需要建设开发、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我校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以打造特色“丽泽文化”为目标,以“培养德才兼修的当代君子”为育人理念。我校办学特色与教育理念正是弘扬、创新、发展传统文化。“丽泽文化”是我校校园文化的主体,她的核心是“君子以朋友讲习”,强调君朋互助,互相切磋交流,共同学习进步。因此,开发语文特色校本课程要以“君子标准、道德标准”等传统文化精髓为核心。要注重“君朋讲习”理念,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重塑自我。
二、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学语文校本课程中的实践
(一)依托语文教材拓展传统文化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是历代经典代表。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等等。内容之丰富,足以窥中华传统文化之一隅。例如:收集描述君子的诗句来评判古代君子的标准,进而联系现代生活,共同探究现代君子标准;借助屈原创作的诗文来评价他的气节,了解端午节由来;借助《论语》中“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推己及人,与人为善;借助《孟子两章》中《鱼我所欲也》提出人应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强调重义轻利,舍生取义,重视尊老爱幼;借助孟郊《游子吟》中的慈母形象,诠释孝义;等等。
用语文教材中熟悉的诗句与人物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样本,拓展隐藏在诗文背后的文化内涵,更能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共鸣。
(二)利用传统节日与地方风俗加强文化教育
目前社会关注度高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旦、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等,学校可以利用节日前夕组织相关活动。例如:中秋节可以举行品诗、写对联的活动。在优美诗文的熏陶下理解象征合家团聚,天涯共明月的中秋内涵。
作为首都,北京蕴藏着丰厚的文化资源。借助历史名胜、山川园林、民间艺术、民风民俗等资源探究地方特色文化。例如:开展系列民间文化研究,让学生选择“胡同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方言文化”等特色专题。不同的文化视角构筑了深厚的精神底蕴,同时培养了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自然、社会的人文情怀。
(三)借助社会资源弘扬道德品质教育
影视传媒一直是学生追捧热衷的对象,可以借助优秀的大众传媒来传播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借助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颁奖晚会”品评人物事迹;借助像“家”等优秀公益广告诠释责任与亲情的真谛;借助“二十四孝故事”“弟子规”精髓理解孝悌之义,仁义之道。此外,还可以借助中华传统文化论坛等纪录片。
(四)传播汉字文化加强汉字教育
了解汉字文化并感受其无穷魅力,是学好汉字的动力。从汉字可以看到一个人的精神所在,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当前电脑等信息技术的普及强烈冲击着汉字文化,人们提笔忘字,错字百出。浮躁的心性取替了耐性与沉稳,人们已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品悟汉字精髓了。汉字文化面临危机。但值得庆幸的是社会已加强了对汉字文化的关注,像在学写汉字的风潮下运应而生的汉字书写大会等比赛都是为促进中学生汉字学习而设立的,是弘扬汉字文化的新举措。
语文校本课程也可以借鉴其形式,组织汉字书写比赛,让学生重视查字典,用字的结构意义来巧记汉字,以此加强汉字教育。
(五)学习礼仪文化重塑现代教育
孔子教育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一切行为应该依礼而行。现今中学生如何继承礼仪教育,鼓励他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发展“礼”文化。给现代社会的礼仪教育赋予新诠释。例如:让学生了解现代基本礼仪。学做有道德、有修养,睿智、谦逊,德才兼修的当代君子,培养学生具有诚信、自信、仁爱的品质。
(六)借助多样教学形式和研究性学习推广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要改变单调枯燥的语文教学氛围,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校本课程应适时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例如:通过诵读和背诵来感受古诗文魅力,理解作品含义;组织经典诵读活动,选取《大学》《论语》等经典段落进行诵读比赛;选取课文中的经典诗文进行古诗词背诵比赛;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传统文化教育就是人的教育,是人文素养的教育。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未来的世界是少年的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者终身的职责。让学生受先贤思想的滋养,懂得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当代君子,学会感恩,将来才能回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