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是一种新型的课程理念,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正步入课堂,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创新教育已被提上议事日程,势在必行。
一、创新教育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一)从国外的创新教育中得到的启示
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即开始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心理训练。英国是创造性研究的发源地,近20年来,深入探讨了创造性与智力、个性(即“高素质”问题)的关系问题。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成立了创造学会和创造开发研究所。德国在近20年来不仅完成了一系列创造性量表的编制,而且还研究了创造性的性别差异。这说明,西方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并普遍开展创新教育。这给我国的创新教育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成果和经验,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快马加鞭,迎头赶上,方能顺利实施人才开发战略。
(二)对二十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反思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我们以如此高昂的代价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极少数能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获奖外,大多数学生的创新能力远不如美国学生。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说过:“西南交大教会了我严谨,西方教会了我创新。”反思我们的教育,就必须把改革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阎守轩,2001)。
(三)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知识经济对创新型人才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拥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大量的人才资源,就具备了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就可以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要从战略竞争的高度来认识创新教育非常必要。
二、创新教育的本质属性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趋向的教育。其核心是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即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创新教育相对于传统的接受教育而言,它是一种 “革新教育”,它有以下属性:变革性、普遍性、综合性、实用性。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创新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处理好创新教育和“双基”的关系,二要处理好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三要辨证统一地认识创新素质的构成要素;四要从人才开发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创新教育。
三、创新教育实施的条件
(一)建立一支现代化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先决条件
现代化的教师队伍是指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完善的人格和较高业务素质的教师群体。
1.教师观念的更新
要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必须树立三大理念、四种意识。其中三大理念是:树立人本思想,突出学生主体;树立全体观念,尊重个性差异;树立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观念,服务创新教育。四种意识是指: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灌输新知识教学观的意识;课堂教学互动的意识。
2.教师人格的完善
教师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坚持“终身学习”的信念,成为学生“热爱学习,勇于创新”的典范。教师要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的前沿理论,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使自己成为富有人文关怀精神的科研型、反思型、创新型教师。
3.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教师素质的提高可通过两种形式:一是走自主发展的道路,二是通过培训。教师的自主发展是新时期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主流。教师要担负起素质教育的重任,迎接21世纪的挑战,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充电”,不断提高,不断更新观念。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应该是校本培训。学校可以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力,促进他们业务能力的提高。
(二)教育制度的创新是创新教育实施的前提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做出了关于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体系,这标志着我国的课程建设向着行政主体多元化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大举措。
1.转换角色,下放权力
教育行政部门要转换角色,把权力下放到学校,由原来的控制角色转变为宏观调节和课程评价角色。同时,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考试制度的创新,加大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个创新教育的氛围。
2.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体制
学校要加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为突破口,建立和完善竞争和激励机制,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建立校内创新教育的观念场,增强学校自主创新的活力,扎实有效地推进校本创新教育。
3.创新教育评价体系的确立和完善是创新教育实施的保障
创新教育应以“呵护天性,张扬个性,完善人格”为原则,以有效的知识传授和主动的学习活动为根本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着力点,围绕“激活创新意识,构建创新思维,塑造创新人格和培养创新能力”而展开。
创新教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丰富内涵。反映办学宗旨、凸显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创新教育的载体。通过富有创新意义的校本课程开发,调动广大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积极性,制订校本创新教育的目标,进行校本创新教育量表的编制,是确保创新教育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
总之,教育制度的创新是创新教育实施的前提,评价体系是创新教育实施的保障。没有这两个条件,创新教育就会后继乏力,流于形式。但,造就一支现代化的教师队伍是关键,没有这个先决条件,外部条件再优越,我们也会力不从心,无法真正实施创新教育。
一、创新教育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一)从国外的创新教育中得到的启示
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即开始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心理训练。英国是创造性研究的发源地,近20年来,深入探讨了创造性与智力、个性(即“高素质”问题)的关系问题。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成立了创造学会和创造开发研究所。德国在近20年来不仅完成了一系列创造性量表的编制,而且还研究了创造性的性别差异。这说明,西方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并普遍开展创新教育。这给我国的创新教育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成果和经验,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快马加鞭,迎头赶上,方能顺利实施人才开发战略。
(二)对二十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反思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我们以如此高昂的代价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极少数能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获奖外,大多数学生的创新能力远不如美国学生。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说过:“西南交大教会了我严谨,西方教会了我创新。”反思我们的教育,就必须把改革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阎守轩,2001)。
(三)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知识经济对创新型人才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拥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大量的人才资源,就具备了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就可以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要从战略竞争的高度来认识创新教育非常必要。
二、创新教育的本质属性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趋向的教育。其核心是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即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创新教育相对于传统的接受教育而言,它是一种 “革新教育”,它有以下属性:变革性、普遍性、综合性、实用性。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创新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处理好创新教育和“双基”的关系,二要处理好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三要辨证统一地认识创新素质的构成要素;四要从人才开发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创新教育。
三、创新教育实施的条件
(一)建立一支现代化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先决条件
现代化的教师队伍是指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完善的人格和较高业务素质的教师群体。
1.教师观念的更新
要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必须树立三大理念、四种意识。其中三大理念是:树立人本思想,突出学生主体;树立全体观念,尊重个性差异;树立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观念,服务创新教育。四种意识是指: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灌输新知识教学观的意识;课堂教学互动的意识。
2.教师人格的完善
教师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坚持“终身学习”的信念,成为学生“热爱学习,勇于创新”的典范。教师要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的前沿理论,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使自己成为富有人文关怀精神的科研型、反思型、创新型教师。
3.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教师素质的提高可通过两种形式:一是走自主发展的道路,二是通过培训。教师的自主发展是新时期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主流。教师要担负起素质教育的重任,迎接21世纪的挑战,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充电”,不断提高,不断更新观念。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应该是校本培训。学校可以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力,促进他们业务能力的提高。
(二)教育制度的创新是创新教育实施的前提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做出了关于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体系,这标志着我国的课程建设向着行政主体多元化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大举措。
1.转换角色,下放权力
教育行政部门要转换角色,把权力下放到学校,由原来的控制角色转变为宏观调节和课程评价角色。同时,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考试制度的创新,加大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个创新教育的氛围。
2.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体制
学校要加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为突破口,建立和完善竞争和激励机制,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建立校内创新教育的观念场,增强学校自主创新的活力,扎实有效地推进校本创新教育。
3.创新教育评价体系的确立和完善是创新教育实施的保障
创新教育应以“呵护天性,张扬个性,完善人格”为原则,以有效的知识传授和主动的学习活动为根本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着力点,围绕“激活创新意识,构建创新思维,塑造创新人格和培养创新能力”而展开。
创新教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丰富内涵。反映办学宗旨、凸显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创新教育的载体。通过富有创新意义的校本课程开发,调动广大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积极性,制订校本创新教育的目标,进行校本创新教育量表的编制,是确保创新教育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
总之,教育制度的创新是创新教育实施的前提,评价体系是创新教育实施的保障。没有这两个条件,创新教育就会后继乏力,流于形式。但,造就一支现代化的教师队伍是关键,没有这个先决条件,外部条件再优越,我们也会力不从心,无法真正实施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