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新农村建设,推进城,统筹发展,是当前南充进行“两化互动”、率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文章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背景,深入剖析了南充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强化本地区的产业支撑优势,推进开发式扶贫战略以及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来破解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难题。
关键词:南充;新农村建设;机遇;挑战;途径
一、“中央一号文件”概述
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新世纪以来的第9个涉农中央一号文件。文件的题目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全文共6章23条,约10500字。今年中央l号文件再次聚焦农业,确定“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主题,既抓住了发展要害、回应了基层关切、兼顾了当前长远,又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三农”政策体系。2004年以来8个中央1号文件,每年通过聚焦一个主题,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重大政策举措,促进了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赢得了粮食生产连获丰收、农民收入连攀新高、农村民生不断改善的好局面。实践证明,中央发出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已经成为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政策导向和主要信号,成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的集中体现和鲜明标志,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有力武器和重要抓手。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无疑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信号导向。
二、“中央一号文件”透视出南充市新农村建设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南充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十二五”时期将是南充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南充进行“两化互动”、率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无疑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给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南充市“三农”工作带来一系列的机遇。
1、政策支持。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政策上,明确三条,即“一个衔接、两个覆盖”:①对扎根乡村、服务农民、艰苦奉献的农技推广人员,要切实提高待遇水平,落实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②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③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
2、资金投入。在“三农”投人上,再次要求“三个持续加大”,即:①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②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投入,③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人,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文件明确规定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人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3、人才培养。加快农业人才培育尤其是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包括现代农民培训,着力解决“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重点是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特别是要扩大农村人才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重点培养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大学生村官、农民防疫员、信息员、沼气工、种养大户、经纪人等农村实用人才。首次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
(二)挑战
当前,南充市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绩较过去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尚显不足。由于南充市长期处在城乡二元制结构,使得公共服务均等化仍然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农村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明显提高,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和抗风险的能力还很脆弱;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但和城市相比,投人仍显不足;城市背景下的经济服务支撑体系初步形成,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也正逐步向基础延伸,但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村供销合作社等各类农民经济组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提高服务能力与水平方面的任务还非常艰巨;基础教育事业虽然有了快速发展,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增加,但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也较为明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但资源配置仍不合理;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得以推进,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加,但是社会保障投入仍然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但是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现实需要。
2、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偏低。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地向经济发达的地区或城镇转移,留在农村的人员中绝大部分都是老、幼、弱、病、残等,而在这些留守人员中,大多数人素质较低,市场意识滞后、思想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目光短浅、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差甚远。在文化素质方面,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据不完全统计,在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9%,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3年,还不到初中毕业文化水平。由于劳动力科技知识水平不高,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技术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绝大部分劳动者没有受过农业技术培训,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领会能力和掌握能力都比较差,这使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受到很大影响,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爱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所抬头。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3、农民持续增收的后劲尚缺乏。首先,从南充市的地理环境来看,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带,耕地资源较为贫瘠,土地利用率低,集约化水平低,农业生产率十分低下,表现为“三低一小”,即科技含量低,集约化低,市场化水平低,生产规模小。其次,从产业结构看,南充市仍然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结构占统治地位。种植业又以粮食为主,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比重较低。农产品优良品种较少,农产品加工业滞后,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加之体制性障碍等因素的制约,致使农民收入低而不稳,经济发展失去了最起码的“造血”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保证农民持续增收相当困难。加之,农民自我服务组织发展缓慢,难以发挥作用。目前南充市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还处在较低发展层次上,许多农村没有经济合作组织,即使部分村成立了林蚕业、果品、养猪等协会,但基本上都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信息不灵,规模偏小等问题,为农民提供技术、资金、信息、加工、销售等服务的能力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打工经济随着全国打工人数的增多,竞争也越发激烈,对打工者素质,尤其是知识与技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尽管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有序转移的工作力度,但由于大多数务工人员文化程度较低,没有一技之长,又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加上信息不畅,一些城市仍然存在对农民工的不合理制度限制,所以,增加了农民进城务工难度以及一些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三、加强南充市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思考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南充市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上,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成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以新示范片为突破口,以片带面、片片相连,来推进南充市新农村建设上新的台阶。
(一)积极推进城乡“两化互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当前,南充市新农村改革的重点是解决城乡体制分割、城乡要素分配不均、农村管理方式滞后等突出问题,破除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归根结底,就是要大胆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使改革从领域内走向跨领域、从单一改革走向综合改革、从微观层面走向宏观层面,从根本上协调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权力对立和利益冲突了,以制度的一体化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首先,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现阶段,南充市城乡社会保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仍然比较突出,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管理和服务体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加强劳动就业制度的统筹;加强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加强医疗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管理制度的统筹。
其次,统筹城乡土地使用管理制度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有待于我们继续讨论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这些年来,统筹城乡发展中真正有所突破的就是土地使用制度上的突破,抓住土地这个核心要素就能以点带面推动全面改革。与此同时,我们要继续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现有的土地承包经营关系长期不变,探索借鉴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使农村非农建设用地直接进入流转市场。
最后,加强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制建设。一方面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大小额贷款规模,构建有进有退的竞争机制,鼓励农民组建新的真正的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农村金融组织;另一方面是积极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一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支持开展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二)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
今后农村土地有谁来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重大现实课题。多少年来,我们一直都是依靠农民来从事农业,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农民工向经济发达的地区或城镇转移,留守人员中绝大部分都是老、弱、妇、病、残等。我们知道,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各级政府应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采取有效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扶持、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当前,我们高校大量毕业生都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针对这样的现实,政府可以提供一些优惠政策,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引导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参加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后投身农业,服务农村,以弥补农村人才匮乏的现状。
“新农村综合体”是我省灾后重建中的成功经验之一,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是我省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深化、延伸的必然趋势,是对新农村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为此,南充市要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城乡结合、乡村旅游等各具特色的新农村综合体模式,因地制宜地扎实推进这项工程。充分利用城镇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的辐射带动作用,配置好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促进公共服务由单一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
(三)强化本地区的产业支撑优势,推进开发式扶贫战略
针对当前南充市农村经济结构单一、产出效益差的现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首先,推进农业产业化。根据南充市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实际,按照“生产基地化、产品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着力打造南充“第一绿色航母”。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优质粮油、果蔬、蚕丝、竹木、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大幅度提高优势农产品比重。促进农产品集中成片,逐渐形成优势明显的产业带。其次,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结合南充市当前农村工作的实际情况,大力培育省级、市级龙头企事业,支持有品牌的龙头企业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实行快速扩张,催生一批突破区域限制的大型龙头企业。支持一批中小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增强企业实力和带动能力。积极引导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推进技术创新。
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这是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更是南充市的现实状况。因此,将扶贫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将扶贫资源引到农村,加强扶贫资源的整合力度,是推动农村扶贫事业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解决贫困问题的理念和方式也随之改变。开发式扶贫成为现阶段我国大力提倡的主要扶贫方式。
(四)构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推动农村消费市场需求
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是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村消费,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采取切实措施转变传统轻农村重城市,轻流通重生产的观念,加大财政对农村流通服务也的支持力度,尽快改变商品的流通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财政支持重点应用于新建、扩建和改造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实施“万村千乡”工程的开展工作。
其次,增强市场信息网络配套设施建设。要重点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包括网络中心的软硬件建设、信息通道建设、批发市场的信息接收与发布设备等方面的建设;要加强各批发市场自身的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分析、交换、发布等制度,使信息采集、传输与发布工作经常化、规范化;要建立和完善批发市场代理制度;要逐步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分级分类与规格化包装,尽可能地与拍卖制度和农产品市场国际化接轨。
最后,规范农村市场秩序,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强监督,加大执法力度,防止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农村,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不法行为,打击损农坑农害农的虚假违法广告行为,健全农村消费者投诉受理机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积极促进农村市场秩序规范有序。
关键词:南充;新农村建设;机遇;挑战;途径
一、“中央一号文件”概述
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新世纪以来的第9个涉农中央一号文件。文件的题目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全文共6章23条,约10500字。今年中央l号文件再次聚焦农业,确定“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主题,既抓住了发展要害、回应了基层关切、兼顾了当前长远,又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三农”政策体系。2004年以来8个中央1号文件,每年通过聚焦一个主题,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重大政策举措,促进了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赢得了粮食生产连获丰收、农民收入连攀新高、农村民生不断改善的好局面。实践证明,中央发出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已经成为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政策导向和主要信号,成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的集中体现和鲜明标志,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有力武器和重要抓手。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无疑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信号导向。
二、“中央一号文件”透视出南充市新农村建设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南充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十二五”时期将是南充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南充进行“两化互动”、率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无疑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给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南充市“三农”工作带来一系列的机遇。
1、政策支持。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政策上,明确三条,即“一个衔接、两个覆盖”:①对扎根乡村、服务农民、艰苦奉献的农技推广人员,要切实提高待遇水平,落实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②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③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
2、资金投入。在“三农”投人上,再次要求“三个持续加大”,即:①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②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投入,③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人,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文件明确规定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人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3、人才培养。加快农业人才培育尤其是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包括现代农民培训,着力解决“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重点是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特别是要扩大农村人才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重点培养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大学生村官、农民防疫员、信息员、沼气工、种养大户、经纪人等农村实用人才。首次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
(二)挑战
当前,南充市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绩较过去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尚显不足。由于南充市长期处在城乡二元制结构,使得公共服务均等化仍然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农村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明显提高,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和抗风险的能力还很脆弱;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但和城市相比,投人仍显不足;城市背景下的经济服务支撑体系初步形成,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也正逐步向基础延伸,但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村供销合作社等各类农民经济组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提高服务能力与水平方面的任务还非常艰巨;基础教育事业虽然有了快速发展,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增加,但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也较为明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但资源配置仍不合理;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得以推进,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加,但是社会保障投入仍然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但是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现实需要。
2、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偏低。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地向经济发达的地区或城镇转移,留在农村的人员中绝大部分都是老、幼、弱、病、残等,而在这些留守人员中,大多数人素质较低,市场意识滞后、思想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目光短浅、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差甚远。在文化素质方面,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据不完全统计,在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9%,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3年,还不到初中毕业文化水平。由于劳动力科技知识水平不高,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技术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绝大部分劳动者没有受过农业技术培训,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领会能力和掌握能力都比较差,这使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受到很大影响,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爱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所抬头。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3、农民持续增收的后劲尚缺乏。首先,从南充市的地理环境来看,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带,耕地资源较为贫瘠,土地利用率低,集约化水平低,农业生产率十分低下,表现为“三低一小”,即科技含量低,集约化低,市场化水平低,生产规模小。其次,从产业结构看,南充市仍然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结构占统治地位。种植业又以粮食为主,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比重较低。农产品优良品种较少,农产品加工业滞后,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加之体制性障碍等因素的制约,致使农民收入低而不稳,经济发展失去了最起码的“造血”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保证农民持续增收相当困难。加之,农民自我服务组织发展缓慢,难以发挥作用。目前南充市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还处在较低发展层次上,许多农村没有经济合作组织,即使部分村成立了林蚕业、果品、养猪等协会,但基本上都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信息不灵,规模偏小等问题,为农民提供技术、资金、信息、加工、销售等服务的能力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打工经济随着全国打工人数的增多,竞争也越发激烈,对打工者素质,尤其是知识与技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尽管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有序转移的工作力度,但由于大多数务工人员文化程度较低,没有一技之长,又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加上信息不畅,一些城市仍然存在对农民工的不合理制度限制,所以,增加了农民进城务工难度以及一些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三、加强南充市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思考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南充市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上,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成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以新示范片为突破口,以片带面、片片相连,来推进南充市新农村建设上新的台阶。
(一)积极推进城乡“两化互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当前,南充市新农村改革的重点是解决城乡体制分割、城乡要素分配不均、农村管理方式滞后等突出问题,破除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归根结底,就是要大胆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使改革从领域内走向跨领域、从单一改革走向综合改革、从微观层面走向宏观层面,从根本上协调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权力对立和利益冲突了,以制度的一体化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首先,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现阶段,南充市城乡社会保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仍然比较突出,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管理和服务体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加强劳动就业制度的统筹;加强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加强医疗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管理制度的统筹。
其次,统筹城乡土地使用管理制度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有待于我们继续讨论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这些年来,统筹城乡发展中真正有所突破的就是土地使用制度上的突破,抓住土地这个核心要素就能以点带面推动全面改革。与此同时,我们要继续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现有的土地承包经营关系长期不变,探索借鉴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使农村非农建设用地直接进入流转市场。
最后,加强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制建设。一方面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大小额贷款规模,构建有进有退的竞争机制,鼓励农民组建新的真正的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农村金融组织;另一方面是积极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一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支持开展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二)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
今后农村土地有谁来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重大现实课题。多少年来,我们一直都是依靠农民来从事农业,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农民工向经济发达的地区或城镇转移,留守人员中绝大部分都是老、弱、妇、病、残等。我们知道,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各级政府应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采取有效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扶持、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当前,我们高校大量毕业生都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针对这样的现实,政府可以提供一些优惠政策,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引导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参加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后投身农业,服务农村,以弥补农村人才匮乏的现状。
“新农村综合体”是我省灾后重建中的成功经验之一,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是我省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深化、延伸的必然趋势,是对新农村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为此,南充市要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城乡结合、乡村旅游等各具特色的新农村综合体模式,因地制宜地扎实推进这项工程。充分利用城镇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的辐射带动作用,配置好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促进公共服务由单一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
(三)强化本地区的产业支撑优势,推进开发式扶贫战略
针对当前南充市农村经济结构单一、产出效益差的现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首先,推进农业产业化。根据南充市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实际,按照“生产基地化、产品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着力打造南充“第一绿色航母”。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优质粮油、果蔬、蚕丝、竹木、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大幅度提高优势农产品比重。促进农产品集中成片,逐渐形成优势明显的产业带。其次,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结合南充市当前农村工作的实际情况,大力培育省级、市级龙头企事业,支持有品牌的龙头企业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实行快速扩张,催生一批突破区域限制的大型龙头企业。支持一批中小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增强企业实力和带动能力。积极引导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推进技术创新。
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这是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更是南充市的现实状况。因此,将扶贫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将扶贫资源引到农村,加强扶贫资源的整合力度,是推动农村扶贫事业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解决贫困问题的理念和方式也随之改变。开发式扶贫成为现阶段我国大力提倡的主要扶贫方式。
(四)构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推动农村消费市场需求
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是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村消费,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采取切实措施转变传统轻农村重城市,轻流通重生产的观念,加大财政对农村流通服务也的支持力度,尽快改变商品的流通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财政支持重点应用于新建、扩建和改造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实施“万村千乡”工程的开展工作。
其次,增强市场信息网络配套设施建设。要重点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包括网络中心的软硬件建设、信息通道建设、批发市场的信息接收与发布设备等方面的建设;要加强各批发市场自身的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分析、交换、发布等制度,使信息采集、传输与发布工作经常化、规范化;要建立和完善批发市场代理制度;要逐步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分级分类与规格化包装,尽可能地与拍卖制度和农产品市场国际化接轨。
最后,规范农村市场秩序,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强监督,加大执法力度,防止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农村,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不法行为,打击损农坑农害农的虚假违法广告行为,健全农村消费者投诉受理机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积极促进农村市场秩序规范有序。