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姚奠中先生的书风既能得碑的古拙厚樸,又有帖的儒雅蕴藉,姚先生十分重视在学术上的造诣,并且非常关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这个极其需要人才的时代,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在姚先生身上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1 “章太炎的弟子”
1.1 求学漫漫入“章门”
姚奠中,原名豫泰,字奠中,20岁之后以他的字作为自己的名字。他在私塾和初小时期,勤奋好学,除学习课堂知识以及各种启蒙读物之外,他还读了大量古代文学。初中时期,以勇敢的心态去面对学术,积极参加和组织学生运动,而且同时主要精力仍专注于学习上。初中毕业后,他进入山西教育学院国文系继续深造。到后来又转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直到遇到章太炎,姚奠中先生的人生出现了转折。
选择进章门精修,是偶然的一次机会,姚奠中先生在苏州旁听了章太炎的讲学,在章老师的课程中,姚奠突然有一股前所未有的追求感。经过几次内心的挣扎后,姚奠中先生果断的放弃了无锡国专的学籍,在1935年正式来到章式国学讲习会,并考上章太炎招收的唯一的一届研究生,七名学生中名列第四,在这以后,姚先生的人生走向了新的阶段。
1.2 教育救国 如沐春风
本以为此后前路顺遂,然而世事难料,姚奠中先生师从章先生才半年之久,章先生却生病离世。他在师母汤国梨安排下,在讲习会预备练习班任教,所教课程是中国文学史,还有关于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就这样,姚奠中先生便迈出了从教为师的第一步。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争不断,在1937年,姚奠中先生开始了长达近15年的奔波。这期间,他辗转于各地任教,尽管日子艰难,他也从未想要苟且于世,一直勤勉教学。他开办“汉国学讲习班”,努力去实践自己教育救国的思想;在安徽泗县任教之时,也曾拒绝酬劳,一心义务执教;为反对当时安徽省主席、国民党第五战区副司令李品仙将立煌县城拱手让于日寇之手,在安徽师专发起集体辞职以示抗议和不满,并且当众羞辱了李宗仁……1951年他回归故乡,就职于山西大学。但是姚先生的一生似乎没有那么顺,在文革期间,他又被作为第一批“反动学术权威、反革命”的人,在接受劳动改造之时,别人问他为何干劲这么足时,他的回答让人吃惊:“有一年没有给学生上课了,我着急啊!”这足以见得姚先生,以兴学为己任,重学生,重教育的精神之难能可贵。
2 以书法为乐,笔耕不辍
2.1 四体皆精 行书为最
姚奠中先生从小就显露出写字的天赋,在他在私塾的时候就初露端倪,他临习到位,因此也常常得到先生的赞赏。他的楷书,厚重、朴茂、端庄,魏碑的刚劲是其突出特点。在接受章太炎渊博知识的同时,书法也受其影响,特别是篆书,章先生篆书的雄浑厚后,古朴雄健的笔画和特点在姚奠中先生的篆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结合吴大征和吴昌硕的风格,在篆书书写上加入了提顿,以致他的篆书显得苍劲古朴,耐人寻味;其隶书作品多为对联,风格雄浑有力;姚奠中先生的行书最为出类拔萃,在当时名声大躁。他的行书以颜体为基础,以魏碑为强韧骨力,取帖学之长,将篆、隶合二为一,独具匠心,独树一帜,享誉书坛。
姚奠中先生的书法就如很多评论家说的一样,是文人书法,内容多为含蓄优雅的诗词警句;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应有的素质。姚先生的书法构造的是用书骨架法,结构上拙中寓巧,运笔上洒脱自如,停顿有序;同样也是大家书法,他的行、篆、楷、隶皆为上乘,丰富和传承了古时书法的精神和自己对书法的认识,给我们带来了的精致的表象和自身内在的提高与升华。
2.2 跬步千里 直上高峰
纵观姚奠先生一生,我将姚奠中先生书艺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920——1940年为起步期,自启蒙开始到走上教师岗位,姚奠中先生书法篆刻踩着踏实的步子慢慢走向成熟;1940——1962年为成熟期,在这一时期,他深受章太炎先生启发,关心政事,丰富了人生阅历,增加教学经验,经常为人作书、绘画、刻章,特别是1940年继闻一多之后挂牌治印后,使得他在一定的范围内颇有书名;1962——1993年为鼎盛期,期间,有各种活动将他的书法艺术推向社会,从此他的书法艺术与社会接轨,同时另同道中人和社会其他人士刮目相看;1993年以后为巅峰期,此时姚奠中先生也入八旬,但他不仅老当益壮,在作书作画时,还可以悬腕,而且运笔结体依然潇洒灵动。进入21世纪后,更是屡创佳作,荣获终身成就奖,这是他自身努力的结果,更是社会对他书法的肯定。“书以载道”的敬业精神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3 “以从义为怀,以用世为归”
3.1 以古为法 化古为我
在书法上,姚奠中先生既尊重传统又敢于创新,他始终以服务社会为己任,通过自己写的诗来警醒后人,用书法来回报社会、回报人民。他的这些思想对那时现代青年学生都起到积极的教育指导作用,到今天学来,更是有现实意义。以古来借鉴,转化到自身,并且奉献于社会。尊师重道,姚老不仅继承和发扬章太炎先生的国学教育传统,而且还积极推进了山西国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培养了大批有作为有学识的青年,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3.2 独善其身 兼身天下
姚奠中先生在1979年曾这样回忆自己,曾教学13年,也曾有过报国的理想信念,但是在旧时代,壮志难酬。解放后国家理想和个人理想朝着一个方向,教育的实现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有了光明的前途,因之有使不完的劲。他强调了教育为社会服务、回报社会的宗旨,融会了儒家“独善其身”“兼善天下”的思想,在当时乃至现在都是社会上思想潮流的先锋,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
4 薪火递传,光焰永永
太原晋祠有一口老泉,清澈流淌,且千年不绝。1993年,为了祝贺姚奠中先生从教56周年,傅如一写了《难老泉感事》三首,其二云:
淡泊襟怀见底清,也逢风雨也逢晴。
不兴波浪兼天起,但养松柏接地荫。
姚老先生这种一脉相承枝繁叶茂的教学理论,正是姚先生知识渊博、精神广博、高尚的道德,也正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深厚底蕴的文化精神。
姚奠中一生没有忘记其师章太炎的教诲,并且亲自传承了那一份教育精神与理念,以一种刚正不阿的形式表现在我们后人面前,姚奠中先生虽然已经过世,但是他的教育理念永存,他的书法艺术永驻。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美术学院)
1 “章太炎的弟子”
1.1 求学漫漫入“章门”
姚奠中,原名豫泰,字奠中,20岁之后以他的字作为自己的名字。他在私塾和初小时期,勤奋好学,除学习课堂知识以及各种启蒙读物之外,他还读了大量古代文学。初中时期,以勇敢的心态去面对学术,积极参加和组织学生运动,而且同时主要精力仍专注于学习上。初中毕业后,他进入山西教育学院国文系继续深造。到后来又转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直到遇到章太炎,姚奠中先生的人生出现了转折。
选择进章门精修,是偶然的一次机会,姚奠中先生在苏州旁听了章太炎的讲学,在章老师的课程中,姚奠突然有一股前所未有的追求感。经过几次内心的挣扎后,姚奠中先生果断的放弃了无锡国专的学籍,在1935年正式来到章式国学讲习会,并考上章太炎招收的唯一的一届研究生,七名学生中名列第四,在这以后,姚先生的人生走向了新的阶段。
1.2 教育救国 如沐春风
本以为此后前路顺遂,然而世事难料,姚奠中先生师从章先生才半年之久,章先生却生病离世。他在师母汤国梨安排下,在讲习会预备练习班任教,所教课程是中国文学史,还有关于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就这样,姚奠中先生便迈出了从教为师的第一步。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争不断,在1937年,姚奠中先生开始了长达近15年的奔波。这期间,他辗转于各地任教,尽管日子艰难,他也从未想要苟且于世,一直勤勉教学。他开办“汉国学讲习班”,努力去实践自己教育救国的思想;在安徽泗县任教之时,也曾拒绝酬劳,一心义务执教;为反对当时安徽省主席、国民党第五战区副司令李品仙将立煌县城拱手让于日寇之手,在安徽师专发起集体辞职以示抗议和不满,并且当众羞辱了李宗仁……1951年他回归故乡,就职于山西大学。但是姚先生的一生似乎没有那么顺,在文革期间,他又被作为第一批“反动学术权威、反革命”的人,在接受劳动改造之时,别人问他为何干劲这么足时,他的回答让人吃惊:“有一年没有给学生上课了,我着急啊!”这足以见得姚先生,以兴学为己任,重学生,重教育的精神之难能可贵。
2 以书法为乐,笔耕不辍
2.1 四体皆精 行书为最
姚奠中先生从小就显露出写字的天赋,在他在私塾的时候就初露端倪,他临习到位,因此也常常得到先生的赞赏。他的楷书,厚重、朴茂、端庄,魏碑的刚劲是其突出特点。在接受章太炎渊博知识的同时,书法也受其影响,特别是篆书,章先生篆书的雄浑厚后,古朴雄健的笔画和特点在姚奠中先生的篆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结合吴大征和吴昌硕的风格,在篆书书写上加入了提顿,以致他的篆书显得苍劲古朴,耐人寻味;其隶书作品多为对联,风格雄浑有力;姚奠中先生的行书最为出类拔萃,在当时名声大躁。他的行书以颜体为基础,以魏碑为强韧骨力,取帖学之长,将篆、隶合二为一,独具匠心,独树一帜,享誉书坛。
姚奠中先生的书法就如很多评论家说的一样,是文人书法,内容多为含蓄优雅的诗词警句;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应有的素质。姚先生的书法构造的是用书骨架法,结构上拙中寓巧,运笔上洒脱自如,停顿有序;同样也是大家书法,他的行、篆、楷、隶皆为上乘,丰富和传承了古时书法的精神和自己对书法的认识,给我们带来了的精致的表象和自身内在的提高与升华。
2.2 跬步千里 直上高峰
纵观姚奠先生一生,我将姚奠中先生书艺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920——1940年为起步期,自启蒙开始到走上教师岗位,姚奠中先生书法篆刻踩着踏实的步子慢慢走向成熟;1940——1962年为成熟期,在这一时期,他深受章太炎先生启发,关心政事,丰富了人生阅历,增加教学经验,经常为人作书、绘画、刻章,特别是1940年继闻一多之后挂牌治印后,使得他在一定的范围内颇有书名;1962——1993年为鼎盛期,期间,有各种活动将他的书法艺术推向社会,从此他的书法艺术与社会接轨,同时另同道中人和社会其他人士刮目相看;1993年以后为巅峰期,此时姚奠中先生也入八旬,但他不仅老当益壮,在作书作画时,还可以悬腕,而且运笔结体依然潇洒灵动。进入21世纪后,更是屡创佳作,荣获终身成就奖,这是他自身努力的结果,更是社会对他书法的肯定。“书以载道”的敬业精神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3 “以从义为怀,以用世为归”
3.1 以古为法 化古为我
在书法上,姚奠中先生既尊重传统又敢于创新,他始终以服务社会为己任,通过自己写的诗来警醒后人,用书法来回报社会、回报人民。他的这些思想对那时现代青年学生都起到积极的教育指导作用,到今天学来,更是有现实意义。以古来借鉴,转化到自身,并且奉献于社会。尊师重道,姚老不仅继承和发扬章太炎先生的国学教育传统,而且还积极推进了山西国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培养了大批有作为有学识的青年,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3.2 独善其身 兼身天下
姚奠中先生在1979年曾这样回忆自己,曾教学13年,也曾有过报国的理想信念,但是在旧时代,壮志难酬。解放后国家理想和个人理想朝着一个方向,教育的实现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有了光明的前途,因之有使不完的劲。他强调了教育为社会服务、回报社会的宗旨,融会了儒家“独善其身”“兼善天下”的思想,在当时乃至现在都是社会上思想潮流的先锋,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
4 薪火递传,光焰永永
太原晋祠有一口老泉,清澈流淌,且千年不绝。1993年,为了祝贺姚奠中先生从教56周年,傅如一写了《难老泉感事》三首,其二云:
淡泊襟怀见底清,也逢风雨也逢晴。
不兴波浪兼天起,但养松柏接地荫。
姚老先生这种一脉相承枝繁叶茂的教学理论,正是姚先生知识渊博、精神广博、高尚的道德,也正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深厚底蕴的文化精神。
姚奠中一生没有忘记其师章太炎的教诲,并且亲自传承了那一份教育精神与理念,以一种刚正不阿的形式表现在我们后人面前,姚奠中先生虽然已经过世,但是他的教育理念永存,他的书法艺术永驻。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